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血战西河读后感精练100句-读后感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①,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②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义宁元年十二月,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太宗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获贼兵精骑甚众,还令仁杲兄弟及贼帅翟长孙等领之。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时李密初附,高祖令密驰传迎太宗于豳州。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悚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乎?”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注】①峻坂:陡峭的山坡。②悬门:是古时候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固城门。

八、对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 趣:催促

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   仗:兵器

C.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 引:拉着

D.太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 间:隔阂

九、下列各组文案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收群盗以图京师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①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①若不急蹑,还走投城 ②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十、下列各组文案中,分别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

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

B.①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②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C.①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②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D.①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②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

十一、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18岁时就已胸藏韬略,颇有政治远见,在举事前就已为此储备人才资源。起事时,他率兵攻城略地。

B.起义军贾胡堡遇阻时,在策略选取上,李世民和他父亲所见略同。李世民亲率骑兵,成功实施中间分解战术。

C.李世民请求率师入关,夺取永丰仓库,打开粮仓救济穷人,收服各路盗贼,准备进攻京城。高祖对此赞同。

D.李世民建立了卓越功勋。他既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非凡魄力,又有顺应时代要求的政治远见。

十二、把文中画横线的文案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4分)

(2)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6分)

参考答案:

八、A趣:前往

九、B连词,“来”或不译(A.前“之”助词,取消文案独立性。后“之”代词,“它(大鹏)”C.前“其”代词,“他们的”,代敌军。后“其”副词,表揣测,“大概”;D.前“若”连词,“如果”。后“若”人称代词,“你”。)

十、B①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②表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A.①说明李世民的年龄②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C.①表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②表现李世民的'政治远见D.①表现高祖李渊而非太宗李世民的意图②表现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十一、B(“李世民和他父亲所见略同”错,李世民主张“先入咸阳,号令天下”,其父主张“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十二、(1)经常降低自己身份,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每,经常;折节下士,降低自己身份,礼贤下士;莫,没有谁。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不等待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您)竟然攻下了那城池,是为什么呢?(径,一直(直接);薄,逼近,靠近;下,攻下,占领;何也,为什么呢?补充省略。各1分。句意1分。共6分。)

【参考译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名讳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她的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高祖守太原时,太宗十八岁。当时隋朝的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起义。经常降低自己身份,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等到起义时,太宗就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大军又向西进发到贾胡堡,隋朝的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来抵抗起义的军队。恰逢雨下了很久,起义军的粮食已经用尽,高祖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再来谋划以后的起义。太宗说:“本来我们举兵起义,是要来拯救苍生的,应当先进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的敌人就要撤退,恐怕跟从我们起义的人很快将解体。回去守住太原区区一个城,这也只是当强盗而已,又凭什么能自我保全?”八月已卯,雨停了,高祖率领军队前往霍邑。太宗从南园率领两骑兵从险峻的山坡上冲下来,从中间冲击斩断隋朝的军队,率兵奋勇拼杀,敌人大败,各自丢下兵器逃跑。隋军放下悬门,老生拉着绳子想把悬门拉上去,被太宗军队斩杀,于是平定了霍邑。

义军到了河东,关中的豪杰争相奔来归顺义军。太宗请求让起义军入关,攻下永丰仓库,发粮食来赈济穷困贫乏的人,收服关内各路盗贼来谋求进军京师,高祖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义宁元年十二月,太宗又被封为右元帅,统领十万军队,占领了东都。等到要凯旋的时候,太宗对手下的人说:“贼军见我们回去,一定会追赶我们,我们要多处伏击来等待他们。”不久隋朝将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面赶来,经过三王陵的时候,(太宗)出动伏兵攻打段达,段达大败。高祖称帝,任命太宗为尚书令,进而封他为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担任元帅攻打仁杲,仁杲请求投降。不久各将领来贺喜太宗,趁机问他:“当初大王在郊野大战打败了敌军,可是敌军的主帅还占据着城池,大王您没有攻下城池的战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您)竟然攻下了那城池,是为什么呢?”太宗说:“这是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来逼迫他,使他的计策来不及展开,因此攻克它。如果不赶快追赶敌军继续攻打,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这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谋划,各位都看不到(这一点)吗?”各大将说:“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俘获贼军的精锐骑兵很多,仍旧让薛仁杲兄弟以及贼将翟长孙等人统领。太宗和他们游猎驰射,没有一点隔阂。贼人又感恩又害怕,都愿意拼死效力。当时李密刚归附,高祖派李密从驿路急驰到豳州迎接太宗。李密见太宗天姿神武,军威严肃,惊恐叹服,私下对殷开山说:“真是位英主。不这样,怎能平定祸乱呢?”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2)来谒吴起( )

