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大理三月街读后感200汇合76句-读后感

第一篇:大理三月街

我的家乡在云南大理,那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传说:云南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及了,万物透明闪亮,看得见,摸不着。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

要平时三月街赶集与其它地方的赶集差不多,就是进行土物产品交易。但在三月节上规模大得多,内容也丰富。主要活动是一、文艺演出。大理市及附近州县的文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业余演出队在会期演出各种民族文艺节目。 二、赛马。三月街第一天开幕时会组织赛马会,这是三月街最吸引人的一项活动。滇西白彝、纳西、藏、苗等各族骑手都会赶来,进行比赛。但这种比较与国际赛马不同,以娱乐为主,搞笑的.成份大,输赢倒是次要的。 三、药材集市。三月街的药材市场几乎包括了云南药材的大部份,许多当地人和商家都在这时来采购药材,如三七、贝母、葛根等。 四、普通集市。这是最主要的集市,时间也最长,主要是当地农民来出售农副业产品和土特产,如草编、大理石制品、食品、衣物、日常用品、花草树木等。 五、牲畜及宠物市场。主要交易牛、马及猫、狗、鱼、龟等宠物。 六、对歌。这是当地居民自娱自乐的活动,人们一般围成一圈,对歌、跳舞等,但外地人一般听不懂。但往往有摄影爱好者赶来收集反映民族风情的创作素材。

大理的三月街很热闹,欢迎大家光临!

第二篇:大理三月街

我的家乡在大理古城,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是我们大理的三月街节日。每年的这一节日,我们都会举行赛马、赶集的活动。

大理三月街,也叫做大理三月会,我们今天又称之为三月街民族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盛大节日,我们每年的这几天都会有放假呢。我在书上了解到了三月街的来历:原来,远在唐代的南诏国时期, 大理古城不仅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诏国与东南亚等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地方。此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南诏白族人民非常崇拜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于是设立了观音节—— “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

当然关于三月街也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妖怪叫罗刹,他是个统治了大理。罗刹是鸟头人身,长一双翅膀,每天要吃几十双人眼,还在洱海中兴风作浪暴君,他使大理变成一片沼泽。观音不忍心大理人民遭受这样的灾难,变成梵僧下凡,在苍山画地为庙住下,并劝说罗刹不要作孽。罗刹不听,观音制服了罗刹后,推倒苍山莲花峰将罗刹埋在里面,从此清除了灾祸。为了报答观音,大理人民设立了三月街。

到现在,三月街不断的发展融合各族的人民,已经有许多的人慕名前来观看三月街的开幕仪式呢。听了我的介绍,你想来三月街玩吗?

第三篇:大理三月街

记忆给人的感觉是遥远而亲切的。陌生而又熟悉的,它会让我们五味杂陈,温馨感动。

三月街。一直以来。都是大理人心中的一个情节。我的老家在大理古城,因而对三月街的情感,要更为深切一些。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事,电影《五朵金花》在大理拍摄,为拍摄各族群众赶三月街的热闹场面。有关部门在大理北门外搭建了三月街的场景,我的父亲被学校组织参与拍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或许是因为为人师表的原因,平时就很注意衣冠整洁,连中山装衣领的风纪扣都扣得好好的。

《五朵金花》电影上映后,一天,父亲回来高兴地告诉家人,在电影中赶三月街的群众场面里看到了他自己。全家人一听都兴奋起来,要求去看电影。当时。生活艰苦。花钱买票看电影是一件奢侈的事,但父母还是同意了。

去看电影前父亲叮咛全家人:他的影像在三月街牌坊出现后,赶街人群的左下角。在电影院我睁大了眼睛在攒动的人头中努力寻找父亲的影像,却始终没有找到。

80年代初。有一次我在三月街集市的一个摊位上,一位缅甸人装束的摊主正在兜售他的商品。摊位上摆着一个装了一些瓶子的木箱。木箱侧板上印有“震束棍厥”几个字,我十分惊奇地向摊主打听。他们来自缅甸。木箱是从他祖父辈一直保存下来的。

“震束棍厰”是我祖父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的一个肥皂制造厂,因其产品质量优良,商标为“手牌”的肥皂产品,在解放前数十年间成为大理、云南乃至东南亚的一个品牌产品。

在我很小时的侯。就听父母说过这个“手牌”肥皂的事情。而且“手牌”肥皂还是当年走出国门畅销东南亚的大理货。“手牌”一事在三月街上得到了证实,我的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

现在的三月街已经是闻名中外的一条街了。

从我记事开始到现在。我不知道赶了多少次三月街,每一次看到许多家庭扶老携幼地走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会在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开心。不为其它。就因其三月街在我看来就是普通老百姓最最开心的去处。

