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我们的灵魂陈慧芳读后感细选100句-读后感

有很多的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师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快乐成长!

但是,也有人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的人生教师!

正是这样,如果没有父母的艰辛,怎么会有孩子现在的`幸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何等的用心良苦啊!

我的母亲是一位长得非常美丽,非常爱干净的农村妇女,在家,无论是哪里,只要被她看见一点儿灰尘,总要全部打扫干净,擦干净!她这种爱干净的习惯使我家的屋子变得雪亮雪亮的,真是“表里如一”呀!有时客人到我家非常奇怪,怎么…还必须我爸解释一番才行呢!

可是有一次,却让我非常吃惊!让我“看清”了妈妈的另“一面”。

那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我手里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走着,吃完后,我看见垃圾桶还在前面,懒得走过去扔,就在旁边有一条小沟,我便扔了进去,妈妈看见了,拉住我,用训斥的语气对我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乱扔东西呀!前面不是有垃圾桶吗?现在是要搞环保的!你……”我听了非常生气,理直气壮地说:“垃圾桶那么远,麻烦死了,反正这里也有这么多垃圾,多一点又怎样?”妈妈见我这样,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挽起袖子,蹲下来把手伸进臭水沟里将垃圾捞起……我看见了,目瞪口呆,妈妈,这是我的妈妈吗?她这么爱干净,怎么会……妈妈不单单将我所扔的垃圾捞起,还将别人扔的一一捞起!这时,有的过路人,用蔑视的眼光看了妈妈便走了,而妈妈一点也不在乎,她转过来用那双深情的眼睛望了我一眼,将我惊醒!对!是那一眼将我从无知中拉了出来!我毫不犹豫地蹲下,与妈妈一起将垃圾捡了往垃圾桶走去……

这就是我的母亲,她爱干净,在我心中,她的心灵更干净,更美!是我的母亲教育了我,使我懂得许多道理!在我心中留下了一连串的脚印,教我慢慢走向美好的未来!

啊!我爱我的母亲。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作者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第一部分"养成教育"看上去是老生常谈,但耐心读下去,细细品味,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视角,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

习惯之养成从十个方面如手来写:专注、阅读、快乐、主动、想象、创新、优秀、勇猛、规则、坚强。

我赞同作者这样的观点:"大部分孩子的差异,不是智力的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之间的不同习惯。"也很赞同这样的说法:"中小学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成功了。"

文章的第一章就写的是赢在习惯,习惯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太重要了,重要到叶圣陶先生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教育就是习惯养成!现在的孩子都是非常的聪明的,就拿数学来说,我们那个年代高中生才学习立体几何,而现在五年级的孩子都学了;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会玩手机;现在的孩子从小都有很多的动画片可以看……但是现在的孩子条件优越,同时也受外界干扰太多,太大……

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久而久之,自然就有了丰富的学识,就能领悟到恰当的学习方法,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很多良好的习惯累加起来,就会固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就是所有学过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认为这个剩下的东西,就是良好的习惯与人格。

我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夫妻都是大学生,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年轻时自己创业很成功,由于太忙,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在整个小学期间没有得到过学习成功的喜悦,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到了初中以后,家长突然意识到对孩子欠账太多,于是不惜血本请家教辅导,花了很多钱,费了很多时 间,但小孩就是不买账,就是不爱学习。为了躲避教师的提问,宁可在厕所里蹲上四十分钟也不愿意回教室。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例子,这两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有很强的时段性,最佳时间应该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这时,孩子的成长犹如小树的生长,适时地浇水、剪枝才能健康地成长,一旦时机过了,病枝形成了,就无法补救了。另外,父母的教育是不能替代的,年轻父母往往因为忙于工作,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妈妈或外公外婆,老人的溺爱,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教育缺失。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绝对没有后悔药可买。

以上例子说明:大部分孩子的差异。不是智力的差异,很多时候造成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之间的不同的习惯。

完成作业,而且在做作业时往往能一坐下来就能安安静静几个小时不被外部环境干扰中断,直至完成任务。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无论是家长盯、请家教,也不能让他们认真地、安静地做事情。这实际上已超出了学习的范畴,做任何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有灵魂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因为这两点是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基础,也是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

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能否安心、静心、定心下来,专注一件事,是造成学生之间学习差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看着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我继续与他们的家长沟通,了解在家里的表现,发现成绩优异者在家里做事都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都有固定的时间再进一步与家长深入了解,探讨上述现象的成因,我发现专注的习惯大部分是从小养成的。比如老师的多次激励,自我亮点受到肯定后逐渐固化为一种优良的习惯;再如家长的最初严管,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还有从小爱读书迁移为专注学习等。

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不形成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强制学生由他律逐渐走向自律,是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好习惯的。

一旦优秀变成了一个人的习惯,教育就成功了,家长就不用再为了孩子的教育花费太大的功夫了,那时等待你的就是收获一个又一个喜悦。

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感觉很暖,脑海里加红加粗地浮现出“人情味”这三个大字。我更加坚信了,人一定是有灵魂的,就像文中说的,一个人灵魂就在他一生所藏的文字中。文字是灵动而有活力的,它们相伴一个人的精神存在。死亡意味着肉体与精神的分离,肉体会朽烂,而精神永生。教授所藏书籍,是学术典籍也好,是园艺诀窍也好,是侦探小说也好,它们是一个整体,加起来就是老教授的灵魂。如果说千人千面,那么我说一人千面。全面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文化人格,因为文化人格涵盖了各方面的人格。人可以在他人面前戴各种各样的面具,单单只有面对自己的灵魂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会摘下面具。而最靠近人的灵魂的实体化的东西,就是灵魂的记载——书籍。我们看到得不再只是那个呆板无聊的教师,我们还看到一个生活中有情趣,爱看廉价侦探小说,还在书上作即兴即情的批注的`可爱的老头子。他热爱生活,他并不是只啃学术的书呆子。即使教授不在世了,那名学生也幸运地了解到了老教授的人格,就是通过书籍,我们才能使死者的灵魂为人所知。学生的做法令人赞赏,虽然他与老教授并无深交,但单纯为了保存他的灵魂,使他“活着”,这名学生付出了大学生活中的暑假时间打工。我觉得他很值,因为一个人的灵魂在这里就相当于文化遗产一样,需要得到完好保存,以陈出其生前走过的轨迹。可以说,书籍里面完全有可能藏着尘封的整个人生。

读罢此文,我想我今后也要爱书,藏书,将灵魂灌注其中,然后百年之后拜托哪位后人帮我保存着,不需要什么长生不老药,我就能永生——因为,我会在书中活着,也许还将会有许多人像那位学生了解老教授一样,从我的书籍中认识我,了解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6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