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登岳楼的诗歌读后感汇总86条-读后感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评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当代唐诗欣赏大家张碧波老师曾经对杜甫的律诗有“概括广,寄慨深,结构章法谨严,语言凝炼精警,风格沉郁顿挫”的论述。
正因为杜诗有上述特点,所以,人们对其作品中个别语句的解释,会有失之偏颇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
例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不管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唐诗鉴赏辞典》,乃至古今众多评论家的说法无一例外: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也有的人为了自圆其说,更有如下牵强的解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们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我觉得,这只是解释了诗句的表面含义,未能把握其深层意蕴。是不能让读者满意的。所以有人曾提出这两句诗是否有些夸张失实的质疑。而且,一贯刻意求工出语惊人的杜甫,决不会步前人后尘而将《观沧海》中的有关诗句化为“乾坤日夜浮”的。因而我们有理由重新探求更合适的解释。
我们知道,杜甫在长安展转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宦途的失意,生活的贫困,命运的坎坷,使他开始注目于现实,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之黑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他的视野由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转向了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深为后代评论家所瞩目。
例如,黄庭坚:子美作诗,退之
朱熹:杜诗佳处,有在用字造意之外者,惟虚心讽咏,乃能见之。
元好问:前人论子美用故事,有著盐水中之喻,固善矣。但未知九方皋之相马,得天机于灭没存亡之间,特色牝牡,人所共知者,为可略耳。
这里,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在杜甫的代表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是如何描绘黄河凌汛的(黄河上游的冰块顺流而下挤到“几”字弯处的冰冻线上形成的灾难性梗塞)。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多么真切的叙述,多么惊心动魄的的景观!但这样去讲还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因为这几句话是有弦外之音的。原来,此处化用了共工触山的神话,借对黄河凌汛的描述暗示唐王朝时局的严重,将面临极大的危险。
这是何等雄浑的笔力!且此诗写在安史之乱以前,就我们今天看来,诗人的见解又是何等精辟!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前面提及的话题,那就是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一诗句,到底该做如何解释?
谁都知道,唐人诗作常常借古讽今,以汉喻唐。该手法可谓司空见惯,如杜甫在《兵车行》中用“武皇开边意未已”暗讽唐玄宗;再如高适在《燕歌行》中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篇;还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入题。这“汉皇”说的是谁?请读下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自然知晓。
在《登岳阳楼》这首律诗中,杜老先生更是技高一筹,可谓独尽其妙了。但按上述众家的解释可就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使原诗臻于化境的艺术魅力,在人们的感知上大大地打了折扣!
那么,对这一诗句到底怎样理解才符合作品的原意呢?
请先别急,听我再讲述一段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担心各诸侯王权势过重,胫大于股,尾大不掉。任用晁错削减诸侯封地,加强中央集权。
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首先发难,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汉。吴王传令所属百姓:“寡人今年62岁,小儿子14岁。境内男丁,上至62,下至14,尽数出征,诛灭奸人晁错。”由于景帝即位不久,政权不稳且迫于吴楚兵威,只好把晁错当做替罪羊而枭首示众。但吴楚联兵并未罢手,反而得寸进尺,直逼京城。幸好有名将周亚夫扼守要塞,与各诸侯援军同心协力败吴破楚。这段故事就是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王之乱”。
据此史实,我们自然就可以用双关的理论去解释上述诗句的内容。
“吴楚东南坼”句中的“坼”字乃是“裂开”之意,全句仍是以汉喻唐,其深层含义是说安禄山史思明同当年汉景帝时的吴楚一样祸起肘腋,给唐王朝造成了致命的创伤。
“乾坤日夜浮”意为唐王朝的政局已经危机四伏,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中,三朝两夕,就可能有倾覆之患。
这样理解,前面的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分析,上述所有疑点都将悄然冰释。而且,这就不仅只是单纯地描绘洞庭湖上宏伟壮丽的美景了,而是直接担忧国家前途命运的神来之笔了。
于是,全诗文意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青年时就曾向往这洞庭美景,可惜未能来此一游;如今已是垂暮之年,在这战事频仍烽烟四起的环境中却奔波至此,我怎能不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近年来皇上政事不谨,佞臣专权,造成藩镇割据,致使安史二贼祸心顿萌,如同当年汉景帝时的吴楚之乱一样挑起祸端,致使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险象环生。这样继续下去,大唐江山可就岌岌可危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己半生以来,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和亲人失散多年,音信不通。离开夔州后,全家人就只能生活在船上,自身又是年迈多病,这样漂泊无依的生活实在难熬,不知何时才能有个安适的归宿?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今天登临这座名楼,远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气象,却又不禁忆及西北的吐蕃族接连犯边狼烟蔽地的状况,我禁不住涕泗横流,已是无法自抑了!
