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肖复兴著的兄弟俩读后感总汇90句-读后感

这时,七个龙头被搬出来展示,国王说:“这七个头是礼仪官从恶龙身上砍下来的,今天我就要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猎人站起来,掰开龙嘴问:“龙的舌头呢?”礼仪官一听慌了,不知怎么回答,情急之下随口说:“龙没有舌头。”猎人说:“撒谎的人当然没舌头,龙舌头是胜利者的佐证。”说着打开手帕,里面确实有七个舌头。他将每个舌头一一放进龙嘴,正好合上。接着,他抖开绣着公主名字的手帕给她看,问她把手帕给了什么人。公主回答说:“我送给了杀死恶龙的人。”猎人又召来动物们,问公主它们是谁的。公主回答说:“项链和金链扣是我的,但我把项链分送给曾帮助征服恶龙的那些动物了。”猎人宣布说:“当我打败恶龙,疲惫不堪地睡着了时,礼仪官上来砍了我的头,带走了公主,并宣称龙是他杀死的。我用龙舌、公主的手帕和项链证明他在撒谎。”

他向大家讲述了他的动物们如何用起死回生草使他复活、他又如何带着动物到处流浪、如何又回到这里,从旅店店主那里听说了礼仪官的骗局的经过。国王听完后问女儿:“龙真的是那个人杀死的?”公主回答说:“是真的。礼仪官曾经逼迫我保持缄默,既然现在已经不用保持沉默了,我应该揭发他的卑劣行径。也正是因为他逼我沉默我才要求婚礼推迟到一年零一天以后。”国王听后召来十二位大臣对礼仪官进行审判。他们对他处以四牛分尸的极刑,立即执行,然后国王便将女儿许给猎人做妻子,并宣布猎人全权代表他统治整个国家。婚礼在欢乐的气氛中举行了,年轻的国王将父亲和养父都接了过来,赐给了大量金银财宝。他也没忘记旅店老板,召了他来说:“你看,店主先生,我和公主结婚了,你的房子和院子都归我了。”店主说:“是啊,按规矩是归你了。”可年轻的国王说:“事情得按情理来办,而不是规矩。”接着他告诉店主说房子和院子仍旧是他自己的`,而且那一千个金币也送给他。

年轻的国王和王后非常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他酷爱打猎,因此常出去,那些忠实的动物们总是跟着他。他听说附近有片森林有妖魔作怪,走进去的人没见出来过,便很想去那里打猎,吵得老国王不得安宁,只好答应让他去。于是他带着大队人马来到这片森林边。他看到一只雪白的鹿,对随从们说:“你们在这儿等我回来,我要把那只美丽的动物猎回去。”说完就追那只鹿去了,他的动物们跟着他。随从们在森林边上等到傍晚仍不见年轻国王回来,便转回去报告王后说国王追一只白鹿进了那座被施了魔法的森林没回来,王后听了万分焦虑。

再说年轻的国王跟在那头白鹿后面追呀追的,可就是追不上。每次眼看可以瞄准了,那鹿立刻就转向森林深处,一下不见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已身处密林深处,于是吹响了号角,可是没有回音,因为仆人们听不到。他一看天色已晚了,估计当晚回不去,就下了马,在一棵树旁生起一堆篝火,打算在森林里过一夜。等他和动物们在火边坐下时,他似乎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他四下打量,什么也没看见。可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有人在呻吟,好像是从上面传来的。于是他抬起头,便看到一个老太婆坐在树上,一个劲地哼哼说:“哎唷,我好冷啊。”他对老太婆说:“那你就下来烤烤火吧。”“你那些动物会咬我的。”“它们不会伤害你的,老婆婆,下来吧。”其实这是个巫婆,她对年轻的国王说:“我把这根棍子扔给你,你用它碰一碰它们的背,它们就不会咬我了。”说着扔下一根小棍子,国王用它碰了碰他的动物,结果它们马上不动了,而且变成了石头。巫婆一看动物攻击不了她了,立刻从树上跳下来,用一根小棍子点了年轻的国王一下,把他也变成了石头。女巫哈哈大笑,拖着他和动物进了地窖,那里还有很多这种石头。

