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黄泉路读后感细选76条-读后感
《红楼梦》精选读后感篇1
看了有一个月左右,算是看的最长的小说了,高中时候看过一点,记忆中没有看完,如今看完却觉得情节如此熟悉。贾府最后也并没有完全衰败,贾兰的考中也预示着贾府开始复荣。通篇看完还是最喜欢林黛玉,才情诗性自不必说,亲身遭遇也是令人怜惜,寄人篱下,不似有父母班可以任性,因此大家都喜欢,当史湘云与林黛玉深夜以诗为乐,仿佛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可惜最终落了个冷清的下场,潇湘馆也从此荒凉无人问津。其它人等各有宿命,捡喜欢的几个说说。
袭人: 始终忠于宝玉,为人行事沉稳得体,得到老太太和太太的肯定,宝玉行事顽皮,每每总是袭人劝说,要不定捅了更多的娄子。宝玉走失后,许配给蒋玉菡,尽管满心的不愿意,却遇到真心实意的相待,儿女情长终究败给了世事纲常。
晴雯: 宝玉最喜欢的丫头,才干出众,却因过于招摇,引得太太不满,最后也落得不好的下场,宝玉赋诗以祭奠之,也不罔一番情深。
平儿: 贾琏的妾,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不与王熙凤争,却也能与那样一个强势的人和平共处,后面很多事情也显示出平儿真真是心善之人,如此才能最终赢得贾琏的尊敬。
香菱:从最初的与黛玉学诗,到最后成为薛潘的夫人,从一个丫鬟到奶奶的变化。最可敬的就是学诗时认真的样子,中途遭到了薛潘之妻金桂的刁难,幸好有宝钗的解救,才不至于被撵出家门。
薛宝钗:论才华与黛玉不相上下,性情却更加沉稳顾全大局,事事都为家人着想,太多的隐忍,反丢失了自己,最终也没有得到宝玉的心,活在了伦理之中,缺少了太多的自由,当然也是值得敬佩的。
小说中诗词经常出现,尤其是曹公所写部分,加上诗社的成立,每次的作品放在今天自然是值得学习和赏析的,古汉语的魅力从未削减,天地间不过尔尔物件,却可以做出如此佳作,与今天的简单的赞美真是天上地下。
机关算尽,淫欲上头,最终都没有太好的下场,曲终人散,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真挚的感情,还有出世的才华,不问对错,但是终有因果,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自然是当紧之事,要不然怎能有繁华的景象,但是君子行之有道,失道必然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红楼梦》精选读后感篇2
《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写判官崔珪独自在司房里将李世民的阳寿加了二十年,致使已经来到阴间的李世民,被送回到阳间继续做皇帝。
崔珪之所以肯帮李世民回到阳间,完全是卖结拜兄弟魏征的人情。阴间的判官崔珪为了人情,让一个寿命已尽的人,回到阳间。实在令人感到愤愤不平、瞠目结舌。
而在另一个名著《红楼梦》第16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写了一个跟《西游记》截然不同的`阴间。
秦钟病入膏肓,阴间的鬼判们前来索命,他百般求饶,不愿意去阴间。这些鬼判都坚守原则不肯徇私,反而很生气很没好气儿地说:“亏你还是读书人,难道不知道俗话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上下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顾情意,有许多阻碍的地方。”
《西游记》、《红楼梦》两大名著的作者对于阴间有两种不同的描写:《西游记》阴间的崔珪胆大包天,敢于徇私枉法,而《红楼梦》阴间的鬼判们都铁面无私,不讲情面。
不管是谁写得阴间,都是由人决定阴间是怎样的。由此可见,阴间是个什么样子,一直以来都是由人说了算。
《红楼梦》精选读后感篇3
6月初转正培训,略有些乏味,正是事业艰难之时、看破人情冷暖之际。忽又想到红楼一书不就是写了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故嘛,加之十年前四大名著,只有红楼一书,每读中途,便觉无比乏味,便也失去耐心,从无通读,正好借此事业低沉之际,细细品读,以慰我心。书评也就不必了,因为此书自降世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们相继进行了研究解读,多少人对此作出了评价,所以我也不再班门弄斧。人一生该去追求什么,这个问题太让人费解,也许每个人的立足点和格局不一样吧,总有人对其主角迷恋,但也有人对主角讨厌。通读完全书,最终虽已美好的未来做了结尾,但全书处处无不是以悲剧为引线来安排剧情的,同时让我也深深的感觉到佛教文化对本书的影响是多么的大。