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教育读后感细选60条-读后感
梁实秋有篇《教育你的父母》的短文,说的是年纪大了的父母,子女应该“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梁老先生的话,听起来很刺耳。但在他来讲,毕竟是有番道理好讲的。
人老了,不但生理上衰老,身心也同时显得老迈起来。一般的情形是:
“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老,步履维艰,”按照看人先从头上看起的一般做法,先朝脸上看去,“面如冻梨”,不仅颜色不好看,而且色黑。看一眼,就不想再看第二眼。老年不被人待见,似乎这是直接的原因。其实,光是冻梨面色还不算完,往下还有进一步的“痴呆黄老”,这只能比先前更进了一步,看了也只能令人进一步厌烦。脸色看完了,心里不得劲,再看脚步,就只有“步履维艰”相配合才协调了。脚步轻健,那是正当年的。老年人不仅面色不好看,连走路的架势和速度,都无法与正当年的人比较了。也就是因此,只能有令人厌烦的一种解释了。
就这样的人,梁先生问:“还教他学什么?”是啊,就这样一副尊容,这样一种身体状况,即便教给他什么,他能够学会么?或者说,他对学什么,接受新知,能感兴趣么?事实上,他能感兴趣的,似乎“只合含饴弄孙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
老年人的人生出路,被高明的梁实秋先生找到了,不是哄孙子,就是晒太阳。
这样的出路,实际,也未尝不可。我经常见到马路边或街心公园里,常常聚着一群群老年人,他们呆坐着,头上顶着太阳。那阳光,使他们的斑斑白发,显出一点生气。不过,他们嘴里往往唠叨的,却是今不如昔,如今的年轻人,远比不得他们的当年。就这样的心态,能接受子女对他们的“因材施教”么?
本来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大家梁实秋先生的心里,却似乎不是不可解的难题。于是,他出的方子是,子女教育父母的办法是“潜移默化”。
解决代沟问题,需要潜移默化。其实,反映在中国新老两代人区别的,对待金钱,是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于是,梁实秋先生让年轻人开导自己年迈的老子这样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到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活水准不见提高”。
这样的话,直通通地一路说出来,老子往往要气炸了的。尤其是火爆脾气的主,往往按捺不住,破口大骂道:“小兔崽子,你长能耐了,竟敢教训起老子来了!”于是,有修养的后生早已闭嘴,灰溜溜地躲到了一边去。不欢而散是这一出最好的收场。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老年人随上新时代的节拍呢?梁实秋先生总还是有办法的。他告诫年轻人:“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模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合,你便不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不妨给他没买一件宽松的大夹克,看他肯不肯穿。这当然不免要破费几文,然而这是个案研究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未必就是浪费”。
我以为,梁实秋的方法不错,有孝心的后生,是尽可以尝试的。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其实教育的方法还多着呢。梁实秋先生继续说道:
“父母绝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如果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遗失,他们的父母也许不好意思到处吐痰。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教育父母”。
好了,用事实去影响和改造老年人,使他们的晚年过得幸福与文明,才是后生教育老年人的根本目的。
我们大家都站在新时代的门口,只要往里迈进,总要想到年老的人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让他们在感受头顶上新时代阳光的同时,也抚去他们心灵上的尘埃,使他们觉得,时代也在拉着他们,没有使他们落伍和掉队的意思。
老人言读后感1
《老人言》一书收集了全国各地年龄不同、生活经历各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身份地位更是千差万别的老年人的文案。这些“老人言”有的语言朴素自然,如“撕日历如撕废纸,生命将同废纸一样腐烂;过日子如惜金子,日子会像金子那般闪闪发光”。有的语言简洁凝练,如“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懒便可富贵,不贪何惧公堂”。有的对仗相当工整,如“读书入门,当从疑处求所悟;做事有果,常在难时尽其心”。有的意境极其深远,如“莫在黄昏的土壤里播撒悲观的种子,要让生命的花蕾在朝霞里尽情绽放”。有的说教如醍醐灌顶,如“锅里的水,愈少愈易沸腾;潭中的水,越深越发平静”。
有的布道似春风化雨,如“行善养德,德如春草,日增月长;作恶损身,身如秋叶,始减终灭”……他们将自己毕生的所思所悟所得,化作感情最真挚的文字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或教导青年人要珍惜光阴,如“与其对着黄昏叹息,不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奋起”。或劝诫中年人要善待人生,如“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最终将会赢得幸福”。或勉励老年人要热爱生活,如“年老体弱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衰竭,心灵撂荒”……
一言以蔽之,《老人言》可以说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正身黜恶的通俗读物。
老人言读后感2
