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朗诵钱学森文章读后感总汇90句-读后感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1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2

4月2日,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第七期“告别”主题节目,姚晨惊喜亮相。现场讲述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难忘情谊,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当妈妈时与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写下的文章《魏姐》。姚晨还现场深情朗读了鲁迅经典《阿长与<山海经>》,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见。

姚晨《朗读者》忆北漂时光 深情朗读鲁迅经典

节目中,姚晨谈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暂出现却时常浮现于脑海的一些人。说到

带着自己对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朗读当中。她用真挚的声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每一个片段娓娓道来。有趣的生活细节,惊喜的《山海经》,在姚晨的朗读中显得十分生动。温情的讲述之下感情却并不平淡,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把所有积攒的感情瞬间喷发,把鲁迅对阿长的那份深厚情谊和哀思展现得淋漓尽致。听完姚晨的朗读,观众们纷纷表示“太感动了”“听得都入迷了”“从中听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

“每一次遇见,就像是一场告别”,“遇见”与“告别”是人生必经之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本期以“告别”作为核心主题,嘉宾在感念过去的同时,也勾起了观众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3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每个周六的晚上,照例我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央视一套播出《朗读者》第七期,咦,怎么没有呢?好失望。昨天休息在家,我打开央视三套准备回看《开门大吉》,没看成《开门大吉》,却意外相遇《朗读者》第七期,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

海子在《小站》中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这期节目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世间所有的文字,千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每期的《朗读者》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都是那么富有哲理,那么充满温情。伴随着钢琴家吴牧野悠扬的钢琴声,第七期《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是:“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痛苦也是希望。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人这一生早晚要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告别多少有点伤感,但是告别也蕴含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生百态。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又将还原再现一些怎样告别的场景呢?”

姚晨,是微博女王,是时尚辣妈,她是《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也是《潜伏》里的王翠平,从舞蹈到电影,从福建到北京,一路走来,一路遇见,一路告别。提到告别,姚晨动情到讲到了她生命中短暂相逢的两个人——胖姑娘和月嫂魏姐。她的朗读是献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而又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人。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4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每次她学习,我都是看书。很久不曾看过电视了。

现在,孩子放暑假了,我也跟着放松一下。前几日,叫上孩子一起看口碑还不错的《朗读者》。从电脑上找到了《朗读者》第7期。

说实话,董卿的外貌,我并不是多欣赏,尤其是现在又把脸整成那么一个尖下巴,每次看到这个明显是整过的小尖下巴,我都觉得把她的美又打了折扣。好在,董卿的才华弥补了这个人工缺陷。

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董卿的开场白,真的挺不错。

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这么优美、深情、诗一般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的我的心。

这一期邀请到的朗读者嘉宾,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有同感,而泪流满面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

我的女儿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时,曹文轩的作品她读了不少。每次只是给她买,或者图书馆借,但说实话,对曹文轩的作品,我读的不多,总觉得是写给小朋友的。象他写的《草房子》,我也读过,但印象并不深。

这次,董卿问他:你写的《草房子》里面的主人公桑桑,父亲桑乔背着他看病,这是真事么?

曹文轩:这其实就是写的少年经历。14岁时,我的脖子处有一肿块。父亲背着我,四处求医。父亲背进背出,我被多家医院判为不治之症。我当时的感觉是,我可能要离开这个世界。后来我们去上海,一名老大夫非常有把握地说:这只是淋巴结核,会好的。父亲听到这个结论,再一次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虚拟的告别,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别,理解了爱。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女儿也在一边说:“妈妈,他和你得过一样的病。”

是啊,2012年的那个端午节,我的脖子左侧发现了一肿块,当时,在洛阳多家医院,做过各种检查,被当地医生诊断为肿瘤。还按肿瘤进行了一次化疗,满头秀发掉成了光头,我也瘦到80来斤。

我当时痛苦,绝望,以为我年轻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以为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就要离开我不舍的亲人,就要离开我年仅8岁的女儿。那时候从医院回到家,我都要拉上先生,换上最漂亮的裙子,让先生给我拍照,录像,想为孩子多留些对于妈妈的记忆。

在洛阳化疗一次后,我们去北京,找同学,找朋友,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01医院,这两家国内顶级医院,在一周内得到确诊,我得的不是肿瘤,是淋巴结核,不用动手术,按时吃半年以上的药就会痊愈。天啊,不是肿瘤,那我还可以活着;并且不用手术,那我脖子处不会有疤痕,不影响夏天臭美,不影响脖子上戴项链!

