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唐伯虎读后感100字整理80句-读后感

《唐伯虎学画》读后感

古时,唐伯虎跟着老师沈周学画,不过多久,就能画许多东西了。沈周老师表扬唐伯虎聪明,而唐伯虎却渐渐地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老师请唐伯虎喝酒,在谈话中,沈周老师让唐伯虎开窗,通通气,但是窗户怎么也打不开,好久,唐伯虎才发现这扇窗户竟然是画的,画的是如此逼真。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此,认真学画,变得更加优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知,人不能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唐伯虎经过沈周老师的指点,改掉了这个缺点,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我们在学习上同样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而目中无人,自以为很了不起,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其实还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失败了,那也不用气妥,只要坚持不懈,结果一定是成功。相反,如果成功了,那也不能骄傲,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达到理想的目标。

我们千万不要学唐伯虎自满的毛病,只学到了一点本领,就很满意了,要再接再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唐伯虎学画》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唐伯虎学画》这个故事,故事的主要梗概是这样的:

唐伯虎是一位著名的大画家,他自幼喜欢文学和画画,九岁拜周臣为师,学画两年。那时,他画的山水、人物都栩栩如生,但他不满足,后又拜沈周为师。由于老师经常称赞他,使唐伯虎产生自满而找借口回家。有一次,老师把唐伯虎叫来一起喝酒谈天,喝着喝着,老师让唐伯虎去开窗。可唐伯虎怎么也推不开,忽然他发现这两扇窗竟然是画的。他明白了老师的用意,跪在地上说:“请您原谅弟子的无知,我要留下继续学习。”后来唐伯虎用心学画,成为了大画家。

读完短文后,我明白了“兴趣和谦虚”是唐伯虎成功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爱好画画的、爱好文学的、爱好体育的……为什么最后成为大画家、大文学家、体育名将等有出息的人那么少呢?其中原因可能是没有做到谦虚好学。只有谦虚的人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敢攀登。如果,在学习中,因为取得一点好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或碰到一些小小的困难而退却,这些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再说说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教训。我在剑桥英语班学习时,一连考了几次满分,心里想:剑桥英语不难学嘛!。有一次,老师发了试卷作为家庭作业。放学后,我把试卷马马虎虎一做,随手就放在了一边。等到老师反馈家庭作业时,我原以为自己肯定是一百分。谁知试卷一发下来,我惊呆了,有做错的,有漏做的,竟然只有九十分。老师批评了我,说我这次作业太不认真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满的心理,那么他往往会做事随便,作业马虎,最后一事无成。到了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我暗暗下决心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个做事踏实、谦虚的人。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进步的阶梯,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切实去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唐伯虎学画》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唐伯虎学画》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明代的唐伯虎在跟他师傅沈周学画。有一次,他把自己的画和师傅的比了比,心想:“我的画和师傅画的画差不多了,应该出师了吧。”他的师傅也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唐伯虎在自己的房间里吃饭,吃饭时师傅对唐伯虎说:“你的画和师傅画的差不多了,可以出师了,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唐伯虎高兴极了,吃完饭就朝第一扇们走去,殊不知一头却撞在了墙上,撞得鼻青脸肿的,原来那门是师傅画的画。唐伯虎这才知道自己和师傅之间的距离。

最后,唐伯虎老老实实地又跟师傅学了三年,最终成了明代的大画家。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唐伯虎学画》读后感

《唐伯虎学画》讲得是唐伯虎小时侯如何学画的故事。他小时侯学画非常刻苦勤奋,所以进步很快,但是不久,他就有了自满的心理,想停学回家了。沈周老师巧妙地帮他改正了骄傲的缺点,他更加认真、努力地学画,最后终于变成了著名的大画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成就。

我想到了自己学画,我已经学了三年,一直以来,我听课都很认真,画画也很刻苦,当我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后,我也沾沾自喜,看了《唐伯虎学画》的故事,我感到很惭愧。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要记住这句话,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像少年唐伯虎一样有志气有恒心,要谦虚不要自满。希望小朋友们和我一样,大家一起努力吧!

《唐伯虎学画》读后感

我家的墙上,挂着一本漂亮的年历,里面全是大画家唐伯虎的山水画,看上去象真的一样。我多想知道他为什么画得这么栩栩如生呢?

今天,我读了绍兴晚报上的

平时我学习的时候,取得了一些成绩,就会骄傲,考试得了个满分,就会得意地翘着小嘴巴,以为自己全懂了。学了一年的国际象棋后,妈妈教我时,我东张张西望望,一点也不想听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向唐伯虎学习,不要自满,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唐伯虎,明朝成化年间生,“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相传他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别号。

很多人认识唐伯虎都是通过周星驰大哥主演的爱情喜剧片《唐伯虎点秋香》,我也不例外。而且这个电影让人觉得唐伯虎和秋香之间真的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经历。其实,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纯粹是文人们的虚构。

历史上确有秋香其人,但那是个青楼女子,并非是“华府”中人,而且比唐伯虎大二十多岁,两人之间不可能发生如影片中的那般动人风流韵事,不过历史上的秋香确实被人“点”过。这样说来,唐伯虎的故事应该是张冠李戴,并经好事者稍事润色而成之。

尽管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别人的杜撰,不过据说唐伯虎真的见过秋香,并且极有可能暗恋上了她,并非是我信口胡说,这可以以他的藏头诗《我爱秋香》为证:

