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朝读后感300锦集96条-读后感
以童年的作文300字 篇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我听到了这首《童年》,便想起了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完的童年趣事,我现在就摘下一颗最亮的星讲给你们听吧!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冬天的一个早晨,我推开门一看,哇!可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外面覆盖着厚厚的雪,我赶忙叫上好朋友下来,打雪仗,不一会儿,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玩了,我迫不及待里抓了一把雪朝一位好朋友扔过去,他一边跑着躲避,一边急急忙忙地还击,追着追着,咦,有一位好朋友去哪儿了?原来他是想趁我不注意。他从后面把一个大大的雪球塞到了我的衣服里,我的后背顿时拔凉拔凉的,我们就这么互相扔着边跑边玩。看,有一位好朋友就在前面不远处,我们到了眼前他还是没有反应,傻傻的朝树上看着,我拿了一个雪球冷不防地冲向这位好朋友,把雪球扔让他,我赶紧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逃开了,身后传来了好朋友,哎呦的声音,我乐的都直不起腰。回头一看,他的头上身上落满了雪,真像一个雪人,正当我手舞足蹈之时,听到了一位好朋友大喊快跑,我一看那个好朋友手里拿着两个大雪球…
“”等待的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童年可真有趣,我爱童年!
以童年的作文300字 篇2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读后感作文。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读后感《>读后感作文》。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以童年的作文300字 篇3
这几天,我们学了《小英雄雨来》这一课,这一课主要说的是雨来保护了李大叔,面对鬼子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结果不仅仅被鬼子暴打一顿还要被枪毙,但雨来最终凭着机智死里逃生的故事。
读完这篇课文我有了很深的感触:在他那个年代,生活多么艰难呀,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值钱的东西都被他们搜刮一空,人们只能靠仅有的.一点粮食生活,就连雨来的学校都是在三钻家的豆腐房里上课,而且还是夜课。而我们不仅是白天上课,还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不仅这样雨来的书是油纸印的,一不小心,就给弄坏了,而我们的课本都是彩色印刷的,还包着书皮呢!
想想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再比比雨来,我的脸呀就开始一阵阵发热。我以前常抱怨自己的学习用具破旧不好用,可和雨来比起来,我还有什么理由、什么脸面说我的学习用具破呢?我就像生活在蜜罐里一样。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多做贡献。
以童年的作文300字 篇4
童年是春天中的小雏菊,
充满了纯洁与美好。
那恬静的脸颊上流淌着欢乐与忧伤,
怀揣着童年的梦想,绽放着天真的脸庞,
回忆那一段段欢欣时光……
童年是夏日中的艳阳天,
充满了青春与力量。
在校园,在赛场展现自我,斗志昂扬,
展翅高飞,穿越蓝天,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与梦想……
童年是秋风中的大雁,
不管前路怎样迷茫,不管前方出现怎样的挑战与挫折,
联想、畅想、梦想、理想,
认识自己、发现自我,神秘的火星,壮丽的世界脊梁。
精彩而神秘的幻想令我们心神向往……
童年是冬日里挺立的大树,
经受狂风的洗礼,包含着勇气和坚强。
黑色的天际,寒冷的冰霜,
总有一段友谊与亲情,驻起迷途的火光……
春夏秋冬,
童年无时无刻都编制着温馨的美好时光。
以童年的作文300字 篇5
“梦的芽快乐生长,梦就是我心的方向,她是我的信仰……”每当听到这首魏晨唱的《梦的怒放》时,我就会想起我执着的童年。
也许你童年时会有你的梦想,不过,有一个远大志向非常重要。
有一天上课时,老师突然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多少有点让我们冷不防,有的同学说想当警察,有的说想当飞行员,有的呢,还想做音乐制作人,答案五花八门。当问到我时,我不甘愿的站起来,深思了许久,才说:“我想做一名书法家!”
这个愿望一直埋藏于我的心底,我为了实现愿望,在暑假之初报名了书法班,日来夜往,我的书法逐渐开始向正道行驶,不过困难也不断向我袭来,就“但始龙城飞将在”中的“城”一字,的转折笔画,我是练了一遍又一遍,我起先写的太宽,又纠正后又太高太扁,于是经过一次次修整后,这道难关终于被我克服了。不久后,我渐渐喜欢上了书法。又报名了长年班,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总是去学习书法,一年多后,我的书法被评为三级,这是值得我高兴的。
童年学的书法让我受益一生,那宝贵的时间也不是白白浪费的。学习的童年真好!
背影
作者: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1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82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