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读后感800字汇集76条-读后感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篇一】
趁着五一假期的空闲,我读了最近在网上大火的文章《我是范雨素》。据说,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迫不及待的在网上搜索“范雨素”这个名字。而百度百科也上线了“范雨素”这个词条。
无数的人在看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后,冲到了皮村,试图找到范雨素。但是她本人已经消失了。在她消失的第二天傍晚,《我是范雨素》被封,它的点击量停留在385万。这意味着,在过去三天,平均每秒就有15个人点开这篇由一位初中毕业的育儿嫂所写的文章。
关于文章的内容,网上有不同方面的评论,我也就是凑热闹看看,没有什么感触。
我真正觉得值得分享的内容,是在读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后,又读到一篇万维钢的文章《流行的秘密》。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
2
《流行的秘密》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如何让一个东西流行起来。怎样做呢?简单归纳一下:第一,是它自身的素质;第二,是传播的渠道。
因为有了互联网的联结,传播的渠道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本身的素质足够高,内容的传播速度将难以想象。那么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是高素质呢?
3
我们来看看《我是范雨素》。
整篇文章基本没有很长的
追求文章的节奏感,这个,就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所以,我们要学会“拆”。把文章拆散,把段落打散。“拆”这个字本身就很有魅力,要不,你看看谁家的房子上如果画上个“拆”字,这家人恨不得开派对庆祝了。
4
当然,只是把文章拆散还不够,要多利用排比句式,这样在读文章的时候才有节奏感。
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马云说:“我们是教人钓鱼,不是给人鱼”。
丘吉尔说:“我们要战斗在海滩,我们要战斗在登录地带,我们要战斗在田野……”。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利用排比,可以让
5
有节奏感的话更好听,但节奏感不是为了好听,而是好用。语言,其实是一个武器。想要让这个武器发挥作用,节奏优美比用词优美重要的多。
在过去的一百年,美国总统的讲话越来越简单。以前的总统,讲话都是用大学生和研究生水平的词汇;现在的总统讲话,都喜欢用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词汇。
不是现在美国总统的文化水平降低了,而是他们知道,一篇好的演讲不是用文绉绉的大词来威慑听众,而是让听众感到亲切,获得他们的认同。
6
文章让读者感到亲切,还有一个秘诀,就是重复。重复能带来期待感,我们听这一句,就会自然期待下一句。如果下一句跟期待一样,我们就很满意。
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向流行歌曲学习。《流行的秘密》举了个中文歌曲的例子,《在水一方》:
第一遍主歌,总共四句:“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紧接着第二遍主歌,还是四句:“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然后进入副歌,总共八句话,前四句和后四句几乎是重复的。
唱完副歌,再重复一遍主歌,然后再唱一遍副歌。
如此重复能带来满足,也能带来喜欢。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们学习英文课时,基本上都会学到马丁路德金的那篇著名的文章《I have a dream》。文中不断的重复“I have a dream”这句话,这大大的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
重复,让演讲像诗句一样,让听众深受感动。
7
这是我读了《流行的秘密》的感受,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则是流行理论的较好示范。希望我的学习能给你带来启发。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篇二】
我是偶然看到一篇《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的,只看名字以为又是自我介绍,读了之后才知竟然如此深刻。
一个1973年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的普通女人,能如此深刻的描绘自己的人生,能用寥寥数笔写出身边人的人生,虽是初中学历,却有着作家的底蕴。
