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朗朗故事读后感集合50句-读后感
郎朗,一个如此熟悉的名字,当今,被全世界媒体狂热的传颂着,他是一个奇迹,但这奇迹的背后有着难以想象非常艰辛的故事。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青少年胆识与智慧,都令人感到充满创造力,钢琴王子有许多,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等等,都是在少年一举成名,郎朗也不例外,在北京这座繁华稳健的大都市传出的钢琴声浪一浪接着一浪,传向大西彼岸。
那年,郎朗离开了熟悉的家园,亲爱的`母亲,和毅然离职的父亲,为了弹钢琴有好的环境来到北京,这一举动,也让郎朗离开了童年。新的坏境,郎朗勤奋练琴,每天练习的时间达到六小时。偶然的一次,北京举办选拔赛,前四名代表国家公费去德国参加比赛,而郎朗恰恰没有选上,但是,经济拮据的郎朗爸爸为了郎朗的前途,下定决心,自费去德国!
8月19日赛前选手在琴房练琴。有一位日本盲人选手用手去抚摸键盘,其感觉犹如抚摸贵重的宝物。郎朗爸爸是识“货”的,就让郎朗学这种感觉,这是郎朗的琴技更上一层。在爸爸的鼓励下,郎朗走向钢琴,不同的是,遇到台下一片片盯着他看得眼睛,他一点儿也不紧张,反而更加兴奋、更加努力展现自己。一曲、两曲……郎朗弹得是那么从容,一丁点娇娆造作都没有。比赛有了结果,获奖者的顺序是从后往前念,前四位有了得主,接下来是第一,郎朗和爸爸都不敢奢望,结果,与预料恰恰相反,支持人用生硬的中文念出郎朗两个字,全场沸腾。从这刻开始,郎朗迈向了成功!
其实在练琴过程中,郎朗遇到过许许多多数不完的困难与坎坷,可他还是走过来了,为的就是自己心中对钢琴的热爱,我们应该向郎朗学习,不怕吃苦,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为自己这里高远的奋斗目标,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同时,改变自己的一生。
读了《钢琴王子郎朗》这本书后,我大有感触,其实我这位小读者自己也在学琴,但是我想我与郎朗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郎朗每天早晨5点半爬起来练琴,他总是弹得最早,弹的时间最长。正是因为郎朗的刻苦,才使他成为了钢琴王子。而我呢,只是把练琴当成每天必做的一项事,只要一小时练琴时间一到,就在也不肯碰钢琴。我也喜欢钢琴,可是面对那些枯燥的练习曲,我又觉得钢琴毫无意思,深入了解这本书后,我才觉的,弹一手好琴,不是你想像钢琴师那样弹得投入流利,就能够做到,必须经过枯燥的不断练习,不断深入,才能有结果,我想,我以后也一定要想郎朗那样刻苦,长大取得好成绩!
翻看着书中的一字一句,它们都让我震撼,我享受着,我被感动了,我反省着,这本书,让我陶醉了……
郎朗,源自东北沈阳辽阔的大地,是一个惊世的神话,新时代的我们,会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我想,会的!
朗读者的读后感1
今天,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观看了朗读者,心里感触万千,澎湃激昂!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告别:有大明星姚晨,感恩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艰辛:曾经睡在北京七环外的一间小房子里,整夜整夜都要侧身睡觉;和照顾孩子的月嫂短短三个月的相处,以至到分别是月嫂泪流满面;老戏骨李立群泪洒舞台,感恩母亲,常年外出,以至于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却频频道“不遗憾”,那是何其的豪迈;作家曹文轩:文学风气当庄重,读书应寻文中脉;音乐剧译人程何放弃海外深造,选择追逐梦想;当代作家王蒙一生坎坷颠簸,妻子始终陪伴;我们庄重神圣的维和部队,守护着世界和平……
儿女与父母告别;老师与学生告别;朋友与朋友告别;亲密爱人告别……这是生离。与亲人长辈告别……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人的一生,总会在经历“遇见”与“告别”,这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
朗读者的读后感2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的读后感3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我不能理解。
朗读者的读后感4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朗读者的读后感5
几个月前在精读《朗读者》的原书,有些许感想。
好几个月之前就观看了《朗读者》节目,之后,又观看了《经典咏流传》,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去书店买了《朗读者》原著回家看,一开始只是走马观花,但经过我的细细品味,发现有很多妙处。
比同于电视节目,书本的内容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这是一本让人们去读书的书,是一本讲读书的书。《朗读者》中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还有一些人们读这些书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感染着我们,并以此鼓励大家去阅读更多的书本,去精读更多的书籍。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读书吗?”也许部分人没有过高的思想意识。有的人说为了高考,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家长,为了老师。其实,我想说的读书不是上学读的书,归根结底,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也许,这句话,你们听别人说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传犹太人用蜂蜜涂抹在书上让孩子添,人们从小时候开始读书,上学之后还是读书,毕业之后继续读书一直把书带入晚年。书本是知识的容具,书籍是人们进步的阶梯。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看书,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看书了。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修改了中小学教材,出台了《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朗读者》用最正直朴实的文字让你读书,留下自己内心的感想。因为,你是为自己读书。
所以,发下手机,拾起脚边的书香,细细品味,让书本陪伴你,这就是朗读的初衷。
朗读者的读后感6
这一期的《朗读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泪弹。一直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张国强在一上台还未开始朗读就已经情绪失控了,维和部队的儿子是国家的儿子也是一个家庭的儿子啊!
