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里火烧连营读后感合集86条-读后感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大战坡是猇亭之战,火攻连营七百里的前锋阵地。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皇位,号照烈帝。登位后,刘备执意孤行,一心要为关羽报仇,统帅20万兵马进攻东吴。开战之初,蜀军顺利攻下吴国巫县,直取秭归。之后,便沿长江两岸,经夷七百余里,安营扎寨40多处,并用树木编成栅栏连起军营形成长蛇阵。刘备布下天罗地网,坐等吴军来攻,誓要灭敌无回。
公元221年岁末,东吴第四任都督——陆逊,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带着孙权赐给的宝剑印绶,统帅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5万兵马,水陆并进,沿江而上,直奔宜都。陆逊在弄清蜀军首、尾兵营、两岸兵力布署后,又在大将徐盛、丁奉的陪同下,骑马察看了荆门山至宜都江南的地形、地物,最后选中距江北蜀军前锋20里,江南蜀军前锋30里,吴军大本营宜都20里的一片岗坡地——大战坡,设为前锋帅府。此地居高临下,能攻能守,便于回旋。同时,长江、清江于此汇合,水陆军更是易于统一指挥。
大战坡上,一下子变成前锋帅府地,扯起了镇西大将军——“陆”字帅旗。可是,在众人眼里,陆逊不过一介书生,根本担当不起一军之帅的重任。不仅刘备、关羽瞧不起他,就连吴军将领也都没把他放在眼里。陆逊并不理会众人的.轻视,照例升帐议事,在大战坡上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众将勉强参加。将军们看到蜀军步步逼来,得寸进尺七百余里,异口同声地要赶快与蜀军交锋,将敌人赶回西蜀,给刘备一个下马威。陆逊却不紧不慢的说:“主上命我为大将,督军破蜀。我自有办法,众将现只需坚守阵地,到时听我调遣即可,不必急攻。”大将周泰起身说:“主上之子孙恒被困守于夷陵城中,内无粮食,外无救兵,望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恒,以安主上之心。”陆逊说:“我素知孙恒深得军心,定能坚守,不必救之,待我们破蜀后,他们自然解围。”众将们暗自冷笑,退出帅府。
第五天,陆逊召开第二次军事会,参会众将都懒洋洋的。陆逊对大家说:“我承奉主上命令,总督督军,现命各位继续坚守,如有不遵者,将以军法处置。”老将韩当说:打退蜀军,宜早不宜迟。你身为大都督,一味坚守,必是让吴军坐以待毙。我等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望都督调拨军马,分头征进,以图大事。大家越听越激昂,都应声而言:“韩将军言之有理,我们都愿意决一死战!”
陆逊听毕,掣剑在手,厉声说:“我虽是个读书人,但今有幸蒙主上重托,就必定尽我所能,击退蜀军。所以诸将必听我军令,等待时机,不许妄动,如有违令者皆斩!”众将军无言以对,愤愤退出帅府。
吴蜀两军对峙从公元222年正月一直拖到六月。陆逊日日坐镇大战坡,观察天气及蜀军的变化。到了酷热的六月,连着二十多天没下雨,东南风顺江而刮,卷起三尺高的浪花。大暑过后,陆逊在大战坡帅府召集第三次军事会,他向众将宣布:“只在今、明两天,即向蜀营进攻。”哪知将士们都不以为然的说:“要打刘备,早就该动手。拖了这么久,让他们推近了五、六百里,现在打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大家解释说:“开战之初,敌我两军力量悬殊,且蜀军士气旺盛,我们区区5万人不可能轻易取胜。现在拖了半年,蜀兵在军营里虫叮蚊咬,草枯树黄,极为疲劳,战斗力被大大削弱。今天晚上,你们每人带好用干竹子茅草裹的火种,于三更前埋伏在敌营周围,一到三更,放火烧营。”当天夜里,猇亭军营、荆门山军营一齐起火,火势随着猛烈的东南风沿江向西而刮,前后火海象两条火龙朝西奔跑,等刘备发现烧营时,已来不及对付了。仅仅几天内,刘备20万大军,烧的烧、逃的逃,全线溃败。刘备败回白帝城后,便病倒了。他又悔又恨地说:“让我败在一个书生手里,真是天意作恶呀!”
从此,这片岗地,便被称为大战坡,以称道足智多谋的陆逊。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演义的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读后感《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700字精选》。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名著《三国演义》
世界著名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更多更多。
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2
三国,是中国几个动乱的时期之一。但“逢乱世出英杰”,三国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盘踞北方的曹操,倚靠这长江天险的孙权,占据益州、汉中的刘备,都是一方豪杰。
《三国演义》是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的三国归晋,只有90年的历史,这短短的90年,令人熟知的故事有很多。像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都是诸葛亮的计谋的完美体现。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把天时地利人和体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来三顾茅庐。当时刘备在徐庶和司马徽的`推举之下,知道了诸葛亮的名气,也因此开始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诸葛亮,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反过来想,如果说刘备因第一次没见着,就放弃,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也就没有“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这样的故事了。刘备也不会在军阀混战中,保存实力。
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使我深受感动的是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上也要锲而不舍,才能取得成功。经典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所以很有借鉴的意义。
关于空城计从历史意义上讲是真是假颇有争议,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罗贯中能写出这样的故事,真是美妙绝伦,所以家喻户晓。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不仅了解了历史,更使我知道了古代文学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
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3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戏曲家罗贯中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的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表现了群雄逐鹿、三足鼎立的壮观景象。
这本书中的许多人物都令我难以忘怀: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大义凛然的关羽,阴险狡诈的曹操,忠厚守信的鲁肃,才智过人的姜维,文武双全的邓艾,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英雄形象。书中的故事更是精彩绝伦: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七擒孟获、长坂坡救主……那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往昔故事,一曲曲哀而不伤的英雄赞歌,让读者们浮想联翩。
读了三国演义,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人,不能像吕布那样目光短浅,反复无常,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不能像周瑜那样妒贤嫉能,不顾大局。应该要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赵云那样赤胆忠心,不畏艰险。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英雄豪杰,各领风骚,诸侯割据,城头变幻大王旗。文韬武略,斗智斗勇,演绎出一段多姿多彩的历史。我曾经向往能生在那个时代,但转念一想,那时候的老百姓该多么苦啊。曹操的诗里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惨痛的描述令人望而生畏,还是生在和平年代比较好。《三国演义》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名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4
愉快的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三国演义》青少版最让我着迷。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天下的故事。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而生动,其中刻画了很多富有特点,形象丰满的人物,有狡计多端的曹操,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宽宏大度的刘备——其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最让我敬佩。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很多诸葛亮的故事。比如《草船借箭》。周瑜忌贤妒能,想陷害诸葛亮,就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可诸葛亮却说只需三日,便可纳十万支箭,周瑜一听大喜,三日之内造不完,正好治诸葛亮的罪呀!看到这里,我也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感觉他太冒险了,诸葛亮叫来子敬,借来二十条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前余,分布两边,第一日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不动,到了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请来鲁肃说前去取箭,可看完书才知道,原来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多疑,利用大雾天气,制造声势,让曹操以为有敌兵来进攻,下令放箭阻击,使诸葛亮轻易借得十万支箭,知道最后孔明令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曹操才知道上了当,诸葛亮如此聪明,连周瑜知道后,都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不禁使我知道了很多像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而且在对三国战争的描写中,我还感受到了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成功塑造,学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还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呢!
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的收获可真大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