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故事读后感50字汇编100条-读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
《甘地传》观后感1
这天看了《甘地传》,再一次加深了对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上有他的一个说,那个时候觉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点自虐的倾向,但是在这天看了《甘地传》后,我了解了他的那种思想。不一样地方,不一样国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维习惯,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国情,因此不一样的群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一样。
甘地所在的那个时候的印度已经完全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国能够为了赶走帝国主义而发起武装斗争,而且我也坚信,如果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话,中国就不会那么快独立。而至于印度,已经在英国的统治下,突然发起武装斗争,只会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镇压。因此甘地很聪明,利用他们自以为是礼貌讲法律的国家,发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让他们不得不让印度独立。
然而在看到最后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位印度国父是那么的悲伤。他也是一个人,一个瘦弱的老人,他为印度奉献了一身,可最后,他们为了那个所谓的党派纷争,那个所谓的权利争夺而忘了他以前的贡献,甚至想要杀了他,而最后他也确实被杀害了。
真的很让人心寒,好不容易争取了印度的独立,可又眼睁睁的看着内乱的发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残杀,这比那次屠杀更让他心痛。
甘地是一个伟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甘地传》观后感2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传》观后感3
是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英雄,每个民族的英雄,都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爱戴。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在那印度的土地,有着这样一位英雄,他用他的一生,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为印度的独立事业,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人民心中平凡而伟大的甘地,人民心中永恒的“圣雄甘地”。或许,它的一生都是平凡而困苦地度过,然而他做的,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在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民不聊生,印度人民的生存权和人权严重地遭到破坏,许多的印度人民忍饥挨饿,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多少的生命,在无力的抵抗中死去。然而,一代英雄在危难中出现了,他惨睹了在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受到的种种不公与悲惨命运。于是,他站了出来,他为印度人民的人权与独立展开了最坚决的斗争。他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作了许许多多的演讲,他的顽强抵抗受到了大英帝国的强烈反应,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忠实拥戴。他以最独特的方式,不暴力,不合作,不妥协,勇敢地与大英帝国作斗争。即使,他总遭到英国军队的威胁,或者无理逮捕,但是,他却以此作为获得胜利的筹码,迫使英国政府对他妥协,而事实上,他成功了。
在他的领导下,印度人民空前地团结,他们紧紧的围在甘地的周围,与他一同作战。或许,在这场无尽黑暗笼罩着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了坚持正义而牺牲,然而,他们就像他们的英雄一样勇敢,为了印度的自由与独立,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勇往直前。多少的事件,多少无辜的生命。
在电影中,我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人民的事业,饱受着无尽的折磨。他常常遭到无故的逮捕,坐过不一样性质的牢,他常常无奈的选取绝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妥协与胜利。终极甘地一生,他是伟大的,正因他奋斗的一生,是人民的事业。他总是和人民一齐,一齐受苦受难,一齐斗争到底。
在许多人看来,或许他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然而,他却勇敢地去做了,并且获得了属于他的胜利。当一代民族英雄在几声枪鸣中永世,当历史的长河涌向了无尽的前方,人们已不再追究那历史英雄的杀害者,正因,那只能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人们怀念与铭记的是那永恒的圣雄-甘地,还有他伟大的一生!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是这样······”
《甘地传》观后感4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我记得当我在中学的时候,甘地倡导的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做法也曾经在历史课本中被我们批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面对美国记者的询问:“你真的相信非暴力的方法能对付希特勒这种人吗?”时,甘地答道:“会有挫折,也会有极大的痛苦。但是在这场战争(指印度独立斗争)中就没有挫折、没有痛苦了吗?人们不能接受不公正的事,不论对方是希特勒或是任何人。一定要努力让人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并且愿意以身殉之。”可是问题来了,印度人民面对的至少是较为“文明”的英国。而如果换作穷凶极恶、赶尽杀绝的纳粹或日本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将带来什么呢?他们会讲文明、道德吗?面对毫无同情心,并且丝毫无视“不公平”现象的敌人,非暴力也许只能带来亡国灭种。在这个问题上国情的不同似乎比某种哲学更值得考虑。
