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小孩都是天使读后感合计80句-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书中的内容,而且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叙述了马进在小学经历了4个不同的老师,马进不同的变化,原来一二年级时代课老师叶广晴在马进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可是,3年级时,叶老师走了,转来了郭老师,郭老师勤奋工作,虽然教出的成绩优异,年年那奖金,可是他却深深地伤害了马进弱小的心灵,让他产生了恨,本来乖巧听话的马进开始调皮捣蛋,逐渐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年。4年级时班主任变成薛老师,薛老师是一个财迷老师,为了赚钱,他开补习班,只要上的就可以当班干部,受到优待。问题生马进上了薛老师的补习班,并当上了卫生委员,每次值日他都尽百分百的力每次,都大汗淋漓。可是在当上卫生委员不久后,他无意听到老师们聊天,他们说让马进当卫生委员是在“废物利用”免费请了个清洁工,马进听后伤心极了,立刻罢工了,并且更加痛恨老师了。马进在老师们的层层伤害中走到了初中,班来了个俞老师,因为前面老师的伤害,老师在马进心里的地位倒塌了,没有了敬仰,他侮辱俞老师,可是俞老师在当过老师的爷爷,奶奶的鼓励下与马进斗智斗勇,最后用爱感化了马进,让马进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这本让我,因为通过它,我明白了学生要和老师彼此尊重,老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理解学生,用爱去改变学生,我希望全世界的老师都能像文中的叶老师,俞老师那样,尊重学生,对学生付出爱,让学生有个美丽的童年!

篇二:

以一种几乎神圣的感情读完了全书,我似乎已经完全融人了这个单纯明亮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我们都曾拥有过,你的过去、我的童年、他的现在。

我从来不知道,一个孩子在大人眼里是如何地可爱,只是,每当妈妈高兴地说起我小时候干过的种种“坏事”,我总会很不耐烦地逃避这些话题,并且十分不理解母亲眼中异样的`甜蜜与兴奋。是的,尽管我也曾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但我不喜欢婴儿,甚至有时还讨厌过小孩子,婴儿好像总是和尿布、哭声这些讨厌麻烦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他们总爱在我想静心的时候弄出些响声,他们的调皮也会让我心烦,让我无法专心地做作业。

让我开始渐渐喜欢上他们,大概就是因为这本书,书里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好奇的,所以他们流露出来的是人性中最真、善、美的一面。我好笑于安安的幼稚,他是一个男孩,听了妈妈讲的灰姑娘的故事后却下定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公主,他的理由简单又充分:因为做了公主就可以嫁给王子,得到幸福;我常常被书中可爱孩子的语言逗笑,他们会把蓝色含糊说成“恩色的”,把bird(英语“鸟”)叫成“啵”,把“怪物”说成“外物”;我也会惊叹于小孩子们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次,妈妈要打老大(他半不小心半故意地把老二的衣服剪成一条条),这个可怜的闯祸者在妈妈的怒视下只得把小手臧在衣服底下,连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而刚会走路的老二则伸出两手环抱着哥哥的头,把笨重的整个身子覆在哥哥身上,喏喏不清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妈妈被感动得悄悄离开了,身后满屋子的蛋糕味令人心醉。

可是,当我乐此不疲地将这些趣事一一道出时,我突然惊奇地想到,我的童年到哪儿去了?我是不是曾经也像他们一样可爱、美丽、惹人逗乐?现在的我不是个孩子了,我不会像三岁的安安那样穿着围兜裙撒着丫子在地板上跑来跑去,我不能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我也学不会在母亲生气的时候装傻充愣,让她破涕而笑。我的世界里有的只是成堆的作业和准备不完的

我无比沮丧甚至悲哀,在这一片忧伤的思绪里,我恍惚又回到了从前:小时候的我老爱破坏东西,拆过板凳,弄坏过三个录音机;小时候的我很会耍小聪明,有一次,我趁着大人不注意,把家橱的抽屉一个一个打开,然后沿着边缘一级级踩上去,伸出小手把那罐原来离我有一米高的糖罐顺利地拿到手;小时候的我说话总是说不清楚.被逼急了就会咬人;小时候的我很调皮,喜欢爬上阳台看窗户外的风景,一不小心摔在地上,屁股还被衣架钩子戳了个洞,疼得我哇哇叫;小时候的我爱搞小花样,年纪不过七岁却要吵着嚷着写

“童年最幸福……”我突然从记忆的梦中醒了过来,嘴里还轻声呢喃着。我突然又想起前一天表姐对我说的话:“你们现在读书真开心,我现在实习工作了总感觉累,哎,不知怎么我又怀念起以前读书的日子了……”我明白了,要珍惜童年,不,要珍惜现在。生活是否明亮是要靠你去感觉的。我的童年没有淡去,它还在延伸,只是那个自以为是的童话单的小公主已经长大了,她学会了自已去寻找幸福与快乐。

