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字以上读后感摘录96句-读后感
于是说,好朋友各闯天下,不要在一起,看对方的难过。少平何尝不是替金波着想呢。好朋友的友谊真的是人生最美好的财富和回忆啊。关于孙少平与郝红梅的短暂交往以及最终他因自己贫穷而自卑的日子,是他日后有所成就的奠基。他经历了贫穷、饥饿和孤独的折磨;经历了初恋的煎熬和失恋后的痛苦——当这幕小小的青春悲剧结束以后,他内心中感情的河流反而趋向于平静,而思想和理智的成分却增多了。
孙少平和田晓
孙少平是一个责任心很重的人。他对惠英和明明是一种责任,所以后来他回到了煤矿。至于金秀对于他的爱情,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一种类似兄妹感情过渡来的爱情,所以他选择拒绝。我觉得这是少平的'原则,也是他的责任,他不会去接受这样一段感情,正如他不会忘记田晓
孙少平这个人物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离不开作者的着力刻画。在作者笔下,孙少平具备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所有条件,他的原则,他的责任,他对亲人朋友以及社会所有弱者和主家的态度,就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足以担当任何事情的新青年。他的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当情节发展到最后的毁容,再满心遗憾与心痛之时,我们也暗暗有鼓励与信任的思想。是的!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时不会屈服于任何困难的,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在支持着他。
书中的孙少安也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更是许多人心中想成为的人,不仅因为他有一个温柔的妻子,他从十三岁起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他又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无论是改革开放前作为队长的锋芒初现,还是改革开放后开砖窑的致富之路,都是他用自己的汗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身上有许多优点和少平很像,但对比鲜明的是他作为农民自身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他没有接受润叶的感情,除过自己内心的“兄妹”之情,还有“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当然,不可否认,他自己
也是希望润叶可以过得幸福。对于这些,我们都不好说什么。但他和秀莲的感情确实令人分外眼红。先是不要彩礼,一见钟情——“闪婚”典型的婚后恋爱,他们的“蜜月”持续至最后。秀莲是善良的,贤惠的,孝顺的,但同他丈夫一样,自我观念严重的她最后吵着要分家,但很感谢她并没有哭闹,令家人为难。但是我们也并没有怪她,跟着少安受了这么多苦,她也确实有理由过自己的幸福日子了。但是面对自己的亲人,少安又怎么忍心啊„„在文章最后秀莲在丈夫功成名就之时却吐血,姑且不说她之后的情况,我们内心的感动无以言表。无论怎样,少安这位优秀的丈夫和父亲会尽职尽责的。
润叶与李向前交往的种种也是少安和所有读者所始料未及的。这位温柔的女子为了爱人那么倔强,惹出我们对于两人的怜惜与同情,但令人欣慰的是向前虽然失去了双腿,但却收获了爱情。两人真正的结合并有了女儿。两人都是执着与爱情的人,两人的结合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
孙兰香也是作者偏爱的一个人物。自小懂事的她捡柴火、喂猪,还有和她二哥一起采集清晨的露水为奶奶治病。等到了兰香上大学的时候,她和吴仲平的爱情也开始了。很典型的校园爱情,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两人一定会有美好的结局。
金波这一形象具有太多的优点。他的爱情也充满了浪漫色彩。但是结局却是漫长的等待、慢慢地思念。关于那位姑娘,那首歌,那些黄昏,那个军马场,那个茶缸,都构成了所有的美好
回忆。金波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还有润生与郝红梅最终能走到一起,这一“超越尺度”的婚姻能有完美结局也十分令人欣慰。
除此之外,田福堂、孙兰花、杜丽丽、王满银、金俊武等等人物都个性鲜明,给人很深的印象。
书中的贫穷,我们不懂。我们不知道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少平一家,为了修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新窑,为了能让少平与兰香上学,为了给少安找到
书中的奋斗,我们不懂。少平上高中的劲头,回家种田的精力,少安建砖窑的拼命,以及少平到外面揽工,到矿山挖煤,他从不放弃,从没叫过苦,从没喊过一声累。他不是超人,瘦弱的肩膀也有压垮的时候,也想放弃退缩之后一了百了,是什么支撑着他不断向前永不退缩。
书中的爱情,我们不懂。少平与红梅的
书中那些融入了作者血与泪的喜怒哀乐,不谙世事的我们怎么能懂,少年不识愁滋味„„
作者潜意识里把少平塑造成了一个拥有完美人格的人,他的经历,或许我们都曾有过,但他的意志品质我们却望尘莫及,从这个意义上,少平的世界是不平凡的,因为他又自己内心的力量可以支撑自己闯过一切磨难,真正平凡的是我们,这些在细小琐碎中彷徨挣扎的脆弱懦弱的人们,我们或许更像少安,也有自己的抱负,辛勤地耕耘,期待成功,但当现实在眼前时,还是懦弱地低下了头选择妥协。对润叶的哎,默默地不让她为难,不让她受苦,不让周围的人说三道四,只好自己选择放弃,或许自己内心有点伤,但这样毕竟对大家都好。我们或许更像晓
合上书卷,轻抚眼角的湿润,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惊心动魄:在最平常的事情中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读完了红楼梦有无尽的回味,它是中国小说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不仅因为它较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它的博大意蕴和深刻内含。