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激荡十年读后感600字整理66句-读后感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练我们,磨练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吴晓波

读《激荡三十年》,是读历史,读《激荡十年》,是读经历,因为2008-2023,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2008年,金融危机,“两房”倒了、雷曼兄弟倒了、贝尔斯登倒了,然而关我卵事,就连四万亿还是四千亿,那时的我还傻傻分不清。北京奥运会,我都没参加志愿者活动,我记得那时我在学车,公交地铁,天天“北京欢迎你”。“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也被我们调侃成“想摸个一筒,就是个一筒”,奥运logo怎么不将美猴王换成麻将。犹记得,开幕式结束,韩国媒体头版头条“THEKINGISBACK!”(王者归来),举国欢腾,一扫汶川大地震的阴霾。这一年,全国人民都学会了一个拗口的化学名词——三聚氰胺。“一天两杯三鹿奶,三天两泡一滴尿。”这副对子是当时对国产奶的最好解读。

说说这一年,大家都没注意的事。10月7日,胡润发布年度中国富豪榜,现在再来看这份榜单,真是让人唏嘘——它几乎是一张如假包换的“失意者名单”,排名第一的黄光裕、排名第二的杜双华、排名第四的彭小峰、排名第八的施正荣以及荣智健、魏东等等,这一年散发出的失败气息,透露出了2008年的所有跌宕。

有些事你不关心,不代表它就不影响你,比如四万亿。2009年,GDP的曲线像个性感的女郎,深V反弹,惊艳世界。一年前还是“倒霉鬼”的爱马仕哥,赫然成了中国首富,如果说这一年最能体会“造化弄人”这个词的估计就他了。

凡事皆有代价,大水漫灌之下,受益最大的就是最先能接触到货币的.群体,花不完的贷款第一时间买下还很便宜的资产,等大水漫过之后,自然水涨船高,简直是无本万利。四万亿,国企拿了95%还是80%,也许没人能说得清楚,但2010年成为了民企心态的转折之年是不争的实事。这一年,沮丧和不满渐渐发酵成整个阶层的不安全感,对实体产业的投资热情开始下降,身份和财富转移渐成活跃的暗流,而这在之前并不是常见的现象。这一年,通胀激增,房产和农副产品价格暴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油它去”“苹什么”总也听说过几个。这一年,最火的电视剧是《蜗居》,可惜后来禁播了。

中国要歇菜了吗?、天猫、微信、小米、美团、京东、滴滴等互联网的冲击波推动中国经济一浪接过一浪。宝洁、百思买、乐购、家乐福被迫收缩战线,连苹果都放下了高傲的头颅,一把手都亲自来中国了。

2012年,是个分水岭,四万亿的药劲儿终于过了,从这一年开始,每年都在说我们的经济正在L型筑底,一直说到2023年,实际上,是一年不如一年。

2013年,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李嘉诚跑了。如果还要再加上一条,就是董明珠、雷军的“十亿赌局”。一方面,中国已不再是国际资本最青睐的投资热土,另一方面,工业化思维抵抗互联网思维已显得力不从心。中国的产业升级显得既紧迫,又无奈。不得不说,这一年,还有一个最红的词,那就是“中国大妈”,她们创下了一年两次惊动美国的壮举,一是广场舞,一是打赢了美联储的黄金多空大战。

接下来的三年,是打败经济学原理的中国奇迹,甚至有人建议专门开一门课:中国经济学。2014年,四万亿的后遗症愈发凸显,地方高负债、房地产高库存、产能严重过剩,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降息降准。股市是经济基本面的先行指标,2023年,“4000点才是股市的起点”的“政策牛”最终还是鉴定为“杠杆牛”。“侠之大者,为国接盘。”但股市从未亏待接盘的人,比如宝能。股民苟延残喘之时,终于认清了投资的真相,收拾收拾细软,一把冲进房市,房价直接翻番,震惊经济界。这一年,有两个人出名了,一个是搞e租宝的丁宁,一个是“为梦想窒息”的贾跃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名女教师的任性,如一根绣花针刺中了无数不安于现状的人,成为这一年最烂漫的注脚。

20二十二、2023,全世界都是一个人的游戏,特朗普指哪儿,黑天鹅就飞到哪儿。随着中国宣称“强起来”,外交部再也不用“君子动口不动手”,连隔壁的鑫将军也变得懂事了很多,然而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好像老在做着让人觉察不到的小事,还总是失败,还总是不放弃。”——最后,推荐一部电影《钢的琴》。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是《激荡三十年》的续篇,作者为吴晓波,主要讲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变化。

改革开放自1978年开始,如今是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吴晓波介绍了近10年以来每一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以及阶段性经济事件。

政府的手、房地产、金融、互联网、企业家都是整个改革历程中重要的参与因素。近十年来,世界首富的变迁体现出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国内新领导班子上台后,产业结构改革变为重中之重,中国已经步入中产社会,中产阶层对于品质的需求日益强烈,所谓的供给侧产业结构改革实质为改变立场与态度,促进以需带产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人工智能是未来的重要话题之一,层出不穷的机器人,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不经让人深思:未来我们会不会机器人控制?

2023年是困惑的一年,企业对外来发展方向均没有明确的概念。

首先,作者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未来会怎样,考验的永远是哪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经常会想几个问题,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这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怎么样过一生才算对得起自己拥有的生命?

