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雍正读后感300个字精选96句-读后感

01

我觉得想要看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政治斗争就要看雍正王朝。我不喜欢看甄嬛传以及步步惊心,因为我认为权术以及政治从来都不是后宫女人的东西,或者说女人大多数都不懂政治。与雍正王朝相比,步步惊心简直就是过家家了。在没看过雍正王朝之前,我认为康熙王朝算是是非常好看了。但是看了雍正王朝的书以后,才觉得康熙王朝的内涵浅显,政治斗争缺乏手段。

雍正王朝中饰演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人物,手段高明的雍正,义薄云天的十三爷,亦正亦邪的八爷,骄功恃傲的年羹尧等等,这些娴熟的演技和完美紧凑的剧情成就了这部剧。

我认为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前半部分—九子夺嫡,最终以四爷登上皇位而结束,这当然还要感谢邬思道这个军师,他告诫用雍正不争是争,在我看来雍正的厚黑学手段还是非常高明的,为了夺得皇位他让八爷和太子争得两败俱伤,让年羹尧血洗江夏镇。最终登上皇位。在我看来,凡是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或者圣明君主无一例外都是有极高的厚黑学手段的,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02

最近偶然点开《雍正王朝》,发现居然是这么好看的一部剧。

通观全剧,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八王爷允祀。前半段九子夺嫡的剧情里,允祀像是一个心里只有权谋没有苍生的负面角色,但剧情推进到后半,年羹尧在西北带兵打仗期间,允祀尽心尽力地为其筹措军饷粮草,还斥退了怂恿他暗中对年使坏的允禟和允珴,说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他不能坐视不管。此刻八爷的形象瞬间光辉起来,原来他和那些酒囊饭袋之辈截然不同,重大关头完全可以放下心中芥蒂,一心一意地协助那个他并不完全服气的皇上四哥打赢西北这一仗。筹措粮饷期间,国力本就羸弱,但允祀还是有办法从各省的税银中挤出上千万两运往西北。这也说明他的能力无愧于“总理王大臣”的职位。

后来年羹尧被赐死,西北诸军击退了劫营的敌军,却被烧了过冬的粮草。西北将领将此事按“小胜”奏报朝廷,又请求朝廷支援一万石粮草。雍正听后勃然大怒,认为西北将领欺君瞒报,要将其治罪。此时允祀建言,驻边将领素有讳败为胜的积习,何况能驻防西北荒无人烟之地多年已实属不易;此时若再治罪,会寒了边境弟兄们的心;皇上对此事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对其稍加嘉奖,再在密折中点明,则其定会感恩戴德奋勇杀敌。怪不得八爷被称为“八贤王”,有这样的情商和手段,又如何不贤?

看到这里不由觉得,八爷这个人物真是剧中最立体丰满的。八爷的家被抄之后,他在满地狼藉的书房里对弘时自嘲道,八贤王(冷笑),八贤王,就是这个“贤”字毁了你八叔的一生啊。他的贤在攀附他的人眼里,是正确站队望风梯荣的符号;在他父皇康熙眼里,是结党营私功高盖主的忌讳;在和他竞争储君之位的'兄弟眼里,是虚情假意图谋不轨的手段。但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与生俱来的对人情世故的敏感和争强好胜的心性带给他的贤名,是如何成就他又毁掉他的。

此前的朝会逼宫一幕中,雍正曾厉声问他:允祀,你想自绝于列祖列宗吗?!允祀答道:是否自绝于列祖列宗,黄泉路上,自有印证!看来他已经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朝堂逼宫那一场戏的确好看,堪称经典(窃以为《甄嬛传》里滴血验亲的一场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看似朝堂上的言辞较量,实际上是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之争。当奄奄一息的十三爷允祥被抬进朝堂,宣告夺回兵权的时候,允祀知道自己失败了。他大笑道,皇上四哥,我输了,可你并没有赢!满朝文武,除了你曾为他掌过灯的王文昭,除了这两个高官厚禄的军机大臣,哦(看向允祥),还有这个废了的老十三,还有谁是站在你这边的?啊?皇上(冷笑)?皇上(大笑)?!言下之意,我允祀虽不是皇帝,却已掌控朝野人心;你雍正虽登大位,但只是孤家寡人。他显然至死都不甘心,不甘心以他天纵的才干屈从于一个不通人情又人心尽失的皇帝四哥。

这部剧里允祀生前最后一场戏是他在家产被抄后,拿出缝在衣服里的一摞银票遣散妻子家奴。这一幕颇耐人寻味。抄家前私藏财产说明他深险?几十年积下数目堪比国库的一千万两银子,说明他并不清廉?这些钱并没被他挥霍而是分给妻子和奴仆,说明他本质上还有一颗仁厚之心?一个王爷的虚伪与贤德,此刻交织呈现。

