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美女篇读后感精选76句-读后感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在三国。魏时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七步诗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如此不堪一击的。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它在教育着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
国家也一样,比如朝鲜和韩国,本来是同一个国家的,现在却弄到断绝一切关系的地步。朝鲜,这个国家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两国的不团结,令周边的局势变得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每天早晨,妈妈都要让我背一首古诗。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七步诗》。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来历令人惊叹。作者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两人竞争王位。曹植很有才华,曹丕则为人圆滑,赢得了曹操的欢心,后来当了皇帝。因为嫉妒弟弟的才华就想治一治弟弟。便令曹植走七步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把弟弟杀掉。果然才华横溢的曹植便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这里面的豆是指作者曹植,而这里的豆萁就是指哥哥曹丕。这首诗的比喻用的十分贴切。曹丕因为嫉妒弟弟连亲情都忽略了,真是太残忍了。
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我一定会非常爱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珍惜亲情。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一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鰕(鱼旦)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鰕(鱼旦)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读后感《七步诗读后感》。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鸮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廙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尢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裂,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深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理想,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又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从香草和美人的结合、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结合以及忧郁而不沉沦的意境之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揭示出“丁香姑娘”带给人的古典和现代结合的独特心理体验。
关键词:美人 丁香姑娘 继承 创新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含蓄之美,一般很少直接的、大段的抒情,抒情议论往往借助于“意象”,古人对“意象”的理解,是一种象征,一种“表意之象”。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柳枝”、“长亭”象征离别,“月亮”象征团圆,“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等等,中国的古代诗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喜欢用美人的形象来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表达对贤君的渴求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赋予“美人”以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用“美人”象征理想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文学史上举例最多的就是国风中的《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关于这首诗的旨意,历来说法纷纭,但笔者更认同清朝姚际恒《诗经通论》中的说法:“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中通过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得的惆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诗中的“伊人”可以看做是美好理想的一个象征。此后爱国诗人屈原将“美人”的意象大量用于自己的作品,在《离骚》中诗人多处用美人来象征自己眷恋的楚王,并用“美人迟暮”暗喻人才凋谢、理想落空,更在《思美人》一篇中借着对心中美人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后世文人沿袭了这一传统,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用美人比君王,通过描写一个艳丽的美人,表达自己渴望被君主赏识,又担心才华被人妒忌,理想难以实现的忧伤。曹植有《美女篇》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自己怀才不遇,理想落空。唐代杜甫有《佳人》诗:
绝代有佳人,深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诗人以佳人自喻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李商隐的《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权。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 春风,背面秋千下。
乍看,这首诗只是一个少女依年岁增长而发出的红颜薄命的表述,深入本质,联系李商隐的经历,不难发现,实际这是诗人以美人来自比,诗中蕴藏了怀才不遇的忧愤和难以言状的苦衷。再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大观园里的美人个个冰清玉洁,哪一个不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学这一有趣的现象之后,再来看《雨巷》,很多评论家认为《雨巷》就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歌,而“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所指的是他的初恋情人施绛年。笔者不敢苟同,有以下几个疑问:首先,《雨巷》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诗人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施蛰存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孤独、迷惘、忧伤的情绪。“丁香姑娘”的气质与此时诗人自己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丁香姑娘”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反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其次,当时施绛年17岁,据有关资料介绍,其人性格活泼和“丁香姑娘”的气质完全不吻合。所以笔者以为,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实际是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以美人象征理想的传统,“丁香姑娘“忧郁的气质再加上“悠长的雨巷”带给人的寂寞和孤独和渺茫,彼此呼应,弥漫了一种理想破灭、前途渺茫的忧伤。而诗人想象“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丁香姑娘”就是诗人心中那美好的理想,尽管她转瞬即逝,而诗人却仍然在痴痴的期待。此后,戴望舒还在《秋天的梦》中创造了“牧女”、在《百合子》中创造了“百合姑娘”、在 《Mandoline》中创造了“曼陀铃姑娘”以及在《林下小语》中创造了“林下姑娘”,这些美人的意象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诗人理想的影子。
