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精选70句-读后感
(一)田中一光的经历和性格
今天下午本来想翻看一会就继续写作业,结果又读了两小时,《设计的觉醒》
田中一光的独特经历自是很吸引人,从一个从小对电影戏剧抱有浓厚兴趣的小孩到日本战后平面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一路走来,在他的经历中我也能同时看到战后日本社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再到商品过剩包装,最后反思生活方式,产生在商品里追求合理的设计的诉求。
与田中的经历相比,给我更多感触的却是他的性格。
田中似乎对生活中的一切有关设计的元素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谦虚地不断从各处来源,无论是国内国外平面设计的'流派,还是从歌舞剧,日本传统戏剧中汲取养料,获得创作灵感。
对感兴趣的事情,他总是富有激情地去做,比如大学时参加的戏剧社团,刚工作时迷上的美国爵士乐,步入平面设计界时常常模仿的吉野原良设计风格。难能可贵的是,在每次痴迷和效仿之后他没有成为“吉耶原良第二”,而总能将他人的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
在田中的这种求索精神和激情里,我总能看到自己的人格的影子,读后感《《设计的觉醒》读后感》。虽然经历,环境,时代不同,但在性格上我和他同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创造力的展现。虽然设计和我目前的专业关系不大,但看到田中凭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设计界从初出茅庐到屡获奖项,崭露头角,再到引领日本平面设计的潮流,我的内心总是为之所动。
我已经把田中一光列入我心中的World Builder List了。
(二)田中一光的设计所
田中一光要求设计所的新人在工作三年之后独立去海外游历,回来的时候要写清楚学到的东西,向设计所报告。田中是很看重个人独立思考的,创意只能在一个人的脑中完成,而不是由很多人讨论商定出来了。他认为出国游历是构成人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所里,田中大展厨艺,买好时令的蔬菜,不断挑战新做法。看完书中的描写,我突然发现既然厨艺是可以独创的,而不是我以前想象的照着菜谱加料。那大概挺有意思吧,有时间一定试试,而且要认真尝试。
题外:我的大学生活不过只有一年多了,时间越来越宝贵,大概以后只有假期才有时间写书评了。不过如果能抽出时间,我一定继续写的。因为我相信如果说读书就是思维和想象的旅行,那么写作即是其中提炼出来的思考。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
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
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
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
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
今天读完了田中一光先生的这本文集。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路上床前顺手翻开一页就能开始读。回想起曾经在北京的地铁里和荷兰的火车上,本来是浮躁的环境,让人很难随意就扎进书里,却能多次片刻间被文中寥寥数语"秒杀",特别受感动。要是能这么入了梦乡,延长这感动的时间,那真是件美事儿!我有一边看书一边划的习惯。这本恐怕是被我划的最花的一本了。即便如此,合上末页,觉得只领会了表层,意犹未尽。真想马上再重温一遍!
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恐怕是主题需要集中的缘故,而文集的主题可以相应的散开来。)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我想他肯定是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肯定也是个从不停止思考的可爱工作狂老头子。仿佛我能看到他每天站在街头的人流中,冲着某处街景出神的样子。
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1993)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
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着至深的哲理,
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
一个人的创想之旅(1987)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只是,这样的旅行一定要一人独自完成,万万不可结成团队。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行走,是吸收不到有助于设计的养分的。而越是单独行动,才越有机会更多地和人和物接触。
说到三角形,森英惠的蝴蝶形标志上也有三角形的翅膀。这个标志是1987年森英惠大厦竣工典礼的象征,是我为其海报和内部指示所做的设计。蝴蝶是象征森英惠的重要主题。
那个时期的我,正着手于康定斯基的海报,便想到"如果是康定斯基,他会怎样处理蝴蝶?"于是我尝试将蝴蝶的曲线用直线去描绘。虽然把森英惠和康定斯基联系在一起实在没有一点理由,但康定斯基确实给了我意外的启示。
再如,我曾在为书籍做装帧设计而毫无头绪时,转而在展示设计的工作中得到了装帧的灵感。我也曾在阅读音乐评论时,试着将"音乐"二字替换成"设计",从而发现全文即变成了对设计的评论,由此得到新鲜的感触。
我的手边常会同时进行各种流派风格完全不同的工作,从柔软到硬实的都有。各式各样的工作一起品尝起来,渐渐就不分彼此,每项工作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淡。因此,原本毫无关系的A工作和B工作,有时候会意外地发生有趣的联系。蝴蝶与康定斯基的关系就类似于此吧。
越高水准的设计师,就越丰富地在脑中积累着这样的创想启示。
设计与日本文化(19八十七、十、20)
只要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认真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务工作的人,也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受。而如果在社会和生活中适当发挥出这种感受,就会增添生活的设计感并形成高度的文化。
例如每到秋天,日本人就会推出一些以"吹叶"[译者注:"吹叶"用在料理上是指将不同颜色和口味的食材融合在一起的什锦拼盘]为名的料理和点心。它描绘了这个季节落叶纷飞、蘑菇长成、果实滚落,以及落叶被秋风吹到一起时的独特美感。这一幕在西洋人的眼中也许只是一堆无用的垃圾,而日本人却把这些看似不得不扫掉的枯叶比作栗子、银杏和蘑菇,美不胜收地放在盘中。这种美感意识并非来自大陆型文化,它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再认识这种典雅的美感。
如果今后日本在经济上更加富裕,文化也可以逐渐被世界认识的话,那么什么才是日本可以向世界传达的?这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想我们不该忽视了明治以后的现代主义,而应当更加珍惜它。比如在国外介绍日本的时候,总是禅学、茶道、花道、歌舞伎或能乐这一类的东西,而之后却突然变成汽车、电视、电脑等内容的话,会让人感觉日本像是个神秘的国家,就是因为少了中间的部分。
爵士乐与色彩(19七十一、8)
音乐的美也是不稳定而容易消逝的。听觉的感动最终化作了一种虚幻的记忆而铭刻在我们脑海中。这一点也和色彩十分相似。
在演奏会上深深震撼了我们的音乐,一旦被刻录到无机的黑胶唱盘上,那种感动的情绪就好像打了折扣一般平淡了。颜色久了会褪却,唱片久了会磨损,这些只是微妙的物理现象。然而颜色的隐匿、音乐的流逝还会因为观众和听众这方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所以我觉得,真正的美无法被分析和管理所保存,而只能永远存在于幻想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