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空间的公理读后感摘录66条-读后感
1网络读书
依稀记得第一次看《三国演义》时得情景:我端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母亲轻轻指着那书上的图片,和蔼的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完美的编织着我的童年。
时不时的在网上翻翻小说,偶然间翻到了《三国演义》的原作版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鼠标轻轻地点击了它。“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角声满天、战火连绵的时代。震天的战鼓再一次响起!
也许正是年龄的变化导致了思想的变化,也许正是人生经历的变化导致了观点的变化,也许正是《三国演义》这本著作的独到之处——每阅读一次,就有另一种体会的这种奇特的感觉,又激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个个形态突出、个性鲜明,这无疑是人们千百年来爱好这部作品的原因,撇开那书中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情节不谈,就光凭借《三国演义》的“味”,这种让人在读书中仿佛能看到波澜壮阔的场景的韵味,以及读书后使人浮想翩翩的回味,都能让读者沉醉其中,拥有此等的魅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有着不同的看法,无论是普通的百姓还是学术界的权威人士,都为这个话题而争执不休。刘备是英雄吗?刘备谦虚、明智、善于纳谏,广纳贤才,怎么能不是个英雄?曹操是英雄吗?曹操虽然为人奸诈、狡猾,但他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拥有着强大的军队领导能力,怎么能不是个英雄?诸葛亮是英雄吗?他足智多谋,忠于刘备,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献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怎么能不是个英雄?
其实,在我看来,《三国演义》里没有一个人是正义的,也没有一个人能谈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是封建统治者,他们利用人民的力量,将自己抬上帝位,然后反而压迫人民,虽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繁荣国家的政治抱负,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好,但是这只是旗子的一面而已,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这些剥夺了人民自由的人,何来谈得上正义?没有正义,又何为英雄?当然,辅佐他们的人,不管他们的本意如何,但是都是在帮助那些统治者做一些非正义的事情,加速了社会的黑暗、贫困、腐朽。如果说刘备是主谋,那么诸葛亮就是帮凶。来来回回的几场战斗,将会使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多少英雄好汉战死沙场?多少城池毁于一旦?
学术界给出《三国演义》的定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我认为,说它是一部古代劳动人民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的讽刺小说又何妨?
2网络读书读后感
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故事。书中以问答形式写出了周恩来的心迹和志向,令人非常感动。
学了这篇课文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当时的腐败、贫穷、落后,正因为这样,才被各国列强侵略和欺辱,使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却有理没处讲,面对外国人的欺辱我们敢怒不敢言。面对这样的侵略和欺辱,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悲哀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辱的现实。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少年周恩来,深深地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而从此以后,周恩来就怀着这种志存高远的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而奋斗着。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深受感动,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富强了,但我也要向周恩来学习,学习他那种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抱负为中华之荣誉之富强而奋斗而读书。
3网络读书读后感
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在向我招唤,但是暑假里的一些由这台电脑带给我的事,我却难以忘怀,电脑是一个可以上网查
为此我写下了这个读后感,我刚开始看,觉得也不怎么样,人家写的作文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否定了我的想法,妈妈说:“不,你错了,你只是看着别人的文章,你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你如果边看人家写的作文,边与自己的作文作比较,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不信就试试看!”于是我采用了妈妈的建议,头脑里想想自己平常写的文章,再看看电脑上的文章,这个办法用了一天,我就得自愧不如了,我发现人家作家写的作文里一些好的成语多,好的段落也多,要靠这两点来支撑自己的作文,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生动精彩。
电脑上的作文品种其全,有童话故事,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有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大小小都让我懂得一些道理一些启发,我爱写作文也更爱读作文。
4网络读书读后感
我读了一篇作文叫网络世界后,被网络深深吸引住了,我不禁感慨网络是多么的绚丽啊,我读了之后深深感觉网络很奇特,他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的包裹住了我,让我久久不能离开,应为网络让我感到世界是多么奇特,是网络让我了解国内外大事,是网络让我发现许多新奇的事情,如:鸡吃石子不会死,蚯蚓被截成两段也不会死……一些我所不了解的事,还有网络也可以帮助我来学习课内和课外知识,如果自己课内知识不是很理想,可以通过网络来继续学习课内知识,如果自己掌握了课内知识,觉得还不够就可以上网查阅自几所不知道的事,我们如果嫌生活太单调,太无聊,没关系,网络可以让你天天开心,比如大人们可以在电脑上看电影,看小说,而小孩子则可以在网络上玩益智游戏,看对学习有益的书籍,让生活充满快乐,充满活力和欢庆,是应为这些让我被网络深深吸引了,但我同时感觉到网络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网络容易让人上瘾,有许许多多孩子就迷上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还有许多孩子应为网络而偷钱抢钱而犯法……但我还是很迷恋网络,应为网络实在太神奇了。
我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我更爱网络了,我爱网络!