03

一部伟大历史正剧的诞生。1999年故玫执导的《雍正王朝》,一经播出便火爆全国,好评不断。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关键是在于塑造人物本身,在《雍正王朝》当中,我们能看到英明老道的晚年康熙,焦晃老师饰演的晚年康熙,每个动作及眼神便显露出帝王之气。再由唐国强老师饰演的雍正,身为皇子王爷时,对外尽职当差,对兄弟百般关心,内心有着当上帝王治理天下之雄心。

对于一部成功的历史电视剧,成功的要在于对历史的考究。《雍正王朝》将当时清朝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原因到结果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从黄河大泛滥,河南科场舞弊案,平定西部叛乱,等等…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场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部成功的历史电视剧《雍正王朝》,成功在历史的把握,人物的塑造,细节的考究,来源于导演的功底,同时显露出演员的实力。

04

雍正皇帝,我对他的了解,来自于小说、野传、影视作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继位有问题,本应传位十四皇子,被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不过经不起推敲,这么重要的诏书不太可能这样做假,不可能不写人名,而清朝是满族,就算用汉字也不可能只用汉字而不用他们的文字。而且说实话,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君,对于他的儿子们的争斗不是不明白,更不可能不在继位上仔细安排,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二、诛杀忠臣年大将军。古来功高震主的将领多有这样的结局,也不算稀奇。

三、残害自己的兄弟。古来帝王家都是这样,反过来说,如果是别的皇子继位,四皇子估计也一样被残害,毕竟他们都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谁也不会放过谁。

四、大兴文字狱,最终被“文字狱”受害者吕留良孙女吕四娘杀死并斩首。“文字狱”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在深宫禁院被人杀死,并且带走头颅,这个比较想不通,怎么可能做得到?

其实,雍正皇帝所作所为,跟大多数帝王并无太多不同,为了筑固自己的政权,各种手段都会用,但,何以会被后人如此诟病?被贬得无一优点?据史实记,他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改革,做了很多实事,充盈了国库,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仔细想想,精明如康熙帝,不可能选一个庸才当继位之君,特别是在他有那么多有能力的儿子的基础上,而且雍正的儿子乾隆也非常出色,有那样的圣君父亲,又有出色的儿子,雍正皇帝肯定不是只会杀人那么简单。当然,对于传说中他创建的“血滴子”,还真是让人惊悚的。

《雍正王朝》是作家二月河所写的清朝宫廷小说,与康熙和乾隆构成一个系列。但是其中最精彩的同时最引人深思的大概要算是《雍正王朝》。我以本书中的社会为整体思考的背景,写下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清朝鼎盛便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康熙与乾隆都是久坐皇位的,只雍正做了短命皇帝。这之间的种种关系需要做一个简单描述。康熙是治乱的皇帝,天资聪颖,宽厚爱人,早年平内廷,撤三藩,收台湾,民政上为民生做出不小贡献;其后平西边准葛尔叛乱。但晚年精力不济,吏治腐败,政令不行也都是有的。雍正是治平皇帝,在康熙晚年就被称为“冷面王”,为人“苛刻”、“刻薄”,与康熙帝比起来,看似竟全无仁慈可言。但是,雍正皇帝上台接手的是一个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党争严重的朝局,他的苛刻与刻薄,带来的是吏治的刷新,国库的充盈,政治的改革,刚直不屈,果敢无畏,为之后的乾隆皇帝创下了盛世的的基础。

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为什么康熙精力不及时国家就出现了危机,吏治、经济、民生全现颓势?因为康熙老了,他的老为什么对朝政影响如此之大呢?因为制度,或者说是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理解到在古代国家兴亡全在皇帝身上,只有勤政并有能力的皇帝才能治出盛世王朝、中兴天下或力挽狂澜挽救家国天下。雍正就是这样的`皇帝,他面临兄弟竞争皇位、西边叛臣有虎狼之心。吏治严重腐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等严峻的问题。因为众多危机,他勤政的程度几乎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企及,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每天工作到凌晨,早上六点便又起身,所有奏折一一细览,动辄便是数千字的朱批,一个一个的接见县官进行考核,可以讲事无巨细。正是这番努力,才成就了他刷新吏治的理想。

从个人来看,勤勉是极其重要的!事实上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团队、国家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次就是个人的宽厚和刻薄,这些都是相对的,存善心而误错就不会罚,甚至要表扬鼓励,若要存有邪念,即使成功也要罚。这些对于我们来讲应当作为自省的话。用在王道上是一种巩固势力,保护能臣贤臣的做法。

从全局讲,要说的是吏治。即便是今天,吏治也是极其重要的。在现在的制度环境,比起当时要强上百倍千倍,可钻的漏洞也少许多许多,但是,仍然有漏洞会被人所钻,这就是所说的犯罪。现如今国家所讲的正是吏治,结合近些年所见媒体报道的事件,事实上问题出现在法令政令不能施上。因为往往势、利纠缠不清,一件事就可能会牵连一大批的社会名流,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影响国家发展,所以往往法制为人视而不见,虽欲治而不能,会留下更大后患。所以,吏治一定要痛下决心,此时此刻,国家应当刚正无畏,破除阻碍,由此而兴中华!