年轻国王一直没回来,王后越来越着急。刚巧双胞胎中那个朝东走的猎人这时带着他的动物来到这个国家。他到处流浪,靠让动物们表演为生,始终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有一天他突然想看看他和兄弟分手时插在树上的那把刀,看看兄弟怎么样了。他到了那里时,发现朝兄弟那面的刀刃已一半生锈,一半还亮着。他担心地想:“也许我兄弟遇到了很大的不幸。但既然刀刃还有一半没锈,可能我还能救他。”于是他带着动物们朝西走去。当他走近城门时,卫兵赶忙出来迎接,并且问是不是要通报他年轻的王后,因为连日来王后一直因他外出未归而悲痛欲绝,以为他在魔鬼森林被害了。卫兵真的以为他就是年轻的国王本人,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而且又有同样的动物跟在后面。猎人一下就明白了自己被当成他兄弟了,想:“我还是先冒充他几天吧,这样救他或许会方便一点。”因此他让人陪伴他来到王宫,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年轻的王后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丈夫,问他为什么在外面呆了这么久。“我在森林里迷了路,没法很快走出来。”他回答。晚上,他被领进国王的卧室,可他在床中间摆了一把双刃剑。王后不明白什么意思,可也没敢问。

他在王宫里住了几天,打听有关魔鬼森林的事情。最后他说:“我还得去打一次猎。”老国王和年轻的王后劝他不要去,可他坚持非去不可,便带着大队人马出发了。到了那里,一切和他兄弟碰到的一样:他看见一头白色的鹿,就对随从说:“在这儿等我回来,我要独自去追那头可爱的动物。”说着就走了,只有动物们跟在后边。可他怎么也追不上那头鹿,结果在森林里跑了很远,不得不在那里过夜。等他燃起了篝火,他也听到上面有人呻吟:“哎呀,我好冷啊!”他抬头一看,还是那个巫婆坐在树上。“你要是冷就下来烤火吧,老婆婆。”他说。“不行,你的动物会咬我。”“它们不会伤害你的。”可女巫又说:“我这里有根小棍子,只要你用它碰一碰那些动物,它们就不会咬我了。”猎人不相信她的话,说:“我才不会用棍子碰它们呢,你要不下来我就要抓你了。”女巫叫道:“你想干什么?你能把我怎么样!”猎人说:“你不下来我就射杀你。”她却说:“你射呀!我才不怕子弹呢!”猎人瞄准她开了一枪,但女巫不怕弹,尖声笑道:“你根本射不着我。”猎人从衣服上扯下三颗银纽扣装进枪膛,瞄准巫婆开了一枪。女巫尖叫一声掉下树来,因为她的巫术碰到银子弹就完全失效了。猎人一脚踏住她说:“老巫婆,你要不老老实实把我兄弟的下落告诉我,我就把你拎起来扔进火堆里!”巫婆吓得连连求饶,说:“他和动物都变成了石头,在一个地窖里。”猎人押着她来到地窖,威胁说:“老妖精,你要是不把我兄弟和这里所有的人变成活人,我就要把你扔进火里烧死!”女巫赶忙拿出一根小棍子点了一下猎人的兄弟和动物,他们一下子就活了,其他商人、手艺人和牧羊人等也纷纷站了起来,感谢了他的搭救后便各自回家了。兄弟两人又是亲吻又是拥抱,为重逢感到由衷的高兴。接着他们把巫婆架到火上烧,火一烧,森林上空便渐渐清澈晴朗起来,可以看到王宫就在前方,约需步行三小时。

两兄弟立即动身回宫,一路上讲述了各自的经历。弟弟告诉哥哥说他是这个国家的国王,哥哥说:“从我来的那天我就知道了。我进城时,他们把我当成了你,一切都是按照王宫的礼仪来进行的。王后也把我当成她丈夫,吃饭时我不得不坐在她身边,晚上也不得不睡在你床上。”弟弟一听十分嫉妒,也很生气,猛然抽出剑,一把砍下了哥哥的脑袋。但是他一看哥哥血流满地死去了又十分后悔地哭喊道:“我哥哥救了我,可我却恩将仇报地杀了他!”兔子一看他哭得那么伤心,就答应帮他去找起死回生草根来。它以最快的速度赶了回来,救活了哥哥,而哥哥丝毫不知道所发生的事。