是的,就是和曹文轩年少时得的病是一样的,是淋巴结核。所以,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父亲当年的心情,那时的泪流满面是重生后的狂喜。

我曾经说,即使演员演戏,也不会演得这么逼真。我当时的伤心绝望和后来的狂喜,真的无法表述。觉得到了地狱,又被拉回了平凡生活的地面。而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原来是如此美好。

所以,这真象曹文轩所说,这是一场虚拟的告别,而不是真正的告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生了一场病,被误诊了,我并没有觉得不幸。相反,我觉得这是一场幸运,幸运的,生了一场病,渐渐意识到生命里曾经忽视的东西那么重要:

健康的身心

陪伴家人朋友的时光

穿透一切黑暗的太阳

雨后泛着青草味的空气

承载着万物的地球母亲。

愿我们的每一次告别,只是短暂的告别,我们还会再见,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朗读者第七期告别观后感800字【1】

这期的主题词——告别,非常应清明节,但是告别其实有好多种,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说的,文学作品写了多少年,其实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离死别”。

关于告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说,有些时候,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她说,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有了告别,我们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贵的。

这期正好处于清明期间,让人不由得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们,而好几个朗读者也正是送给他们死去的亲人们。

第一个朗读者是姚晨,她朗读的是鲁迅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送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却给过我们温暖的人们,是呀,萍水相逢的过客在我们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很多,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走散了,或许你都想不起来你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或许是对这种关系的最好解读吧!

第二个朗读者是清华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郁症患者,她现在从事的是音乐剧译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读的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阳,他们共同朗读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年轻时就应该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一次,他们做到了,送给他们已去另一个世界的朋友——罗颖珊。

第三个朗读者是曹文轩,他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中国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读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给他亲爱的父亲,他说没有父亲,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学道路,不可能坐在美丽优雅的董卿女士面前来谈告别,告别无处不在。

他说告别有好多种,但是诀别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告别,与亲人的死别最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个朗读者是演员李立群,他朗读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会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说理想的家庭必将在理想的国度内。说到生死,印象深的一点是他和儿女们说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头,不要哭,让奶奶安安静静的走”,他将来走的时候儿女们也这么做就好!

第五位朗读者是演员张国强与参与马里维和部队的官兵代表们,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此情此景下连演员张国强都哽咽难语,每一个官兵都是好样的。

在与他们的聊天中,他们说到,每个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真的是视死如归啊。他们一起朗读的是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送给他们牺牲的战友亮亮,看着他们的叙述,听着他们的面临的环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面前还有什么大事呢?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作家王蒙,他说告别有两种,一种是时间的告别,一种是空间的告别,每一种告别我们只有面对,八十多岁的老人,看惯了生死,见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开。他说虽然告别会给我们带来酸痛的体验,但是也会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告别,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他朗读的是“明年我将衰老”,送给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

整个这期节目看下来,让我们对于告别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告别其实无处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着就是我们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

犹记得这句话“人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次再见都可能是再也不见!”所以告别真的是无处不在,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人世间过客有之,至亲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下辈子我们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今天正好清明节,天气也都在为人们的思念渲染着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都要学会告别,与过去的自己,与已故的亲人,与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别,有一句话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这期节目看下来,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诉我们虽然明知道死亡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笑对生活,依然要学会告别,依然要从容面对。

告别是一段结束,也是一段开始,所有的告别,不管我们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它都会发生,面对告别的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因为有可能每一次再见都会是永别。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长相思,多少年来,已经见过很多的生死,尤其听到同龄人的事更是让我觉得活一天我们都在赚一天,活一天我们都要好好的过一天,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为什么活着呢?为了不枉我们来过这个世界一次,为了好好的体验一场,为了好好的学会告别,为了我们的丰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重来的机会,告别无处不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过去的自己在告别,随时随地都可能经历亲人的告别,没有任何办法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唯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知。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今天这个

清明寄哀思,从容去告别,愿生者珍惜,愿逝者安息!

朗读者第七期告别观后感800字【2】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2010年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2014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朗读者第七期告别观后感800字【3】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2014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三、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翻译对他来讲是一种别人无法剥夺的精神上的快乐,是他自己喜爱的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老就是这样的学者。

由许老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别人认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长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我的脑海里,鲁迅先生和许老的影子重叠了。他们都是高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学者,他们都喜爱自己的价值,并且,用这价值给社会创造出精神的宝藏。我们也会铭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来还有一点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我们长大后能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800字(一)

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三、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800字(二)

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长知识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身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类的节目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另外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节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800字(三)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2010年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2014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一、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800字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849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