全诗抚今思昔,情景交融。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家国之痛。意境沉郁而且悲壮,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古今绝笔。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前身传为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东吴名将鲁肃所建阅军楼。两晋南北朝时改称巴陵城楼,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扩建,始称南楼,乾元二年(759年)更名为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至是声名益大。后几经兴废,楼址在唐宋之际、明隆庆年间、清光绪年间曾先后三次后移,现存建筑系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所建。1949年后增修了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再次修缮。1984年对外开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
岳阳楼占地670亩,主楼平面呈长方形,通高十九、42米,进深十四、54米,宽十七、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有“仙梅亭”,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故名。今枯梅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时(1736-1795)书法家张照写就《岳阳楼记》木雕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梢、铁枷及各代石刻多处。2007年新建瞻岳门、仿古城墙、角楼、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南大门、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仙祠等景点。虽比滕王阁和黄鹤楼规模小,但它却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木质结构的建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篆额,号为“天下四绝”。可谓文以楼生,楼以文名。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岳州,次年便重修岳阳楼,为使重修的这座楼传名千秋而万世不朽,滕子京恳请同科进士范仲淹为之作记。滕子京考虑到范仲淹身在邓州(今属河南),未曾到过岳阳楼,乃修书一封除介绍岳阳楼详情外,同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命人送往河南邓州。范仲淹根据来信中介绍的情况及附来的《洞庭秋色图》,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写出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仅369字,却字字珠玑,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尤其是文中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亦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有意思的是,范仲淹从不曾到过岳阳楼,仅凭传说中滕子京给寄过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岳阳楼的一些诗文,就“闭门造车,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雄文”,着实令人佩服。
尤其是《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几个字的'放大效应,使滕子京果敢练达、勤政爱民的“能臣廉吏”形象深入人心,滕子京一下子获得了好名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发表(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后,据说同年秋滕子京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获得宋仁宗好感,便被调任时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作知府。遗憾的是,滕子京庆历七年(1047年)初调任苏州三个月后就病逝于苏州任所。
事实上滕子京曾经是“贪官污吏”。据《宋史》和司马光《涑水纪闻》载,滕子京之所以会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岳阳),是因为任职泾州知府期间“用公使钱无度”(花费公款16万缗遭弹劾)。更有甚者,有人质疑滕子京之所以要“重修岳阳楼”,不过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抓收入的一种策略。据说滕子京修岳阳楼有妙招。先由官府贴出告示,告知民间有债要不回来的,可由官府出面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即收钱近万缗。滕宗谅亲自掌管这笔钱,用来修建岳阳楼。楼成之后,花费很多,只有滕子京一人清楚。作为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政敌,司马光的观点虽不足以值得采信,但也说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动机,更脱不了中饱私囊的嫌疑。
也许有人会问,滕子京(990-1047)何以会请范仲淹写就《岳阳楼记》呢?
作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滕子京的同科进士,范仲淹(989-1052)因1043年倡导“庆历新政”夭折,于庆历五年(1045年)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知邓州(1046年到任);而滕子京则早在庆历四年(1044年)
就由左司谏贬为岳州知府。只是后人不知就里,反而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忧乐”二字大做文章,反倒让“徇私”范仲淹给出名了,这也许是滕子京没有料想到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6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