此后,两人继续赶路。弟弟说:“你长得像我,也像我一样有王者之相,又有和我一样的动物跟着,我们分两头进城吧,同时站到老国王面前。”两个城门上的岗哨都来报告说年轻的国王打猎回来了。老国王说:“怎么可能呢?两座城门相距很远呢!”此时,两兄弟从两个方向同时来到王宫。国王对女儿说:“他们两人长得一模一样,我没法分清楚,你说谁是你丈夫吧。”王后也因分不出谁是而很难过。最后她终于想起自己分给动物们的项链,赶忙在它们身上搜寻,发现了狮子脖子上的金链扣,于是指着他丈夫大声说:“这头狮子所跟的是我丈夫。”年轻的国王哈哈笑着说:“这就对了!”他们一起吃饭、喝酒,十分快乐。到了晚上,年轻的国王回房睡觉,妻子问他:“这些天你为什么总是把双刃剑放在床上我们两人之间呀?我以为你想杀我呢。”这下国王才明白他兄弟是多么真诚。

【两兄弟读后感】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兄弟之间不应该有嫉妒和争吵,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没什么什么能比亲情更重要了,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真正心甘情愿帮助你的人,只有自己的亲人,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亲人,与他们相亲相爱,用我们的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一、格林童话《两兄弟》原文读后感

二、格林童话《两兄弟》原文读后感(2)

三、安徒生童话《两兄弟》原文读后感

四、格林童话《金山王》原文读后感

五、格林童话《大拇指汤姆》原文(2)

六、格林童话《萝卜》原文读后感

七、格林童话《大拇指汤姆》原文

兄弟读后感1

看了余华的《兄弟》,看到他们在苦难生活的忍受与挣扎,我屏住呼吸,泪水不住盈满眼眶……心里在叹息,人怎么会这么残忍,仿佛看到两个小男孩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脏脏的小脸,面对生活,无奈,无助,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相依相靠,觉得这种感情再也不会分开,为相依一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逝者再也不会相伴,两人也长大,感情依然深厚,可是在面对自己感情的时候,两人有了分岐,因为是兄弟,相互并不忌恨,可是,宋钢因为和林红走在了一起,就要和那时连吃饭也没有着落的李光头一刀两断,并说出了很绝情的话,说,他们的父母不同,并且他们都已经死了,他们就不是兄弟了,难道他忘了自己在监死的李兰面前许下的诺言,只因为爱情的出现?可是为什么必须失去一样呢,两者是不矛盾的啊!

小说前半部分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他可能善于写那个年代的故事,写的宋凡平和李兰身上都有许多传统的,人性的美德,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乐观,举手投足,每个微笑,都在塑造人物形象,他们是困境下有着完美体现的人。

可是宋钢——宋凡平的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相貌,还应有性格吧,宋钢虽然善良,可是懦弱,没有原则。

他答应李兰的话,要照顾李光头一辈子,可是他为了林红背弃了,林红是漂亮,可是找妻子的标准不应只是漂亮吧,他喜欢林红什么呢,林红说喜欢他,踏实可靠,值得信任,可是爱他就要接受他,包括他共同患的兄弟,她不明白,宋钢和李光头过去的事情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种感情,太难隔断了,即使李光头在追求她的过程给了她伤害,可是他是自己丈夫的兄弟就要换一种态度去对他了。

在后来的生活中,李光头发达了,比较有戏剧性地成功了,和人物性格有关,笔墨不多,只是情节,他成功了,他太忙了忽略了他的兄弟,可是在他心里,宋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心里从没有背弃他的兄弟。

小说情节安排了李光头的发达,宋钢的潦倒,和李光头对兄弟情的惦念,李光头的发达和性格和自己的机遇有关,可是成功也是需要经营的,作者归许多因素于李光头适应这个社会,如鱼得水,我不喜欢的是,宋钢应该是个儒雅的人,怎么会为了钱去做那种骗人的不体面的营生,他可以没有许多钱,平平淡淡,也不至于那么残吧。

作者怎么安排自己的小说,都有一定的用意,他可能想反映什么,从来悲剧结尾的小说比喜剧小说更多一些,更容易打动人,可是我自己觉得,从苦难中走来的兄弟两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一辈子不会变的。

兄弟读后感2

《兄弟》这部作品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江南小镇上一个重组家庭的两兄弟李光头与宋钢在文革那个物资匮乏,动荡不堪的年代的血泪故事。