如果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只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不需要有这些疑问。只有真正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才会焦虑、会迷茫,才会阶段性地反思目前的`状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预期以及如果不符合预期要做出何种改变。

另外,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华为薪酬福利制度、管理方式是可参考的管理方式之一。

一个企业中,人聚人散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各方经济利益的问题,企业提供市场同岗位的平均薪酬是第一层薪酬;提供成长、晋升空间是第二层薪酬(隐性薪酬,但有时候可能比底层薪酬的激励作用更大);用企业文化吸引人才是第三层薪酬(隐性薪酬)。虽然华为的高压、加班广为人知,华为通过全员持股和完美兑现能力的薪酬福利制度的确也是非常非常吸引人。

第三,作者提到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政策是整个市场大环境,所谓“水”即大环境,所谓“鱼”即生活在大环境中的企业。

在中国,顺应市场大环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途。折射到个人,如果个人想要发展提高,除了内核素质过硬外,跟随企业的发展节奏调整自己的步伐、节奏也同样重要。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

四十不惑的吴晓波象其他外国媒体记者一样写出了自己的史诗性大作《激荡三十年》,推荐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和关注中国经济的朋友们一读。关于中国企业的软肋有几点感触如下:

第一,市场经济或者资本的冷血性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观念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制约中国企业的发展。而偶尔有一两个能够冲破传统人情观念,严格执行资本的冷血性的,往往都能够取得一点点成功。这样的管理措施在中国就叫严格管理。80年代初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就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一个人。他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员工生产效率与个人收入的效益挂钩,所谓“生产上要紧,管理上要严”。不过,即使到今天,对于很多国有的甚至是非国有的企业而言,这一招仍然是很灵光的。制度是冷血的,这种冷血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如果资本缺乏了逐利性,就会被中国传统的人情观念所堙没。所有的家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停滞不前,阻挡他们的往往不是资本,而是对打天下的亲友们的安置问题!

第二,难得的一两个能够冲破人情观念的企业家,即使成功了,也只是靠着个人的铁面,在小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如果这个企业规模一经放大,往往面临的是更大的失败。中国企业的成功

千万要记住,除非你的制度成为文化,这种文化至少在核心员工中融入血液,否则,所谓快速扩张,只不过是给人送钱而已。我从来也不相信,只靠换了别人的牌子,就能使其他企业扭亏为盈!

第三,创新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永远的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企业此起彼伏,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能够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偶尔抓住一次机会的,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几乎用手指头就可以计量!而要一再抓住机会,永远抓住机会,靠的毫无疑问是类似任正非一样的时刻处于冬天的心态,今天有的,明天就可能没有。而以中国人乐于享受的天性,有几个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任正非和王石都已经老了,新一代的企业家呢,我还没有看到。写到这里,我不禁打个冷战!

资本的冷血、社会范围的资本主义精神、永远没有安全感的进取精神,恐怕日本人最符合这条件了!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从1978-2008,中国由开始改革到如今渐入深水期。这三十年并非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经历了挫折,怀疑,收缩,跃进,这三十年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其中有悲剧,也有喜剧。于是有人发大愿心,用大智慧,记录下了这三十年的变迁。这份记录,就是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

吴晓波先生68年生人,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生。长期从事财经报道工作。著作包括《大败局》,《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等。享有盛名。在2004的某一天,正在哈佛大学访问的他,突然被从天而降的使命感劈中,认识到自己应该去写一本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于是开始记述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

作为一个著名记者,他亲身经历过许多大事件;同时作为一个有深厚经济学功底的学者,他也可以对一些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吴晓波先生最终选定了以企业和那些兴办企业的人为主体,将30年的改革过程看成国家主持的国企,民业,外企不断博弈的利益杀场,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栩栩如生的改革发展图。也许这里没有大人物眼里的政策设计,没有实权派关心的民计民生。但我辈看了以后,却会被勾去许许多多的回忆,然后再一一归于清晰,并感概一声:确是如此。

改革还没有走向尽头,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现下的我们,面对了反腐,经济结构调整,缩短收入差距,政治体制改革等任务。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眼下的局势更加严峻。但是这是中国跨入富强之林必修的一课。哪怕悲观,失望的论调尘嚣直上,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犹如美国在四五十年代,日本,香港在六十年代所经历过的,是生产前的阵痛。只有勇于面对,并闯过这关,我们才能真正发展。犹如吴先生所言:“他们(富有原罪的企业家,官员)其实并不陌生。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的财富积累初期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群,而且必然会出现这些人......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

《激荡三十年》这书我看了很久,亦思考了许多,激荡三十年,描述的是现时中国企业界中中流砥柱的一群人,也描述着在这三十年里流逝的一些人,一些事。

改革开发的到来,为中国这个国家注入了许多生机与活力,由于开始时制度的不健全,也成为了一群具有商业头脑的商人、文人、哲人奋斗的国度。但回到2008年,转头一望,许多企业在一夜间灰飞烟灭,也有一些企业坚强的活着,例如,联想,它的专注,让它从代理IBM的产品转而成为并购IBM PC部门。许多的思考带来的是一丝苦痛,也带来了一些欣慰。

看赢在中国,我们发现了创业的力量,看激荡三十年,我们发现的是一些感悟。2008年,这一年的经济经历了美国次级贷、越南的投资泡沫,中国股市市场的波动,我们可以在这一氛围中,闻到的是一股躁动。这股躁动来自于物质世界,也来自我们贪婪的内心。不禁思考,如何才是自己的发展之道,如何才是我们必须选择的方向。

在现时,还有太多的不安定,还有许多的复杂事物等待我们解决,但经济的趋势模糊,而产业的全球一体化,也让我们变得更加迷茫。唯有沉下心态,看看我们过去走的路,做的事,无论对错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思考,思考未来我们的布局与定位。

去其躁动,留其激情,唯有沉思与实际的行动才有明天的未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989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