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世界的孩子读后感精选76条-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
今天我们来说说教育,最近看到一本教育类书籍《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不管是从教育者还是从家长的角度,都很有收获。
这本书说的是一项规模和影响很大的研究,"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PISA是一个考试项目,但它考的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数学和阅读理解的实际水平,试题内容完全独立于各国文化,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说,PISA的成绩能够反应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上海学生已经连续多年在PISA中获得世界第一,而相比之下,美国学生就比较糟糕,这本书就是写给那些焦虑的美国家长的。
作者阿曼达里普利是一位记者,为了弄清楚美国的教育为什么效率低下,和三个交换生一起,到芬兰、韩国、波兰去了解这三个国家的教育。
本书得出来这样几个结论,今天先来说说第一点。
首先,在本书得第五章"两位老师的故事"这一章节中,作者讲到了芬兰和美国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在芬兰,成为一个教师是一件困难而且光荣的事,芬兰所有师范学院的录取标准的很高,其难度相当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从源头开始实施严格的选拔。文中的芬兰老师斯塔拉用前三年的时间来学习芬兰文学,她阅读大量的作品,写了许多长达20页的
相比之下,美国选拔教师就比较宽松,美国大多数大学的教育院系被视为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入的专业之一,学生一旦考入教育体系,迎接他们的将是较高的`成绩评价和相对轻松的学习任务,在美国有个ACT标准华测试,只要分数在19分以上就可以录取,而全国当时的平均分为20点6,也就是说,即使你的整个学习生涯的最终成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你也是可以进入教师岗位的。甚至于,"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都害怕数学。"这样的畏惧之情会传递给学生。是的,一个不知道怎么学习,不能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人,如何可以成为一个老师,去教授千万的孩子学习这件事。
本学期读了蓝淑荣编著的《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凝视,感受美丽》一书,看到题目,最先吸引我的是童心两个字。生活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跟孩子一起成长,如何轻松愉快地陪伴他们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凝视,感受美丽》这本书正好解答了我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
文中这些小故事每一个都有可取之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能折射出很多教育智慧,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陪着你,慢慢走》这一章节。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孩子爱与被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自己无奈的事,我们必须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看过《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凝视,感受美丽》一书后,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班里的孩子们不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是否有耐心让孩子慢慢来呢?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方法,而我们有时候有,有时候却没有,我们不可能脱离纷杂事物的干扰,但我们如果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是不是会让我们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会不会使我们的内心充盈起来,会不会让我们的`心情快乐起来?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耐心可以换来感动,急躁易有抱怨,教育是一项工程,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耐心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让自己内心有一种学生问候与念及的满足,让自己有一种学生功成名就时的自豪与欣幸。这就是耐心的老师吧。
我愿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我愿意慢慢地等待......总之,孩子的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过于着急,从蓝老师的这本书中,我还收获到了很多,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这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不断去学习的!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
“无论多么寡言、腼腆和平庸的学生,在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愿望。”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爱护、培育这种愿望,并使之早日化为行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课题。书中指出,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更应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情入理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转化工作,使他们生来就有的“一颗能生长出个人爱好和能力的茁壮幼芽的种子”开花、结果。这一切的前提应是,对待他们要象对待公民和同志那样,了解、尊重他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和所应履行的义务。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师中,还有相当一些人受某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维护“师承”的训条,无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要求,伤害他们的自尊,抹杀他们的特长,摧残他们的个性,这就很可能会贻误他们的将来。讽刺挖苦学生,动辄轰出教室,以“解气”为目的而向家长告状,体罚、变相体罚,不乏其例。在教学上,搞疲劳或轰炸战术,更是大有人在。学生以学习为痛苦,由此造成厌恶学习甚至厌恶生活的心理。凡此种种,至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在学校要过上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可我们的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生活是单调枯燥的。这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极大。”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我体会这里所说的“人格”,包括教师的德才学识以及意志、性格、兴趣、情感等。教师行为可以使他们产生感应,从而影响他们的全部智力生活和全面发展的进程。
因此,读了此书后我感到,当务之急是端正教师的学生观、人才观,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
第一步要倡导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渴求“理解”,我们就要用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三毛热、琼瑶热、辩论热和所谓的早恋,学生希望“爱护”,我们就要从爱护方面出发,正确对待他们的弱点,如幼稚、冷热病、耍小聪明等。只有尊重信任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资格。
进一步就是实施“苏步青效应”。苏先生认为,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捧名师”。科学史证明,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是一条规律。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先生就指出:“只要思想未遭禁锢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陶行知的箴言今人誉醉:“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不想让学生超过自己的,就不是好教师”!试想,如青出于蓝而不能胜于蓝,或不愿意让“青”胜于“蓝”,那我们还有什么指望?
教师怎样使自己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呢?读一读《学生的精神世界》,或许不无裨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