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汇总70句-读后感
美丽新种子:美丽的谎言?
手头刚放下温伯格的力作《终极理论之梦》(S.温伯格著,李泳译,湖南科技出版社)。作为一名与爱因斯坦、霍金同道的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对破译宇宙之谜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和充分的信心,借用《圣经·旧约》中的表述:有律在,必须发现它。于是,科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所有自然现象的解释溯源至最后的理论和历史事件,这就是终极理论之梦。人类那高尚的天性就在于不断追问或逼近源头之谜,因而终极理论具有永恒的召唤力。从这样美好的梦境中醒来,我拿起了另一本书《美丽的新种子》。然而,书名中的美丽恰恰映衬出现实的冷酷,这就是书的副标题所指——转基因作物对农民带来的威胁。
说起转基因或基因工程,哺育它的精神乳汁正是科学家们的终极理论之梦。20世纪生物学的骄人业绩就是对生命的遗传密码DNA奥秘的不断逼近。然而,这一过程在满足人类好奇之心的同时,更是催生了人类的贪婪之心。当然,在实验室为生命奇迹所陶醉的科学家们是不会滋生这一非分之想的,而嗅财之感格外敏锐的企业则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这就是利用实验室中的转基因技术来重新打造农作物,进而以巨无霸的姿态一举抢占市场。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就是一例。这家公司本以开发化工产品为主,生产诸如除草剂、杀虫剂之类的农业用品。但传统的农药有一个很大的局限,这就是它不分青红皂白从而殃及作物本身。基因工程的兴起让这家公司的技术人员有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获得抗农药的`性状。这是一种全新的开发和营销策略,现在公司可将这两种产品(农药和特定的转基因作物种子)捆绑在一起销售给农民,农药对改造过的作物不再起效。听起来这对农民及消费者都是福音,因为农药的污染早已成为我们的心病。但是且慢,若农民来年再复种这些转基因种子,岂不就断了公司的可持续利润?这一问题起先通过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孟山都公司在获得转基因种子的专利之后,在销售时与农民签订协议,禁止来年复种转基因种子,一旦被人告发或被察觉,将在法庭上对簿公堂。不过如今这一问题已有更好的解决方法。1998年3月,一项新的生物技术专利获得批准,该技术可以阻止收获的种子发芽。这就是所谓的终结者技术,它相当于对种子施行绝育术,其原理依然有赖于转基因技术。于是,农民一旦播种这些种子,他们就此被套,从此以后必得年年去公司买进种子。现在,种子的所有权不再归播种者拥有,而是归大企业垄断。
由此带出了一系列的争议。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技术吗?对种子申请专利有悖道德吗?如孟山都之类的大公司真是以“为民造福、供养天下”为己任吗?新技术能让更多的穷人不再挨饿?先听听企业方面的表白,孟山都公司的一位技术负责人如此向公众描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好处:在同样的土地上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减少了收获后粮食的损失;不再全面依赖杀虫剂、化肥等化工产品的投入等等。听起来够诱人,这样的种子还不美丽?但与此同时,理性的质疑也从未中断,本书反映的正是来自农民及环保人士的声音。反对方的理由何在?这可从几个层面加以讨论。就生态学层面而言,不同于传统的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天然屏障及平衡,由此得到的新品种因未经生态系统的筛选考验,它的未来潜能是好是坏难以评估,更何况大面积的专一播种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政治学层面而言,饥饿从来都不是生产量不足的问题,而是获得和分配机制出了问题,显然生物技术不足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穷人的福音,但令人揪心的是,贫穷的国家都有这样一个趋势,他们更在意工作的机会和获取外部投资,而不在乎土地和环境的损害,这饮鸠止渴的情形,为发达国家大公司的倾销及霸占市场铺平了道路,有专家在伦理学层面提出质疑:种子本是人类共享的财富,是先人的馈赠,上苍的礼物,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成为少数公司的专利所有?