宋钢的父亲宋凡平是一个善良勇敢有担当的男人,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老实本分又有些怯懦,宋凡平善良热心肠,高大威猛,篮球打得好,干重活信手拈来,这一切足以使因为自己丈夫种种流氓行径而不敢在乡亲面前抬头的李兰心动,两个家庭自然而然重组到了一起。李光头与宋钢两兄弟的故事开始了。后来文革爆发,曾经以一记惊世骇俗的扣篮而名满全城的宋凡平最终没有扛过红卫兵的折磨而倒下,生病去上海看病的李兰在医院门口呆了一天没有等到自己心中的英雄宋凡平的到来,等待她的只有小镇汽车站上已经有些许斑驳的大滩血迹。李兰对宋凡平的爱深入骨髓,小镇的习俗是丧夫的女人一个月不能洗头发,最长半年不洗,但是李兰整整七年没有洗头发直到她死去前夕,在澡堂子洗完澡之后,原本看上去黝黑的长发瞬间变成了满头银丝。甚至连李光头都差点没认出来自己的妈妈。李兰这个沉默寡言又怯懦的小镇女人用自己的方式祭奠来之不易却悄然即逝的爱情,令人钦佩动容。

这本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读,读完之后,喉头哽咽,思想澎湃,不忍再读第二遍。读的时候好想自己能穿越到那个年代,帮助宋平凡和李兰脱离痛苦,可是自己仿佛跟他们隔了一个大大的空气薄膜,只能眼看着他们从一个痛苦走向另一个痛苦,他们看不见我,我泪眼婆娑的告诉他们我无能为力。

那个时代造成的人的悲苦,我们无法评说,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人性,善良的,恶毒的,自私的,懦弱的。文中尤其以恶毒自私为最甚。那时的风向瞬间万变,原本相安无事的邻里,相交甚好的朋友,在一点点的导火下,立刻就变成了打击迫害的双方,人人为了自卫,随时都能变成恶魔。我始终认为善良是人最高贵的品质,余华通过荒诞怪异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人世百态,而善良就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人心,最终狂风大雾都会散去,时代之后,躁动的人都会平静。

余华让我看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虽然还是常常为很多事情发愁,但是我不用为了能够活着而费尽心机,不用为了一口吃的违背道义,我还能够用我的些许力量去帮到别人,我还能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保持自己的本心。

感谢余华深邃而犀利的文字,让我的精神感受了一次狂风暴雨的洗礼,而后又让我看到了彩虹,回到了这个温暖的世界。

兄弟读后感3

偶然间读到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当代作家,作品获得过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的文学奖。这《兄弟》确也吸引人,本想着消遣着慢慢看吧,结果看着看着就欲罢不能,五十多万字,三天看完。之前刚看了好些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暗自发誓:长篇小说暂休矣,否则,有损健康,一拿起来就放不下,非得一气呵完,搞得眼也花了,脖也僵了,腰也酸了,长此以往,岂不废了;没记性啊,抓起个《兄弟》就将那暗誓抛去了九霄云外。

话休饶舌,分享一下这部作品的特色吧:那笔法甚是不同寻常,除了着重描写暴力、血腥、丑陋这些人类现实的阴暗面,竟然还有肮脏,而且是极度的肮脏,比如:像雪花点密集的苍蝇,臭气冲天的大粪坑。

作者毫不惜笔墨地细致描写渲染营造这样的情景,看得我特么阵阵作呕,简直是挑战我的心理极限。好在磕磕碰碰地闯关后,感受到的仍是作品的魅力—透过阴暗反衬出阳光的温暖,透过非常态、非理性反衬出智慧、理性的可贵;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深刻反映着剧烈动荡时代中人性的美与丑。

兄弟读后感4

看完了余华的《兄弟》,很多人呢都有这样一个共鸣,是时代错了还是我们错了?这个问题很难说,对与错在与我们个人怎么看待,也许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绝望,关键是看我们有个什么样的心态,用一个什么观念去看,李光头和宋钢小时候的兄弟之情表现的更为真切和感人。下一部是他们都长大了两个人相依为命,如果没有林红的出现,他们也许会一直好下去。在他们兄弟两人和林红之间体现了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是他们在最后的结局中至少也是醒悟了,也许最终所要表达的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留给我们读者的就是无限的`思考和感慨,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兄弟读后感5

