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和读后感一样吗收集80句-读后感
最近在读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合著的《解读
但是, 我们又在文本多元解读的背后看到了深切的忧患。阅读中放弃了个体生命的深度体验,肆意追逐乖张个性的奇谈怪论,尽显低俗浅薄。这种倾向正在导致阅读价值的流失甚至崩溃。特别是当这种低俗和浅薄跟社会上躲避崇高、戏说经典、解构英雄的社会思潮合流时候, 就会使文本的多元解读泛滥成灾。这种状况对于人们精神污染的程度是决不可低估的。
读了《解读语文》,我认识到自己以及其他一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一些问题 。
一、文本结构深层文化密码的缺失
在《解读语文》的序文——《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中,孙绍振老师以一位教师讲花木兰的例子提出了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的要求。正如他所说,平面性的自发主体,不能与文本隐性结构进行调节和同化,无法将文本立体结构和立体的人解读出来,就只能在多媒体,在导入、对话等等上,玩些花样,不但不得其门而入,有时甚至制造混乱。
孙绍振给我们介绍了这位老师是如何讲花木兰的。他先放美国的《花木兰》动画片,接着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了一番,然后讨论《木兰辞》的文本。老师遵照所谓“平等对话”的原则,问花木兰怎么样?学生说是个英雄。这花木兰什么地方“英雄”啊?学生想来想去,回答说花木兰英勇善战啊……老师又问了,花木兰回来以后,家里反应怎么样啊?学生说,爸爸、妈妈出来迎接她。某同学你做个样子是怎么样迎接的。学生作搀扶状。又问,弟弟怎么样?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某个同学你做个磨刀的样子。那学生就做磨刀状。就在这嘻嘻哈哈之间,文本中的花木兰消失了。多媒体上的.花木兰也遗忘了。花木兰变成一个贫乏的概念。英雄就是英勇善战的。多媒体,朗诵,对话,花样玩得不少,可是学生看到的却不是文本中的花木兰,而是预期的心理图式中固有的男性英雄。
这位老师就没有从心理隐藏的现成预期中解脱出来。他没有真正读懂《木兰辞》,脑海中尽是现成的、空洞的英雄的概念。没有用文本中微妙的、深邃的信息,推动读者内心图式的开放,作深度调整。孤立地强调自发主体,就是放纵封闭性,对汉语中“英雄”一词中蕴含的男性霸权就会视而不见,就只能感而不觉。
孙绍振老师在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自由思考与学学养积累的矛盾。我国后现代教育理论家只要自由思考,摒弃学养积累,不但完全脱离阅读实践,而且脱离我国丰厚的阅读传统。我国的教育理念,从来就把思和学视为一对矛盾,而且把矛盾主要方面放在学上,也就是说,学是思的基础。和文本作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作本钱的,对《木兰词》这样的经典文本,没有学养作本钱,不管主观上多么开放,也是读不出女英雄的文化和艺术的奥秘的。这并不神秘,原因就在于韩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不学无术,不可能进入经典文本的深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自发的主体论,却把看热闹当成了看门道。阅读是一种专业,专业的修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循序渐进、不畏艰难地习得的。
二、过分注重学生的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 提倡多重对话, 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可是在诸多的语文课中,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很多老师常把对话的主次颠倒了。不可回避的尴尬是, 一方面,课堂氛围似乎是因为师生平等对话, 学生的所谓自主探究,因为种种活动而活跃了,热闹了;另一方面,对于文本的理解,并未有真正到位的深化,蹂躏文本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一节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非常活跃,非常热烈,学生的开放性很大,出现各种各样的解读,甚至出现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解读,包括误读。
例如,有的同学从李后主怀念失去的宫廷乐园中看到了“爱国主义”, 从《荷塘月色》中看到了四·一二政变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从贺知章的《咏柳》看到了对于“创造性劳动”的“歌颂”,从《司马光砸缸》中看到了破坏公物,从《背影》中看到了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父亲,从《祥林嫂》身上学到了誓不改嫁的高贵品质,从《皇帝的新装》中, 感受到向骗子学习骗术以骗坏人是必要的。由于对多元本身理解的偏差等种种因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看到曲解、误解甚或乱解文本的现象发生,这显然是不对的。
教师的文本解读不但要转化成专业的阅读态度和方式,还要解读好我们的学生主体。也就是说,我们的文本解读须扎根于课堂教学的土壤,才能真正有效。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这是塑造心灵, 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
一.