阅读了《老人言》,发现其中包涵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既有善恶因果的佛教文化又包含着兵家的用兵之道,兵家思想不仅在行军用兵中对将领有着很深的启发,对于如今的商场也有着同样的借鉴作用。老人言中提到,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这里应用佛家之言,善恶因果是佛教的基础,善行必将得到相应的福乐报答,而恶行必将遭致痛苦的结果。善是符合佛教的教义、教规,能断除痛苦,召感正果,有利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言说和行为。反之,不符合佛教教义、教规、召感苦果,有碍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言说行为就是恶。有人认为善恶报应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此生都无报应之说,但是我认为,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自己之损益恩怨施以报偿,是一种本性。
这种本性相似与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更希望将因果报应理解成,行善积德,帮人于所需之时,救人于危难之际,反之,他人也就会在我们困难之际帮助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相反,凡事作恶,必将树敌太多,他人也会针对我们,所谓以牙还牙就是这个道理,这才是因果报应的根本所在。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者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利,能与人共之患,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也就是说要得天下,最主要的就在于先得人心。
对于一个公司,要取得公司业绩的突破,首先就是人心,公司的关键就是人才,而留住人才的关键就如《老子言》中所说的,是仁义。要得人心,就要注意到仁、义、德、道这四个方面。这样,人心才能归顺,人心归顺,员工才会有归属感,才愿意把公司当作家,为公司奉献,这正是作为一个公司管理者所需要学习的。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
公司治理所无治国工程之庞大,但是管理上也有着同样的道理。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应该时刻体会员工的情况,关切员工的需要,员工才能同样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结合。
太公曰,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柔和而清静,谦恭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公司就能繁荣,私欲胜过正义,公司就会衰亡,敬谨胜过懈怠,公司就能顺利,懈怠胜过敬谨,公司就可能衰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知其雄收其雌,知其白收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意思就是,虽然知道阳刚的显要,但仍然能坚守柔静的心态,虽然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但仍然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虽然知道荣耀的珍贵,却能常怀谦卑柔软之心,这几句话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细细咀嚼会发现里面有大智慧。
《老子言》中提到了“君子乐得其志”,从而讲到“仁”、“义”、“道”、“德”之所在则“天下归之”的道理,阐明网罗人才和收揽民心的方法,把“利”看作是最关键的东西,真是一针见血,充满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智慧和直率,所谓“言至情者,事之极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还说出了一种永恒的真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此处是引用的姜太公之言,姜太公是反对“家天下”的,在他心目中,君主和臣民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只要这种关系出现了不平衡的倾向,天下的“得失”就要发生变化了。
而在公司的管理上,也要防止一言堂,从根本上,管理者与员工都是平等的,所有公司的人都是公司的一份子,都为了公司的前进做出着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是为公司的利益和发展着想,每个人都拥有这独特的创意和想法,只有管理者保持与员工平等的心态,才能真正取得员工的支持。在姜太公看来,一个腐败王朝的崩溃,和一个新政权的兴起,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军事武力的较量。商纣王朝尽管貌似强大,但它终归要冰消瓦解,“其聚必散”;周国虽然暂时弱小,但它必然如日初生,“其光必远”。姜太公指出:以仁德感化众生,这才是一种最伟大的力量、最崇高的乐境。对于公司也是这样,外部的竞争与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最最关键的并不在于公司之间的较量,而在于公司内部的团结,只有以宽怀与仁德对待每一位员工,这才是治理公司的关键。公司内部团结无比,外部的.力量又怎能轻易使其瓦解。
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和姜子牙的主张相同,虽然都是适应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备受君王将相推崇,作为一种统御的谋略。但是即使到了今日,以仁德治理天下,宽严结合仍然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统治和管理的方式。的确,孔子早就说过:“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君主宽宏则人心归附,为民众谋利益则会使其顺从。这是一条使人顺应的心理规律,深刻地体现出统御策略的治世原则。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方能得众。为民众谋福利则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顺从。这也就是姜子牙所说的:“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信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荀子将真诚视为德性之首要,要保持真诚就要警惕异化现象,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影响不可避免,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在现代社会,浮躁、权利的迷信以及拜金主义有时异化了人的行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培养真诚的德性,才能去掉偏私,在社交中正确处理好自己和群体的关系,真正做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作为同时,我们要从真诚出发,提高学养,与人为善,在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活动中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与坚定的操守,这便是德性之智。