品完了余华的《兄弟》,没有震撼,只剩悲凉与无奈。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中世纪的欧洲。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的开头多少有些恶俗,这也许是这部小说遭受批评的一大原因。套用何所依先生的话就是“实在太烂了”。光“太烂了”还不够,前边还加了个“实在”两字。但越往下看,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就越来越多,看的也越来越深。同学和我同一天开始读这本书,却早我几天看完。她说:“你怎么还没看完啊!”我说:“你那是看书,我这是品书。价值观不同。”她戏说:“余华的文字很浅显,不用品就能懂。”我冷笑,不以为然。

终于,当“本书完”这几个大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笑了。合上书,闭上眼,我开始从头回想: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很明显,余华想写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令人反感的“少儿不宜”镜头,可我一时间又找不到些合适的词句来断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个人感觉,余华更多地是以这所谓兄弟俩的不同命运来诠释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来按部就班,早晚会遇见天理人欲的冲突。这本书写的还有人性的冲突,包括固守和变革,选择与放弃,精神与物质生活。而文革至今的华夏,也不过是最好的人性试炼场。

作者刻画那原本贪婪好色到后来不懈奋斗,让我从闻之作呕到萌生敬意的这么一个人,目的何在?是为了批判文革时期的丧尽天良并且反映当时腐朽社会的现实吗?宋刚憨厚老实,憨厚老实到了有点“傻”的程度。他的生活中心一直在别人身上,换句话说,他生命中的主角从来都是别人,自己只是在某一瞬间当过瞬间的主角!这么一个人,是否被文革封杀了自我,因文革泯灭了思想?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书城的一幕。当时爸爸带着我,给我选了几本书,其中有余华的《活着》。准备离开书城的时候,看见一旁有一群人围着,最前面放着一摞一摞的《兄弟》,记不清是签售还是什么了。喜欢凑热闹的我挤进人群准备瞧瞧这余华的另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可是还没等我拿起书,工作人员就走到了我面前,说:“小朋友,这本书不适合你看。”当时的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现在想起来,对那个工作人员,我不知该作怎样评价。虽然书中穿插了种种所谓的“少儿不宜”,可是金子始终是金子,仍会发光。那个工作人员实不应侵占我阅读的权利。只要撇开次要,看到主要,以清透的头脑来品析即可。

李光头,宋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一部感动到自己落泪的小说。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无法承受。或者说,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后悔永远是上天对于放纵的惩罚。

我读故我知,我思故我在。

肖复兴音乐笔记读后感1

肖复兴的音乐笔记完全不同于陈丹青的音乐笔记,应该说肖复兴的音乐笔记注重的是对某一乐曲的听后感。

初看时感觉肖复兴是想尽可能地用自己全部的文字在书面上重现古典音乐厚重华丽的内容,排比和比喻,简单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的笔下被玩转得娴熟富丽,未免让人觉得在炫耀他的文字技巧。另外他的音乐笔记缺乏像陈丹青那样的思考和对音乐的认识,加上那些过于华丽的辞藻未免显得有些浅薄

肖复兴音乐笔记读后感2

肖复兴基本不懂古典音乐,在《音乐笔记》一书中一些基本事实都弄错。

例如把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当作“列宁格勒”交响曲,把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当作“勃兰登堡协奏曲”里的内容,等等。

搞清这些后再看他文章里那些华丽的语句,就未免显得矫情(矫情这一点,从我小学时学到的他写的那篇《那篇绿绿的爬山虎》里就有所显露)。

肖复兴音乐笔记读后感3

是在两、三年前看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音乐十五讲》,才认识肖先生的。感觉其文笔流畅、蕴涵情感,读其文,感其情。一直盼望拜读此书,前段才从网上购得此书及07年的后续版本,正在读。

