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读后感写作摘录86句-读后感
一本好书必定如此。它以几种时间方式存在于世。每一种时间方式都是一个独立序列,不与其他序列交叉。这几后,由于其他艺术方式的介入,它的生命力得以在不同领域里发生发展,发扬光大。记得数年前与宗福先交谈时,知道他的名剧《于无声处》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曾被数十个地方戏剧种移值搬上舞台,更不用说包括了声音剧。我们知道的另外一些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名作的电影版本都不止一个。好的小说是所有其他艺术门类的绝佳蓝本,一本好书真是可以生出多彩的花朵来,多到让写出它的人都眼花缭乱进而瞠目结舌。
是马原对海明威、霍桑、加缪、哈谢克、昆德拉、芥川龙之介、奥康纳、欧·亨利等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所做的深入浅出的读解,这些作家或者曾经影响过马原自己的小说创作,或者是他们为一个普通读者所十分欣赏的。
是马原对小说写作中的一些内部问题,如素材、时间、语言、对话、结局等方方面面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是作者献给文学爱好者和文学欣赏者们的一部分好看易懂的“小说艺术面面观”。
《阅读大师》是马原在上海同济大学开设文学讲座时的全部讲稿,也是马原沉寂多年后出版的第一部新作。在这些讲稿中,马原不像很多别的作家——如毛姆、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文学讲稿那样,刻意强调出讲演者作为小说专家的身份。在这里,马原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跟普通听众和读者朋友畅谈文学大师们的小说艺术、小说写作的内在奥妙的。
男人都崇尚硬汉,男人都希望自己是硬汉,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做硬汉遭罪呀,着实不容易,做硬汉非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当我看到海明威的小说《五万元》,还有《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我就想到曾经有一个朋友反复向我提及的“退一步哲学”。“退一步哲学”对男人的一生会特别有意义,假如你们过去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们现在可以想一下。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里江山。退一步,只消退一步。为什么?人这东西才怪呢,你往前的`时候他也往前,你退一步的时候,他也许没像你一样退一步,但是他会因此止步不前,原来推动他向前的那种力量马上会因为你退一步形成消解。
人品质里有很多东西是不被他人所容的,包括我所说的人有很多卑下心理。就是,有的人专门贪人家小便宜;有的人专门窥探人家的隐私,要看人家,要偷听人家的谈话,偷听人家的电话,要偷看人家的信,要看人家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一些事。我们同学拍的那个电影里边,不是也有偷听吗?反正有人所不容的这个行为。实际上我也不能容忍。你比方说我就是一个不喜欢看到人家哭的人。我儿子哭的时候我特别恼火,特别特别焦躁不安,脾气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
三大师谈《红楼梦》内容简介:当研究“红学”热潮迭起之时,重读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大师的“红学”论著,将对今天的“红学”研究多有助益。本书收入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胡适、蔡元培有关评论《红楼梦》的三篇文章,即《<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隐》和《<红楼梦>考证》。
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看《红楼梦》,我的老师说不仅要自己看,自己悟。还应当多多看看别人的评论,这样看书才好。想来如今红学研究方面的书还真是不胜枚举,因此还是找来一些资深的大家来看。本书是由国学大师王国维、北大校长蔡培和白话文发起者胡适所著。三位前辈的见解一定是很值得我们后生晚辈学习的……
王国维的论文从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红楼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悲剧意义。感觉作者被叔本华哲学深深吸引,文中多次引述且涉及哲学理论的部分也只以叔本华的为主。虽然我并不了解也没有读过叔本华的`哲学,但从这里分明感觉到王国维之投水自尽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影响难脱干系。王国维喜欢这样的悲剧气氛,喜欢《红楼梦》的悲剧结局,我也喜欢,我因此也动了读一读叔本华哲学的念头。以前之所以不读是怕自己陷进去拔不出来,罗素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主义者的积极的哲学更吸引我。现在忽然觉得,既然人生本就是一出悲剧,读叔本华也就顺理成章。
未看《大师》前,对马相伯的认识颇少,直到看完这一集后,对这样一位拥有罕见的天赋和勤奋一生的爱国人士心生敬佩和崇敬。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史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过去的教会生活。
这一年,中法战争,中国实际上打赢了,但是签订了耻辱的合约。在这种情况下,马相伯把两件事情分的很清楚,一是他的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不能动摇的,可是当面对着当时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现实,包括在教会中,中国的教士和教徒,也收到外国教士的歧视。这迫使他离开了教会。之后他将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壮年生涯浪费在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中。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
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马相伯先生心中忧愤,发表演说,奔走呼吁:“御辱自救,共赴国难,我国民猛醒,我国民亟起”。时人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最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当年93岁的他,闻得冯玉祥抗日缺粮,便不惜老弱之身,一只脚坏了让别人扶着他坚持站着写字来义卖筹款,一个“寿”字30元,一副
他的一生,他的脚印,好像一直在那里往前走,马相伯就是中国爱国者的典型代表。从年轻时与教会的冲突起,他就始终贯穿着这一条,他的冲突,不是信仰的冲突,而是作为一个中国爱国者应做的选择。
马相伯一生只留下不多的文字,但他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时代。他毁家兴学,生命的最后40年已身无分文。但他培养的大师群星璀璨。他晚年大部分时间,就居住在徐家汇的孤儿院内,但他在中国留下了一个爱国者的无上荣光。马相伯先生逝世。晚号华封老人,近代中国教育家、政治活动家。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都为其弟子。马老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晚年曾见国家之境遇而感慨:“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
作为毕业后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马相伯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对待教育事业不顾一切毁家兴学的事迹是值得我深入思考和努力学习的。尽管现今社会是暂且的和平安宁,马先生的许多创造仍然适用。还有,他心中慢慢载着的爱。
去传递他热爱祖国的“爱”,去传递他爱护学生的“爱”,去传递他寻求真知的“爱”。因为爱,所以坚持。在教育之路上先生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一座教育的丰碑。
慢慢回味、细细咀嚼他的人生传奇与精神追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另一方面,在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大师们对于事业的执着和奋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在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阅读大师是一场精神洗礼是一次心灵震撼。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的积累。《大师》让我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可以感受幸福与价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58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