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合集70条-读后感
范文一:《“走”完长征的婴儿》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贺龙的女儿贺捷生,现在应该说是贺捷生奶奶。她讲述了那时她“走”过长征的故事。
那时,她出生在革命根据地。时间为1935年1月1日,她的父亲打败敌人后,她就出生了,我想:她一出生就有“双喜”,她后面一定有好运。可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11月19日,敌人一百多个团在攻击,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开始了长征。但,幸运的是她的母亲并没有丢下她,她被母亲放进箩筐,背在身上开始了长征。可刚刚脱离危险的.她,又有一个考验等着: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而且这又是一个寒冬,虽然差点丢了小命,但她还是挺住了。
刚走出雪山,又在过草地。那时,她已经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都没了,大人已经考虑如何埋葬,有人弄来了一块布,她的“棺材”有了,幸运的是她还有一口气,大人就继续带她走,终于走过了草地。
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生活、不好好爱惜身体。
贺捷生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贺捷生奶奶出生的那个环境,让我们一起为今天、明天而努力吧。
范文二:《“走”完长征的婴儿》读后感
这篇课文讲述了贺捷生奶奶不满一岁跟着红军走完了漫漫的长征路的故事。
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我感觉到了当年的红军战士们长征时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漫漫长征路上,不畏艰险,爬雪山过草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回顾在枪林弹雨中战斗的红军战士们,再看看我们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就算学习上有再大的困难,和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我今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决不向困难低头。
教学目标
一、积累并理解词语“襁褓”“围剿”“围追堵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三件事,并复述其中的内容,体会长征的艰险。
三、理解“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感受给予后人的精神滋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长征和贺捷生
一、板书“长征”。
(1)了解长征
● 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节,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例如:为什么长征,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哪里?)
● 罗列信息
媒体出示:
1935年11月19日
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二万五千里
(2)根据上述信息,稍作整理,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二、板书“婴儿”:
(1)板书“贺捷生”。
(2)理解“襁褓”。
三、补齐课题,媒体出示: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齐读)
二、整体感知,简要概括长征途中的三件事。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写法,思考几件事?
(1)哪几小节写了她告诉记者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读课文2——6小节,思考:贺捷生告诉了记者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读准:一步不落、着落、奄奄一息、衣杉褴褛
二、指名读课文的4——6小节,尝试概括三件事。
(1)指名读4——6小节
(2)出示第4节,指导概括
● 当时的情况是:过封锁线(是因为包围、追赶、封堵、拦截)发生的事情是:妈妈怕暴露部队,用衣服捂住我的头结果是:险些丢了命。
● 还没有完成,因为主要是讲贺捷生的事,所以在表述应当用我被妈妈怎么样了或我怎么样了。(媒体出示)
● “我”字上必须加引号,指的是“贺捷生”。
● 指名读。
(3)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并在组内交流。
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突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丢”和“颠落”,用哪个词概括更准确。
(5)现在我是记者,你来做贺捷生,请你把从父母那听来的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连起来概括说一说。
(6)引读第三节(媒体出示):天上有——地上有——死亡的威胁来自于敌人的包围、追赶、封堵、拦截,课文所叙述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就分别介绍了红军战士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突出敌人的包围圈。然而阻碍红军的还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又值——。(第三件事,就是描写了过草地时的情景。)
三、复述第六小节,感受长征的艰难
一、男女同学分读第六小节。
二、了解红军过草地的情景,体会长征的艰辛。
● 认真听、仔细看、用心记。
●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选用用媒体中的词语介绍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的`困难。
三、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红军过草地的困难和危险,现在请你把贺捷生是如何“走”过草地的告诉别人,因为要把具体的内容讲出来所以要读熟,并记在心里,同时把草地中的危险与困难也加进你的复述中。(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四、体会“走”得含义,理解“精神财富”。
一、引读第三节。
二、红军精神是怎样的精神?(这些被贺捷生奶奶统称为——精神财富,而且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难怪记者会说——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媒体出示,指名读)
四、学到这,你对“走”有了什么理解?
五、板书:经历
六、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许多人都重新走上了长征路,想要通过长征来磨砺自己的意志获得精神财富。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像他们一样亲自走一走长征路,但是我们可以去读读有关长征的书,让书中的故事带你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吧!
板书: 14“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贺捷生)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一、教材分析
《“走”完长征的婴儿》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找生字、学新词。但
是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生字新词,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例如本课中的“剿”,
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还要帮助学生分清字形,理解字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最基本、
最主要、最经常的.训练,它需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因此在理解“围剿”、“奄奄
一息”等词语的意思时,要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正确
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体会长征途中红军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目标二: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归纳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在概括时,先指导学生找到每个事例相对应的小节,然后对每小节的内容进行归纳。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归纳,所以教师要手把手地教给方法。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边读边想,怎样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概括。教学时,既要有教师的示范引导,又要有学生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概括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目标三: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虽然课文记叙的是贺捷生奶奶长征途中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是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领会其中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长征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或者是主要人物,或者是主要事件,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课题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始,只要抓住了题眼,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再进行解疑既是适时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也是在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二)循序渐进,学习归纳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提高概括能力呢?教师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本课先着重指导学生学习归纳节意。在概括第一件事例时,教师引导学生说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概括这部分内容。
但找出关键的信息后并不等于就会归纳了,还需要把这些内容组成通顺、连贯的语句。学生往往能找到关键词句,但却不能把话说清楚、说连贯。因此,教师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句式,例如“什么时候,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指导就像是给了学生前行的依靠,学生借助它们便能前进。
在归纳第二件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合作来巩固所学的方法。这样,学生前行的步伐又迈大了。第三、第四件事例则让学生自己归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指导、再训练来帮助学生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有效地提高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领悟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学生不知道,更无从谈起长征精神。因此在归纳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描写当时困难的语句,再一次体会红军遇到的艰难困苦。同时,结合录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