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 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 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 真的好吗 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 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 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时 18 世纪法国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 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因此,作为一名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 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 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 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 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 的“善”的存在。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 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 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 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近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 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 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 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 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 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 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一.对国家教育体系的设计
(一)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详细规划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 能塑成什么形式。”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 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 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 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 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 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 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二)初等教育的规划
等儿童过了6 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音乐和体育,并辅以诗歌和各 种高级的文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一个人达到内外的调和一致,因为“我注 意到那些专稿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 度软弱。”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服务于人的爱智部分,而体育则是服务于人的激情 部分,把这两种教育恰当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的心灵和身体实现调和,更能 使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当,让个体本身呈现出一种和谐、完善的 状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柏拉图指出文艺教育是儿童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一 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 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因此在初等教育阶 段,柏拉图在理想的城邦里为儿童设置了专门的文法学校、琴弦学校和体操学校, 用以培养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美德,教会儿童辨别美,喜爱美, 并最终认识世上最美的东西——智慧。
至此,柏拉图对全民的国家教育的设计已经基本结束,在初等教育结束的 阶段,平民子弟大多进入社会成为一个顺从的,拥有基本道德品质的劳动者,而 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子弟则要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以便发掘和培养城邦未来的最 高的统治者,这一阶段的教育,我认为就不应当划在国家教育的范畴,而应属于 对哲学王的特殊教育。
二、对哲学王的培养针对培养哲学家这个任务,柏拉图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一方面,他承认教育在培养哲学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非常看 重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天赋。
(一)对哲学王天赋的苛刻要求 在第三卷中,柏拉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人在天赋方面的巨大差异,他说“虽然是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 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 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铜和铁……”这样的论述显然决定了城邦的 统治者——哲学王,必然是从天赋金质的最优秀的人中产生的。他在第六卷的对 话中还更为详细的讨论了这一点“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 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 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这种对天赋秉性的极为苛刻的要求是柏拉图推 行自己哲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了此种优良的天赋秉性,个体才有可能成 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哲学家,并最终获得统治整个国家的资格。