她一生坎坷。少女时期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一路逃票去了南方,这不是一个14岁少女所能有的勇气,而范雨素做了;一个80年代能做老师的女子,是多么的骄傲,只要一直做下去就可以转正,而范雨素同样不愿意在乡下坐井观天,毅然选择了北漂,远赴北京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后来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和众多北漂者一样,努力的挣扎着。
但她从没有放弃过,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没有放弃过读书,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孩子,即便那是个吃饭都困难的生活,但还是会为了孩子的教育倾尽全力去斗争。她有一句我认为最为经典的话语“一本书从来没有被人好好看过,就跟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活过一样,都让人心疼”,这句话只有热爱读书的人才能感悟到,所以我作为一个曾经喜欢看书者,倍感汗颜。
她虽是一个月嫂,却是众多中国妇女的榜样,她一生不抱怨,爱生活,爱子女,爱读书。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随波逐流,这或许就是人生。
更多相关读后感推荐:
一、
二、
三、
四、
五、
我是范雨素原文读后感 篇1
读它,是因为好奇心,为甚麽它在短时间内引起了这麽多人的关注。
她的走红,可能是因为她的身份,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普通中还参杂着不幸,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底层人民。当人们在看她的文章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上的同情心,因为看她文章并火热传播评论的大都是至少在物质生活上没有太多担忧,有心情去关注热点的人。还有就是文章的本身,一个农村妇女的缩影,但是却也不尽然,她是个有思想,喜欢读书,并能够自我调节的农村妇女,而且在她的笔下,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的母亲对她的影响。她的文章及她本人游走在每一个社会圈子的边缘。
本意不是想来评价这篇文章,但是写到这却想不起来自己最初是准备往哪方面写。不过文章中的几个片段却是印象挺深刻的。那麽强势、无所畏惧的母亲也依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己没有这种体验,所以一直无法想象那会对女孩造成怎样的心理伤害,但这在中国许多家庭确确实实的存在。所以在她带着女儿回娘家之后,母亲尽管爱她们,但却无法收留她们,因为大哥不同意,而母亲已年老,能做得只有祈求上天庇护她们,但这范雨素已经很满足。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家乡的过客,很残忍却也是中国现在的事实。对夫家来说你是外来人,对娘家来说你已经是外人,所以,女人,以应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归属于自己的。
在文章中看到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轻描淡写,不合理的教育制度,阶层制度,让一个困苦的家庭难以翻身,父辈的贫穷自然而然的延伸到下一辈身上。
她是一个素人,但她值得我们敬佩,至少她用她的文字让我们对这个社会对了一点了解,让我们能有短暂的思考。
我是范雨素原文读后感 篇2
今天被同事小晨推荐的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炸裂了脑袋。底下评论留言也如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进场那样,到处是红旗招展。看哭了多少念过书的正在彷徨的新中产。
最大的卖点,不对!是意料之外,是范雨素说她没有念过书,她的人生像是被老天爷随意装订的拙裂的书册。比喻到位,好像对社会人性的解剖也是,令人无比唏嘘感叹。我其实很尴尬,尤其看到她的文章。自己是一个浑浑噩噩跟着教育体制一步一步长大的老一辈眼中的读书人。可是我根本没看过什么书啊,最爱看的是那些年躲在被子里用小手电照亮的言情小说。似乎除了每天幻想能碰到高品质男主人公走进的我的世界外,就是把眼睛弄成了半瞎。而且后来念大学,已经被玛丽苏电视剧成功洗(xi)脑了,别说什么近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就连言情小说都不看了。
我们的这个年代,音像制品极大程度的代替了书籍。扪心自问,除了教科书我们看过什么?或许有很多人都看过很多很多书,但是绝大部分在办公室看到文章哭泣的应该没有。反正我是没有,有点可笑的是对于范雨素的文章,同他一样的打工者没有激起那么多内心波澜,倒是我们这些打工者羡慕的读书人一个个泪流满面。或者我也嘴上骂着自己叼丝,心里却把自己当骚客自命清高。看到悲惨人生觉得自己有必要用大无畏的同情表示一下,不然这么多年的书真是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为什么呢?我真的想不通。看到文章的两个想法一个是写得好,另一个尽然是出版会卖很多钱吧。这个世界太缺爱了,那么多的成功学解剖了也掩盖了虚荣、欲望。谁都想有一天莫名其妙的成功了。谁都知道不可能。大部分都是现实的务实主义者,我们会按照社会的分类、制度的安排下走下去。除非忍受住巨大的阵痛改变,不然谁也改不了,变不了。我是一个庸俗的人,彻彻底底了!是否大部分正在哭泣的人也是庸庸碌碌的呢?
