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博物馆读后感细选70句-读后感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1
星期四,我读了《汉字的故事》第二百二十三页“龙”的由来。我知道了龙有什么动物合成的,有,马的面、鹿的角、龟的眼睛、鱼的须、鳞和尾巴、蛇身、鹰爪。还知道了甲骨文、汉字的形成、汉字的演变、有关汉字的种种传说、与汉字相关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
以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用字、写字的传闻轶事中,讲述汉字的知识,向读者呈现了准确、细致而完整的汉字文化历史。这本书教会了我对汉字的认识,我非常喜欢这一本书。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2
今天我读完了《汉字的故事》这本书,它主要讲的是汉字怎是么发明创造出来的以及有关汉字的一些小故事。
汉字是古代人根据现实事物演变而来的。现在我来说一下《汉字的故事》中的一些小故事吧。例如:“一壶酒”与“一活鹅”的故事。因为“壶”和“湖”同音,所以地主要穷人还给他一“湖”酒。后来,王羲之用一“活”鹅和一“河”鹅反击了他。这个故事讲了汉字当中的同音字。很多汉字还是多音字。
还有一个故事“仓颉造字”,讲的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仓颉每日俯瞰鸟兽山川,观察日月星辰,不就仓颉把“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造出来了,他通过观察事物,模拟事物造出了文字。后来,人们也学会了这种造字方法。还有“徐孺子解字劝邻人”,讲了两个字只差一个笔画,但是意思差距非常大。
汉字真是神奇啊!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有关汉字的很多知识。以后,我会更加热爱汉字,要认真学习汉字,写好汉字。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3
我很喜欢汉字,因为我能从它的背后了解许多有趣故事。《汉字的故事》这本书带给我一个更广阔的汉字世界。
我开始喜欢汉字大概是从我学书法那年开始的,每一次上书法课,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段关于汉字的故事,这也是我喜欢上书法课的原因,当老师娓娓道来的时候,许多历史故事仿佛真的浮现在了眼前。
我一拿到这本书就如痴如醉的读了起来,书的每一篇都是由三部分组成——“一字三品”、“字里故事”、“解词觅趣”。“一字三品”给读者介绍了这个字的构成、读音、含义、造字时期等。“字里故事”当然就是和该字有密切联系的故事,我最喜欢读的就是这一部分了,书里写了“炎帝是谁”、“黄帝是谁”、“黄帝与蚩尤之战”、“丑女发现原始镜子”、“人文初祖的战争”等故事读着这些故事,我也仿佛回到了那些神秘的年代。“解词觅趣”这部分会把这个词的由来向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它。
本书还讲了很多传说神兽,如“龙为何物”中介绍:龙是四灵之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凤为何物”中介绍:凤是百鸟之王,它象征欣喜、安宁和高贵。
这本书我很感兴趣,以后我会继续阅读更多经典读本,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成为一名文字学者,把更多神秘有趣的文字知识带给大家。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4
汉字的奥秘非常大、多,我从这本书上获得了巨大的知识,我现在才知道汉字的发展过程,还知道了汉字的多种意义。
我读图解《汉字的故事》,从而发现一个让我惊叹不已的事情,华竟然是一种指植物的东西,华在本意上讲是树繁花盛开的样子。上部分代表茂盛之状,下面像树杆的'枝条。华这个字还让我进一步了解华而不实的意思,它是指只开花不结果,比喻人看着很高大上,内心却没有想象的那样好。
古时候,树上开花的叫“华”,地上开花的叫“荣”,一直到晋代,才有的“花”,但是现在华的意思大多都用到了“才华”的词上,但古时的华就是表示植物的。
简,这个字我读了书才知道,简是古代的时候的竹简,之所以现在都说简单这个词,是因为在刻竹简时,刻起来要比刻甲骨文、金石方便多了,而且书写速度也大大的提升了,古人因此说简单就是因为书简比甲骨等原料好刻,所以就有了简的另一个说法。简从金文来看,门下有月光,代表着间隙。把竹片串在一起,就可以像门扇一样活动,展开或卷起来,古人的这种构思非常巧妙,所以就有了现在的“简”。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古时的字和现在不一样,而且含义大不相同,读了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汉字的伟大。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5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闹非典时,我们夫妻刚到北京,女儿和父母还在杭州。可北京人民属于被隔离对象,劳动节我们回不了老家。我俩就跑到郊区去玩,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在卢沟桥留下屐痕。去的路上,经过几家书店,我俩都是爱书之人,就进去逛。我发现一套脐带文丛,看了一下出版说明,指出它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全局观的高度概括;二是采用人性化的写作方式、即讲故事的方式。出版说明还提到,《哲学的故事》曾经使一位大学哲学教授在教了十五年康德哲学后,通过此书弄清了康德的意思。