这样的质疑是否有杞人忧天或怀旧保守之嫌?要知道,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期盼就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会让明天变得更美好!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还告诉我们,正是个人(或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维持了市场的运转,而私有财产的合法化也正是近代文明不断成长的动力所在。即便像孟山都这样的大公司显而易见的为巨额利润而来,但在现代社会的体制中它依然可以为自己合法谋利。问题的另一面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正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哈耶克所强调,市场的健康运转少不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企业追逐自身利益本无可非议,但社会由各种利益集团组成,这时不同利益的博弈、妥协就成了政治的艺术,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在此确保各利益集团平等存在的法律就不能缺席;财产的私有化也无不当,但关乎到种子这类非同寻常的对象,道德则不能失语。
本书集中于对转基因作物的评判,民以食为天,这类话题自然该引起广泛的关注。不过它还提醒我们关注商业和政治的关系,社会中绝不能只听见由强势集团发出的声音,哪怕它亮出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招牌,打出造福全民的旗号,但终究只是美丽的谎言。事实是,每一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私利,若是听凭甚至纵容这种私利过度膨胀,失重的社会迟早会面临触礁之险。
这本书告诉我们:追逐金钱利益——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种物欲只会存在于人类本身,一切时代,一切国家成员,无论有无实现欲望的可能,这种欲望都存在。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资本主义,更勿论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
这本书探讨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新教的各个教派对宗教伦理的发展和探讨,在无形之中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提到资本主义,很多的人的第一印象,资本主义是如何地恶毒和可恶,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利益,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往往是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标签。
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追逐金钱利益——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种物欲只会存在于人类本身,一切时代,一切国家成员,无论有无实现欲望的可能,这种欲望都存在。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资本主义,更勿论资本主义精神。
但是资本主义确实是通过连续、合理的商业活动来产生利润并使利润再产生——这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总而言之,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攫取金钱的投机活动,不会放过任何一次盈利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并都不是其利益熏心,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原因。倘若没有合理的资本主义形式,这所有的一切特点都不能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不会有与之结合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受到科技发展可能的影响,这与清教徒们对科学采取了青睐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建构也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的两点。
尽管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依托于理性的技术和法律,但是要实施一些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借助人为的力量。倘若这些理性行为受到了精神因素的阻碍,那么理性经济行动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来自于内部的阻碍。
在印度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为何没有起到相同的作用?为何两国的科学、技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朝向近代西方所特有的合理化方向发展?
这里面,西方宗教力量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往往是印度和中国所不具备的,往往这看起来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却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正是这些宗教教义的规定,比如劳动、节俭,人们出于对上帝的一种虔诚,把这种宗教的虔诚当作自己的行为,在增加上帝荣耀的同时,促进了财富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教会失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了,与此相反,另一种新型的控制力取代以前的方法。树立一种从私人空间到公共领域的全方位的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来世观念、禁欲主义、宗教虔诚与讲求实际利益的资本主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两者之间反而存在一种及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信仰的内在特质正是回答我们心中疑惑的关键所在。
在谈论英国人时,孟德斯鸠表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即虔诚、商业、自由。”这种非凡的资本主义商业意识为何以各种形式渗透入一个群体或集团中与支配他们全部生活的强烈信仰共存,这是作者下面要回答的问题。
资本主义精神
“一定要记住,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钱可以再造金钱,而孳息可以再造孳息,如此这样生生不息。”毫无疑问,这些话出自于杰明·富兰克林,体现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但是这并不意味它包含着所有资本主义精神。
富兰克林宣言的并不只是如何发迹,更是一种独特的伦理。它不仅反映了普遍不过的从商精明,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只要合法赚钱就是某种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体现。
事实上,职业道德在近日也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理所当然。职责在资产阶级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
资本主义的贪婪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的,但是贪婪和对金钱的欲望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在资本主义之前就存在的。中国封建时期的官员、古罗马的贵族,以及现代的农民的贪欲,毫不逊色于任何人。在任何历史时期,只要是有可能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着不受任何伦理道德约束残酷谋取金钱的现象。
事实上,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合乎道德的明确的生活准则,它必须面对的最强大对手就是我们对待新情况、新环境的态度,称为传统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金钱不是驱动一切发展的动力,有时它也会失灵。
不论是工人还是企业家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对经济活动起着推动作用。以合理、系统的方式去追求利润的态度,这种态度最适合资本主义企业的表达。而另外,资本主义精神又给企业注入最适合它的动力。