我也来自农村,只不过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观念比较开放的农村。父母从小也不管我,读书这件事,在我心里就是上学考试。自己会念等同于成绩好,不会念就去世界工厂吧。我只是比范雨素可能幸运好几辈子。我成绩一直不好不坏,从小也是父母对我不好不坏。整个村子也是不好不坏,我在村子呆过的时间,都没有我从村子出发前往寄宿学校的路上的时间长。我的所有回忆都给了考试。我不爱看书,我不知道怎么大爱别人。我怕被骗,我一直很小心陌生人的来访,我总是很逗逼,我总是无所谓。最后,我比谁都在乎!这才是我们生存的现状吧!我们想变,看见别人变就羡慕,自己却永远不动。
梦想?我知道应该有,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该去追求什么。所有,就努力上班吧。就这么,每天在写字楼里12层,只有吃饭才会往下看看世界的我们,赚着仅够生活的工资。
看书吧。不知道看什么,也知道自己看不下去。家里的踏步机买来2月有余,就买来的时候试用一下。就在文章里伤春悲秋算了,对文章留下的几滴眼泪已经对得起自己好歹算是知识分子的身份了。
《我是范雨素》读后有感【篇一】
这俩天朋友圈被《我是范雨素》刷屏了。我最开始没有点开,当好友也发链接过来了,我才点开看了,我给好友回复的是一个赞。赞的是这人敢于袒露自己私密人生经历给广大大众看,纵使自己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人生经历一般我们不会随意示人,更何况是陌生人。而范雨素说,由于正午给她稿费,她也就发了。终究还是要为自己赢得生存,而不得已暴露自己的一切,最开始是没有她个人的经历的,编辑要她加,估计也为了发表,也就加了自身经历在里面,这是撕裂自身的痛处拿来获得发表。编辑在编辑文章的时候插入了图片,估计也是再三要求下范雨素给的。估计她认为反正没有多少人认识她,就答应了,反正人家给稿费,而她又喜欢写作,所以都答应了。不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一点文学梦么?不就是对她哥哥文学梦的继续追逐么?可我读完之后,内心是一阵阵痛啊,无形的痛啊,这尊严要摆在哪里去呢?
范雨素课上朗读自己的作品
这是要说“我是月嫂我骄傲,我是农民我骄傲?我经历苦难我应得?”而最本能的可能只是发泄,但是她是平静地发泄,可我却隐隐看到这是对于命运无奈地展现,这展现和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大的勇气。这不能改变现状的渺小如沧海一粟的她也只是在寻求一种发泄渠道而已,她说人活着总得做点什么。在满足吃饱之外,她在另一个世界里讲述和解释这命运的无奈和肮脏。可是,这平凡人的梦想就得靠“出卖”这卑微的个人生活经历来实现吗?这能实现吗?
我看到我的朋友圈刷屏她的文章了,转发的时候会有一两句评论。朋友们都是把她当做是作为正能量被刷屏的,当然,我看到和了解到她的故事时候也非常受到鼓舞。因为她自强不息,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对生命不屈服,主动离开不负责任的男人,身上其实具有值得学习的品质,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而我想,她虽然没有指望过这文章会引起刷屏,但是她多多少少内心还是希望更多一些人关注到,而我想她也许希望感染到更多人能够对身边人充满爱,那她也心满意足了。由于她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女人,而又处于社会底层,文章火就很正常,而且她身为弱小的女人如此坚强是更为难能可贵,就更容易博得同情,因而被大家转发和流传着她的故事。大家也多少希望更多人看到她的故事,看到人生的不易,从中获取心灵鸡汤,给了自己一碗
可我更为在意的是,大家被一个女子的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人生所吸引,而不会想着是否做点事情,为如何去构架一个更为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运行机制做出自己的一己之力。大家不会问为什么她人生没有那么顺利而自己还挺顺利地去分析思考。其实,她是不简单的,她现在四十四岁了,也就是1973年左右出生,获得了初中文凭。要知道,当年一个初中文凭也时不能小看的,多少人当年就是小学都没有读完的?她能读完初中说明是有一定资质,但是由于所谓的离家出走而没能继续上学,这在当年是有罪的,这个所谓的大环境让她丧失了一次人生的选择机会。可是范姐凭借自身的执着和对生的渴望坚持下来了。问题是为啥她能火呢?为啥要她火呢?其实还是因为我们大家总是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太多人都是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努力地奋斗着。很多人都是不能完全从自身的困境和焦虑中解脱出来。文章火了不就,她接到无数采访。有一家访问中,范姐看到人家说阶层固化,社会底层,她不太认可,她觉得大家都是焦虑的,那些所谓的中层的人并没有资格歧视她,写那些文章说她们社会底层的人并不比她高贵多少。拥有这种看法是不简单的,她一定程度上看透了这个世界,看淡了人生。虽不能解决她在文章讲述的所有问题和所有人的焦虑和自身困境。但是由于她自己看开了,加上还能平静地叙述着,这是赢得大家好感,而且大家还没有做到的,所以大家在转转转。其实这转转转的背后都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
