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忙碌的蚂蚁读后感集锦56句-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

《奔跑的蚂蚁》读后感1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是辛勤的工作不愧对自己的一生?还是尽情的游乐享受生命的乐趣?这是大多数人的未解的疑问。我也站在选择的岔口,不知应走哪条道路。

当我在这难题面前,我决定用书籍填补我思想的空缺。

我努力阅读,终于找到了那灵魂的补丁——《奔跑的蚂蚁》。这篇文章的作者描写了快节奏生活的细节,向我说明了一个道理:生活不应该是快节奏的,也是不能怠慢的,而是“适中”。

我的脑袋好像被敲击了一下,身上的某个部位发生了异变,我对生活的看法轰然改变。我一直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我六点起床,学习后吃早饭,上学学习,吃午饭,然后继续学习,放学后回家吃晚饭。再学习一会儿后睡觉。繁重的学习任务,“两点一线”地重复生活规律化成无形的压力落在我这个小学生身上,使我感到厌烦;急躁和莫名的冲动感。我认为工作便是生活的全部,可这是对的吗?我不断问自己。虽然我选择了这条路,但自己却走得怯怯懦懦的。

我又想起那次去云南旅行,我们去了著名慢生活城市——丽江。在丽江古都中,时间似有似无。漫步在石板铺成的小道上,来一串羊肉串,要一串佛珠子,参观名人的蜡像馆,高歌古今的歌曲。没有人要你一定得做什么事。也没有人要一定得做什么事。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人来到这里生活一段日子,或许会有些不安感,但在这儿,他能找回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快乐。

其实辛劳之乐和悠闲之乐不是两条道路,而是天平上的两端。如果我站在一端,定会出现极端的偏差。我们应该“适中”地站在支点上,才能保持生活的平衡。所以,在工作的同时适当放松,这难道不是生活的意义吗?

《奔跑的蚂蚁》读后感2

我说过:一个跑步者身后都有一个《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的故事。

跑步的跑友都会用笔记本记录(很多年我就是这样的),或是开个人博客记录,记录跑步中的人和事,记录跑步中的点点滴滴。

可把它写成一本书的不太多,不过还是有这样一个跑友,她就是丸子格格。

我没有见过真人,只是时不时的读一读她的博客,初步印象是写得很多很详实,酷爱免子,也时常的挖坑待补。

老早就听说她出了一本书叫《蚂蚁的奔跑》,我未获得赠予的荣幸,不过还是想看看书中的内容,因为我也是爱跑者,昨天,跑吧老李的博客中提到了她,还特别强调有电子版了,和老李联系后我得已看到了大作。

《蚂蚁的奔跑》,蚂蚁也能奔跑吗?蚂蚁不是爬吗?和跑有关系吗?

为了弄明白这些问号,我用跑马拉松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不懈的一气读完她的《蚂蚁在奔跑》。

读完后有许多感想:

一、世间没有什么不可能,行动就会创造可能。

二、蚂蚁运动的本质是爬,只要你愿意,爬快一点就会跑起来。

三、在参加比赛的万万人群中不是每一个都是跑42195米的,不是每一个都是跑得快的,不是每一个都是瘦的,但敢于报名就是勇者,敢跑就是英雄,冲过终点就是冠军。

跑步比赛的本质就是比谁跑的最快,可看完《蚂蚁的奔跑》后觉得跑得慢的才来是真正的主角,才是真正享受赛事的人,才是真正品味赛事的人,才是真正的群体,才是真正的群众体育。

因为,她们慢慢的跑,没有错过身边任何一个风景。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更渴望什么时间我也这样跑。

《奔跑的蚂蚁》读后感3

在暑假我读了《奔跑的蚂蚁》这篇文章,深受启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古人和现代人生活状态的区别,也写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古人很懂得享受生活,做什么事总是一不慌、二不忙,心里也很踏实,没有什么顾虑;而现代人,生活节奏慢慢变快,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做着事情,无论大人、小孩。以前,在爸爸那一辈,每到晚上,小孩子就聚到一起,斗蟋蟀、抓蚂蚱,很有趣;而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课余生活全都被辅导班占满。古人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现在的人,熬夜加班,加到凌晨一两点的不计其数。我想,我们不妨像只慢吞吞的蜗牛一样静下来,慢下来,细细的享受一下生活。只有慢下来,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还有一点,现在人总爱争第一。大人争工作第一、金钱第一;小孩争学习第一、考上的学校第一。可是,大家要知道一个道理,如果水壶里的水灌得太满,瓶子又塞得太紧,水壶就会炸了。而我们就像这个水壶,不妨倒掉些水,拿掉塞子。书中说:“人生不需要最好,而需要正好。”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人们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会有的,空闲,不也是这样吗?作者常说树上的蚂蚁匆匆忙忙,一刻不休息,但我们是人不是蚂蚁,所以我们不妨适当的放松一下吧!相信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奔跑的蚂蚁》读后感4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作《奔跑的蚂蚁》。