路德的“职业概念”和世俗的禁欲主义
马丁·路德
“职业”一词,是宗教改革的结果。这种职业思想便形成了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所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并不是要人们经过苦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自己在现世中所处地位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这可以算是天职。
这种宗教的成果,不仅体现于此,甚至可以说,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理论,完全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四种禁欲主义的新教形式,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派、浸礼宗诸派这些派系在实际行为中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仍然有相似之处。对禁欲主义的不同理解和看法,为了保持教会的纯洁性,不同的教派进一步分化,当他们对禁欲主义的理解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禁欲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
在西方社会,劳动历来就是备受推崇的禁欲方法,并且一直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清教徒认为,唯有辛勤劳作而非闲适享乐才能成为上帝真正的信徒。
巴斯特曾经反复强调并常常慷慨陈言:人生必须坚持不懈地实践艰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也是他人生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工作。劳动尤其能抵御清教徒们归结到不洁生活名下的一切诱惑,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清教徒对禁欲主义的称颂以及他们自身所形成的职业观,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生活步调划一的强烈倾向,极大程度上助长了今天资本主义对生产标准化的关注。强调禁欲在固定职业中的重要作用,为近代的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到的依据,而且以神的旨意来作为追逐利润的动机也使商人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正当的理由。
毫无节制地享受人生及它所提供的一切——这会使清教禁欲主义所竭力反对的人生态度。对于财产的合理或者出于功利目的的使用,他们都是赞同的,并认为是上帝的旨意,也是个人与公共利益的需要。
当这种获利的自由与消费的限制结合在一起时,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会产生资本积累的结果,而强加在消费上的种种限制则促成资本被用于生产性质的投资,进而增加财富总量,这种影响之大,竟无以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证实。
那些伟大的宗教运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其禁欲主义的教育的影响。宗教禁欲主义的力量为这些资产阶级商人提供了有节制、态度认真、工作异常勤奋的大量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会用对待上帝赐予的毕生目标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
在构成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整个近现代文化精神的诸多要素中,有一种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就诞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之中——这也是这本书试图论证的观点。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资本主义开始丧失了其宗教的基础,因为依赖于机器基础取得彻底胜利的资本主义,再也不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持了。
对此,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财富的追求所体现的宗教和伦理含义已经被剥除了,而与纯粹的世俗情欲相连。那么未来,是会产生一种全新的观念还是一种机械的麻木呢?作者也无从得知……
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读书笔记二:
1,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的书中我觉得可以近似的认为是一种理性主义精神,这种理性主义精神不是“有意识的从个人的世俗利益方面来认识和评判世界”,若理性注意指的是这样的一种世界观,则最具有理性主义精神的就是一些“自由自在的民族”,比如法国,意大利,事实上,这样的民族是最不具备理性主义精神的,所以,韦伯的理性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在严格的簿记和核算的基础上的对金钱的追求,“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他所欲达的经济成功”
由此可见,理性主义精神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仅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仅仅是目标,可是过程是不可被忽略的,也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必须是严格的簿记和核算,只有通过这种达到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才是所谓的理性主义精神,而且这里的利益是经济利益,因为个人利益我觉得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名誉,声望等等,对于这些利益的追求,不应该看作是一个人的理性主义精神,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他们追求的东西也许在不同文化的人看来是不重要的,但只要追求者自己认为这算作自己的利益,那么即可以说他们具有理性主义精神,这样就难以解释是什么促使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为什么只有在特定的国家产生了我们所谓的资本主义。而且,对于其他西方学术书中提到的理性主义,基本可以套用韦伯的定义,只是其他书中没有明确说明究竟什么算作理性主义,例如经济学中的最为重要的假定就是假设人都是具有理性的人,这里的理性就指的是韦伯所说的理性主义。以前看书,总是姑且认为自己大致明白理性主义的含义,这样的大致明白是很无力的,对于很多书的理解也就浅了,其实,一个词语或是一个概念的定义,就是一本书的钥匙
存疑:这样定义下的理性主义精神与通常所说的功利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2,“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道德,而是要完成个人在现世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路德认为,修道士不仅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是在逃避世俗的责任。但是路德并不具有一点点资本主义精神,因为他有强烈的经院主义思想
这样的教义,其实是在鼓励一种入世的态度,但是并没有提及鼓励对财富的追逐,对财富,《旧约》说,“人人都应当安守自己的生活现状,让不信神的人去追逐物质利益”,路德并没有从这个观点脱出,他不过是用另一种说法解释了这个观点,就是说一般人,上帝让你拥有了职业,就应该去做好,安守本职。
旧宗教的一种观点认为,短暂的人生只是朝圣的旅途,职业形式并不重要,而且物质利益的获得往往需要牺牲他人,因此是一件值得受谴责的事情。由此,当时许多人死后,将大量的财富捐给教会,可以证明这个思想。
路德的宗教观,虽然和漠视世俗的保罗有所不同,可是确实和理性主义,资本主义精神也有本质的`不同。
记得以前学的历史书上说,资本主义在大规模的发展之后,新兴贵族,资本家,对于天主教会强烈不满,一来不满于天主教会的苛捐杂税,二来不满于天主教会的繁文缛节,所以,出现出现了路德的宗教改革, 也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化,由韦伯的书中看来,他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他首先 认为,是宗教的变化,影响了人们心理习惯和行事方式,从而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发展。
存疑:什么是经院主义?