阳光再一次照亮了屋子,墙上镜子里的我眼睛旁还泪痕未干,头歪着,脸上拖着两条鼻涕,只是那张嘴还傻傻地笑着,恍惚间,那个镜子前的女孩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身后的世界明亮,发着热光,仿佛在微笑地告诉其他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你们,这些天使们,都是上帝为你们爸爸妈妈创造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1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采用了从两条线索交替的方式写了一个叫马进的孩子,从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到一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再到一个尊敬老师的好孩子的另类成长史。

书里的叶老师是教低年级的代课老师,她温柔、善解人意,时刻呵护着孩子的心灵。叶老师对教育充满爱与热情,这是一项终身事业,一年级的孩子最天真可爱,一年级的老师,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马进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热爱学校,热爱叶老师。但好景不长毕竟叶老师是低年级的老师,转眼间马进就要上三年级了。

三年级的老师是郭老师,但她和叶老师不同,她工作勤奋,对学生严厉,看重学生的成绩。她的眼里只有学生的缺点,而且放大了他们的缺点。一开始上三年级马进以为所有的老师都像叶老师一样,所以一开学,他还是怀着像一二年级一样的热情在三年级,但他慢慢觉得他的判断错了,为什么叶老师和郭老师不一样?每次他做了正确的事郭老师不会表扬他?为什么犯了一点小错郭老师就会严厉的惩罚他?于是在叶老师班上是一个好学生的马进,在郭老师的班上变成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慢慢的马进破罐子破摔,彻底变成了一个“问题孩子”。

终于熬到了初中,初中的马进已经变成了一个叛逆的“问题少年”,他对老师已经不信任 了,甚至与老师为敌。教初中英语的是余老师,余老师个子矮矮的如果没有穿校服根本看不出是老师。于是上学的第一天他就“捉弄”了余老师。余老师的爷爷奶奶以前也都是老师,他们鼓励她改变马进。

余老师对马进做了家访(马进不在家时),从马进的父母那儿得知了叶老师的事,她找到了叶老师,让她和马进谈谈。

最后马进又慢慢的成为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2

她,是红烛,默默地为世间散发光亮;她,是园丁,无私地浇灌着美丽的花朵;她,是春蚕,悄悄地为我们给予芬芳……是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化身。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便讲述了这样一位叶老师,书中写了一个叫马进的孩子的成长史。

马进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从成为小学生的第一天开始,他便决定要成为一个好学生。他是那么地热爱学校,热爱老师。而马进的第一位老师—— 叶广晴老师很珍惜马进的这份情感,呵护着他们的这种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做孩子们的老师。可惜,叶老师只是一名代课老师,在她走之后,马进的第二位老师——郭素芬老师虽然工作认真、勤奋,但是她对学生严厉,只看重学生们的分数。她的眼睛里没有孩子们的优点,只有他们的缺点,她甚至放大了孩子们的缺点。于是,那个在叶老师手里的'好学生马进,到了郭老师手上,便成了一个调皮的孩子。渐渐地,马进便憎恨起了老师!

马进成为一个好学生,这全归功于老师;后来马进变调皮了,这还是老师的影响。可是,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叶老师,叶老师不得已离开校园的时候,孩子们泪流满面,他们围着叶老师,抓着叶老师的手,意图留下叶老师。

为什么一个代课老师能被这么多学生所热爱?而像郭老师那样以验丰富,学历又高的老师却不能获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呢?

叶老师是靠什么博得了学生的崇敬呢?那就是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好老师,像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刘老师是我的英语老师,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对我们的学习是细心教导。她不偏爱那些好学生,也不打击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她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孩子扬长避短是老师的责任。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心灵是那么地纯洁,而老师就像是伟大而崇高的画家,她在我们如白纸般的心灵上画上一笔时,必然会对我们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是天使,那老师就是上帝,将这群可爱的天使引领到人间。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读后感3

今天,我真是哭笑不得!我教她区分左右差不多教了30遍,终于教会了,连她妈妈都不相信!

从我来到这里开始,我就听说她在某些方面有些不足。一直以来,大家都对她不得不放弃!可是,当我跟她说话的时候,我发现了她跟他们说的不怎么相同。她愿意回答我关心她的所有问题,她原意被我牵着手,她甚至愿意听我的话跟其他老师问好!我知道,也许她更需要鼓励,更需要被关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其实也有做作业,虽然作业基本都是错。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她没有做作业!所以从来都不收他的作业。我问她想不想跟其他同学玩,她沉默了。试问:不是不得已,谁愿意一直孤独。所以,我对她有了要求,我让她跟其他同学一起打扫卫生,同样要做作业,更是破天荒的让她上讲台回答问题,她没有让我失望,虽然读的不好,可是声音宏亮,其他同学都意外了。其实,在她上讲台之前,我已经把她要读的教了很多遍了。在她走下讲台的一刹那,我看到她笑了!