这一期,我也钦佩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他们告别了自己的专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未来的重度焦虑,勇敢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一丝不苟的精雕细琢着自己的每一部艺术品。程禾和刘阳用朗读和歌剧相结合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堂吉诃德。
清明时节,用这个主题,不知道唤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已故的至亲挚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早已失去联络的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段悄然流逝却又难以忘怀的时光。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
告别一个不够好的自己,告别一段不够舒适的感情,告别一个束缚自己的环境,告别一个将错就错的选择,这样的告别,有时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压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动力,做出这样告别,不容易,但是,跨过去了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平台,新的出发点。
而有的告别,却是不可挽回的诀别。既然知道会不可挽回,那就在还拥有的时候好好对待,不要在失去时后悔莫及。
送给我也送给你,好好生活,让每一次告别都不留有遗憾,做到这个很难又很容易。
告别,总是会有些许悲伤的情愫在里面。只能说,为了将来不后悔,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1
终于有幸跟妈妈看《朗读者》,收获很多。
因为我是写完作业才跟着妈妈看。正好看到董卿阿姨采访王石。我记下来了这句话: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了追求,有了比较,有了竞争。我们赋予它有了意义。真的意义,就在于做的过程中!
我记得看过毕淑敏老师也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其实和周围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一定说它有意义,就是人赋予的!我们能成为人,能享受这世间的一切阳光雨露,风雨人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我们该如何走过属于我们的一生呢?是啊,如果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意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那么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的学校里,同学们参加了各自喜欢的特色活动,因为是自己报的志愿,所以,活动起来也是有声有色、操场上的足球队的同学们生龙活虎的奔跑,碰撞了,跌倒了,流血了,没有一个同学抱怨。舞蹈教室的同学们随着悠扬的曲子翩翩起舞,还是一个个精灵,用舞姿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们的热爱。乐器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首首曲子从音乐教师传出,回荡在整个校园的上空,抒发着对老师,对祖国的爱!每个活动室的同学们都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所收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同学,爱我们的家乡,更爱我们的祖国。
活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真实的意义!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2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说她说服刘震云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两个真诚的人最真诚的交流,“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也会有平凡人带着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这对夫妻被邀请参加《朗读者》的录制,他们用共同走过的26年人生路,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3
最近有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去看了第一期《遇见》。谁知,一看便欲罢不能。
听到“遇见”这个主题,我有许多期待,自己也想到了许多和遇见有关的事物。当主持人董卿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柔美的声音换换说出开场白时,便一下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董卿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文化涉猎所折服了。
当文字碰到了生命,就有了朗读,有了一场最美的遇见。这一期的《朗读者》一共请来了六位朗读者。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以及她的朋友们。蒋励,在战乱频繁发生的阿富汗担任妇产科医生,她在那儿的三个多月共接生了三千多个婴儿,并且没有一位孕妇死亡。听了蒋励的叙述,以及她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我的.内心收到了很大的震撼。对这些无国界医生的敬仰油然而生,他们并不是爱迪生、牛顿这种伟人,引起世界的变革,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用心呵护着世界上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生命。蒋励借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把祝福送给那些战争中的孩子们。
真挚的朗读不但感动了自己,也能感染其他人,《朗读者》不仅仅是朗读文字,传播文字,更重要的是向更多的人展现伟大的生命,向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4
早听说央视新增了《朗读者》节目,很受欢迎,可时间不对,一直没看过。昨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终于有幸目睹,果真被深深吸引。节目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董卿策划并主持,一流的创意和制作,饱含文学精髓之美,观后感想如下:
一、形式新颖。
朗读者名人居多,来自不同岗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诗歌,读给自己最爱的人听。其中濮承熙读了老舍的一段文字送给曾经帮他做手术的荣医生,荣医生是他生命中的恩人。朗读者自己的故事加上老舍的故事,构成一部心灵上的交响曲,让听者无不为之动情。这样的形式让读书变得生动有趣。
二、内容广泛。
朗读的内容知识面广,有小说、诗歌、书信、译文,同时还面向不同人群,能引起更多人共鸣。如:有成功者读给恩人听的;有父母读给儿女听的;有情人读给情人听的;有援外医生读给有志青年听的;还有高龄老教授听学生读他的翻译作品。听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感动,收获快乐,收获人生的启迪。
三、引导观众爱上阅读。
朗读者读的诗和文都是央视精心挑选的,名人名作居多,听到好的文章就有找来一读的冲动,读书可以养身修性并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央视这档节目引导了观众多读书读好书。
《朗读者》集娱乐和学习为一体,是宣传正能量的好节目,希望她越办越好,我会持续关注,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都来看一看,我们一起吸取知识的营养。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5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6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2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