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你有美感吗读后感合集50条-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

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风骨神韵。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有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遵循艺术的形式而能脱化艺术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却依然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舞的灵动和洒脱。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见,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闻,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想法都被世间的繁杂,世间的奢华,世间的迷乱所诱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会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这些俗世的诱惑都超越过去,抱着这种"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远的理想,才能够"望尽天涯路"。这种出世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使他们把所作的学问和事业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进退取与,小到声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体现,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处,完整、自然而又和谐。

人生之路,犹如灵魂在一段段艺术作品中冒险的旅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里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的流露出来,默默地展现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险。

人生之路亦是寻美之路,慢慢走,欣赏啊!

《有一种美丽叫感恩》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读后感。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但是在当今社会,却有许多人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好高骛远、拈轻怕重而不愿就业的年轻人,吃靠父母,住靠父母,结婚靠父母,房贷靠父母,养孩子靠父母,工作几年了没有一分钱存款最后还是靠父母,感恩之心严重缺失。 从感恩的缺失,想到了那首风靡全国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的流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它唱出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更多的是父母对儿女日益淡薄的感恩之情的呼唤。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伟人和所有人一样要怀着谦卑的感恩之心,没有理由遗弃这份情感。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我们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

在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曾几何时那段阴霾还藏在心底,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人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那时的你再蓦然回首,曾经的阴霾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如梭岁月里的一缕馨香。

小草心存对阳光雨露的感恩,一岁一枯荣之后又萌发新绿;雄鹰心存对蓝天白云的感恩,在清寒玉宇中展翅高飞;溪水心系对巍峨高山的感恩,从山涧低吟下泻;泥土心存对广袤大地的感恩,在田野里散发沁人的芬芳。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生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感恩父母的言传身教,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们感恩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一切恩泽。

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感恩父母,你将不再辜负父母的期望;感恩社会,你会轻轻扶起跌倒在地的老人;感恩人生,你将笑对狂风暴雨,笑迎天边那一抹彩虹。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在读了康德的这本美学著作后,我对“美”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本书主要是在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在浅尝此书后,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部分去理解:

一,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美感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善、可以提高的(在此,作者把本性难移变成了本性可移)。当然康德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面,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真正做到高度德行与美的统一的只是少数人。

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从而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优美感如不能升华为崇高,换句话说,如未能提高,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一切真正的美,它本身就必须是既崇高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特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有道德的含义。

二,两性之美是不同的:女性是优美的、美丽的性别;而男性是则是崇高的、高贵的性别。在两种性别中并不存在“优越性”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

三,论不同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心灵特征,从一切对他们已成为了道德性的`那些事物中是最能够识别出来的。所以,康德就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探究各个民族对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感情:西班牙人是恳挚,沉默和真诚的;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

一切的感情;意大利人有着西班牙人的某些东西和法兰西人的某些东西的一种混合的感情等等。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中谈纯哲学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与其自身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师吧!使人从他的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中得到思想的启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566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