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英雄传读后感聚集66条-读后感
一、《成成烽火之投笔从戎》
成成烽火之投笔从戎,在接到观看电影的时候看到这个名字,虽然还没有观看,但是从名字上我可以猜得出来应该是抗日战争题材,看了这场电影之后,感触很深,它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正能量,一种爱国情怀,下面我从爱国情怀、、对党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这三个方面来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个方面是爱国情怀。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看到,整部电影都散发着爱国的正能量,当国家遭到侵略时,除了军队的抵抗之外,成成中学的全体师生不管是校长还是作为学生代表的宏声、振和他们一直渴望参军,上到战场,去和侵略者抗争,它体现着一种敢于反抗侵略的无畏精神。作为中国人,在看到国家破碎、民族危亡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为拯救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个方面是对党的认识。在片中我们看到,贯穿整部影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管是军队还是学校,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影。在影片开头,在日本飞机轰炸太原的时候,那个主任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去就田宏声,这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党员那种崇高的革命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刚开始,振和、宏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还是很片面的`,他们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从本质上了解党的性质、宗旨。但是在后来的慢慢了解中,他们知道,中国共产党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人民的政党,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这也坚定了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影片中我最佩服的是田宏声,原因很简单,他的父亲是国民政府高官,一般来说,他应该是很容易就加入国民党,而且靠着父亲的关系可以在国民政府里任职,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看到国民政府的无能,他列举了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例子来说明,从而坚定了他对共产党的追求,虽然片中他没有第一批成为共产党员,但是我相信他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第三个方面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学生在性格上是很冲动的,想法很天真。他们只是在学校学到知识,但是对于眼下的局势并不了解,对于战争,他们更不了解。他们总以为救国就是靠着一腔热血上战场厮杀,但是他们没有考虑过自身的条件。自己作为学生,没有接触过任何的军事训练,没有对战争有起码的认识,空有诗书,但不会用于实践。
《成成烽火之投笔从戎》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正能量,一种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二、《成成烽火》电影观后感
在观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1927年成成中学就已经建成了,这时正在抗日时期,成中人都放下书本,放下笔纸,放下
一开始抗日才一个班的几个人,慢慢的变成全校,最后成了全省市的初中同学都来参加了。这时成成的校长看见同学们在抗日校长很生气便说到:“不好好准备考试在这儿干什么?”同学们便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我们抗日有什么不对的吗?”校长看同学们的火太大便给同学们请了几位教官。其中的一位冯教官带领着几位很热爱国家 ,坚持抗日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小组叫“敢死队”。
我并没有看完《成成烽火》系列,但电影频道的《成成烽火》像钢针般刺激了我的血管,便开始在电脑上疯狂的点击我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为山西曾是日寇铁蹄的践踏之地而耻辱,我也为山西曾是多少抗战英雄长眠之地而悲哀,但我更为山西是多少革命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而自豪。随着成成烽火,我又仿佛看到了那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一段段鲜明的历史,又仿佛看到了那些个抗战不息的日子。
还有,我想,我也将永远记住,成成中学“明德明理、成己成人”的校训,一步步,走下去,永远永远。
三、《成成烽火》观后感
当我看到成成烽火这四个醒目的大字 ,让我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本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成成中学的广大师生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举校从军,弃笔从戎,在校长刘墉如的带领下,他们向敌人战斗,抛头热血。最后打败了敌人的整个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这部电影让我最震撼的是,成成中学的学生们改并没有因为当时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感到害怕,而是变成了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好战士。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深刻的
《成成烽火》告诉了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应该努力的实现梦想,为我们的国家争光,做好成成人,誓死不做亡国奴!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1
读完《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我心中充满自豪与怨恨,文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卢沟桥。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名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宛平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杀喊声,仿佛看到了那哭爹喊娘的狼狈样,我此时无比自豪。同时,也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天下兴亡,是我自己的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自己的责任。
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我们一定有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中国的新历史。让我们重温历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美好,我们要时刻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2
如果说失败与成功分别是一座桥的两端,那么勇气便是这座桥的桥身。只有依靠勇气昂首向前,才能到达终点。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中,日本侵略者野蛮侵占中国领土,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如果当时的中国军民们没有勇气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而是退缩,那何来解放新中国之雄壮,何来我们今日幸福的生活,何来今日新中国之辉煌。可见,没有勇气只会寸步难行,只有放心大胆向前冲才能有所收获!
古往今来,勇气是人们一直在希望拥有的一种品质,但是真正有勇气的人又有几个呢?历史英雄比比皆是。
荆轲可以算是“处江湖之远”的人吧,他面对暴君秦始皇,吟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何等的勇气啊!
再看看战争年代,那些富有斗争经验的革命者,面对敌人的屠刀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哪一句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仁人发出的豪言壮语?