二、《雨巷》的创新和突破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了极具传统意味的“丁香姑娘”这一美人意象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悠长的雨巷”中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诗经・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遥相呼应。但另一方面,戴望舒又并不拘泥于传统,“丁香姑娘”既是对传统的美人意象的继承,更有创新和突破,和戴望舒其他诗歌中的“百合姑娘”、“曼陀铃姑娘”、“林下姑娘”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人意象体系,给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借鉴。
一、美人和香草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人”和“香草”的意象往往是各自成体系的,《楚辞》所开创的美人和香草的传统习惯被人结合在一起被人称为“香草美人”,但细读《楚辞》就会发现,《离骚》、《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思美人》等篇章中香草和美人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意象,香草和美人在《楚辞》中都是独立出现的。以《离骚》为例: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些都是香草系列,屈原以香草点缀自己来象征自己的志洁高尚、不为世人所理解。
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 恐导言之不固。”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诗人以对“宓妃 ”、 “佚女”、 “虞之二姚”等美人的追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怀王身边却无法靠近的愤懑和美好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惆怅。
其他如《诗经・蒹葭》中的“伊人”、《古诗》“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中的“美人”、张衡《四愁诗》中的“美人”、曹植《美女篇》中的“美女”、谢灵运《石门岩上宿诗》中的“美人”、杜甫《佳人》诗中的“佳人”等等,美人意象都是独立出现用以象征美好的理想的。
《雨巷》却不同,戴望舒将香草和美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意象“丁香姑娘”,她既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丁香”所承载的“忧伤”、 “忧愁”的独特内涵,又和“美人”象征理想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她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又像丁香般的易逝,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诗人用雨中的丁香作比喻,“丁香姑娘”比起传统的空洞的美人意象所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更加凄婉、动人心魄,“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将诗人在革命失败后虽经历了内心的痛苦、忧郁但仍不放弃追逐理想的心理状态传达的淋漓尽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二、外在和内在的结合
传统文学中美人的形象往往是模糊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绝代有佳人,深居在空谷”美人什么样,并无具体的描绘,即使如曹植《美女篇》、李商隐的《无题》对美女有具体的描写也都局限于外在之美,对美女的内在气质几乎没有什么作品有具体的.描绘。而且传统文学中的美女常常是与抒情主人公天水相隔,可望而不可即。但在《雨巷》中,戴望舒对“丁香姑娘”从外在的形态到内在的气质都有具体的描写:“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丁香姑娘”的美连颜色、气息都能感觉得到,让人可见、可怜,比起传统文学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人,“丁香姑娘”显然更能打动人。在第三诗节,诗人还写道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完全就是“我”的自画像,是“我”的情绪的外化,“丁香姑娘”和“我”是合而为一的。诗人对“丁香姑娘”内在气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比起传统文学中模糊的美人意象更有助于情感的宣泄,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执著于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惆怅和哀怨借着“丁香姑娘”这一独特的意象传达的更具体、更真切,这一点是传统文学所达不到的。
三、忧郁而不沉沦
传统文学中的“美人意象”更多的传达的是理想难以实现、前途渺茫的惆怅和失落。据《张衡诗文集校注》并序中记载:张衡当时任河间相,治理威严,以至于郡中大治,争讼息,狱无囚,然而当时国君不尊法度,天下渐弊,张衡郁郁不得志,于是作《四愁诗》,以美人暗喻贤君,却因为路途遥远无法交往,所以心中充满了忧愁。屈原因为楚怀王听信别人的谗言,疏远自己,故而作《思美人》,然而诗人深深思念美人,却因为媒人隔绝道路阻断,心情沉郁。其他作品大概也是类似的情况,一般都因为追求、思念美人而不得,从而诗歌的意境沉郁、悲怆。
《雨巷》却不然,“丁香姑娘”来了,但只在眼前一闪,转眼间就消失了,她的颜色、芬芳,连同她的“太息一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都消散了,空留下“我” 在雨巷中独自彷徨。看似充满了前途渺茫、理想无法实现的哀伤,但是诗歌却是沉郁而不沉沦,当“丁香姑娘”从“我”的身旁消逝之后,“我”不是一味地哀伤,却仍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诗人深处乱世,时事纷乱,和其他的文人一样,诗人看不到时事的方向,彷徨就不可避免,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像传统文人一样在理想遥不可及、难以实现时只有忧伤和满腹的愁绪,而是仍然执著于理想的追求,“丁香姑娘”虽有传统的气质却又唱出了时代的声音。
戴望舒早年受到母亲的影响,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学,《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人意象的继承,同时诗人又创造性地将美人和香草结合在一起,赋予“丁香姑娘”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美人”的模糊的形象,使其同时具备了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冷漠、忧郁的气质,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丁香姑娘”是忧郁的,但诗人对她的痴痴地等待却让人看到了现代诗人不同于古人的心志和追求,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刘燕 《先秦汉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DB].河北大学 20十、08
[2] 杨戈其《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简析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美人意象》[J]语文教学通讯 20十一、01
[3] 刘聪霞 刘进 《戴望舒诗歌中古典意蕴的现代意义》[J] 咸宁学院学报 20十、02 第30卷第2期
[4] 陶忠娣 《论戴望舒诗歌中的女性形象》[J]宿州学院学报 20四、10 第19卷第4期
[5] 付海鸥《论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拟女性心理》[DB]西南大学 20六、09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