《老子言》中说舍财,消灾,集福,为人生一大事。古人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我们成为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被他人、被社会以这样一颗珍贵的心呵护着、守护着。父母用无私的爱护住我们生命的根,老师用知识浇灌我们的生命之树,朋友用友爱滋润着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天,陌生的人们则用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不感到孤单,而社会又以它独特的温馨、和谐与安定给了我们一个无忧的生长空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里,我们似乎一直在获取,在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与照顾。那么,几十年后的今天,是我们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是我们该以一颗志愿之心奉献社会的时候了。社会给了我们丰富的资源,给与了我们足够的爱护,而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也就要帮助他人,也是为自己集福。作为一个公司,我们更要以回馈社会为己任,为社会奉献公司的微薄之力。
《老人言》集中国传统之大智慧为一体,其中一言一语都给与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每一个思想都折射出先哲们的人生态度,传统的智慧历经岁月的洗礼不但没有黯然失色,反而在岁月的光辉中更加闪耀出睿智的光辉。
李文祥老人"红"了!作为"河南省委书记亲自发现、亲自发掘、亲自发布、亲自发扬的先进典型",老人以一种不可思议而又顺理成章的方式,迅速"红"遍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原创]英雄不老--李文祥老人事迹
老人的英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之前,如果人们从他身边走过,估计没人会想到,这样一位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山野村老,竟然是位曾历经枪林弹雨、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没人会想得到,一位曾经为国家、为人民出生入死的英雄,竟会默默无声地隐身在民间,作了50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
50年!差不多半辈子的时光里,老人将所有的战斗奖章,静静收藏在一个旧得发黄的小布包里,连对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曾提及。每一枚奖章,都气吞万里,记录着老人战争年代里的骁勇善战;每一枚奖章,都重逾千钧,拿出它,老人全家的生活都将彻底改变。但是,老人没有拿出来。他就那么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辉煌过往隐藏,而且,一隐就是50年。
当记者询问,“如果省委书记没有发现你的小布包,它会被悄悄放到什么时候?”老人回答,“等我死了,放进棺材里带走。”面对老人这样真挚的回答,谁不为之震撼,为之动容?老人的事迹能深入人心,正因为其"真"。面对老人,绝对不会有谁怀疑老人是在"作秀",谁又能"作秀"50年?
大象无形!老人的隐藏,正是大隐。
战争年代,老人置生死于不顾,战战冲锋在前,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战场上平安归来,走进新中国,老人心中满怀的,只是庆幸。他觉得,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相比,自己能够活下来,已足够幸运。所以,他不再提及自己的战功荣誉。转业、回村,老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以平凡、平静、平常的姿态,本分地做着工作。
面对记者“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的`问题,老人回答:是劳动!是上工敲钟!是在报告会上向大家敬军礼!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正遭遇着诸多冲击。听到一位老人这样掷地有声的回答,谁不为之鼓掌,为之喝彩?原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老人,直到八十多岁,还在农田里辛勤劳作。这事迹,应该会让很多崇尚享乐、沉湎名利的人们,有所反思,有所醒悟!
大音希声!老人的回答,正是至理。
老人是战场上勇猛杀敌的英雄,也是生活中满怀仁义的英雄。对党、对国家,他满怀忠诚,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他主动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务农,后来又放弃了本该享受的诸多待遇;对阵亡的战友,他常常满怀思念之情;对相濡以沫的老伴,他言谈举止之间满怀柔情;对早年因贫穷而退学的女儿,他满含愧疚之情;对村里的发小,他满怀真诚的友情…正因为此,老人的先进事迹,人们才觉得亲切,觉得熟悉。
“出名”后,老人的本色仍然没变。他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吃掉,他开会时拿走果盘里两颗樱桃打算带回家给两个小孙子吃,他和一帮老伙计们逗笑取乐…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满含后悔地拍着膝盖叹息,觉得自己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了,给大家添麻烦了!后悔当初不该拿出那个装满荣誉的小布兜。老人的仁义之情,溢于言表。
大义长存!老人的仁义,也是英雄本色。
愿英雄不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