3,加尔文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预定论,即耶稣的死亡并不是救赎人类,而是上帝预定他要死亡。上帝以不可思议的神喻规定了每个人的命运,与世俗无关。这样的思想导致了人们内心空前的孤独和无助,没有人能够帮他,而且对上帝神喻的猜测也是不恭敬的。这便使魔法魔力的东西被严格排除在外,因为不可能因此得到救赎,这样便排除了迷信的存在,引发了科学精神的产生。
这个推导过程大致是从书上总结下来的,但是,我仍然很惊讶,从预定论能推导出科学精神,从文章来看一步一步是很严格有逻辑的,不过总感觉预定论和科学精神搭不上,真神奇
进一步,加尔文主义认为,胞爱只能为增加上帝的荣耀而存在,而不为肉体服务,而且财富为自己而不为上帝,花钱享乐是危险的。韦伯由此推出了这样便产生了客观的,非人格化的工作。我觉得,这样的思想,其实是很有利于财富的大量积累的,财富只为积累而不是为生活享受,其实是资本主义精神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存疑:加尔文主义与新教,清教的关系
4,预定论导致人们缺乏自信是否得到上帝的恩宠,因此世俗工作看成是最适合于抵制宗教性虑感的东西,也也促使了人们奋力工作。
5,另一禁欲的教派认为,人们应该永不停息的为上帝工作,因此推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
6,还有一个禁欲教派的巴克斯特认为,人们应该热爱劳动,劳动本身就是目的,富人也需要劳动,这些劳动本身就是增加上帝荣光的事。人们应该为上帝劳动致富,上帝给你一条路,你就应该沿着他获取更多的利益,韦伯由此推出这促使了固定职业,因此也就促使了近代以来的劳动分工。
7,当然财富的增加,使得禁欲式的宗教观减弱。
我想,毕竟人是需要享乐的,因此,仍然存在消费者,这时的禁欲式的宗教观还在较为贫困的人中流行,这样资本主义社会既不缺乏消费者,也不缺乏奋斗者,资本主义社会就在螺旋中上升了
8,清教,新教的一支,想要清除国教内的天主教旧制,以及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这是一条注释,大致解释了清教,不过我仍然不很明白他与新教,天主教的关系,存疑
9,宗教关心的事情最核心来说,是灵魂的救赎,它与世俗生活,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很有区别的,但是,宗教的文化影响力巨大,它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事方式已经价值观,可以对人们的行动和心理产生巨大的约束力
总结,这本书不可外借,是我在图书馆看完的,所以比较潦草,而且其中宗教的门派教义特别是门派间的关系传承非常烦杂,所以很多地方没有看懂,不过收获还是很大的,这本书的思想方法和以前看的都不一样,很多地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不过基本上我还没有摸清韦伯的路数,很多地方还看不透。
大致的意思,就是新教伦理使得对于上帝的义务完全世俗化了,只要奋力的赚钱,只要努力的积累财富,就可以增加上帝的荣光,劳动本身就是目的。正是这样的想法,生了资本主义精神。使得资本主义大规模发展。
但是我在想,宗教的教义太多,我猜测,这其中含有太多不属于资本主义精神或者说理性主义精神的东西,那么人们是怎么样选取教义中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生活指南的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90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