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罗斯福杜鲁门读后感集合90句-读后感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1

这本书试图以很少的内容来全景描绘整个太平洋战局,但是尽管做到了“面面俱到”,但每一面上都严重缺乏深入水准,只讲了最表层,最肤浅的内容,而且这种肤浅里面明显带着有意为之的成分。实在是让人看着不舒服。

比如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用“掌管对外贸易的大量中层官员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一句话就带过去了,完全没有提这对日本国内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情绪转变,以及依靠对外贸易的政治派系影响力的严重下降导致的日本国策的转变——当然,日本国内再怎么困难也不构成侵略的道义合理性,但“中层官员生活质量下降”变成了日本对外侵略的主因这就省略得完全莫名其妙。

在写到大英帝国自己的时候就更是缺乏深层反省,英国工业力量的衰退,在殖民地遭受的日益增强的反抗,在战争初期日本攻势下可耻的一败涂地,这些现象实际上是拥有一个共同原因的,那就是大英帝国已经成为了躺在殖民地经济上享受贡品的懒汉,由于从殖民地经济中获利太轻松,英国本土已经失去了当年开疆扩土时期那种工业活力,大批上层成为无所事事的食息贵族,在本土不思进取,对殖民地建设管理也消极怠工,在白人至上的盲目自大中歌舞升平。这才遭受新兴帝国的迎头痛击。即使没有欧洲战局,日不落帝国能不能在单挑中战胜日升帝国,都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而作者完全没有反思这一病根,而只是把几个严重症状孤立地列出来,然后把美英外交政策的冲突描写的像是单纯的意见分歧,英国是为了顾全大局配合了美国的行动。

而实际上是英国已经无力维持自己脆弱帝国的懒散统治,若无美国大力援助,英国本土都会完蛋,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继续维持自己的殖民帝国,而美国当然不会花大价钱去支持重建一个19世纪的老式大英帝国,所以英国当局根本就没有什么其他选择,作者当然是羞于承认这一点的。

同样在分析日本国内情形时,尽管也写到了不少重要信息,很多分析本身是准确的,但由于始终缺乏一个逻辑体系将其组织起来,这就让那些现象看起来只是各个方面孤立性质的愚蠢,这种对日本内在思维和行为逻辑的缺乏深入同样导致后面一些判断的缺失——比如日本长期拒绝全面投降根本不是因为“对于能达成妥协式投降自信满满”,而是无法接受天皇制度的全面废除和神圣象征遭受战胜国任意支配——而实际上后来美国占领当局在处置天皇问题上确实做了审慎和渐进式的妥协。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面非常普遍,总而言之,这本书只是面面俱到而且还算准确地分析了表象,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关联,最终也只是限于准确的表象。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2

翻开人类历史的页面,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战争而转动,用现在美化的语言与后人的角度来审视战争历史的话,是这样描述的,“战争是丑陋的,但是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更是增进了科学的进步,”这是何其无奈的语言,不否认战争对文明的推进,但试想战时人民的悲痛,一切的描述都是惨败的,战争余留的只有悲痛。

提到太平洋战争,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珍珠港、原子弹、山本五十六,这些关键字眼。从珍珠港事件为起始,到原子弹为终章,在真正意义上来说,这并不算是结束,亚洲的资源对于西方来说太重要了,之后的战争都是太平洋战争的延续。

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主要是日本与美国等同盟国的战争,战争爆发于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随后美国对日本宣战,认真观察珍珠港事件,让人有种美国故意让日本轰炸珍珠港的幻觉,这样美国就可以顺利参加二战,要是没有珍珠港这个重要的节点存在,历史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还是不推测如果,单纯的历史臆想,除了锻炼逻辑思维,其他毫无用处,翅膀扇出的虽只是小小的风,但是却可以在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这场战争参战国家有37个,涉及人口15亿,轴心国与同盟国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仿佛要再现凡尔登绞肉机。战争对民众来说,总是充满着无奈和疑问的,但是在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政治家的贪婪跟随着魔盒中的邪恶物质,一同降临到世间。