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融融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

虽然《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许多“风流才子”情节只不过是作者的美好想象,但唐伯虎真的是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并不假。他生在苏州,明代那地方曾出过8个状元,437个进士,这些都与他无缘,但他的名气、至少他的诗画从量上来说却是那些进士状元们无法比拟的。

他留下的画如今最高价已拍到了1300多万元人民币。他的诗涉及许多历史名人,如杨玉环、李白、苏东坡等,甚至还有日本人为题材的,我最喜欢的是《桃花庵歌》和《我爱秋香》。画方面,据说最有名的是《山路松声图》和《骑驴思归图》。有人统计,他留下来的诗有数百首,其中大部分是题图诗,即诗画一体。

有人说唐伯虎生不逢时,如生在李白那个时代,凭他的才华和机灵,一定可以锦衣玉食、加官进爵,也有人说如果他不是因受科考冤狱,肯定也是苏州数百进士之一,甚至状元榜上也会有名。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对,也不对。

如果唐伯虎真的加了官进了爵,可能会因受太多羁绊而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也可能因此而不能率性而吟诗作画、不能率性而四处游玩、不能率性而醉卧花树下柳枝旁、不能率性而拒绝加入宁王帮派……如果真的那样,他又怎会成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呢?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那搁在唐伯虎身上,大概可以说是“时势造才子”了吧。

唐寅在苏州桃花坞买了一块地,他在那挥洒他的情志,或恬淡或浓烈,他积攒的画如山、他流出的诗如海。生前死后,一样辉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我轻声地诵着他的诗,漫步在桃花坞,我仿佛看到那个像电影中的华安一样的、像华安一样的江南才俊唐伯虎——正微笑着穿越时空,慢慢地、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历史真实的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公元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公元1524年1月7日)。出身商人家庭,父亲为唐广德,母亲是邱氏,自幼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参加秀才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唐伯虎的一生充满悲情呢?

上文中,我们说唐伯虎在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解元”是中国唐代对乡试第一名的称谓),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谓是人生得意。然而,在他得意之时,人生的挫折也相对伴随而来。

在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非常出众,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对其十分欣赏。后来,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欣赏。程敏政读完后也觉得文章写得十分精彩。而赶巧的是,在朝廷举行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的'官员也正是程敏政。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的公子徐经一同赴京赶考,两人多次前往程敏政家去拜访。然而,徐经却趁此机会收买程敏政的家童,考试之前就得到了会试的考卷。然而,巧合的是,那一年会试的题目出得极为冷僻,除了唐伯虎与徐经两人之外,考生们都难以答出考题。据说,程敏政拿到这两份出色的答卷时,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结果,这句话被一些平时忌恨程敏政的人们听到,于是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皇帝听后大怒,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打入大牢。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买通程敏政的家童泄题一事,并说将窃取试题泄露给了唐伯虎。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的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将程敏政和唐伯虎释放出狱。唐伯虎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然而,唐伯虎感到十分不耻,于是没有上任。而在此时,本以为可以飞黄腾达成为官太太的妻子一听说此事,希望落空,与唐伯虎大吵一场,拂袖而去。

不利的事情总算是过去了,但这件事在唐伯虎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记,他对仕途感到十分绝望,遂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作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正德九年,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高薪聘请唐伯虎到南昌为其效力,宁王的此举唤起了唐伯虎进取的一点政治理想,于是唐伯虎前去为其效力。然而,令他想象不到的是,宁王之所以以优厚的俸禄聘请他,并不是因为他不可多得的才华,而是为自己以后的谋反网罗人才。此时,唐伯虎意识到,自己无论怎样也不能卷入这场政治斗争中,弄不好会成为殉葬品,于是,在别无他法之下,唐伯虎开始装疯卖傻,露其丑秽,宁王不能忍受自己招来的人才竟如此粗俗不堪,于是,便将他解雇了。终于,唐伯虎逃脱了这场斗争的旋涡。

优厚的俸禄不能拿,唐伯虎没有其他谋生之路,最终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靠卖字画为生。依靠自己的才子之名,字画也能卖得好价钱,小有积蓄的唐伯虎此时在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盖起了一座简陋的栖身之所——桃花坞。

唐伯虎一生仅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因难产而死,第二个妻子弃他而走。他的一生中还有一位红颜知己,名字叫沈九娘。

就在唐伯虎最困难的时候,沈九娘在精神上慰藉了他。但不幸的是,沈九娘早早病逝,这令他十分悲痛。然后,民间有人杜撰说唐伯虎娶了9房妻妾,这纯属虚构。试想,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又如何能娶得起9房妻妾呢?

自仕途失意后,唐伯虎一度以“酒仙”李白为榜样,常常酗酒,使得他在晚年时期身体每况愈下,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之下,他也难以工作,所以生活十分穷困,常常借钱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唐伯虎对其一生的感悟。然而,从这首略有哀叹的诗中,我们更能体悟到一直以来被后人冠以“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一生究竟是悲哀还是风流?

唐伯虎晚年精神空虚,笃信佛教,以寻找精神寄托。公元1532年,唐伯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54岁。唐伯虎身后很萧条,家中经济十分困难,还是他的好友祝枝山慷慨相助,将其埋葬在桃花庵附近。

历史上的唐伯虎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凄怆,但在后人的印象之中,他却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然而,在其风流倜傥的背后,更直击人心灵的应该是他那悲情的一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18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