或许期望过高,或是婚后二人世界较原有的独身变得“复杂”,心态已较前浮躁,有些耐不下不心来细细品味文字了。读了几篇,感觉有些平淡。

希望有个时间,放点音乐,泡杯咖啡,细细品味肖先生的书,感受他那个年代(2000)的人情与永恒的音乐。

肖复兴音乐笔记读后感4

我应该是个喜欢音乐的人,出于人类的天性。却不幸没有出众的乐感,喜欢听,却不确定自己到底听懂了没有。时间久了,倒也释然了,什么是懂呢?就像文学,懂得很多文学理论的、能够写出厚重的、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的人,就真的,懂文学么?至于音乐,只要旋律在,我也在,我在听,这对我,也就足够了,不是么?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针对一些古典音乐写的札记,大部分的曲目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在看的时候,有点吃力地试图随着作者的文字去想象他笔下描述的音乐。后来,把其中大部分的'曲子找来听了,可惜已经不记得当时作者的描写了。没有再去对照、强求自己是否和作者有一样的感受,少了那份执着,只是,在听,书中提到的曲子。

肖复兴音乐笔记读后感5

如果说,音乐是心灵的回响,是脆弱情感的共鸣,那么,用文字来描写音乐则多少有了些隐私的意味。在《音乐笔记》这本书中,作家肖复兴把音乐作为线谱,拨动着心弦,描写了他多年来藏匿于胸的对音乐的那份质朴的亲密情感:音乐在这个世界上,是和我们的人生最为自然地融和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只有音乐与我们每人联系着。从我们刚刚出生不久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的嘴里哼出的催眠曲开始,音乐就渗透进我们的生命之中,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如影相随,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有时,我会想起小时候最初学会笛子、二胡简单乐器时的激动,想那时梦想小提琴而终于与小提琴失之交臂的感伤。也会偶尔想起年轻的时候常会用嘴吹出一些莫名其妙而自己认为美妙无比的乐曲,而且常常是随着那些乐曲马上从心中涌出和曲子相配的诗句,自己为自己编着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尤其是北大荒的时候,一个人走在风雪漫天的旷野,可以肆无忌惮地吼唱)。只是那些曲子转瞬即忘,随风而逝,只剩下了形销骨立的诗句,像是风吹落花叶瘦削的枝干,没有了一点水分,心里面常会涌出不懂音乐的遗憾和怅惘。我永远难以忘记,10年前的初冬,我回老家为母亲下葬,当黄土开始掩埋那只包融着母亲骨灰盒的简单的棺椁的时候,突然响起乡亲们的歌哭声,让我感到震憾。那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原始的音乐,在冀中平原收割完庄稼后赤裸的土地上空回荡,一直飘散消失在远方在风中摆动的白杨树枝干后面。还能有什么比这歌哭声更能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呢?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常常会涌起回答心灵的神妙乐曲,都会有奇音妙乐的潜流淌到心田深处的动人感受。只要人还存在情感,音乐便永不消失。高山流水也好,响遏行云也罢,在本质上,音乐是没有古今雅俗之分的,风兮、雅兮、颂兮,贝氏、莫氏、肖氏,无非一个“和”字,是静夜中陪伴心情的朗月,是落寞中独享忧愁的长风。正如肖复兴在书的序言中所写:“我们常常引用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肖复兴对音乐的热爱是对流逝情感的渴望与召唤,是对苦涩心灵的纪念与抚慰。

正因为如此,他把自己10年来所有的情感隐秘都献给了这本书,与那些“音乐印象”同喜共悲,同欢共乐。而且,这些情感都是隐私的,无关人事,无关今昔,只为那一往情深的热爱。肖复兴是知名的作家,在小说和报告文学的领域中颇有建树,而10年来对音乐盎然成趣,如痴如迷,并因此为广大读者留下了这诠释音乐——心灵的书,对于诸多追求趣味的读者而言,也是一件幸事。世上的趣味很多,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不一而足,精舍、美婢、鲜衣、美食、花鸟、古董……是人生品位,也是人生知趣,其中,音乐是最清洁通透的,它寄意玄虚,脱迹绝尘,无桎无梏,无欲无求。作家肖复兴于不惑之后而固执地沉沦于此,便有了某种特别的意味。

对于音乐,肖复兴远谈不上是专家,他寻找贝多芬,聆听肖邦,感受莫扎特,梦想格里格,走近威尔第;他也怀念罗大佑,理解蔡琴和崔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那些“音乐印象”都是沉淀经年的岁月,是对怀想的留连,是对真诚执著的遥望,是对往昔的一声悠长的叹息。如他在书中所写:“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燥热,好像真的充满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在深处有着亲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空气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的,这音乐已如夜色一般潜入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沉醉了,正与音乐拥抱着、融合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40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