这本书对太平洋战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关于这场战争,市面上有着非常多的书籍,但都是围绕着日本与美国交战为主。全观太平洋战争,这显得有点不全面,毕竟这场战场涉及国家众多,不仅局限于美日两国。而本书旨在从更加广泛、多国角度来分析太平洋战争,对比研究作战双方的行为,并从军事高层指挥、政府以及公众的视角来描述。

全书一共15个章节,在其中指出了日本战争机器在最初占据主动到后面一系列的惨败,并从各方面分析出其在战略、战术、实力、情报等方面与美国存在的缺陷。战争失败是必然的现象,从袭击珍珠港开始,战争的天秤就已开始倾斜,美国强大的工业经济是日本无法匹敌的。

战争是让人痛恶的存在,也是让人厌恶的一词,然而江湖却无处不在。回望这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人类的战争史,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对于给予民众永远无法忘记的悲痛,也是历史无声的悲鸣。愿战争远离人类,愿和平永驻世间。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3

《激荡太平洋》重点描绘当时的世界列强在太平洋领域的势力追逐,历时四百年的大国争霸史以美国的完胜划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彼时,太平洋战争是剧终前的残酷演出。如果说《激荡太平洋》是说书人嘴里扣人心弦、宏达壮美的一个故事,那么道格拉斯.福特的这部《太平洋战争》是对那场战争理性的还原,围绕战略战术、技术势力、战后物资保证等问题对太平洋战争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剖析,很好地回答了“什么局势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为什么前期同盟军会处于劣势”、“日本为何最后在战争中失败了”等一切有太平洋战争有关的疑问。

地球上有人类伊始,战争就从未真正停息过,战争伴随权利而来,单纯去评价孰是孰非完全没有意义,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是势力以及对整场战争形势的把握。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人以“大和魂”理念为支撑,认为太平洋战争是为了完成他们的国家使命,将亚洲人民从西方殖民帝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种观念甚至至今仍在影响着日本。与此同时,同盟军又常常将日本人描绘为道尔所谓的黄祸,一心认为充满敌意的日本人要破坏西方世界的安全,电影《珍珠港》中,美军的愤怒无疑是很好的诠释。战争中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并以此为鼓舞勇往直前,事实上,最终的评价标准也往往是以成败论英雄,想象一下如果当初是日本赢得了战争,今天的历史书上有会如何去评价呢?

蝴蝶煽动它美丽翅膀足以引发一场海啸,历史中某一个节点的改变势必会改写以后的全部历史,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曾计划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以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这一计划后来被搁浅,若当初是按这一计划实施,中国后续的走向会完全不一样吧。当然了,若不是为了锻炼思维,对历史的假设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从中多少能看出在整场战争中,同盟军在战略、战术方面有很大优势,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做了全面的准备和部署,相对而言,日本在中国战场取得的胜利,使他们对盟军的势力有错误的估计,且又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战线过长后方补给乏力,最终完全丧失主动权。《太平洋战争》用很客观的视角,全方面分析了战争双方在势力战略战术技术方面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指出同盟军前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也说明了日军在后期节节失利的缘故,这种不掺杂太多感情色彩的分析方式使人能更理性去看待这场战争。

透过太平洋战争看当时的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的全线溃败也有很多与日军类似原因,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缺乏统一战略,技术落后等等,这些在失败方身上很常见也无可厚非,真正让人痛心的是来自敌方的负面评价:“一群穿着军装的乌合之众,他们未经训练而且胆小怯懦、阴险狡诈、唯利是图、还缺乏爱国之心,他们根本就没有士兵该有的样子”,类似的评价在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同样被提及,多少令人感觉羞愧,问题是,如今的中国、中国军人是否真的完全不一样?