这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买下来。文丛总共6本,包括《汉字的故事》、《哲学的故事》、《人类的故事》、《文学的故事》、《宗教的故事》和《科学的故事》,但最后一本卖完了,我就把前5本都买下来。看来这套丛书出版后的确受到了热烈欢迎,我在书架上又看到脐带文丛二,买了一本《地球的故事》(当时书店里文丛二还有没有别的书在出售我已经记不清了,毕竟已经过去十多年。换做今天,我至少希望把其中一本《法律的故事》买回来)。书买回来后,我不止一次捧起来想看,都难以做到。再有趣的百科全书毕竟不像小说那么有吸引力,不静下心来是看不进去的。最近,自觉浮躁的心稍稍沉潜些,就决定从我最热爱的汉字入手看这套丛书。
我对汉字的喜爱是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的。初中时,我获得过杭州市初中
让我感到汗颜的是,至今为止,我尽管看过几本书,百科全书却几乎未曾涉猎。我国古代有夏秋晒书的习惯,和尚为此还举行仪式,冠名曰“晒经法会”。《世说新语》中说,有个名叫郝隆的人,仰卧于地,袒腹向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吾晒腹中书耳。”待我看完买来的这6本书,穿着泳衣、躺在沙滩边晒太阳时,我就可以略微有点底气,不至于是在晒肚子里的稻草或者纸屑。
读中学时,老师说,好的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太医给他开的处方里有一味中药叫“龙骨”。王懿荣就让家人去药房买。家人买回来后,王发现“龙骨”上刻着歪歪扭扭的笔画。王喜好金石学,觉得此事非同寻常。后来人们得知,京城的中药店所进“龙骨”都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农民种地时偶然发现的。经过王懿荣等学者精心研究,这些东西不是“龙骨”,而是比金文更早的一种文字,刻在乌龟壳上。
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始,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形,即草书和行书。人们通常用一句话形象地描写这些字体:篆书如圈,隶书如蚕,行书如走,草书如跑。我以前只晓得是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却不晓得那种字体是小篆。所以看到一些小篆作品经常不清楚它就是小篆,无知得很。现在,考虑到甲骨文和金文除了专业人士会接触,普通人一般接触不到,由此倒推,我看到的状如圈圈的书法作品大体是小篆无疑。这真是一大收获。
《汉字的故事》是一本神奇的书,它为我打开一扇奇妙的窗户。书中介绍,在我国湖南江永一带,有一种文字只传女不传男,被称作“女字”。女字字数众多,形状呈菱形,是汉字的异形体,至今仍在当地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据专家推测,在我国古代的某个时期,江永一带的妇女为了能有一个机会和场合倾诉自己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寂寞而造成的苦闷,而他们又不愿让男子知晓,便依据汉字创造了只在妇女中使用的秘密文字。女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人的一点藐视男人的心理。
《汉字的故事》中讲了一件饶有趣味的事,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用录音带录下美国乌鸦的惊叫声,拿到本国别的地方播放,乌鸦听了都惊慌飞散。可是拿到法国去播放,法国的乌鸦听不懂美国乌鸦的“鸟语”,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又拿海鸥做实验,结果也一样。没想到动物也有方言,这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此举颇为英明。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我早就熟悉,一直理解为当州官的可以防火,当百姓的却连点灯都不行。直到看了《汉字的故事》才知道这么理解有误。可见,学习不能不求甚解。古代有一种忌讳叫“官讳”,是当官的人凭借权势让人避讳自己的名字。宋代有个知州叫田登。他下令当地所有百姓都要把“灯”说成“火”。上元节放灯,在州官书写的布告上,有这么一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百姓就编出这两句话来讽刺田登。作者还讲述了“恶人讳”,就是人们取名时竭力避免与恶人同名。他举了个例子,南宋出了个大奸臣秦桧,所以后人取名几乎都不用“桧”字。
其实,我还知道和秦桧有关的一个典故。在杭州人的叫法中,油条这种家常小吃又被称作“油炸桧”。油条是由两根粗面条背靠背组成的。关于取名字的避讳,我还想起一个笑话。一对夫妻,丈夫姓钟。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就去派出所给孩子报户口,申报的名字是钟共和钟央。派出所民警一看:“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然后,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汉字的故事》第八章专门讲述近百年来汉字改革的方方面面,其中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改革的情况。个人认为这章是最引人深思的章节。对待汉字,一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固守着繁体字不变。第二种是提倡将繁体字简化。第三种是建议完全废除汉字,实现汉字拼音化。周恩来同志倾向第二种做法。愚以为,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哲学观所决定的。幸运的是,汉字未被废止。事实证明,周恩来同志具有远见卓识。此事让我感触良多。窃以为,一个人在小事上可以大胆地去试,大事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最后,用两句话结束本文。一句是创立现代汉字科学理论的安子介先生说的话:“撼山易,撼汉字难。”另一句是我的心声:“汉字,爱你1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1