不管怎么说,我对这种出世文化是不赞同也不喜欢的,几千年传下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这种入世信仰,才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延绵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样是面对困难,佛教文化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因果循环,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中有一种不屈的力量,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成为了人类有史以来文明从未中断且一直延续至今的民族。
《红楼梦》精选读后感篇4
感慨倒是都作于此书中了。
细观前80回和40回,确实差别较大
尤其是80—85回,用笔粗俗,人物不堪,实在味同嚼蜡。但欣喜,自85回后,文笔开始渐趋原貌,绘贾家之衰败尚可,描儿女情长之事却用笔不够细准。无论是高鹗还是无名氏续,亦或者是高公照着曹公残稿半誊写半自创,都全了红楼之完整性。再一说,后40回大概来看,还是比较符合前作的。
在前八十,后四十上区别也很明显,仅说几处。一是前八十善摹豪奢,具陈人物身上之繁饰,后者这方面的比重下降。二是后四十多书信,而前八十全无书信的直接引用。三是前八十人物性格尚且表现含蓄,而后四十倒突然鲜明了起来。四是前八十多用不在话下,一夜无话、不可赘述等,而后四十多用不提等。可能还有诸多,不可赘述。只可惜了80—85回左右的语言、情节粗制滥造般……
亦还有鄙见,不知曹公是否原意便只打算写前80,或者写至80后,心力交瘁,不忍续写,乃罢笔,未经考证,仅作猜测而已。
期间,同僚提一问也值得深思:为何贾府众人称林黛玉为林姑娘,而薛宝钗为宝姑娘,值得深思。
总的来说,个人还是不愿看到贾家的覆灭。虽说最后宝钗有孕、香菱有孕是喜,可悲喜参杂,对应的是宝玉回归青梗峰下、香菱难产而死。一方面破坏了悲剧性,但更多的也是近了人之常情、满足了读者大团圆的希冀,让贾府得以休养生息。
《红楼梦》精选读后感篇5
多年以来,觉得这是一本残缺不全的书,甚至觉得高鹗续不出曹雪芹的原意。期间还有有对黛玉敏感多疑的偏见,宝玉生在女人堆里的娘娘腔,从小觉得宝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性情,必讨人喜欢,也觉得邓婕版本的王熙凤给人印象深刻,想做她那样的女强人,贾母的雍容华美和福泽深厚也让人印象深刻,其他人就不求甚解了,加上不喜欢高鹗,从未完整看完这部经典名著。甚至觉得那些专门成立“红学”的人有些夸张。后来,生活经历改变了这些看法,尤其看到自己喜欢的偶像林青霞夜不能寐时,听蒋勋老师讲红楼;好友又推荐白先勇讲红楼。诸多机缘巧合,终于结合各种品读下了自己独立阅读全书的决心,这一读,手不释卷,悔不当初。曹雪芹啊曹雪芹,真不是一个赞字夸的你的构思、谋篇布局、诗文修为和对大家族的衣食住行、宠辱兴衰、以及生活在大园子里的男男女女各级各层的人,由皮及骨的了解。运用自己天赋异禀驾驭文字能力,把偌大一幅长卷展现在后人面前,文学巨匠,你,当之无愧!再读三读,还要让老公和孩子也来享受经典!!
《红楼梦》精选读后感篇6
转自一位书友的评论:开谈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曹雪芹: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一生坎坷困顿却光辉灿烂。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愤世,有司马迁的史才,集画艺、音乐、诗词、剧曲等天才功力于一身。
十年磨一剑,曹雪芹精心打造的旷世千古奇书—《红楼梦》,处处呈现出唯美动人的诗词曲赋;诙谐幽默的酒令、说书、百戏、谜语;字字珠玑的匾额、对联、测字、参禅等应有尽有,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总汇,实属中国封建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的伟大在于:细节伟大:一人、一景、一物,玲珑剔透、水盈盈的;整体控制伟大:绝对冷酷,不宠人物:当死者死、当病者病、当悔者悔;大手笔安排时间、空间,使《红楼梦》脱颖而出,一举成为横跨时空的天书。《红楼梦》诉说的人情世故、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无地域之别,无时空之分,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曹雪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永恒的魅力,可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珠穆朗玛峰之巅!
