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战胜拖延的锦囊读后感集合80句-读后感

今天,我在《心灵鸡汤》这本书上读了一篇我们都有过这个坏习惯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甩掉拖延的坏习惯》,主要讲了一个女士在怀孕期间买下了毛线,给孩子织衣服,然而他却一拖再拖,孩子出生了,然而那些毛线却不够给孩子织一件衣服了。

我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过拖拉的坏习惯——今天的'作业拖明天,明天的作业拖明天,明天的作业拖后天,这样一来,大后天的作业是不写都不行了,写吧,那会被写“晕”的,不写吧,下一次还要受更大的罪。唉!!!我们必须克服拖延的坏习惯,莎士比亚说:“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所感悟。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一】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二】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 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 do 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我得马上开始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 ,我这个人有毛病 ,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960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