伴随着蛇年春节的炮仗声,春的气息已经光临美丽的大理。冥冥之中,三月街似乎在延续着什么。

正是应了那句话“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它一下子拓宽了我的视野,拉近了我和三月街的距离,三月街始终成为我心中最为牵挂的一个情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还没有多少人如此迷恋大理,更没有多少人想到,大理会在某年某天就成为国人心中的旅游渡假胜地。

那时的大理于我的家人而言除了山高水远,就只是我姐工作的地方,她医校毕业被分配到千里之外的大理。在家人眼里,此举和古代充军发配相差无几。由于姐姐从此远离家乡,大理就成了从天而降的线,日夜扯着家人牵挂的心。对大理的惦念,是因为惦念我姐。在姐姐“发配”到大理工作时,我应该还挺小,对于大理这两字可能连说出来都吐不清字音。

因此,在我小时候,大理不但是耳熟能详的两个字,又是邻里相传的一个神呼其神的传说。在我们老家有这样的传说,说已经逝去的亲人,能在遥远的大理国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三月三的街上找到。

话说一对夫妻中年得子,自是喜出望外,视其为宝贝万分宠爱。不幸的是,儿子十六岁年轻轻就生了顽症,有一天儿子对父亲说,想吃家中那匹白马的肉,老父亲为了心爱的儿子,就把家中唯一的那匹白马杀了。然而,当白马被杀死时,儿子也永远闭上了眼睛。老年丧子的父亲悲痛万分,沉浸于丧子之痛不能自拔。有高人不忍,于是指点这位老人,可去大理三月街找他念念不忘的儿子。思子心切的老人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收拾准备一番,提前半年就出发前往大理。

老人历经艰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赶在三月三来到南昭国——大理。一打听,果然有人见到了在三月街骑着白马游玩的儿子。老人自是喜出望外,赶紧找个旅店住下,并让人给儿子带话,说自己在旅店里等他。

晚上,老人按照高人所示,把一袋子猪血放在被子里,假扮成自己熟在床上的样子,然后跑到窗帘后面躲起来,眼巴巴地等着儿子。午夜,月亮明明晃晃地照着,心心念念的儿子果然骑着那匹白马来了,还是生前的样子。店主告诉儿子,你父亲千里迢迢来看你了,就在房间里睡着。老人激动得浑身颤抖老泪纵横,正欲出门上前抱住儿子,诉说自己的悲痛和切切思念。不料,年轻的儿子怒气冲冲推开房门,拔出腰上的大刀,朝着床上一阵猛砍,直看到鲜血流到了地上,才收起刀骂骂咧咧地走了。躲在窗帘后的老父亲吓得两股战战,失望得伤心不已。原来儿子竟然如此对待父亲,亏得自己这么巴心巴肝地惦记着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大理找他,得到的却是这般下场。

老人悲愤地回到了家,一病不起。高人来看望老人,听老人一番痛诉之后安慰道:这下你总算知道了吧?儿子不过是你前世的债主,这一世降生于你家是为了让你还债。债还完了,这一世的父子情缘也就完了。老人如梦初醒,从此放下死去的儿子,好好生活。

原来,那些我们认为的美好,那些我们已认在某个地方的美好、真相不过如此,或许还有几分残忍。

老辈人口中的传说 ,应该是我对大理两字最早的'知情。当金庸的《天龙八部》红遍大江南北,他笔下描述的南昭国更是美不胜收,就这一本书,让大理在无意之中征服了国人的心。美丽而古老的南昭国,就在我们云南。大理,从此让我更加向往。

2004年春节后,我和大姐坐上了开往大理的班车。我是为了圆那个美丽神秘的南昭之梦,而已经调到昆明工作多年的大姐侧是故地重游。那年楚大路正在修建,那一路车坐得好不辛苦。大巴在尘土飞扬中摇晃了七八个小时,我们终于灰头土脸来到大理。两姐妹已累成了贼,拖着行李住进了大姐认为比较安全的下关宾馆。

第二天,在大姐这位免费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洱海转悠了一天。其间坐了洱海上漂亮的观光船杜鹃号,见到了漂亮的金花,给我们上的三道茶。一路之上还看了已经诱惑我无数年的蝴蝶泉,还有我一直视为神圣之地的崇胜三塔寺。

当我们转悠到大理古城时天色已晚,街道上行人很少。一条条安静的石板小巷,还有穿街而过的小小溪水,青一色的瓦房因挂上了灯笼显得有些远古的味道。在此之前,这种古朴而又梦幻的小镇我从未见过,脑海中也从未有过一个幻想的模式。我激动得无以伦比,直呼不虚此行。那时还没有随手可拍的手机,我几近贪婪地抚摸着街道两旁的树和花坛里的花,细心而又认真地走过光滑的石板路。

大理冬天的风吹得我鼻子通红,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感觉时光都为我停止了流转,四季之中的寒冷似乎只是大理友好的欢迎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冷,但心却有久别重逢般的温暖。