《红楼梦》精选读后感篇7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红楼梦的读后感500字1
中华历史五千年,浓缩为一部部经典,传承至今,中国历史的灿烂文化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宝库。
在这些经典中,四大名著更是不可缺少,其中我最爱看《红楼梦》,我在其中感受到了古典文化名著的无穷魅力。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本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详细的介绍了贾府从鼎盛辉煌到衰落苍凉的整个过程。
悲惨的故事啊,我沉迷其中,真真假假,可有可无……
淡淡的悲伤,无尽的感慨,此书多么凄凉,尤其主人公林黛玉,也许她的一生注定如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本书主人公林黛玉的淡愁闲思,谁又懂得她呢?她多愁善感,温柔多才,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最后却使自己的一生落得了一个凄惨的下场,她的一生,孤独,寂寞又痛苦。尽管这样,她的故事还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至今还忘不掉她楚楚动人的脸庞,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是那么娇弱,让人动情。
贾宝玉,衔玉出生,他是贾世家族给予厚望的继承人,也是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他出身不凡,生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晴若秋波”,从小聪明灵异,也就是这个柔弱天真的男孩子,看破人间红尘,看淡世俗,最后出家。
这本书让我有喜有忧,贾府鼎盛时,看着大观园里姐妹们整天对诗饮酒,十分有趣,让人身临其境。但后来贾府的衰败,让大家流离失所,散的散,去的去。姐妹分离,更是悲惨万分,他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的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曾经的繁华就好像一场梦一样。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页中国末期的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书里人人结局悲催,贾府最终也走向了衰微,反映了复杂的封建社会问题,揭示了世态炎凉的人情和黑暗的封建社会。
合上书本,我为我生在新时代感到骄傲,感到幸福!
红楼梦的读后感500字2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又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得一朵奇葩。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且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曹雪芹所写的贾府繁花似锦的日子,有可能反应康熙盛世的意思,但是作者亲身经历了家族巨变,深深地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全书揭露了统治阶级繁荣景象背后腐败的根源,揭露了封建制度腐败和必然没落的道理。在书中,作者读宝黛爱情给予支持和赞美,对不幸结局给予同情。另外,曹雪芹还是一个经济学家,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的介绍与描写,反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就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次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回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再次描写了贵族生活的浮华、浪费和奢靡。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红楼梦》作者的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事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老妇,向来各家说法不一。
单拿一双老年四愣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心中并不羡慕贾家的生活,反而只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活,刘姥姥一再地叹息。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实的老农妇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提出沉重的谴谪。
红楼梦的读后感500字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杰作,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贾府的由盛到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正是对封建社会血与泪的控诉。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读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哎哟哎哟;宝玉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玩世不恭、顽劣、轻挑,内心却是善良纯真。他虽然出生贵族家庭,但他却厌恶自己所在的封建阶级,认为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从没有贵贱之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崇尚人权平等、男女平等的可贵观念。特别是他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更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性。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透出的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地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红楼梦》不仅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文学的绚丽瑰宝。今后,它将一如既往地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红楼梦的读后感500字4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总算被我咬文嚼字的肯完了,好辛苦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阿谀奉承、随机应变的王熙凤。
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先是王熙凤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让人一看便知在这王熙凤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面目已映在眼前。
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人民遭殃了。
