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后汉书提要读后感锦集76条-读后感
四库全书读后感1
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面对林林总总的语文知识,学生往往感到困惑与无奈。
《四库全书》以小学生应当具备的语文综合能力及知识为基础,构建了字词库、语库、文库、资料库四大知识板块,共涉及50余个专题的内容,涵盖了小学语文知识的全部。对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归纳、概括。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适当地做了一些向较深层次语文知识范畴的拓展,把中外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小学生必知的作家作品、经典编章也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去,以期达到开阔语文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也为小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据需深造,打下坚实的语文工具课基础。这样既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强化,又着眼于提高小学生的“大语文”素颜。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才能把语文知识真正学到了手。
翻开这本书,你会感到语文知识使那样的集中,你会感到语文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而是越学习越快速,越积累越丰富。久而久之,你的语文基础知识会更加牢固扎实,阅读欣赏能力会更大的提高,可以更从容地应对语文复习和应考。
为了方便小学生学习、使用。《四库全书》一方面注重以浅显易懂、通俗简洁的语言,把语文知识和规律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同学们。另一方面强调了本书的“工具书”性质,科学安排体例呵栏目升值,使之完善,便于索引和查找。
四库全书读后感2
浩瀚如海的中华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博大宏丰的宝藏之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文献典籍,其中“千年巨制,文化渊薮”的就是《四库全书》。
在这本《四库全书》中既有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变迁,又有帝王将相的经世谋略;既有先贤圣人的处世之学,又有勇将谋臣的文韬武略;既有发人深省的传奇故事,又有耐人寻味的警世妙言。
《四库全书》里的每个文案都能给人以启迪,譬如: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以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其意就是说:诚,是自然完成的;道,是自己形成的道路。诚,贯穿于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了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高贵的品德。诚,不是完成自身就完了,而是使万物都得到完善。完成自己的修养就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就是智,仁和智是天赋的美德,综合了成己,成物的内外规律,因此经常实行无不合适。
其实,这本《四库全书》的目的就在于让读者了解和欣赏到我国古代的文化精粹,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往往一个简短的文案,都能让我们顿悟!合上书本,再在心中回想一番,古人的话语不无道理啊!句句都是精髓。
总之,这本《四库全书》能让我们饱餐一顿,这的确是一道精妙的文学大餐!
眼睛就像是打开每一个知识宝库的钥匙,让我们去觉察到知识的所在。读了《四库全书》我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
《四库全书》当然讲了四方面内容了。分别字自词库、语库、文库和资料库。文库中有许多著名的文章如《红楼梦》、《聊斋志异》(节选)等。语库更是丰富像对联、歇后语、谚语应有尽有。字词库可称得上是功能强大。在这一部分,最突出的是近义词和反义词词不仅全,每一组还有注释。再说资料库,整本书中就这一部分最有意思。连网络流行语都有。
学无止境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要学习,动物要学生存的技巧,人要学知识。像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要知道,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文章怎样分段、读后有什么感受……这都是学一篇课文的步骤。如果想让文案更生动、优美就可以适当的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除了修辞手法还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周记,写的我都害怕了。妈妈发现了我不爱写日记的.心理。就走过来对我说;“其实周记,就是只这一周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用笔写下来。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我听了妈妈的话,半信半疑的坐到了课桌旁开始写,发现写了200字都有点“刹不住车了”因此我吃到了甜头,直到今天我都按照妈妈说的做,只不过是加了自己的想法。写作文就像盖房子,妈妈给了我一个架子,让我去添瓦、装门,最后一个完整的房子就盖好了。
我从《语文四库全书》里不仅学会了知识,看其中的文章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光武帝刘秀的这个“中兴”,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中兴”都不同。别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的王朝框架内中兴,惟独“光武中兴”是原有的王朝已经不在了,再来“中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南宋陈亮在《龙川文集·酌古论一》中就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实际上,刘秀不仅仅是“中兴之主”,还是一位“定鼎帝王”,后汉的江山能够建立,实是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的庙号称为“世祖”(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应劭曰:始取天下为祖,高帝称祖是也;始治天下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颜师古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确是名副其实。
那么为什么汉亡了居然还能中兴?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了解前汉亡的原因和背景。
前汉之亡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戚势力过大,一个是刘室宗亲过于分散,而皇帝一系(就是前面说的“大宗”)又衰微,到平帝死后,连找一个近支宗亲都困难。于是,这两者共同作用,使王莽能够凭借外戚的势力,倚靠手中的权力,在平帝死后一步步向帝王宝座靠近。
不过前汉末期的背景则更让刘室宗亲有复起的机会。据《汉书·平帝纪》,前汉末刘室宗亲已超“十有余万人”,遍布全国各地,从理论上说,他们都可以有“奉大宗”的权利。这些人虽然有的已经没落,但不少人在地方上还具备一定的资财、地位和声望。此外,前汉立国200多年,其中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还可以算是不错的皇帝,到宣帝时,汉王朝又是四海名声大震,士民之心已固,而元帝的好儒,又使民间崇尚正统。宣帝死到王莽篡汉,才距离50几年,老人们对匈奴单于来朝、西域诸国送质、诸羌纷纷臣服等津津乐道的事情肯定还是记忆犹新,所以“民心向汉”是不争的事实。三辅的老吏们见刘秀的部属经过时垂涕道:“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就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点。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王莽末天下大乱,无论是农民起义军也好还是地方实力派也好,多数都立刘室宗亲或者奉汉年号。
再则,前汉虽然外戚盛,但主要势力多集中在京畿一带,他们的根基和影响力也基本上都局限在社会上层,而对下层的平民老百姓没有多少文化上的影响力。王莽的篡位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仅触犯了散布在全国各地刘室子孙的利益,也触动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人祸,流民失所,他根本无法在社会下层建立起自己的民意基础。他让刘歆搞什么“相生五德”,终究无力挽回民心;而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举措,又使边疆也一刻难以安宁;他用以造势的图谶,更是为光武等人效仿去作为起兵、称帝的`借口。所以,王莽在位的这十几年,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乏善可陈,一到天下争相起来造他的反,他的灭亡就已经只是迟早的事了。这时,刘室宗亲凭借着汉朝200多年的民意基础,终于可以找到复起的机会。
汉能够复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过200余年的苦心经营,在前汉末期,王朝周边已经没有与汉棋逢对手的敌人。汉武帝对匈奴、西域、西南夷的连年用兵,不仅仅使汉王朝的影响力大增,还极大的打击了周围的反抗势力,后来
的诸帝又能灵活采用分化、瓦解、怀柔、和亲等政策,使前汉末期王朝四周没有能和汉一较短长的力量。所以,当王莽进行朝代更替及王莽末天下大乱时,没有一种势力能够象后来的蒙古人或者满族人一样趁虚而入。光武即位以后,西域诸国争着送子到洛阳为质,这也说明,在有过前汉对外大规模的战事以后,周边对汉朝的实力颇为忌惮。
于是,外面的敌人不敢进来,中国内乱就只是关起门来在里面打。王莽灭亡以后,各参战的不管是真是假,领头的都称高皇帝的子孙,打完了,天下一统了,把门一开,天子还是姓刘,家还是这个家,最后的胜利者就是“中兴之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