当上世纪末的历史余辉在古老的文化原野投下最后一抹背影时,印刷时代的文学宿命般地步入落潮期。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却踏上Internet快车,沐浴着新世纪初露的晨曦,奏响了自己开幕的序曲。
的确,“网络文学”的词汇还未走进文学词典,“网络文学”现象就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迅速普及,网络技术飞快发展,上网人数急剧攀升,网络原创文学的绝对数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然而,由于许多“网”上作品的稚嫩、粗糙、苍白与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文学从总体上尚未赢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历史的尊重。不过,我们在怀疑网络文学的审美襟抱和艺术承担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恐怕是高科技时代难以逆转的文化趋势。
文学的裂变期正在到来。计算机网络是导致这种裂变的催生婆。
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们上网“读屏”会像今天持卷读书一样自然和便捷,人们谈起纸介质印刷文学犹如今人面对甲骨竹简典藏一般敬畏和肃穆。但在那个时代到来之前,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小荷初露的生长期,人们对网络文学议论纷纭是必然的。因为以“另类”方式登陆互联网的文学,恰如本书作者所言:它也许是电子化技术催生出来的文坛“新星”,甚至是时下日渐边缘的文学苦旅中的一颗“救星”,但也有可能成为加速传统文学式微的最大“克星”。互联网的降临,为文学发展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第四媒体”引发的文学革命,正像历史上用印刷术替代竹简尺牍帛书一样,有可能从整体上改变文学格局,乃至打造出崭新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美学。
不过,在这个文学“格式化”的阵痛期,一系列由“网络文学”诱发的学理命题,正无以回避地摆在学人面前。
譬如,在理论建构的意义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的功能模式,文学的创作、传播、欣赏习惯,文学的使用媒介和操作工具,以及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异,因而,文学的观念形态也必须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思想体系和学理模式上,由理论创新达成学理创新体系。然而,当这种理论创新所依托的理性主义传统――中外文论话语系统同鲜活的网络文学实践――“网络文学”的现实表意系统之间出现龃龉和落差的时候,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观念系统和价值模式该如何设定呢?
又如,在文学演进的意义上,电子时代的文学走进网络,或者网络技术介入文学,都是历史的必然。但问题在于,网络中的文学,尤其是那些超文本、多媒体、交互式的网络原创作品,已是此“文学”非彼文学也。它的作者可能是不确定的,其动机也许仅在悦意快心而非昔日的载道经国或表征纯美;它的文本可能是“软载体”的网络链接或多媒体的视听组合,而非单一的线性文字文本;它的传播方式蛛网覆盖、触角延伸而无远弗届,其欣赏资源多样纷呈又无限复制。网络文学的平面化、零散化叙事,旨在消解深度和消费欲望,它对于元话语、经典规范、崇高审美及宏大叙事的全面摈弃和解构,有可能导致弗·杰姆逊所说的“类像”(simulacrum)崇拜和被大卫·格里芬批评过的对诗性审美的无情“祛魅”(Disenchantment)。这种由文学存在方式造成的文学存在本质和存在价值的改变,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艺术的倒退呢?值得研究。
还有,在大众审美文化的意义上,互联网成为人类继广播和影视之后最具大众性的文化媒体,也是“读图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感官。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那么,互联网上的文学为我们“延伸”了些什么呢?很明显,网络对“中心化”的.技术解构,拆卸了几乎所有的文学壁垒,让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实现了文学的返朴归真;网络用“赛伯空间”(Cyberspace)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使交往与对话跨越了物理空间的屏障,让大众文化狂欢共享当下的时空平台,人们得以用最“无我”的方式(匿名和虚拟),表现最“真我”(解除面具焦虑)的生命底色,让自由、平等、共享和民间话语的旗帜高扬于大众审美的电子平台。然而,当网络消弭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限,当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范式和权力话语以后,它给予人类的文化呈现究竟是如雷蒙德·威廉斯所期待的“物欲横流时代人性的守护神”,还是如瓦尔特·本杰明所忧虑的机械复制时代审美“光韵”消失后“人性的现代危机”,抑或如法兰克福学派所激烈批判的技术奴役下的“单面人”呢?网络文学之于大众审美文化和人类审美精神的引导性和建构性,将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赢得人类文明史的价值确证?令人深思。
