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章读后感总汇86条-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案,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论语》读后感2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
《论语》读后感3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论语》读后感4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读后感5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6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1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论语读后感2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后感3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文案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后感4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
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现在想起,不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己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达到,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发情况,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后感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6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读后感7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单纯的就是诈骗人为了谋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严惩。而受害人呢,就是防范意识太差才导致上当。
可是谁也没有想过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吗……仁德什么时候被人们都都丢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无情践踏,从来都没有人想过把他捡起来。而孔子将他写下来一遍又一边的警醒着人们不要丢失这些曾经人们所重视的高尚品德,我问要将这些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将被人们扔在地上无情践踏的东西捡起来!
《论语》读后感1
《论语》中有许多深奥的古代语言等待着我们自己去探索、解说。如孔子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让我们不要去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他人。
而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几个人之中一定有一个人比我做得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宝贵的知识,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
《论语》读后感2
读了孔子的《论语》一书,我的心得体会是: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孔子所提到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才会体会到喜悦。
读完了这一文,我知道怎样学习是最有效的。
《论语》读后感3
前几天,我们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
这本书一共写了三十个小故事,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王祥让我大为感动。虽然是继母,但仍然用自己的生命来感动她,用像生母一样的爱去爱她。有一首诗写得好: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论语》读后感4
五年级这一年,白老师让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世界的瑰宝,里面有许多条,值得我们小学生学的。
在这里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爱护同学,还有老师,因为这里面孔子写的特别好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还有,“巧言令色,鲜亦仁”等。
总之这本论语我一定要坚持背下来,那样做什么事就不会小鸡肚肠、埋怨别人了。
《论语》读后感5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从网上搜集了《论语》的名句,我和妈妈一起背了三四句。我背的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过这些名句,告诉了我们学习一定要思考,学会了,学懂了,也要返回来再一次巩固和复习,免的忘记了。
以后,每天晚上我都要抽出十分钟来背上几句,就连妈妈也答应我,以后她也要跟我一起背诵,朗读!
《论语》读后感6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读后感7
这个假期,我读了《论语》,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总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学习他的优点。发现他们有缺点,就要赶快检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种不足,如果有,马上去改正,这样就会做得更加完美。孔子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我们班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的好,有的体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乐于助人……他们的优点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也会越来越优秀。
《论语》读后感8
从古至今,一切答案都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难道别人说的答案都一定是对的吗?不是的,一切答案只在与自己去揭开“他”的真面目。论语也是如此,我不赞同孔子的一句话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为什么我不赞同孔子的这句话?孔子一直不是说要孝顺吗?可是因为孔子说这句话而与孔子说要孝道而前后矛盾了。跪羊图里写到:“孝是人道第一步。”学习在第二,安全在第三。难道为了学习而不顾孝父母和自己的安危了吗?
《论语》读后感9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
文案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
《论语》读后感10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习。
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读后感11
今天,我的妈妈与我一起读了《论语》第二篇。
原文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意思是:有 子说:“要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 很少;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而 喜 欢违法常理的人,根本没有。君子如果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人、治国的基础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就是仁义、仁德的根本呀! ”
我要做到: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6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