我对大家的转发是高兴的,大家从范雨素可以看到了芸芸众生中的底层奋斗的大众。而我又是难受的,为什么不去改变这糟糕的现状,而停下来总是转发这种励志鸡汤。这和网红罗玉凤的那篇文章励志鸡汤有什么区别呢?而可笑的是,罗玉凤成名成角了,范雨素恐怕很难因为一篇文章而能改变多少命运,即使她被大家所知了,即使她的文章引起的轰动能够成为百度编辑的一个事件,但是她的命运终究不完全能由此改变。如果她的文章能引起各界人士对于文章中谈到和涉及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去做出努力,恐怕才是它的更大意义所在。那么,这样这篇文章既满足了范雨素的一点文学梦,也带来了社会意义。那她赤裸裸呈现自身的经历也就值得了,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做出的牺牲,总是要有人奉献的,而恰恰她主动和被动地站了出来。当然,你也可以说我闲得慌,来评价她。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根本没有看懂我在说的什么。
突然想到很多年前看到近代意大利才子皮科在《论人的尊严》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既没有给你固定的居所,也没有给你独有的形式或特有的功能,为的是让你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按自己的判断去取得你所渴望的住所、形式和功能。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都被限制和约束在我们规定的法则之范围内,但是我们把你交到自由意志的手中,使你不为任何限制所约束,可以凭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你的本性之界限。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使你从那里可以更容易观察世间的一切。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你能够沦落到低级的生命形式,即沦为畜生;也能够出于灵魂的判断而重生为高级的生命形式,即升为神圣。’”这段话说的是人是最重要,人应该被放在第一位。可是我们清醒地发现,在每个人生活中,我们都是把他人、外在放在第一位,似乎没有看见自己。范正素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赢得了她现在的生活,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活得有尊严的。这就是为什么她并不会认为说她是社会底层的人更高贵,也不会说那些中产有钱人更高贵。
人要有尊严的活着,在天地之间这件事情是多么基本的事情。可是为什么这么难做到,可似乎又可以很简单地做到。范正素是用尽了所有力气,是通过呈现自身的私密生活来谋得生存,而无意中在网络广泛流传让她成名了,这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所谓的文学爱好梦,还好她是实现了,如果没有呢?这其实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悲剧,撕裂自己来求得认可,还不如宁愿求得自身一片天地,八平米的小房子来得自在。而身为凡人的我们,如果能够尽力在转化悲剧为正剧上努力,方是在为人的尊严做出了一丝丝努力。人类的尊严需要人类自己争取、追逐,光是靠转发求得自我安慰,祈求安慰,估计是没有什么用的。
当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人人都是范正素,这人的尊严生活的获取真是一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事情,想必人人都是如此吧。
《我是范雨素》读后有感【篇二】
那天午后,虽然外面吹着风,但是还是很热。我在微信上看到了《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看到以后内心颇不宁静,作为一名湖北人,貌似和她算的上半个老乡(姑且让我这么说),而且我也是从湖北农村出来的,高中毕业之前基本上没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农村生活了这么多年,经历了一些人,看到了一些事,发现范雨素写的竟然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入木三分。
命运,竟然是一个被一堵围墙圈住圈圈