这本书有很多篇文章,我最喜欢的是“奔跑的蚂蚁”这一篇。

文章大概意思是:“我”因为自己的生活忙碌而想到了一个家庭每一位成员疲以奔命的生活状态,抚今思昔,于今思人们生活对比中,对快节奏的生活提出了质疑。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因忙碌忘记许多重要的事情,比如家人的生日,再比如与朋友的约定,再比如……人们也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改变着。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实例:加班族为了节省时间,常常饿肚子;为了改时间,常常早出晚归;为了尽早完成任务,常常只吃速冻食品或泡面;甚至有些小学生,为了不迟到,早饭只吃几口或者一口也不吃……这也使人们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差,有些得了癌症,有些英年早逝……

我也有这样的例子:刚上学的时候,我因为不习惯早起床,所以每天早饭都是狼吞虎咽,只为了上学不迟到,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后,我就开始肚子疼,妈妈一开始以为是拉肚子,让我吃药,可吃了一天药后还不好,妈妈就领我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因为饮食不规律而导致的,让我吃饭时要注意。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以要适当的放松,就像文中提到的一样——因为你是人,不是蚂蚁。

昆虫记蚂蚁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一本书,这本书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本作品。感谢推荐如此一本好书给家长与孩子阅读!孩子的成长无疑是对世界求知、探索和解惑的过程,这本书带给了孩子一个未知且神秘的昆虫世界,孩子在书中读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大自然的规律,读懂什么是艰辛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爱。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的进步无疑是幸福的。

《昆虫记》主要写了螳螂、蝗虫、蟋蟀、蝉、萤火虫等十七种昆虫的描写,加上作者的一些经历,组成了《昆虫记》这本书。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昆虫的特点、产卵的过程等等。

从作者发现这些昆虫,到养这些昆虫的过程中,把昆虫的点点滴滴一字不漏的详细地描写出来,让我们对昆虫有更多地了解。作者从字面上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我,甚至连时间都给忘了。虽然我不喜欢昆虫,对昆虫也不了解,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昆虫有很大了解。如果每个人都看了这本书,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收获,也对昆虫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能,任何生物都有与生俱来的本能。吃饭、睡觉……都是本能。

《昆虫记》中讲,蝉的嘴可以刺破树皮吸食树汁。而蚂蚁、黄蜂、苍蝇、玫瑰虫总是想霸占这口“井”。蚂蚁甚至咬住蝉的腿,爬上蝉的背,更有甚者,居然一口咬住蝉的嘴,企图将它拖走。

可是,为什么就说它们不对呢?这样只是出于一种本能,你想想,七月,昆虫们有哪一个不口渴?所以,它们所做的,也仅仅是出于它们自己的本能罢了。

而蝉也酷爱唱歌。它为了增加声音的强度,又在胸腔部位安放了一块响板。这种宽阔的响板使五脏六腑只得安放在一角。可蝉毕生唱的歌,给别人的也只有痛苦与烦躁而已。那么蝉,为什么还要唱呢?好像只是本能了吧?

还有很多关于昆虫的.本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具有自己的天赋。在人的社会中,我们把有天赋的人称为天才。而在昆虫社会中我们会把它们与生俱来的本领称作本能。因此,本能,其实就是昆虫们的天才。

对于家长自身来说对于昆虫的了解也是贫乏的,如此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小小虫儿带给我们除却忙碌工作的一丝闲暇与快乐,陪伴着孩子陪伴着昆虫收获了欣喜。平时面对孩子关于昆虫的问题总是回答不出,甚是尴尬,有了《昆虫记》的阅读弥补了知识的缺乏,在书中读出了乐趣。大自然是伟大的,小小昆虫世界像一部不朽史诗展现了大自然的一角,使人慢慢体会到大自然中物竞天择,生生不息的规律,带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敏锐的视角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用心去看用心去想,不仅仅是昆虫世界,还有更大的世界等待着孩子去探索。热爱大自然,有颗纯真善良的心,是多么的有意义。

这本书非常好,经过作者十分精细的描写,把所有的昆虫都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好像这些都在我的眼前,作者把昆虫的样子和生活习性都描写在了书上,希望你有空也看一看这本《昆虫记》。

《昆虫记》值得一读!