我和大姐跑到一旁的店铺里,在那买了白族扎染的帽子、双肩包把自己装扮一番,然后一路来到大理古城的南门。那时南门城墙正在修建,已建好的那一部份城墙花两元钱就可以在上面行走拍照。

背着大理白族的扎染布包,站在城墙上看着古城里繁华而古老的小巷,店铺的灯光照着泛着光的石板路,不多的人三三两两。现代和古老,熟悉和陌生,已分不清到底身处哪朝哪代,只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想起老家那个传说,想起那个骑着白马的“不孝儿子”,想起大理无数文字描述过的“风花雪月”。

我告诉大姐,我想哭。

古城原来并非金庸笔下富甲一方、争名夺利的南昭国,这儿既没有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段誉,更没有老家传说中,那些过逝的灵魂在身边游荡。我在这儿看到的所有,都不是梦里见过,或是心里想像到的景象。杨丽坤饰演的那个美丽又痴情的白族女子金花,也非到处都是她们身着漂亮白族服饰的身影,金花和阿鹏唱情歌的蝴蝶泉边,也没有成群的蝴蝶如童话故事般满天飞舞。而苍山十六峰上,也非白雪皑皑,犹如北国冰峰,雪花飘飘。古城也非一个神话,梦幻多彩的世外之地。

我所有想象都在大理古城的街灯下,变成了另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我从未到过的远方,却全然不是想象的样子。走了近千公里来到这儿,依然还是原来的我,大理也还是属于它自己的大理,真实而鲜活的大理,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样向前走着。时装、高楼、现代都市,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我恍然大悟,世上哪会有一个我们能够到达却又未知的神秘世界?是我们的心太大了,世界才如此之大。是我们心中有着太多梦想,身外的世界才如此五彩斑斓。是我们把心安放在一个从没有到过的地方,世界上才有了一个地方叫做——远方。

原来,我们心中所谓的远方,只是人们诗意的梦境,是人们心中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春暖花开时人们笔下最美好的词语和歌谣。远方或者还是一种距离,它是自然轮回中的生与死。远方也许还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在滚滚红尘游走,远方也许还是世间永远无法跨越的一条河。

回想曾经,远方也许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地方。也许那还有诗,还有我们从未见过的景物,以及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也许,远方就是逝去的岁月,那有人们再也找不回来的容颜和情怀。那儿还有我们不变的心,就如昨天寄出的信件,却永远不会退回来。远方或许还有无数爱与恨,以及无需兑现的誓言。那是我们年少无知时随口而出的话,只不过寄给了远方,从此变成心中的诗。

从大理回来十多年后,再回首当年心中神秘而遥远的大理,它就是我曾经的远方。

有人说:活着,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的,时间推动着我们,让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变成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人生注定是一条无可回头的漫漫逃离之路。当我们靠近某些东西的同时,其实正在远离这些事物。

也许,爱与恨都很近,思想却那么遥远……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描写。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

现存最早记载三月街贸易集市的文献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阳编纂的《云南通志》。这部书的《地理志。大理府。风俗》一节中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大理县志稿》载:“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省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

一说在南沼细奴逻时(公元649年一902年),观音于夏历三月十五日在今三月街的`所在地传授佛经。清代的《白国因由》载:“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即大理城)西搭篷礼拜方广经……年年三月十五日皆以蔬菜祭之,名曰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即今三月街也。”又说古代白族妇女随丈夫到天宫赶“月亮会”回来后,仿照举办起三月街。关于三月衔的情景,明清时期的典籍中多有记载。明李元阳的《云南通志》载‘“三月三日至十五日,在苍山脚下贸易各省市之贷,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杨琼《滇中琐记》曰:“大理三月街,古称为观音市,在西门点苍山下,…。按此市实昉于唐永徽年间。”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当时三月街的盛况:“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外,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通行场市。”《大理县志稿》亦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渐、湘、桂、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市、丝棉、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亦值数万。”

这种盛大的街期和传统集会,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麓举行,为期五至七天。三月街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一说观音菩萨在三月十五治服了为害人民的罗刹,为此,白族人民年年相聚,举行拜祭活动,后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街期,故此节又称“观音节”、“观音街”。

当时的三月街实为滇西的民族市场。由于大理自古以来就是滇西的物资交流、集散中心,故而随着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月街由原来的佛事活动发展成为进行物资交流和群众性文娱活动的盛会。每逢三月街时,街上人山人海,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人们按照传统习惯,白天进行贸易,晚上在宿营地唱歌跳舞,热闹非凡。三月街在政府的关怀下,更加繁盛,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僳僳、回等族群众,纷纷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手携肩挑着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聚集在苍山脚下的广场上,除进行物资交流外,还举行对歌、跳舞、射箭、赛马、球类比赛等,还要演出白剧、花灯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93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