但在柏拉图接下来的论述中,他也明确指出“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 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并且,即使是拥有了完美 天赋的个人“如果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得到 的结果更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合适的教导,良好的哲学家天赋才 能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
(二)对哲学家的合适的培养 关于对哲学家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除了接受上面提到的国家教育系统中正常的教育外,到了 20 岁的时候,要挑选出表现的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他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然后进行第二次挑选。从 30 岁起,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在本身”;然后用十五 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到 50 岁时,那些在实际 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然后 在他们剩下的岁月里研究哲学,并轮流管理政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柏拉图对哲学家的培养是严格分阶段进 行的,他为个体每个阶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其任务的难度与个体的年龄是成正比的,并且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严格的挑选与考核,确保最终留下的是天赋最好且学习最好的人。这种模式反映了柏拉图一种朴素的按照能力进行教育分 流的思想,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里实际上有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那就是在 20 岁进行第一次挑选时,柏拉图在书中并没有为挑选设定一 个明确的标准,甚至连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挑选都没有规定,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 中遇到的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对于柏拉图心向往之的“哲学王”这样一个纯理想的存在,仅仅从实践 的教育层面去讨论他产生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在以“理念”构建世界 的柏拉图眼中,塑造这样一个哲学家的过程所具备的哲学意义要远大于这种教育 模式本身的意义。因为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的灵魂不断上升, 最终转向“善”,转向那个呈现一切事物本真面貌的“理念世界”,这种思想催 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哲学统治者,他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呼吁并倡导民众 去选择一种哲学生活的方式,即便不能达到最终的“至善”,但至少灵魂始终是 “向善”的,我们可以把他这种教育理想称之为“哲学教育”。
三.针对哲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哲学生活和民众生活一直都存在无法消弭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他更 是亲眼见证了这种冲突的激烈和不可调和,因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个真正 的哲学家,正是被希腊的民主和狂暴盲目的民众送上断头台的。亲历了社会的衰 败和老师的死亡,柏拉图对哲学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和思考,也更加迫切的想要提倡和建立一种理想的哲学教育,去“教化”民众, 并最终实现整个城邦的和谐、幸福。但柏拉图也深知推行哲学教育的艰难,于是 他在《理想国》一书中创造了那个著名的“洞穴隐喻”,以一种寓言的方式去阐 述自己的理想以避免和民众发生正面的直接冲突。
在柏拉图 “洞穴隐喻”中,他安排一些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地洞里,脖 子和手脚都被捆缚着,不能扭头不能动,眼睛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背 后有火光,火光与他们之间有一道矮墙,另有一些人举着各种石制、木制的人、 兽玩偶沿矮墙穿行。囚徒们每天看着眼前洞壁上的各种影像,并以为这就是真实 的物体,他们天生如此并不觉得悲哀。直到有一天,他们中的某个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他生平第一次扭头看到了火光、玩偶,此时他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但在被迫走上崎岖的通道,并最终来到地面,先看过了 阴影,水中的倒影,然后是事物本身,并最终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太阳本身时, 他终于懂得了先前洞穴生活的悲哀,并会“庆幸自己的这一变迁,而替伙伴们遗 憾。”
事实上,囚徒摆脱束缚,走向光明的过程正是一个人习得哲学生活的过程, 这里隐含着三个问题:
其一,这个摆脱束缚的幸运儿是从囚徒,而不是从举着玩偶来回走动的人 中产生的,这表明柏拉图认为接受哲学教育并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而是人人 都可以享有的一种公平的选择。