她的基础真的很差很差,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单独辅导。每次她都一遍一遍的错,我一遍一遍的教。连最基本的笔画她都不会。其实,她一点都不傻,看到我一遍一遍的重复,我总会盯着我的眼睛看,她是怕我生气吧。看着她羞涩又略带愧疚的眼神,我告诉自己,她还只是一个孩子。每次我都告诉她:没关系,你读的很好。

考试了,我都让她翻着书做,可是还是有很多题她不会做,我想我应该帮她在每道题上注音吧!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可是看到她的一点进步,我就非常高兴,就像今天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她断了翅膀,我帮她装上梦想!加油!加油!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读后感1

寒假期间看了这么一篇文章《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讲述了美国一位教师罗琳新接手了一个差班,可她却在开学第一天误把学生储物箱的号码1四十、1四十二、160……当成了学生们的智商数据(在美国,一般学生入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入学智商测试,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她惊叹这些学生的智商怎么会这样高?罗琳开始为能接手这个班而感到庆幸,同时也感到了压力。整个学期,罗琳不断地提醒孩子们,不要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无论哪一个孩子,罗琳最后都会对他说:“凭你的聪明才智,你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我相信,只要你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一半来,就可以取得很优秀的成绩。”果然,期末统考,这个班的孩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优异成绩。

其实,孩子们成功的背后是罗老师相信他们真的智商超群,并给以了他们真诚的鼓励和希冀。所以,你把孩子当天才,他才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值、更远大的理想、更充分的信心,即使最终不可能有天才的表现,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相信孩子是天才,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些,就能带着欣赏的眼光和他们相处。他们调皮,是因为他们智商高,脑子活络,有许多奇思妙想,故而容易制造事端;他们一时没学好,那时因为他们还没尽力或没有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终有一天他会爆发潜力。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和鼓励。

相信孩子是天才,我们就能多份耐心和宽容,和孩子的交流就能做到言语温和,脸色悦人。他们犯错,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他们偷懒,或许世界上的许多发明正是因为人类想“偷懒”而发明的,只要愿意在某一方面勤奋,没准能出一名发明家。我们要做的是信任和鼓励。

孩子学得快一些,慢一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所以我们要记住:孩子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我们也就可以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真正做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

新学期开学之际,愿我们都能像罗琳老师学习,改变态度。给了学生一份信任和鼓励的同时,也就给了自己一片师生和谐、共同发展的天空。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读后感2

罗林老师个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意味深长,尤其在任教数学的这两个月来,只要孩子们和老师都端人态度,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每个小孩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有很多人往往会掉进所谓的“负向心理循环”的轮子,比如说,数学考试碰到一道难题,其实对大家都很难。可是你想了一会儿没有结论,马上加强了对自己的成见:‘我就知道我数学不行,做不出来。’于是,本来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作出来的题,就真作不出来了。等考试成绩下来,就更灰心丧气:‘咳,我就不是这块料。实在没有办法。’如果哪次考试不留神考得不错,你则心里暗喜:‘今天走了邪运了!连我也几乎满分’。就这样自动地把相反的证据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并不会因为成功而对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长此以往,你不仅尽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证明你不是数学的材料,你还会不自觉地创造证据,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试中失败,结果更加坚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要。这是一个恶性的或者说是负向的心理循环:失败的信念不断制造失败的事实;失败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失败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最后就真变得无可救要了。”

但是,除了这一“负向心理循环”外,还有另外一个轮子,制造的是“正向心理循环”。具体而言,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数学天才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证据。比如有的学生,理工科很强,很相信自己“是这块料”。于是当他碰到一个物理题,怎么也解不出来。换了其他人早放弃了。可是他说:“这题我要是解不出来,谁能解得出来呀?”结果他苦思苦想几天,有一天豁然开朗,兴冲冲地跑到我家报喜,大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概。他就这样创造了自己是天才的证据。在这种“正向心理循环”中,成功的信念制造了成功的事实;成功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了成功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此人就真成了天才。

其实是不是天才,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态度,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可以的,那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持下去,直到自己做到。对于我们老师而言,需要把每个孩子都当成是天才,用自己的耐心,真心来教导他们,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善于思考,相信自己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读后感3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从一出生起就是一张白纸,长大后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两个大人。

一个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是比较大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都不是龙,却对孩子要求比较高,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其教育结果可想而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家庭在教育投资上花费所占收入比重并无明显差别,其差别主要在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和教育方法的差别。中国的父母应该抛弃原有的“只投钱不投时间”以及“黑白脸”的教育方式,应该通过增加交流时间、以身作则、兴趣引导等方面进行教育。

一个是教师,说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师,其实我们是孩子灵魂的引导者。在学校里,我们喜欢的往往是听话的、学习好和聪明的孩子,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那些孩子们也丧失了自主性:习惯听别人安排、习惯了毫无主见,抛弃兴趣爱好只知学习,当步入社会以后,他们才发现他们所失去的都是对人生最重要的-----这是多么可怕!而我们的社会不可能需要的都是科学家,我们也需要商人、工程师、作家、艺术家……培养孩子的多重爱好,引导他们的兴趣,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

只要适当引导,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能成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74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