大陆所拍摄的抗战连续剧,常常带着点道德上的洁癖,喜欢自诩为正义的一方,热衷于挖掘战争中国人勇敢、坚强等美好品质,甚至自欺欺人地用虚假的日军伤亡来昭显这种品质,却缺少直面真实历史的勇气,事实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伤亡人员数十倍高于日军,在影响太平洋战争结果走向这个问题上,中国也远不如教科书中吹嘘的那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重新审视这场战争,需要的一种更理智更客观更科学的视角,单纯考虑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或者一味缅怀战争带来的伤痛,对未来于事无补,选择铭记历史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而不是为了祭奠,国家也需要有以战止战的实力才能真正让她的人民免于战乱的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远比看全片都是意淫的连续剧来得过瘾和有意思,尽管这场可以说因中国而起的战争,最终并不是由中国来结束,他其实更是英美日之间的博弈,也由他们来决定如何结束。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4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向美国和盟国投降而告终,如今已经过去了近七十年,然而我们仍然十分关注在这场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

战争留下了伤痕,留下了废墟,留下了耻辱与悔恨,还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谈到太平洋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突袭珍珠港事件,这是太平洋战争的开端,以及最后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蘑菇云和战争的硝烟仍在弥漫。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文献已经数不胜数。大部分作品是以美国参战为主的,《太平洋战争》这本书则是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重点也不仅限于战争场面。本书还从军事高层指挥、政府以及公众的视野记述太平洋这场战争。

这本书不仅从军事上分析了战争的进程,还讲述了其中的政治原因和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对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从科技与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结束。

我比较关注的还是原子弹问题。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政府批准了曼哈顿计划之日起,原子弹的研发就是为了用来对付轴心国或是任何一个与美国作战的国家。1945年7月,原子弹制造完成之时,德国已经投降,美国领导人不得不解决如何战胜日本这个轴心国唯一欲孽的问题。动员原子弹被看成是帮助同盟国实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必要手段。同样重要的是,使用原子弹还有政治方面的动机。研发原子弹已经花费了美国纳税人将近20亿美元。美国领导人无法背离群众的意见,放弃以更节约,更迅速的方式结束战争的机会。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窥见战争背后的人文与历史,了解那些不曾知道的事件真相。更加靠近事实,并且永远不能忘记和平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5

珍珠港事件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帷幕。太平洋战争的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文献记载,太平洋战争的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有余,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太平洋战争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十分关注在这场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其中,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文献已经数不胜数,而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军事与国际历史讲师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的《太平洋战争》一书,则是从更为广泛的、多国的角度对比研究作战双方的行为,重点也不仅限于战争场面,还从军事高层指挥、政府以及公众的视角记述这场战争。同时,道格拉斯·福特不仅在《太平洋战争》中从军事上分析了战争的进程,还讲述了其中的政治原因和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对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从科技与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结束,及其后的国际关系等。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史学家必须在人力可及的范围内忠实于事实,不惜任何代价避免“虚构性”。透过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战争》,透过英美档案馆最新的解密资料,一个个或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一段段或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在作者的笔下全场景的呈现。当然,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战争》不是在简单地阐述历史和揭示真相,而是在反思这场战争,引导读者对民族、对国家、对战争、对科技,乃至战争中人性、信念的思考。

铭记历史,反思战争。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太平洋战争》一书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促使日本在亚洲大陆对外扩张的因素,以及西方列强对于危机日渐加剧的反应,探究了日本在1942年年初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重大战役,作者将焦点放在1943年至1945年战局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特征上。其中,作者不但论述了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渊源,还剖析了战争背后的人文与历史,以及为什么太平洋战争会在原子弹的爆炸声中结束,日本又为什么会无条件投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不要霸权与强权政治,已成为共识。战争的背后从来就没有胜利者,有的只能是灾难与生灵涂炭。所以,作者述说太平洋战争与其中的故事,是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可怕。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6

本书只能算是一本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科普书,不过,写得到还是不错。

首先,你要搞清楚,仅凭本书的区区二十六万字,要想全面深入地介绍太平洋战争根本不可能。作者只能简单的将太平洋战争的过程介绍一下再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结论。所以,这本书的定位就是一本科普书。

本书的特点是按写一部太平洋战争史而不是太平洋战争战史,这算是一个亮点。本书虽然写太平洋战争但是却并未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文化、政治外交作者都有涉猎。国内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好。