这几天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们大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从书中让我知道了甲骨文是这样被人发现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天。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不幸患病,看病的大夫给他开的药方当中有一味“龙骨”的药材。家人买回来后王懿荣一看,心中大为惊异。他见这“龙骨”上布满奇怪的痕迹,既不像本身的纹路也不像图画。王懿荣生平爱好研究古物,出于直觉他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经过他认真研究“龙骨”上文字,终于确定了那些文字就是殷商时代的人用来占卜的文字,即甲骨文。因为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所以被后人誉为“甲骨文之父”。
从书上我还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七月初七是七夕节……
我国的传统文化每个都有一个感历史背景或者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2
寒假里,我终日沉浸在书海中,享受着书籍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品读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
这本书里,让我认识了千字文。千字文是一篇由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四字一句,非常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此书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书中有一首江南的诗,写出了江南人民采莲时优美动人景象,反衬出采莲人无比的欢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墨子救宋。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他的家乡,焦急万分,决心劝说楚王,希望能阻止战争。他不顾路途遥远,走了十天十夜,两只脚都磨出了血泡,才到楚国。最终,墨子凭着自己的诚恳,机智和勇敢,说服了楚王,才解除了宋国的灾难。
马上要过年了,在这本书里让我更加了解到年画艺术与民俗密切相关,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平安的美好愿望。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的用途主要有这几种:窗花,喜花、礼花、寿面、鞋花、门笺。中国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剪纸风格。
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我为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而惊叹,而这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寒假生活就要拉开帷幕了。寒假生活中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知道了中华民族是源远流长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本书主要分为:一、走进汉子二、古诗入门三、岁月时节四、诗词赏析五、寓言故事六、福建概况这六个部分来介绍。汉字的由来也是经历了一个个时间段的演变而来,汉字最初起源于图画,经过漫长演变逐渐简化成篆形符号甲骨文,直到秦始皇灭六国后,命令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小篆字体优美,圆整周到,但书写太慢,不适应繁忙政务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新字体—隶书。想知道汉字的神奇历程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哦!
中国不仅历史悠久也有着许多我们传统的节日,比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人们扶老携幼外出扫墓,祭拜先人,以寄托对祖先的怀念和哀思。再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每到端午节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竹叶包出香喷喷的粽子,同时还有插艾、系五色丝线、簪榴花、饮雄黄酒、赛龙舟和采药的习俗。
书本还介绍了寓言的典故如滥竽充数、画蛇添足、杯弓蛇影等等的典故,想知道这些典故的由来赶紧拿起书本一起探索吧!