昆虫记蚂蚁读后感1000范文二

这个夏天,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妈妈给我买的《最美法布尔昆虫记》这套书,书里的图画我喜欢,书里描写了好多种昆虫,我最喜欢的是:地下王国统治者蚂蚁。

如果了你发现了一个蚂蚁洞,你也仔细观察一下小小的蚂蚁是怎么把大大的食物搬回洞里去吧。

开启《昆虫记》亲子共读之前,由于自己的忙碌及认为自己先前囫囵吞枣的浅尝辄止,于是先让孩子一人行进在神秘的昆虫天地间。“妈妈,萤火虫最喜欢吃什么?”“蝉有几只眼睛?它靠什么为生的?”“谁吃卷心菜 长大的?”……孩子一连串的质疑问得我瞠目结舌,耳根发烫,这时我告诫自己该好好和孩子一起读读《昆虫记》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户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他仍然抓紧一切时间自学。后来,他获得了教师职位,在课堂教学之余,他阅读了一本昆虫学著作,从此萌生了要毕生研究昆虫 的伟大志向。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粗茶淡饭,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撰写出10本科学巨著——《昆虫记》。

“贝贝,你喜欢看这本书吗?”“当然!我都看了两遍了!”女儿手捧《昆虫记》,眼不离书地干脆回答。“那你与我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我紧接着问。此时女儿转过身,慢条斯理地说开了:“首先,它不 像其它的科学书,它的内容很趣味,像讲故事一样的;还有它里面的插图是彩色的,很形象,有时把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更吸引人;还有它能给我很多不知道但很感兴趣的知识……”听着女儿饶有趣味地讲述,我也再次捧起 《昆虫记》细读起来,读着读着就仿佛走进了昆虫的世界里,我甚至觉得触摸到了它们的身体,闻到了它们的气味,成了它们中的一份子。和女儿一起读完《昆虫记》,我俩对昆虫们的生活习惯就有了很多的了解,期间还进 行了有趣地出题对答呢。我知道了夏日音乐家蝉是用一个抽水机般的长嘴来吸收树汁的;我还知道了萤火虫是一种食肉动物,最喜欢吃蜗牛;我还了解到菜粉蝶能以惊人的速度吃掉卷心菜,还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它一次能 产下200粒左右的卵,但是只能有三四只卵变成菜粉蝶。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哈哈,答案就在这本书里了。

“妈妈,你喜欢《昆虫记》吗?”“当然,但我更欣赏这本书的作者——法布尔,你猜为什么?”我望着喜滋滋的女儿回答说。“嗯,法布尔是一个爱昆虫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的人,对吧!”“是的,法布 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昆虫,它们都是一些可爱的小生命,我们都应该爱护它们。法布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昆虫,从来都不把昆虫开膛破肚, 而是充满爱心地在田间研究。他对昆虫们的热爱才让他写成了这么有名的著作。”我合上了这本书,顿时感觉有一种满足感,内心涌动着一股强大的内力。感谢阅读的魅力,让我又有一次亲历共读的愉悦和满足。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信仰,那亲子共读就是一种幸福的追求。让我们在孩子童年的美好时光中,多陪伴孩子进行亲子共读吧,你会感到其乐无穷的!

一个雨前的黄昏,蹲在院子透气。偶然间看见那些小小的生物在自己的洞旁迅速且忙碌的搬运着从洞内刨出来的小土粒,来来回回,不停不歇。

人,多像这些蚂蚁啊!每天都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着。累,想停下来,但不可以,只要一停下来,就会恐慌,无措。

有一只蚂蚁远离了洞口,朝远处快速的爬去,慌慌张张的,它也想离家出走么?……我紧紧地盯着它,结果没走多远,又匆匆地拐回来了,为什么?我无从知晓……

忽然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多么想逃离父母庇护的翅膀,去感受独自飞翔的自由,去追求我一直梦想着的天堂。我努力着,饥饿侵蚀着我的身体,暴风雨拍打着我的翅膀,那时转身的.勇气不断的嘲笑着我,也提醒着我: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我坚持下来了,抖了抖身上的泥水,回首的那一霎那才发现;原来,他们一直都在……

思想恢复了平静,蚁窝又一如既往地繁忙而有序。看厌了这样的单调,我心中升起一丝邪念,好奇心促使我动手捣毁了它们的窝。没想到,从外面看虽然只有一个米粒大小的洞口。里面的空间却有两颗花生那样大,洞口有几小片树叶支撑着浮土……真让我惊讶!这得需要它们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的愧疚更深了……

洞被摧毁之后,它们先是惊慌乱窜,可是没多久,就恢复了平静,它们纷纷爬入洞口,开始新一轮的劳作。它们是想再造一个家。

如果我们的生活遭到破坏或颠覆,我们会像蚂蚁一样坚定吗?

十分钟后,蚂蚁的洞已小具规模,我的心稍感安慰:希望以后你们不会再遭遇人的脚掌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026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