命运,竟然是一个被一堵围墙圈住圈圈,圈住了大部分人的轨迹,包括生活,理想,婚姻,年轻时满怀理想,雄心壮志,想像鲤鱼那样一跃,跳过龙门,然后一跃过后,发现自己还在围墙内,还是在圈圈里面,从此命运依旧轮回,生活依旧。
范雨素12岁那年开始在老家做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假如她没有离开老家,没有去追逐内心的理想的话,她可能会一直做下去,成为一名正式教师。然而她内心有着理想,于是20岁那年她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去看她内心的大世界。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身来到北京,慢慢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在北京蹉跎了两年,然后找了一个人嫁了。我想当时范雨素着一身红妆的时候,心情应该和《活着》里面的徐富贵把女儿凤霞嫁给憨厚的偏头二喜的时候一样吧,应该对未来充满期待与憧憬。
范雨素结婚不久后,丈夫便开始酗酒家暴,于是范雨素只好从北京回到了襄阳老家,命运只能从理想回归现实。
范雨素的大哥从小就有学习自主性,有着自己的理想,每天晚上舍不得睡觉,挑灯夜战,在农村里面,这确实是个好孩子啊,比起那些天天打架闹事的孩子强得多。然而造化弄人,她哥一次
于是范大哥开始走文学之路,可是就算科班出身的在大城市都不容易走好这条路,一个非科班的在一个乡村里面想当文学家,谈何容易?于是范大哥文学家没有做成,却成了不修边幅,迂腐得不行的孔乙己式的人物。理想又一次回归现实。
命运,并没有带原罪
看到范雨素的故事,有人会说:范雨素,你既然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你为什么不努力?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要向命运低头?
其实,范雨素已经努力了,真的很努力了。
然而,在农村,各种资源奇缺,和城市相比,存在先天的差距,而这种先天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在农村家庭,并不是大家不用功、懒惰,只是他们没有享受到较好的资源,起点较低罢了。起点不一样,有很多先天的东西无法弥补。就像曾经一部BBC纪录片对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49年改变的纪录一样,差距并没有缩小而是拉大,有成功的但是很少。可能范雨素拼命奋斗得到的东西只是你手中的起点罢了。
有人会说:我承认农村起点低,但是为什么你生活在农村?而有些人生活在城市呢?这跟拼爹是一样的道理,那是别人的父辈比你得父辈努力,从而人家生活在城市,你生活在农村,人家父辈努力的多,所以人家就应该享受更好的资源,你的父辈努力少,因此你享受的资源就少。
然而,我想说的是,有些人的生活在城市,确确实实是因为他的父辈比较努力,但是有些人生活在大城市,难道不是因为机遇吗?就像20世80年代的小渔村,到当今,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典范—深圳,那里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可并不都是通过比别人多付出汗水、奋斗得来的。那些在农村生活的人们的父辈,会不会之前也很努力,快积累到城市生活的资本的时候,发生过某些事件,将其一下打回原形了呢?
所以那些在农村奋斗的人们,并没有带原罪。
命运,并没有带原罪
命运,虽然如圈圈那样轮回,但还得向命运挑战
之前,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貌似是一个记者跑到一穷地儿看到一放羊娃,然后问人家小孩子为毛不上学,放羊小孩子说,“我们要放羊的啦”。然后记者又问人家放羊做什么,小孩子答道,“挣钱呀”。记者又问人家挣了钱做什么,小孩子答曰,“结婚生子”,记者穷追不舍又问人家生孩子做什么,小孩子无奈答之,“放羊啊八嘎”。
既然一个人的命运是这样的轮回,我们还能干嘛呢?
正如范雨素所言:“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我是无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穷苦,我又能做点什么呢?”
人总是有希望的,这个希望是我们必须很努力,当别的孩子走的时候,你必须学会跑。当别的孩子安逸的时候,你要奋斗。努力可能不见得赶得上,但是不努力差距更大。
因为我们不奢求,在我们这一代,我们低产阶级能够赶上中产阶级的脚步,甚至追上中产阶级。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缩小差距,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更高的的起点就好。
就像范雨素一样,虽然没有跃过龙门,但是她至少看到了被围墙围住的圈子外面是啥。
说不定那个放羊娃哪天在放羊的时候看到了草原那边竟然盛开者一大片铺天盖地的鲜花呢。
更多相关
一、
二、
三、
四、
五、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