最后书本介绍了我们福建的由来,“福建”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朝。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立福建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这就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福建省下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地级市,共有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福州即是福建省的省会被称之为榕城。福建省是汉语方言种类最多、最复杂的省区之一,风俗习惯也各有差异,有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
通过学习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古诗古文之类的,更有古代的故事。这本书主要分为:
一、论语
二、古诗
三、人物故事
四、诗词
五、文化遗产
六、小吃等
在这本书中我最爱看的便是小吃这篇了,毕竟我是一吃货呀。而且“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而我们著名的美食就有:佛跳墙鸡汤氽海蚌、荔枝肉什么的,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又会吃汤圆、馅面和饺子肉粽。论吃相信大家都会,而且变着法的吃,如福建的芋泥、莆田的兴化粉……看得我口水都跑出来了。在这一章里我认识了许多菜的传统煮法、也知道了配菜的方法。虽然听起来很平常,但至少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这本书的意义也就在于这个。
还有,在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便是文化遗产了。什么万里长城,明清故宫,兵马俑,苏州园林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人们为了歌颂这些遗产也浮现出了许多故事和诗句,这让我有了继续观察学习文化遗产的好奇心,也使我有了继续勘查的信心。
你想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吗?想看看美味的美食吗?想了解更多的英雄人物吗?自己去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后感5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中华文字起源,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岁时节庆,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的各个方面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不断发展,创新,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的认识转变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
由历史证明“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民族,必先灭其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给予丰厚滋养,让孩子们接触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严格要求自己。知识可以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改变命运,还有我们通过学习《道德经》,《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认识,去思考去感悟去理解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和做人的准则。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传承为我们后人所品读,这些留给我们代代相传学以致用,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在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我们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五自”精神,蕴育“绿动”少年,社会实践研学系列活动,我感触很深,特别是尊老孝亲我先行,绿动少年显美德,中华传统文化使我知“孝”,使我尊“师”,还明白很多很多的道理,增长文化知识,砥砺道德品质,提升我们学生的文明素质。从我做起,我们会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北大授课》是一部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
《北大授课》读后感篇一
《北大授课》是一部课堂实录,选择读《北大授课》是基于对《中国文脉》的阅读体验。在看了内容简介的盛赞与余教授在自序的诠释之后,便开始了对此书为期2天的阅读历程。
整体来看,本书大不如《中国文脉》。不喜欢它的原因有二:其一是1--4页中那些明显画蛇添足的“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的照片,倒是很符合普遍的民众心理,但却因此降了一个档次;其二是这本书里有大量《中国文脉》的内容。其中后者是主要原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你初听一位名家的课,你会因他精湛的课堂艺术而由衷折服,而当你不小心听到,他换了地点、换了学生仍呈现出与你曾听到的那节相似度极高的课时,那种无可名状的失落。
如果说《中国文脉》是高山是海洋,那么《北大授课》则是丘陵是溪流。也许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但就个人阅读感受而言,读过《中国文脉》,《北大授课》再读的价值就不大了。
撇开这些,掩卷再思,本书还是有它自身的价值的。本书既是一部课堂实录,所以呈现出一种生成的气象。每讲一处,余教授会让学生们先谈谈对某个人或是某个城市的了解,然后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授,体现了对话与碰撞,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课堂的真实感。还有本书中有《中国文脉》一笔带过的人物,在这里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比如:本书三十九课时--《多记一个名字》,这一讲中很详细的讲了颜真卿。对于颜真卿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书法造诣上,以及那首妇孺皆知的《劝学》,未曾想到他光耀千秋的文化人格。在安史之乱的最艰难时期,是他集中二十万军队,亲自挂帅与安禄山的部队交锋。而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颜家三十几口全部被杀害,他的哥哥遭受酷刑致死,他的侄儿也英勇就义。那篇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祭侄帖》,便是颜真卿祭祀侄子而写。余教授在文中这样写道:
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上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不仅如此,颜真卿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为劝诫一个藩镇首领,面对种种威吓与对方的可耻行径所表现的义无反顾,最终遇难……
《北大授课》中的《告别》,我是颇为喜欢的。他说“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阅读本书也算是生命与生命的一种碰撞吧。
《北大授课》读后感篇二
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
