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梓琳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精选60条-读后感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一)
我相信每一个成年人在面对孩子出生时,都会迷茫不堪,我们甚至从未想过成为一名怎样的父母,在做父母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一直在摸索和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又时不时拿出家长的威严,用自己的想法去禁锢孩子的思想。
在《愿你慢慢长大》中,各类文学家们大师们,还有普通的父母,都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儿女的成长上,不同的观点。但相同的是,他们为人父母,都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他们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克服各种苦难。
书中提到了几个观点:快乐,健康,品行,阅读,快乐是成长之首,健康是身体之行,品行高于成绩,阅读能修身养性。现今的家长们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家长,在思想上他们更加放开,不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相信快乐远比财富,权利重要。品行是做人之首,俗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品行习惯的培养上,远比成绩更重要。我最喜欢关于阅读这一块,胡适先生谈了关于为什么要读书,钱穆先生谈了读什么书,特别喜欢钱穆先生说的:读书能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因为在书中可以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能做你的榜样。在形形色色的书中,我们在阅读时也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是的,我愿意登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当五岁的儿子在我面前奔跑时,快乐和笑容洋溢在脸上,他们是如此的天真和可爱,那个时刻我是父母也是生活的欣赏者,我只愿这样欣赏着他的快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远离这个时代,我们开始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注重孩子成绩远没有注重孩子的品德和快乐重要,当一个个孩子自杀的消息在父母中传开,我们开始害怕了,原来孩子的身心是如此脆弱,我们只关心他们吃没吃饱,穿没穿暖,却忘记记忆深处还有孤独和不被理解。
庆山在《月童度河》中说到:有什么可以着急的呢?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没有什么是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和活力更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有可以,我愿你天天被温柔对待,被阳光沐浴,被快乐包围,孩子,请你慢慢长大,我愿陪伴你一起成长,看遍世界美好。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二)
最初知道《愿你慢慢长大》这篇文章,源于央视一个节目《朗读者》对,你没有看错,是听到,而不是看到。节目中,张梓琳小姐用充满母爱的、温暖柔和的声音将这片充满爱的文章娓娓道来。
看完那期节目,我迫不及待地从网上搜索了那本书的名字,并用最快的时间下单买了这本书。拿到书的那天,我立刻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读着读着,越读越感动,可能是自己成为妈妈的原因,我非常容易和书里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更确切地说,作者刘瑜真真切切地点醒了作为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迷糊的我。
文章《愿你慢慢长大》是以妈妈写给年幼的宝宝的一封信的形式陈述的。当我读到“在过去的一百天里,你像个小魔术师一样,每天变出一堆糖果给爸爸妈妈吃”时,我的内心感到羞愧。在作者笔下,孩子出生这一百天可以说每一天都让她感到惊奇和美好,再回头想想我自己的孩子,我想到她一百天的时候,我好像都没有刻意去记录和纪念孩子的点滴成长,更多的是感受到有了孩子之后的忙碌和辛苦。
再联想到我们班的孩子,九月份刚开学时,他们一个个那么小,背着小书包,第一次踏进我们幼儿园,迎接他们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第一次离开的爸爸妈妈的身边,那时的他们该有多害怕和无助啊!而现在,通过了几个月的相处,他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和同伴,他们每天早上笑着跑来和我说早上好,下午笑着挥手和我说再见……我突然发现,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不管是我自己的孩子,还是我教的那群孩子,他们都像一个个小魔术师,每一天他们都给我惊喜,每一天他们都在进步,而粗心的我却忘记记录和享受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多么可惜!