作者尝试在书中探讨了一些问题,他关心最多的当让还是杜鲁门扔原子弹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迫使日本人投降还是震慑俄国人?作者的回答还算让人满意。

本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区区二十六万字的篇幅实在是无法做到什么都讲,所以作者只好牺牲一部分深度。书中的很多方面我都觉得讲得不够透彻,应该再深入一些的。战争的进程也是如此,很多战斗的细节根本就不讲,莱特这样的大海战作者也只是用了寥寥几笔就跳过了。

最后说一下翻译,翻译还不错,语言流畅,也比较准确。缺点也有,那就是翻译似乎没有多少关于日本军事方面的知识,日本的“战时大本营”被盟军成为“帝国总司令部”,译者就直接翻译成“帝国总司令部”了而没有考虑到国内的通用译法,看得我是一头雾水。

《太平洋战争》读后感7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战争。战争不但留下了伤痕,留下了废墟,留下了耻辱与悔恨,还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太平洋战争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十分关注在这场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其中,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文献已经数不胜数。但是,大部分作品是以美国参战为主的,而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军事与国际历史讲师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Ford)的《太平洋战争》一书,则是从更为广泛的、多国的角度对比研究作战双方的行为,重点也不仅限于战争场面,还从军事高层指挥、政府以及公众的视角记述太平洋这场战争。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透过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战争》,透过英美档案馆最新的解密资料,一个个或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一段段或鲜为人知历史真相,在作者的笔下全场景的呈现。当然,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战争》不是在简单地阐述历史和揭示真相,而是在反思这场战争,引导读者对民族、对国家、对战争、对科技,乃至战争中人性、信念的思考。《太平洋战争》一书共15章,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促使日本在亚洲大陆对外扩张的因素,探究了日本在1942年年初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作者不但论述了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渊源,还剖析了战争背后的人文与历史,以及为什么太平洋战争会在原子弹的爆炸声中结束。

四零年的时间,究竟发生了过什么:罗斯福百日新政,第二次天下大战,杜鲁门主义,斯大林去世,古巴导弹危急,肯尼迪被刺,越南战役,尼克松访华,水门事件。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独自成书,但是却被威廉?曼彻斯特杂糅在一起。威廉?曼彻斯特所展现的才能不但仅在于他对史实的娴熟和现实的洞察,他的驾御历史的`能力也是我所仅见。这些事实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月出生的人并不陌生,这些事很大水平上左右二零世纪的历史走向。

接上去便是美国历史在位最长的总统罗斯福,固然也是在位时间最长,中选次数最多的。罗斯福出生名门望族,成长履历也相当的良好,可以说是典范的美国式贵族。成为总统前已经是一颗非常闪灼的政治明星,他的中选是众望所归,其时险些是整个美都城将他看成救世主来对待,盼望他能够力挽狂澜。无疑,他在总统这个职位上干的相当不错。拯救了堕入崩溃的经济,博得了二次天下大战,在他的手中美国从一个二流国家成为了一个天下的霸主。在那颗星子下

我深感兴趣的是,罗斯福和希特勒险些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国会赐与他们险些相同的权利,然而十年当前,一个成了天下好汉,一个成了二零世纪的犯人。正若有人所说:罗斯福当年如果想搞****,轻而易举。从华盛顿、林肯到罗斯福,这三位最无机会走上****道路的总统,最终都不谋而合地将美国带上了民主自在的道路。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威廉?曼彻斯特要将这本书取名为《光荣与空想》,光荣来自于伟大的传统,空想源于对自在的渴求。

接上去便是美国历史在位最长的总统罗斯福,固然也是在位时间最长,中选次数最多的。罗斯福出生名门望族,成长履历也相当的良好,可以说是典范的美国式贵族。

不要以为星星很渺小,只是你离它太遥远。

——题记

最近三个月,利用闲暇时间看了四本人物传记:《麦克阿瑟》、《马歇尔》、《巴顿》、《艾森豪威尔》。尽管对辽海出版社称为“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之扛鼎之作的编辑质量很是不齿与遗憾,但是根据了解一战、二战历史的原有基础,还是品出了一些滋味。尤其是对中西方人们不同的人生理念、不同的道德观点、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它甚至动摇和改变了自己以往对西方国家及其风云人物的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看法,也可以说是达到了颠覆的程度。