从本书中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
一直以来,我深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未见人细谈,恐怕是他们没这胆量吧。但是,余秋雨却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
推开文学的大门,余秋雨与一群北大学子一起讨论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诗”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针对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学生共同探讨了四十七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节课“走向现代的困惑”。回忆起秦、汉、唐、宋的失落,大家都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情之中。因为那时候,人们才朦朦胧胧看到了中国。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后期遇到的灾难,应证了任何再辉煌的回忆反而加深了失败的体验。但是,这是政治失败还是文化失败呢?余秋雨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说文化失败有点不准确。中华文化毕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在别的文明一轮轮相继灭亡和中断的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到十九世纪,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判定它已经灭亡。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过于长寿的文化在生存状态上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没有逾越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不可逾越。
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余秋雨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北大授课》读后感篇三
过去读的文学史、美学史、哲学史、文化史都是很学院的,从远古到现代,一章一节,有板有眼地阐述下来,虽然其源流、脉络清晰,也不乏真知灼见,但读着读着,就觉得四平八稳,枯燥乏味,时常半途而辍。这次读余秋雨先生的《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一展卷阅读,就被那鲜活浅近的语言、机敏的闪问闪答、思想撞击的火花和优雅的风格魅力,深深吸引住。我也仿佛走进北大课堂,在余秋雨先生引领下,走进那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
《北大授课》前部分是余秋雨先生与北大、台大学生的闪问闪答,后半部分选择了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来讲,从古至今依次讲到甲骨文、商代文化、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文化三国、魏晋名士、云冈石窟、佛教东来、唐朝文化、宋代文化、元代文化、明清文化、辛亥前后的文化等等,授课从发现甲骨文开始,又在破解甲骨文结束,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但从全书来看,四十七堂讲座先秦就上了二十堂,从汉代到南北朝占了十三堂,唐朝占了七堂,南唐李煜开始,宋元明清到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也只占七堂,显然全书详古略今,采用了金字塔的结构。这中间有驻足考察,详细评说;有奔跳跨越,古今比较,中外对照,先慢后快,形成了以金字塔结构为主,以环形结构为辅的叠加结构形式。
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有很大差异,科技在古代很落后,越往后越发达,中国现在神十载人巡天,蛟龙下洋探底,真的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九洋捉鳖”,往后还将更发达;而文化则似乎不是这样,先秦诸子百家已把文化推向最高峰,推向极致,接下来虽然高峰叠起,但总的来说,都难以超越先秦,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反反复复咀嚼诸子百家而已,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很难超越。欧美文化也大抵是这样,一路下来很难超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因此,余秋雨先生的讲座在先秦停留了很久,而元明清则大步流星,一跨而过。
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开始,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语言通俗易懂的。诸子散文、读曹操的诗、司马迁的《史记》、苏东坡的散文、关汉卿的《窦娥冤》、曹雪芹的《红楼梦》,早的隔了两千多年,迟的也两三百年,但只要有兴趣,肯费一番功夫,都能读懂。在没有推行白话文之前,只要识字断文,那些现在看起来难懂的“之乎者也”,都是不难懂的。余秋雨先生可贵的写作品格,就是继承了古人这种文风。他的散文也好,学术专著也好,课堂讲议也好,语言都非常通俗,充满时代气息,没有摆弄又长又臭的西式长句,没有滥造使人晕乎的学术概念。这是余秋雨先生被人喜爱,其著作成为畅销书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深刻的道理,真正独到的见解,真正博大的思想,都是用朴实无华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些语言深涩,故弄玄虚,使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著作,没有几本会是好书。
余秋雨先生的语言不仅浅近朴素,明白晓畅,更重要的是一扫学究气,灵活机智,摇曳生姿。而读他的文章,不仅接受学术启发带来的快乐,而且享受诗情画意的熏陶。对史料性的知识,没有占太多的篇幅去介绍,更多的是在史料之上,在常识之上,对文化事件和文化事象的独到解读。在解读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一不小心就冒出振憾人心的真知灼见,并且诗情漫涌,构成了一个个“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我以为余秋雨先生的著作征服读者,主要在于语言魅力,语言信息量大,充满诗性张力,又富于逻辑。而他的叙述,他的观点,他的结论,来自他的深厚学养,来自他的思维力量,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环环相扣,使人信服。如在讲到汉武帝与司马迁时,他说:“汉武帝把刑后的司马迁狠狠提升一把,提升得比原来还高,又不说明理由。提升了,还会注意他踉跄走路的背影,欣赏在这位大智身体上留下的暴虐。我发现,越是有成就的皇帝,越喜欢玩这种故意颠覆理性的游戏,并由此走向乖戾。汉武帝的这次乖戾,落到了伟大的司马迁身上,成为他在执政过程中最为可耻的纪录,比连打几个败仗更可耻。”结论是“极端权力即使由英明雄主掌握,也必然走向非理性,然后走向罪恶。”独特的视角,使人折服的结论,说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仿佛又在言说现实。人在变,社会在变,历史在变,可是文化还是那个文化,根还是那条根,悲剧还是那处悲剧。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功力,余秋雨先生的魅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76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