从那一刻开始,我每天都留心观察我的魔术师孩子们:我自己的孩子在我下班回到家后会给我拿来拖鞋;我的学生xxx大方的和其他孩子分享他的玩具啦;xx愿意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啦;xxx今天午餐没有让老师喂噢;xx午睡起床时没有赖床……我发现自从我开始留心他们的进步之后,我每天都特别特别开心,就好像自己种了一粒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而我非常幸运和幸福可以看到它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同时,我将平时工作中观察到的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的告知孩子的家长,赢得了家长们的支持与感谢,加强了家园合作,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愿你慢慢长大》读后感(三)
《愿你慢慢长大》,是刘瑜写给女儿小布谷100天时的信,想分享文中部分语句,愿你我都有所收获。
"也因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我不敢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寄望。"
从我们父辈开始,总能听到“望子成龙”这四个字,也老是听到他们口中的“好孩子”,这个说法不知道伤害了多少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父母亲,也没有权力来左右自己孩子的人生。拿我自己来说,本身比较叛逆,认为爸妈不能决定我的工作和结婚对象。但我知道骨子里还是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些事情的判断还是会妥协。
这点不能延续到自己女儿身上,或许固有思维的形成不能轻易被改变,但至少可以多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在往后家教上的方向。
"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敬畏和热情。"
每个人对于成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赞同刘瑜的看法。
她说,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这就是热情,只有热情才会使人不惧险阻,只有热情才会使人富足。如果能一直活在自己的热情里,那才是成功的人生。
"作为一个女孩,我还希望你有梦想,你的青春和人生不仅仅为爱情和婚姻所定义。"
我也有个女儿,这个也是我想传达给我女儿的话。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有梦想的人生和没有梦想的人生有多大的区别。女孩子不能被婚姻定义,即使成为妈妈之后,你的字典里也要有“自我”两个字。这也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时刻。
与其说这些是我想告知小鱼儿的话,不如说是送给自己的。惭愧自己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庆幸能读到刘瑜的文字,让我有所收获。希望警示自己做好自己,明白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一起共勉。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写一
《朗读者》观后感1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
《朗读者》观后感2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小姐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美妙的缘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无悔的付出:陶艳波妈妈16年如一日陪伴儿子杨乃斌,和儿子做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风雨兼程,让儿子无声的世界胜有声。
陪伴是无声的挽留: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爸爸说:“只要您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话大王)写下去。”父亲又对他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
如果说能有一段文字、一
《朗读者》观后感3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观后感4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三、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观后感5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0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朗读者》观后感6
著名作家曹文轩作为“告别”主题这一期的嘉宾,将他和父亲的真实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
十四岁那年,曹文轩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离开世界时,他在脑海里描绘了无数次和家人告别的场景,那时会有多么难过。在生病的那段时间,父亲背着曹文轩四处求医,终于在一个权威的医生的诊断下,确诊所谓的“绝症”只是淋巴结核,一切都会好起来,父亲当场又是泪流满面。这是他人生中一次“虚拟的告别”,让曹文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爱。
然而他与父亲“真实的告别”,并没有提前想象,就那样来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电话,从电话里得知父亲突发心脏病,想与他说说话。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叮嘱他:“我会好起来的,你不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又过了半个小时,曹文轩拉开门正要回家,接到了电话。那边一片哭声:“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说,文轩是个大孝子”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这一次“真实的告别”让他痛彻心扉。
父亲的离去并不是分别,而是诀别。那些真正让人难过的,不是告别,而是来不及的告别。曹文轩说:“文学千百年来都在做着同一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
朗诵者读后感1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 《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董卿认为朗读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朗读者》也发起了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节目走近生活,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爱。在线上活动“为TA读”的展示中,现场记者被邀请上台,朗读他们写给最爱人的`一段话。一位记者读给退休后正在转变心态父亲的话打动了董卿,董卿说她的父亲退休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调整期,从报社退休的他现在仍然每周坚持写两篇稿子寄给报社,如果采纳了他就会特别高兴。白岩松打趣说:“当面说出爱意很难,但用朗读的方式就变得简单,这也是《朗读者》的又一个功能”。
董卿在采访中曾回答过她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几乎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朗诵者读后感2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我认为《朗读者》是央视从《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打造的又一爆品。
边看节目边发朋友圈谈了一点感触,没想到很多朋友留言有共鸣。此刻我从我的角度给各位朋友做一点分享。
董卿变得柔和起来
前几年在看董卿主持节目的时候我就判断董卿是一个控制型的女人。节目中不断展现她的强势,经常打断嘉宾和评委的话,让人觉得有些反感,之后就没怎么关注她,直到诗词大会董卿的蕙质兰心让很多观众惊讶,这次《朗读者》让我对董卿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董卿变得柔和起来,无论主持还是表达让人觉得很舒服。董卿作为制作人及主持人,用一个个“遇见”的故事和精美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生经历。
这就是她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人,有很多人很有才但是未必懂得和别人交往,做事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很好表达自己的同时还让别人舒服。
如何与人交往?我认识的李局有几句经典的话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与人合作要学会:
三把最管用的钥匙:尊重、微笑、谢谢。
三个带来:带来快乐、带来利益、带来希望。
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为人母的故事
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许渊冲老爷子诠释热爱的力量
第一次知道许袁冲是源于《朗读者》,老爷子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每天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第一人”看完这个是不是觉得老爷子很狂?其实不然。
许渊冲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此言非虚。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迄今为止,有哪一位外国学者能够用中英文互译?有哪一位中国学者用英法两种外语翻译过中国的诗词?"
当老爷子和董卿聊起翻译时,活力四射、两眼发光、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爱好的最高境界,翻译乃老爷子的真爱。他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活到100岁,他要把剩下的不到30本的莎士比亚的著作翻译完。老爷子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朗诵者读后感3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 《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记者发现,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综艺节目就被网友形容为了“清流”。这些节目里没有娱乐搞笑,却并不严肃说教。除了《朗读者》,还有一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其实也值得一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6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