其二,第一个走出洞穴的人从解除束缚到最终看到太阳,整个过程都是被 迫的,是在不可知的外力帮助下完成的。这一点,表现了柏拉图对哲学家产生的 偶然性的一种赞同,他并不认为靠人自身可以实现灵魂的完全转变,而他的老师 苏格拉底也一直把自己的哲学天赋归结为“神迹”,于是,这个在洞穴中第一个 站起来的人,是被“硬拉着走上一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 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
其三,这个灵魂上升的过程是极其艰苦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火光会刺痛囚 徒的眼睛,向上的坡道崎岖又坎坷,而在这期间的任何一刻,囚徒都可能放弃继 续向前的努力,从而使接近并认识真实世界的希望化为泡影。
通过对囚徒从洞穴里向上攀登至地面过程的描述,柏拉图实际上是强调了 哲学生活的本质:要求人们必须超越现实的生活,把目光投向现实之上的理知世 界“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的世界,直至他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 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但民众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关 注当下,关注眼前的利益,这与哲学生活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因此,转向上升 的哲学生活与留在洞穴中的民众生活之间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进一步的论述中,柏拉图让已经走出洞穴的哲人重新回到洞中,并试图 向其他人解释,此时他首先遭遇的是对黑暗洞穴的重新适应,更重要的是,当他 试图向那些固守洞穴的同伴解释他们看到的影子实际是虚幻的,并为他们指明通 向光明的道路,他反而会被嘲笑,而且很有可能的是,他会被洞穴中的囚徒们视为异类而杀死。
这里,柏拉图的描述中依然隐含了很深的用意:、 首先,哲人并没有独自停留在地面上享受真实生活的美好和至善,而是重新回到黑暗的洞穴中去试图解救自己的同伴。这样的安排,表现了柏拉图对哲学 家使命的一种明确:即哲学家不仅仅是让自己的灵魂转向善,还要承担起教化民 众的任务,让更多的人选择哲学生活,以哲人的心性品质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向。 这揭示了哲学生活的实质,即“化大众”。
其次,哲人重返洞穴后,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曾经熟悉的黑暗的重新适应, “他由于突然地离开阳光走进地穴,他的眼睛不会因黑暗而变得什么也看不见 吗?”这种由光明重回黑暗带来的痛苦是对哲人已经超越现实的灵魂的一种无情 的折磨,忍受这种低级、虚假的生活,对哲人来说是不能逃避和选择的,他自己 精神上承受的压抑和束缚是一种主观上存在的巨大困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哲人除了要忍受自身精神层面的痛苦外,还会 受到那些从未走出过地穴的同伴的打击甚至是残害,“要是把那个打算释放他们 并把它们带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是可以的话,他们不会杀掉他吗?”这样一种 现实反映的本质就是哲学生活和民众生活之间有着难以勾销的巨大裂缝,试图弥 合这一裂缝的哲学家,如果不是被盲目的民众杀死,那就是被“大众化”,最终 回归到原来的地穴生活中去,不再执着于追求真理。
在整个“洞穴隐喻”的叙述过程中,柏拉图的态度是十分理性和客观的, 他十分清楚这种哲学教育的艰难,明白塑造一个优秀的哲学家需要的是“天时地 利人和”的极其苛刻的条件;而同时,他也深知,即使造物主真的创造出了这样 一个优秀完美的人,他的生存环境也是极其恶劣的,他以神的名义担负起哲人教 化众生的使命,却不能确保可以逃脱被众生驯化甚至处死的命运。这种矛盾的现 实,正是激励柏拉图创建一个理想城邦的最本质动力,因为只有在这个理想的城 邦中,这样一个优秀的哲人才有存在的可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无上价值。
综观柏拉图的整个哲学教育思想,在他为人的天赋划分出金银铜铁不同质 地之时,他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了真正的灵魂转向是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实现的; 这也从正面说明了哲学生活不是每个人的志业,也就是默许了哲学生活与民众生 活之间的难以跨越;但他同时又有意唤起每个人哲学生活的可能性——即使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但至少不要永远满足于做一个囚徒。
反观当下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柏拉图这种着眼于培养人灵魂自由的 哲学教育是极度缺失的,而同时又是迫切需要的。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提升平民个人在社会整体秩序中的地位,建立自 由、平等的现代民主。然而,现代民主意味着民众的意见成为社会生活的风向标, 社会生活的德性品质必然随之降低。民主的生活并不必然意味着善好的生活,当 大众服从于习俗、时尚、潮流,停留在个人的“意见”之中,而不欲求真正的知 识,那么民主就不是抬高而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心智水平。在这样的事实下,掌 握社会方向决策权的民众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道德储备,那么社会所面临的未 来就必然充满了错误和不可知的危险。所以,柏拉图所追求的这种以升华人的灵 魂,还人性以自由的哲学教育正是我们摆脱民主的盲目,还卓越于整个社会的一 条正确的道路。
卢梭早已经证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足以敞开人性之幽暗,在今天,以实用 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极大地扩展了人的外在理智行动能力,而人的内在心灵生 活非但没有同步扩展,反而在迷离的物欲与技术的沉迷以及现代生活的均一化带 来的自我迷失中渐渐趋于晦蔽。正如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说过的:“孔子的思想 教人们更好的去探索自己的内心,让每个人的眼睛更好的看清自己的心灵。”事实上,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念与孔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所提倡的,虽然是一种难以完全实现的灵魂教育,但其本身关注人性自由,呼唤个人存在的卓越的理想却是值得整个现代社会去深入思考和接纳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0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