无疑,思考和回答这类问题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在喧闹的网络话语中思想者最希望听到的学理清音。欧阳友权教授的这部《网络文学论纲》,正是从一个较高的学术层面上,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一些网络文学“元问题”作了自己的诠释,实施了对网络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学术性原创。它在问题设定和原理建构上所作的拓新式努力,进一步拉开了网络文学研究这一新领域的学术帷幕,并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该书中,作者在廓清互联网时代文学生态的基础上,深入考辨了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人文内涵、意义模式、存在样态、主体视界、创作嬗变、接受范式和价值取向等问题,最后,还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对策作了省思和前瞻。应该说,从文学基本理论的学理原点上研究网络文学,无论是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文学,还是对网络文学自身的健康发展,抑或是对网络文学理论的创造性建构,都是一件意义深远而又十分紧迫的事情。由是观之,本书的致思致理,不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欧阳友权教授长期从事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是国内较早介入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近年来我从许多学术期刊上不时见到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对学术的敏感、勤勉与执着,使他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率先获得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项目的资助。本书是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的前期研究成果。我衷心地期待他在这一前景广阔的学术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读完理查德.福提写的《生命简史》,我对人类、万物及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这本书描述了生命进化的40亿年的历程。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伟大的生命一步步从海洋走向陆地、从低级走向高级,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上,绘制着绚丽多彩、光辉照人的历史画卷。
书中列举的一些事实令我震撼。水蒸汽得以凝结成水滴,这些水滴通过不断汇集凝结而形成了原始的浅海。这不禁让我慨叹自然之神奇,一定条件下,矛盾可以共生,孕育伟大生命的摇篮。还有更令我吃惊。“生命初期环境由于中世纪的人们描绘的地狱一般,那是一个炽热的充满强酸的世界,大气层中几乎没有氧气,硫磺从火山迸发出来,同时还伴有陨石慧星激烈的碰撞。”多么恐怖的情景,现存的所有动植物在那样的环境中绝对没有办法生存。然而,45—38亿年前,我们最原始的细胞(这里称为细菌也许更合适)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吸取养分,利用能量,挣扎着生存,一点点进化。这真是一首浩翰的生命史诗呵!还有一个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说法,做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而为我们所不屑的蛆虫,在几十亿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一个个小小的平凡的'细胞而已。我们所蕴含的元素是完全一样的,这让我对一切生命都充满了敬畏,我们不应小觑任何生物,正如庄子所讲:“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为我一。”“存在即合理”,自然的法则从不偏袒任何生物,只是时间驯服了整个世界上不断进化、变异的生物。
穿梭于生命演化的历程,感受着自然的神奇,有时,我的脑海会冒出泰戈尔的文案:“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几乎成了一咱信仰。合上厚厚的书,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大楼,看着路上甲壳虫似的小汽车,我不禁哑然失笑。如果说生命的演化史是个时钟,那么蓝藻大约出现在凌晨两点,无脊椎动物大约出现在上午十点左右,人类则像灰姑娘一样,在整个戏剧即将终止的十二点的前一分钟才登上舞台,可是我们才几秒的时间就以极大的加速度将地球造成一个以人类为主的世界,这是应悲哀,还是应庆祝?
我不再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而紧张,因为我仿佛看到人类灭亡后,自然又以自己的行事发展,细胞、组织、躯体、动物……那些哭喊着:“救救我们的自然母亲”的人员是不懂的,自然有什么好拯救的呢,它没有什么感情,更不会因为某种生物的灭亡而停止自己的发展。真正该被拯救的恐怕是冒昧的人类吧!
可是人类有情,谁也不愿看到浩翰的人类文明、人类科技被自己的双手毁灭。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在人类灭绝后,要上亿年的时间才能再出现像人类一样智慧的生物。
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生命简史》,想想吧,我们就是这亿万生命的集合:在身体里面,流淌着他们的汁液,凝聚着他们的活力,保护着他们的追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54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