王熙凤的出场、铁槛寺弄权、泼醋打平儿、借剑杀人、抄检大观园……这个性格刚烈、直爽,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泼辣”、“阴险”的琏二奶奶,是宁荣二府有一无二的,更是封建家族有一无二的女强人!喜欢凤姐的脾气,不娇柔造作;只可惜这样一个女子,要强、好胜了一辈子,到头来遭人冷眼,曲解了她的心,孤苦一人走上了黄泉路,这个昔日威风大震宁荣府的王熙凤,可怜一生为家计争强,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红楼梦的读后感500字5
《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一个旧社会大家庭从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向我们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从相识到相爱到被人拆散的爱情故事。
柔情似水、泪眼朦胧、红颜命薄,乃林黛玉也。《红楼梦》这一本书中一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个身世坎坷、寄人篱下的女子。她六岁丧母,后又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她是一个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说她多心小心,那是因为她想的事儿要比别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细细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宝玉便说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来。”
但是,她又是那么倾国倾城,那么才华横溢呀!美,美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眼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才,就拿“元妃省亲”来说,她作的诗与众不同,当宝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诗时,她快速地写了一首律诗,帮宝玉解围。和宝玉相互赠帕时,一口气写了三首诗。
我有时恨过曹雪芹: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写得那么悲凉,又为什么硬把宝、黛的爱情拆散?现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既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难,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
像黛玉这等才女,如果在今天,也许她会成为一位名扬天下的文学青年,比如会成为诗人或作家,也许她还能享受荣誉所带来的富贵、地位。但是,在旧时封建社会中,总是重男轻女,封锁了多少才女的才华!像林黛玉一样,一生只能呆在那极为渺小的大观园里,没有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最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走向悲剧、走向灭亡,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花,无声地开,悄悄地走……
月夜是那样的宁静,一轮新月挂在空中,没有一点儿喧闹声。而此刻的我,却心潮澎湃,我为旧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而愤怒,为旧时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日记四年级日记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红楼梦》读后感
在我眼中,曹雪芹的惊鸿巨着《红楼梦》其实非常模糊,每一个人物都亦真亦幻。正如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近些年来,许多红学家着力于寻找《红楼梦》中人物的原型,譬如,说史太君的原型是康熙的曹贵妃:譬如,说邢夫人的原型是雍正皇后乌喇那拉氏云云。可惜,文学与政治挂上钩,便失去了原先那种模模糊糊的美意。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晦涩的批判: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家长管制,批判统治者专权,批判黑暗污浊社会;但我看来,《红楼梦》仅仅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兴衰,仅仅是一个唯美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一个动人的'梦,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物都在唯美而模糊的悲剧中得到了自己的极乐与升华。
何必把《红楼梦》想得那么复杂深奥呢?它只是一个模糊而释然的梦。
黛玉葬花时,酿作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悲伤的诗句,她的性格变幻莫测,又有些离奇古怪,拥有着悲的一面,但这种悲,无疑也是一种感人的美。后来,她气尽而死,看似抱怨抱憾,可试想,她走黄泉路,喝下孟婆汤,忘却世间是是非非,升天化作潇湘妃子,生活在着她梦寐以求的“世外仙源”,何尝不是清高脱俗的生活呢?以死来结束这样一个人物,又不对其死因做清晰描写,任其模模糊糊的死去,真是神来之笔。
同样模糊的还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贾宝玉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或许是有意避讳,作者将书中的一切都描绘的模模糊糊,既然如此,我们便似懂非懂的品读,又有何妨呢?
十二钗如一梦;宝黛间“但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如一梦;宝钗矜持柔韧,不卑不亢的高风如一梦;晴雯勇而直爽,死而无憾的豪情如一梦;诗社中风花雪月,潇潇洒洒的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的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的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的结局如一梦。
这一梦一梦,简单如歌,单纯如一首清丽的诗,超脱凡尘,飘渺至极乐,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模糊懵懂,也愈发透露出释然凄美的气质。
《红楼梦》读后感
无论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候门公子,拥有着不可一世的荣华富贵和锦绣前程,但会以寂寞告终。
他就如雪花一样,人们还未曾来得及观赏它的美,就这样转瞬即逝了。留给了我们泪珠般的回忆和拉长的叹息。
上天给了贾宝玉一个美若天仙的表妹林黛玉。我说——林黛玉来人间是为了还债,用一生的眼泪还了前世的债,把所有的感情都交托了贾宝玉,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归去。
可能因为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带着一种凄美,花落冰韵,诉尽无数的冷音。多么淡薄的缘分,就像一段还未来得及旁白的故事,在心中留下了刻苦的记忆。
正因为爱的太深,所以才会以悲凉散场。贾宝玉归依佛门,其实早已注定。从此,贾宝玉红尘不染,把痛苦放在心底。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51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