圆明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这一把火,不仅燃烧了皇家园林,更点燃了中华儿女们的愤怒,我们看看下面的圆明园雍正

第1篇圆明园雍正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主要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咸丰十年七月,英法联军1万多人从北塘登陆,塘沽、大沽炮台先后失陷,无险可守的天津也很快沦陷。清政府大惊,慌忙派大学士桂良等人与敌议和。侵略者提出了很高的条件,谈判破裂。

后来,英法联军逼近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清军溃败,英法联军进至北京城下。疯狂的英法联军绕道进入西北郊的圆明园,大肆掠夺园内的金银财宝,并将所有能搬得动的珍贵文物劫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后,英使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大火连烧了三天。

这个凝聚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血汗、综合中西建筑艺术、聚集古今艺术品的壮丽宫殿和皇家园林霎时成为废墟。而胆小无能的咸丰皇帝却在英法联军还未进入北京之前就已逃往热河的行宫避暑山庄……

其中,有一个镜头最令我难以忘怀。当侵略者进入圆明园时,指挥官下令:园内所有的东西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拿走!然后,英法联军一哄而上,疯狂抢夺。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聪明能干的中国人民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修建而成。

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但是,在1860年,(令中国人民难以忘记耻辱的一年),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抢劫一空后放火焚烧,最后变成一座废墟,只剩下断垣残壁。

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才使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宝库,就这样在侵略者的魔爪下毁于一旦。他们烧毁的不仅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破坏了璀璨的文明。

旧中国耻辱的事件已经成为历史,今日祖国已日益强大,我们少年儿童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使我们伟大的国家越来越富强!

第2篇圆明园雍正观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正因为它的布局之巧妙、建筑之辉煌、历史文物之珍贵,才被称为“万园之园”,可见其昔日之迷人、壮观。圆明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汇集了天下名园的精华,这一园林用了一百五十多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丰六代子孙打造完成,真正体现了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在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和英法联军的贪婪、猖狂、疯狂、野蛮之下,圆明园终究还是惨遭厄运。一八六0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绫锣绸缎,全被英法联军任意破坏、毁掉、抢走;为了销毁罪证,十月十八日和十九日,英法联军高举火把,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了三天,火光冲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如今的圆明园,经过了百年的风吹雨打,在洒满热血的土地上只剩下几根残柱依然挺立着,那些柱子仿佛诉说着:“可恶的英法联军,竟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肆意破坏,你们的滔天罪行是不可破灭的,炎黄子孙将会把这屈辱的历史牢记在心!”

英法联军——可恶的强盗,一把火燃烧了我国两千年来著名的宝藏,你们是那么的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么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就在你们这些强盗的魔爪下毁于一旦,这群强盗,不仅抢走了我国璀璨的宝库,还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人民的血灾,将由你们来偿还。

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更让我痛心、难以置信,皇帝竟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这手下的大臣更是一群废物,当公开宣布火烧圆明园的强盗们如此狂妄时,圆明园里却空无部队。当众公开拍卖我国文化珍宝时却无人震惊,这不仅是英法联军的罪恶,更体现了清政府的无能,圆明园的毁灭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啊!

今日的圆明园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这些耻辱,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刻骨铭记!

第3篇圆明园雍正观后感

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博物馆,也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曾经,雍正皇帝即位后下令拓展圆明园,还在圆明园的东部扩建了长春园;乾隆在位时,他还派名匠及设计师对圆明园进行修建和扩展,这座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圆明园就竣工了。

在这座举世无双的世界级的文明宝库里,有很多珍贵的宝物,如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更有源自古代的青铜器、名家书法绘画作品,还有古代名匠所设计的各式风格的建筑物、工艺品等。 圆明园这座博物馆,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可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圆明园这美好的一切被毁灭了。

在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攻进了圆明园,圆明园遭受了英法联军2天的洗劫后,把抢掠的奇珍异宝、文墨宝贝用马车押送走。

那些残酷无情的侵略者,不但要抢夺本属于中国人的财富,而且还要肆意的屠杀中国人,真是恶贯满盈。贪婪的侵略者在搬运走抢夺的奇珍异宝后,还折回将偌大一个圆明园烧毁。如今现在,在圆明园的旧址上,只留下了几处残垣断壁,留给中国人一堆废墟。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严重耻辱,只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中国史。圆明园的毁灭,毁灭掉了世界文化精髓。我们今天是幸福的,因为生在一个强大、日益繁荣的中国,但是,就因为中国的那一部部屈辱史,告诫祖国的强大,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同时,也不要因为中国的强大,给别的弱小国家留下屈辱史。我们要热爱和平,世界各族人民要携手共建地球这美好家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678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