再看今朝,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需要人们去面对,去抗争,去处理。让孤胆英雄独自面对歹徒的社会是可悲的。不论你是小学生,还是大人,不论你涉世不深还是饱经沧桑,总之,我们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素养,在社会上形成“勇气”之风,携手并肩,共同面对坎坷的人生风雨路。
世人们,亮出你们的勇气吧,因为有勇气,人生才会进步;因为有勇气,人生才会充满希望;因为有勇气人生才会成功,才会有收获……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3
读完《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我心中充满自豪与怨恨。文章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课文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了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卢沟桥。
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我真想加入到我们的中去,同仇敌忾,让我心中的愤怒消除点!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日本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喊杀声,仿佛看到了敌人那哭爹喊娘的狼狈相,我此刻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多么激动的战斗呀!这些中华英雄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不惜去与日本鬼子开战,夺回失地,让我们有个理想的社会,随着新中国的日益强盛,也没有其他国家来侵略了,因此,我们进入了幸福的生活中。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应该珍惜现在所有的,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让世界和平,家家欢乐,人人健康。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4
今天,我学了课文《卢沟桥烽火》,本课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当我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时,我仿佛也身临其境,看到了中国军官的英勇抗战、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畏强敌的精神也听到了中国人撕心裂肺的呐喊,和痛恨之心在战斗中爆发出来。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从中我可以看到日本人的惨败下场,还能看到日本人那狼狈不堪的面貌和中国人杀敌的大义凛然。
让我们在回头看看现在过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难道我现在拥有这一切还不知足吗?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些抗战英雄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要好好学习,为祖国争口气!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5
今天上午,我和全班同学学了第8课——《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万籁俱寂,从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中国的守军看见了一群群的日本士兵,就上前询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日本军官蔑视的说:我们里有几个日本士兵失踪了,我们怀疑你们把他们藏在城里。中国守军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日本军官愤怒的说:你们说完,就让机枪手开枪,然后子弹的弹壳散在了卢沟桥上,一场战争的序幕就开始了,很显然中国守军打不赢,退到了宛平城,坚守着宛平城,日本又派了许多的来进攻宛平城。7月8日晚,一只大刀突击队,悄悄的跑到日本的驻地,忽然大喊:日本人接招吧!说完,就四处砍杀,日本的驻地全部都是鲜红的血迹,7月9日,攻打卢沟桥的日本全部都狼狈而逃。
读完后,我能感觉到中国守军的英勇善战的精神。
生在烟台,长在烟台。今天看了《胶东烽火》,才知道曾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动人、动心、动情的故事,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有烟台人的风彩!我为生于此、长于此、日后依然在此而骄傲!”
胶东烽火
随着抗日队伍不断扩大,不断改编和重组,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成立了胶东军政委员会和第三军司令部。理琦同志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和第三军司令,吕其恩任副主席和副司令。
1938年2月22日夜,皓月当空。
刚刚起义不久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开始急行军,向烟台东南30公里的牟平县城进发。
部队到达昆
这支百余人的队伍,夜行百余里,第二天拂晓到达牟平城外。估计先头部队进到城门的时候,理琦、林一山、孙端夫、宋澄带领主力由南门攻入牟平。顿时,城内杀声枪声响成一片。伪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已成了瓮中之鳖。活捉伪县长宋健吾、公安局长和商会副会长常继武,缴获枪支100多支。奇袭牟平,速战速决,旗开得胜。
“袭击胜利远退却”,这是游击战中的一条
雷神庙是个独立的四合院,有正殿,东西两厢和南侧厅,四周建有砖石围墙,建筑面积均为500余平方米,庙外东、南、西三面都是开阔地,北面200米处为一村庄。
指挥部命令战士们在这里休息待命。理琦、林一山和大队干部在南侧厅开会,对下一步怎么办,意见不统一。一种意见主张在牟平县城就地建立抗日政权;一种意见主张离开县城,到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一种意见主张在临近县城又背靠山区的地方打游击。
会议进行中,日本飞机曾三次飞临牟平县城上空侦察。第三军领导对此有所警觉,但因在西门外已派出三中队阻击烟台敌军,又派出一中队一部在附近警戒。在敌机第二次飞临时,命令主力押着俘虏先行转移,会议仍继续进行。这时留在庙内只有理琦、林一山等干部战士20余人。
会议进行到中午12点以后,多数人同意第三种意见,并作出立即转移甩开敌人的决定。大家起身正准备转移,忽听有人高喊:“鬼子来了!”