(3)予谓鞅本魏人(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案的`意思。(2分)

试 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20.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6.(2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17.(3分)(1)就,便 (2)拜见,拜访 (3)认为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8.(2分)D

19.(2分)(我)去放倒标帜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2分)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翻译: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公开宣布谁能搬走木杆,就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

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便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百姓听到后多数并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如果得不到赏赐,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则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

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②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①北宋末年,宋王朝危机四伏,南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周邦彦一路颠簸来到南京,词人思及古今,写下此词。 ② 莫愁:南朝时的民间女子。乐府《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一、这首词的中阕描写了怎样的现实之景?这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5分)

二、下阕“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一、词的中阙描写了:陡峭的山崖边,树木横斜,苍翠茂盛(1分),江雾沉沉,笼罩旧时营垒(1分),夜月的清辉越过女墙,洒在秦淮河上(1分)。作者借景抒情,用眼前沧凉清冷之景表达内心沧桑悲壮之情(2分)。

二、①用典(化用、隐括亦可)。诗人用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意,表达今昔沧桑巨变的感慨。②拟人。写夕阳中,入巢之燕,呢喃而语,好像在议论朝代更迭。词人藉此表达盛衰无常之感。③虚实结合。曾经繁盛的王谢豪门为虚写,今日燕子飞入寻常人家为实写,以虚衬实,表达昔盛今衰之叹。(对比或反衬酌情给分)(1点3分,两点即可得满分)

①佳丽地: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②南朝:指偏安江左的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③山围: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日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髻鬟:女人的发髻。此处喻山峦秀美。⑤莫愁:南朝一女子名。

(1)张炎评论该词说:“采唐诗融化如己出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请就这句话,结合原词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2) 你认为“断崖树,犹倒倚”一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全词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引用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成句化用而成。(如举《莫愁乐》、《鼓吹曲》也对)通过这些诗意,表达出自己人世沧桑的感喟之情,极为熨贴,而不露痕迹。(大概意思对即可。)

(2)“犹”字,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浓厚的历史色彩。表达出作者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叹喟,引发自己物是人非,人世沧桑的情感。由“犹”字带动全句,联系起过去之景与眼前之景,以及由景过渡到情,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赏析

《西河·佳丽地》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做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周邦彦著名的怀古诗,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至绍圣三年(公元1096)间,当时正是北宋末年,宋王朝危机四伏。词人仓猝间从杭州历经扬州、天长,一路颠簸来到南京任江宁溧水令。溧水距金陵甚近,作者观景生情,使词人产生了“故国”、“孤城”的幽思,写下了这篇名作。

词中咏史情古,抒情寄慨,以铺写景物抒发人事代谢古今沧桑的感慨。作者在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为己所用,以己笔写己情,把刘禹锡原诗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山川、草木、风潮、月、燕等,融入自己的感触。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体,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使人更觉真实可感。

上片开始非常突兀,点明金陵是个“佳丽地”,描写了金陵周边的景色。光阴似箭,岁月冉冉,金陵显得沉寂古老。

中片承接上片而来,勾勒了一幅沧桑的图景,深切感人。斜倒在石壁上的老树,不见旧迹的茂密的树林,被浓浓白雾笼罩的残垣败垒,见之伤心。接着,词人化用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境,伤心地回想往事。当时乐声阵阵,人声鼎沸,街道上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而现在呢?热闹不再,只剩凄凉。

下片以一个问句开始,然后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的意境,用燕子的喃喃来表现自己仍然记得当年的盛况,表达对盛世的怀念。

本词词意一波三折,若断若续,不直接写历史事件,也没有议论,纯粹写景,寓情于景,更为感人。在描写景物时,词人角度多变,笔法细腻。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堪称双璧,为怀古词中的佳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868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