感触一深,情绪就会不稳定,思绪也很紊乱,写起来倒觉得有些无从下笔,所以写到最后好象也没有把意思真正表达出来。正如毛主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毕竟,这种烙印已经被打上了几十年。它让我感到,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

一、优良的品学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麦克阿瑟1899年考入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在校期间既刻苦攻读,又注重体育锻炼。4年之后以九十八、43分西点军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绩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年来最好的。麦克阿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军衔。曾被称“西点之父”,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美军第四十二师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麦克阿瑟一生都把读书作为自己的高雅嗜好,在颠沛流离的战场上,他仍然拥有7000册个人藏书。

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

不满17岁的马歇尔考入维吉尼亚军事学院, 1901年9月,马歇尔以全校第8名的成绩毕业。院长希普将军认为;“如果乔治马歇尔被任命为陆军军官,将会青云直上,远远超过西点军校的一般毕业生。”是美国历史上从未亲自带兵打仗而仅仅凭藉在作战图上挥动小小一支红蓝铅笔, 就众望所归地获得了五星上将的的军人。马歇尔一身正气、知人善任,在二战期间,他大胆启用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军官,这批军官用战场上卓越表现和战绩,回报马歇尔的知遇之恩。 在马歇尔将军的葬仪上,已经卸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他是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中的伟人,我衷心地希望,当我跨入另外一个世界,马歇尔能收留我当他的部下,从而我得以努力报答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乔治·巴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毕业于西点军校。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他的知识面相当宽阔, 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更是一个最具个性、人性和智慧的人。巴顿酷爱读书,他的个人藏书数量有6000多册,在同时期尽次于麦克阿瑟。巴顿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他指挥作战勇猛顽强、屡建奇功,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是第二世界大战中唯一能让希特勒的纳粹军队闻风丧胆的指挥官,具有“战神”之誉。

l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出生在美国可萨斯州的一个贫寒之家,少年立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最后成长为美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将领和总统,从而使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性。在美军历史上,他曾获得很多个第一:军衔晋升得“第一快”;家庭出身 “第一穷”;美军统率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个指挥官;第一个担任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的最高统帅;美军退役高级将领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第一人;美国惟一的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

二、崇高的理想

四位将军当中除了马歇尔以外,都曾经就读于以培养合格的陆军人才为宗旨的西点军校,他们都非常尊崇“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具有超强的纪律观念、荣誉观念和责任意识。

西点军校百年校庆上,作为唯一上尉军衔学员的麦克阿瑟第

一个领取《毕业证书》时,看到那么多杰出的老校友,他就暗暗发誓报效国家:将来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美国“伟大公民的光荣册”上。

马歇尔立志报国从不气馁,表现在工作上的一丝不苟,

衔的时候,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能够得到上下级的一致称赞,获得广泛的威信。马歇尔在繁忙的机关里,是一个优秀的军官;在带兵和组织部队的军事演习中,是一名出色的战术家;在情况危急时刻,是一位足智多谋、值得信赖和坚如磐石的核心人物。马歇尔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慧眼识才。早在步校的时候,他就建立了一个学员档案——黑色笔记本,把他认为有才华的青年军官的名字一一记在上面,后来马歇尔担任陆军参谋长之后,这个笔记本便成了无价之宝,他常据此选派指挥官。

巴顿的勇敢来自于军人职业光荣而崇高的信念。为了打败法西斯,巴顿建立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坦克训练基地。而作为美国的第一坦克手、坦克部队创始人,他曾感慨:我的生命和荣誉与坦克是紧紧相连的,不久的将来,美国必将拥有一支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坦克部队。苏德战争爆发,夏威夷也燃起战火。当时已是军长的巴顿将军竟被忧心忡忡的艾森豪威尔吩咐“低就”作战,但是巴顿并没用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以国家的需要为己任,他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并给我为国出力的机会,让我参加战斗,我甘愿当一名少尉。