牟平距烟台仅30公里,此时日本陆战队已团团包围了雷神庙,用机枪封锁了庙门。四合院内四栋庙房,无法相互联络,想通过大院都要遭到敌人的袭击。
被围在庙内的理琦、林一山(临时参谋长)、孙端夫、宋澄、特务队长杜梓林等人凭借墙壁,不断变换位置坚持战斗,打退敌人数次冲锋。不幸理琦同志腹部连中三弹,倒在血泊之中。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杜梓林牺牲了,林一山手腕、腿部负重伤。
敌人在庙四周布置了好几道防线,还筑有临时掩体,看来白天突围已不可能,必需坚持到黄昏以后。
敌人从正面进攻受挫,便改变了招法,从屋外爬上屋顶,日军一露头,我们的神枪手胡秀山等弹无虚发,鬼子一个个被打滚下来。
天渐渐黑了,又下起大雪,日军输红了眼,便放火烧南侧厅。战士们转移到东西两厢。火势越来越猛,形成一道火墙,日军不敢冒然往里冲,熊熊烈火反倒成了一道临时防线。忽然,“轰!”的一声,南侧厅墙倒屋塌,第三军战士的正面完全暴露在日军面前,形势相当危急。天黑、大雪,敌人开始收缩,好在此时突围的时刻到了。
此时,远方传来枪声。大家一齐呼喊:“援军来了,同志们,冲啊!”宋澄指挥大家越过打塌的院墙,从便门纷纷向庙外突围出去。
同志们背着理琦、林一山,搀扶着宋澄脱离险境。离雷神庙南2里,理琦不幸牺牲。随将遗体安放在一户农民的草园里。组织了一副担架,抬着林一山,宋澄和胡秀山继续前进回到崔家口。
留守特委机关的吕其恩同志,得知理琦、杜梓林等同志不幸牺牲的消息时,痛苦失声。
“雷神庙战斗从午后打到晚上,激战七八个小时”,《中共烟台地方史》给于这样的高度评价:“从现在仅存的革命遗物——在一块0.8平方米的铁皮雨搭子上,竟有138个弹洞。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这一战,‘第三军’以少数缺乏战斗经验的指挥员和劣势装备,抗拒数倍于己的优势敌人,打退数次进攻,取得毙伤日军50余人、烧毁敌汽车数辆的重大胜利。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地鼓舞了胶东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看《胶东烽火》有感
全国“两会”期间,今年的3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反映胶东革命历史主题的12集纪录片《胶东烽火》。在播出6集后,因马航事件的报道而中断,后来于4月份播完。据央视的信息反馈,《胶东烽火》创下《国宝档案》收视率的新高,于是央视决定自5月26日起重播这部纪录片。《胶东烽火》选取了建党初期,中共在烟台海军学校的活动以及后来策动国民党海军大规模起义,抗战时期与日寇争夺招远金矿的黄金并运往延安和
据央视《国宝栏目》的编制者、烟台负责此事的部门和主创人员说,他们以这种方式来反映革命历史,这次是个尝试。我认为,这种尝试和探索是非常可贵的。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我们的历史戏说、歪说、胡说之风盛行的`当下,《胶东烽火》的播出,是加强公共历史学建设,普及革命历史知识,引导广大民众正确地认知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有力举措。
公共历史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它相对于学院派史学而言,强调历史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主张把历史研究成果转化成常识,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或影像图片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共党史研究、革命历史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这些历史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近年来,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开始以通俗的语言来叙述历史,这些面向大众的传播虽然有一些影响,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人们从中获得的仅仅是搞笑的谈资,大众的历史主题意识依然缺失。《胶东烽火》在建设公共历史学、特别是树立大众的红色史学意识上开了一个好头。我们盼望着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的各种传媒形式,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共广场、公园等载体,在建设中国的公共历史学方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胶东烽火》聚焦招远夺金
《胶东烽火》第二集《血色黄金》中,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招远人民突破重重封锁,自招远金矿远赴延安,为延安输送了至少13万两黄金的故事。在故事中,“黄金部队”不怕牺牲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连续两天,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干部职工都准时收看《胶东烽火》。“两会时期,央视在黄金时段播出,说明烟台红色文化地位的重要性,也将这种红色文化传播开来。”综合科科长王晓鸽告诉记者。
在微博中,不少烟台网友大呼长知识了,以前只知道烟台漂亮,直到看了央视4套的《胶东烽火》,才知道烟台的革命历史,才知道烟台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而一位来烟务工的网友表示,初到烟台,感觉它只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观看《胶东烽火》之后,突然发现烟台还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一个有历史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这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必将进一步提升胶东红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我们烟台人的骄傲和自豪,让胶东精神永远薪火相传。”微博网友“烟台二马路”评论说:《胶东烽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很容易就让人看入迷了。
随着《胶东烽火》的热播,许多外地观众也都被节目厚重的脉络与详实的史料打动。有外地网友表示,通过观看节目,他深深感受到了烟台这座滨海小城承载着的深厚历史和炽热的红色基因。而更多的网友呐喊着这个纪录片让他们感受到战争年代英雄儿女的不易,也让他们记住了那座叫做烟台的城市。
论坛里,一位土生土长的烟台市民说道:“生在烟台,长在烟台。今天看了《胶东烽火》,才知道曾发生在这片大地上的动人、动心、动情的故事,才知道共和国的旗帜上有烟台人的风彩!我为生于此、长于此、日后依然在此而骄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