现在我们的确可以说,甘地的做法非常适合印度的情况。学过历史的人都晓得,甘地主张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
甘地以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也就是“satyagraha”(真理非暴力),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而这种哲学思想直接来自印度经典《薄伽梵歌》。
甘地曾在自己71岁生日的时候在一篇社论中说到:“我相信,所有国大党的党员们都极欣赏20多年中,运用非暴力与世界最强的帝国主义斗争的合于逻辑的结果,即抵抗敌人进攻的方法应该和赶走敌人的方法相配合,而前者显然比较容易。事实上我们过去所采取的是弱者似的非暴力抵抗,而不是一个强者的非暴力抵抗。因此在这紧要关头,没有人敢响应非暴力的方式。形势如此严重,如果工作委员会决定了采用武装暴力来保卫印度,那么过去20多年国大党所接受的非暴力训练便等于徒劳。而将来的历史学家一定会将印度不曾好好武装的悲剧责任,放在领导非暴力的我的身上。”“我从不会鼓吹或支持武装的训练。相反地,我全力反对这种想法或作法。就是眼前,我也并不反悔过去,我有不变的信心。世界各国中只有印度能学非暴力艺术,哪怕就在今天来考验,我也相信必有成千上万的人,宁死也不会对侵略者以牙还牙”,“印度即便是为了保卫边疆,最好也还是完全放弃暴力,因为印度参加武装竞赛就等于自杀。印度既丧失了非暴力,整个世界便无希望。我必须保持过去半世纪我所坚持的信条,希望最后印度会服从非暴力,保持人类的尊严,不要自己堕落。”
三
在个人生活方面,甘地认为,幸福不是来自物质享受——即使是20世纪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工作和你的所作所为。甘地用他一生对于印度独立的追求,最好的向我们诠释了这句话。只有像甘地那样将一个“小我”提升到整个民族的“大我”,我们才可能
另外,甘地为了更好的与神接近,几乎放弃了婚姻生活。他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莎丽服,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
在影片的结尾,甘地的话再次浮上屏幕:“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使是面对这部有点长的(超过三个小时)电影,我想你也不会拒绝。
甘地传观后感第五篇
《甘地传》老实说是部很老的片子了,第一次看是两年前的事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只是带着一种好奇在窥视这位出现在我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人物,被全印度奉为“圣雄”的英雄。时隔两年,今晚无意在网上搜到这部老电影,打发时间又看了一遍,这一遍我读出了印度人的智慧,难怪这个民族复杂的国家,会诞生佛祖。难怪印度住在孟买或加尔各答的穷人,会有很高的幸福指数。印度的独立运动,竟然是在伤亡极小的代价下,通过“非暴力,不合做运动”赶走了英国人。透过刚才的几件事就可以看出甘地的智慧。
我通过这个片子,看到了民族自信,“你可以伤我的肉体,夺去我的生命,但是我不会放下我的尊严,否则,你只会得到,一具尸体而已”。甘地的言论刺激了国大党那些领导人,追随他直到生命尽头。有段时间,我鄙视印度阿三的基础建设太差,全国没几条像样的街道。孟买的贫民窟,住的基本上是危房,用三个字“脏乱差”来评价一点不为过。但是那些印度的瑜伽者和那些“贱姓”阶层的人群,依然觉得自己很幸福,不管是自欺的幸福和政府功利心态的狂妄——印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透过电影看到了。
印度没有那么多联营的汽车制造,我们国家有很多这个汽那个汽,遍地跑得是合资车,有几项专利技术转让,技术没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市场却全部没有了。从1840年到今天,洋枪大炮没有做到的,通过世界500强的兼并收购,全部得到了。中国这几年盖了很多大楼,大搞“铁公基”建设,中国人勤劳,干的比洋鬼子多,挣得比非洲难民少。套用一句笑话:操的是卖白粉的心,挣得是卖白菜的钱。国家商务部面对美欧对中国的光伏双反,屁都不敢放。你看印度敢对可口可乐说不,你不公布配方,就驱逐出印度。
看着片中甘地坐在加尔各答港口,蓝色的蓝天让你心情安详。你再看看中国现在的马路,私家车占有了公路上最好的资源,非机动车道给压缩到无法容忍,人行道和自行车混行。我很奇怪欧洲提倡骑自行车,减低碳排放的时候,我们一边高呼——低碳生活,一边每年全国新增1500万辆机动车。看看现在的城市配套停车场,修建速度跟不上,小区、马路非机动车道停满了轿车、货车,这么多的车对行人的安全造成了多大的威胁。让我出门就心烦。难怪当下的中国老百姓幸福指数太低了。
印度这个有着独特风俗的民族,她地处中亚边沿,时代都有着不俗的影响。但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她又是怎么取得独立的呢?
直到今年寒假,通过《十大领导者之印度圣雄——甘地》这本书,真正使我了解了印度的独立,真正了解了甘地这位印度的圣雄。1869年10月1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博尔卡本。青年时期的他无论从事任何作都没有太好的成绩,但命中注定甘地要干一番大事,从事其它职业的失败,改变了他的命运。24岁的'他在南非坚决抵制种族歧视。他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斗争方式:联合广大印侨群众,进行非暴力不合作抵抗。还创立了非暴力主义。尽管英政府将甘地连续三次逮捕入狱,但在强大的印侨非暴力抵抗运动,英国被迫与甘地达成协议。甘地也粉碎了英政府不履行协议、镇压群众耀武扬威的举动,使南非印侨取得了一定的权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间,英国由于是主要参战国。所以强迫印度允许其军队登陆作战,并要求印度参与战斗。甘地成立了“萨蒂亚格拉哈同盟”,号召印度人民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对罗拉特法实行非暴力抵制。倡导印度人民拒绝购买一切英国货物,不读英国学校,以土布去对抗洋货,等一系列措施以争取印度独立。英国殖民当局面对群众大耀武扬威以及暴力行动开始了镇压。于是甘地主持了全印度基拉法会议,提出不与英国合作的“不合作”主张。并鼓励大众放弃一切英政府职业,自行建造印度自己的行业。他向总督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殖民当局七日内释放被捕的非暴力抵抗参加者,开放言论出版自由,但遭到拒绝。还导致了运动的失败,但甘地再次聚集群众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最终使英国在前有战后重建问题,后有印度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被迫签定了《印度独立法案》。
甘地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虽然遇刺身亡,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创建了今日有所成就的印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