最能说明艾森豪威尔理念信条的,是当美国一家报纸指责盟军司令是一个好战

将军的时候,艾森豪威尔亲笔写下的一段文字:至于那些口口声声憎恨战争的“和平主义者”,我怀疑他们是否真能象我这样痛恨战争。和平主义者也许没有看到过战场上的滚滚硝烟,没有闻到过战死者的尸体腐烂后发出的恶臭,没有到过挤满伤员的野战医院。我同和平主义者的区别是,我憎恨纳粹更甚于战争。我对战争的憎恨,永远比不上这样的信念——那就是每当出现了战争危险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执行我们政府的命令。

三、无限的魅力

美国有一种基本的生存理念:永远没有完美的事物,一种缺陷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即便是总统,作为一个普通人,仍然有他的缺点和不足。纵观四位将军的一生,抛出阶级、信仰等政治因素,确实觉得他们的人格都各具无限的魅力。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情商,但是却不计私利;他们始终竭尽全力地办好事,并有着高昂的热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们永远不会与那些麻木不仁、胆小如鼠,既不懂胜利、也不懂失败的人为伍。

大义凛然 无畏的献身精神

太平洋之战初期,面对失利局面,美国总统从人性化角度考虑派护卫交通工具接回菲律宾战场的军官家属。作为战区最高司令官的麦克阿瑟,在把中下级军官的家属一一送走之后,给罗斯福总统写到:非常感谢总统的关怀,但是请原谅我没有执行您的这项命令,因为作为战区最高指挥官,我和我的妻儿要与阵地共存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战争中出生的儿子与妻子是跟随麦克阿瑟转战了12年后,才踏上自己的国土。

功成名就的马歇尔,在理所应当地应该享受安静晚年生活的时候,为响应国家的召唤,几次放弃平静的生活,再度出山,勇挑工作重担。

巴顿在军事指挥中有“两多”,即在地面上的时间比乘车的时间多,跑步的时候比走步的时候多,他是战场负伤次数最多的一位将军。然而就在欧洲的硝烟刚刚散去,本来应该居功享受的`时候,巴顿却主动向白宫申请说自己愿意马不停蹄地转战太平洋战场。他说,为了早日结束太平洋战争,只要允许我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哪怕给我指挥一个师的权力,我也没有任何怨言。

在欧洲战区,为了掌握主动权、正确决策,艾森豪威尔多次亲临前线地形、乘战机穿越敌区上空进行勘察。在担任总统期间,艾森豪威尔以处变不惊的外交手段,饱满旺盛的工作热情,超群不凡的预见能力,带领美国人民度过了种种难关,从而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克己为国 无私的奉献精神

事例太多,不可枚举,只谈感受。

与我们大不同的是,也是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矛盾之中,他们都仿佛没有半点私欲可言。而更让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当中并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自己的为政清廉、克己奉公、不枉私情是一种值得称颂的高尚品德。真的很奇怪,那些在我们看来是领导干部做出的感天动地的事情,他们从来都都觉得稀松平常。

平易近人 兵民的精神领袖

在即将发起菲律宾登陆总攻的前一天,看着新闻记者及其观察人员掩饰不住的等待胜利的喜悦,麦克阿瑟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忧郁的表情。他说,我渴望胜利,但是我现在想得更多的却是,当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又有多少优秀的美国青年将会长眠在登陆战斗的沙滩上。

一位曾在参谋部工作过的中尉深情地说:“马歇尔将军对所有在他手下服务的人都很有人情味。不论他们的职位高低,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去向他们表示他的真诚、尊敬、体贴、关心和友爱。我有很多他关心我的美好回忆,那纯粹是他本性的一部分。”

就是曾经因“打耳光事件”而两度引起轩然大波的巴顿将军,也会经常到战地医院去看望伤病员,他在浑身打满绷带、深度昏迷的士兵的床前默默伫立的场景,使在场的医护人员深受感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952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