做读书笔记有如下好处:
1. 记可加深印象经常做读书笔增强记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作笔记就是将读、想、写结合起来。脑、手并用自然比只读不写印象要深刻得多。比如作摘要就比单纯的读书多了一遍挑选和抄录;写读书心得更是将阅读的收获和
2. 做读书笔记能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做读书笔记并非简单的“摘、抄、辑、录”之类的纯技能性工作首先就有一个择取、筛选的问题。这“择取”和“筛选”要经过思考和判断必须在认真阅读之后以对书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为前提。而通过做笔记又能促进对书的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3. 做读书笔记有助于情报摄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个英国作家出版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册子把希特勒的军队部署包括168名军官姓名全部披露了。希特勒大怒命令他的特务头子亲自审理此案。该作家被骗到柏林纳粹问他怎样得到情报时出人意料竟“都是来自德国的报纸……”。德国的报纸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不断地零零星星地透露了一些军队情况该作家用小本子今天记一条明天摘一点最后凑出了整个结构。可见做笔记有助于我们获取情报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所用。
4. 读书笔记是积累资料的有效方法。
积累资料是学习、工作和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人的头脑要记的东西太多即使是记忆力很强的人也会有一定的限度到时候遗忘的。所以做学问的.人几乎都要利用笔记来积累资料、帮助记忆。笔记能弥补记忆的不足。做读书笔记就好像是建立资料的“储存库”。一量需要有关资料就可以很方便地到“储存库”中去寻找。当然记笔记、做卡片还要强调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见什么就记什么。作为中学生积累资料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来做笔记以促进自己的学习;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某些方面的学习专长来搜集资料积累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专长同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5. 做读书笔记能激发创造性阅读。
做笔记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会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使思维更加活跃在阅读过程当中触发灵感冒出思想的火花产生一些新见解、新构思、新发明。读书笔记成了创造的激发器。
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 符号笔记
就是用不同形状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图形在书刊上作出标记。有时还可以配合符号写上简要的几个字使符号的意义更具体明确。
这种笔记一般在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因为在阅读过程感到有些问题须作进一步思考或者要设法记住它便随手标示出来准备回过头来再仔细研究。
必须强调的是书刊要是属于自己的才能在上面打上各种标记。如果书刊是图书馆或朋友的藏书切忌使用这种形式。常见有人在借来的书上面乱写乱画这种举动的用意可能借此炫耀学识但在别人看来这些圈圈点点刻画出一个丑陋的灵魂令人恶心。一个自尊自重的人是不该去做这种蠢事的。
符号笔记的各种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由自己掌握。但要注意:各符号使用前要加以设计线条和图形的含义要固定阅读自始至终都要前后一致不能一天一变否则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使用的符号不可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也不宜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起不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 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校文、订误、提示、心得、评语等眉批或在原文后面加尾批在行与行之间加行批在正文两边加旁批在佳妙处加旁点在最精警处加旁圈。这类笔记的好处是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写得好的批注笔记小而精见解独到一语破的能启发顿悟即所谓“思理入妙要言不繁。”这样的批注是哲学思辩性与文学精炼性的统一不但于笔记者本人有回味的价值其他读者亦以一睹为快。
批注时应该做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但批语也不应过长啰哩啰唆地说不到点子上也不好。
和符号笔记一样这种形式也是当书刊是属于自己时才适用。
3. 摘抄式笔记
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语句、数据、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辟的论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录下来甚至全抄原文以便日后查检。关于词句、个别论点、个别事物的摘录则宜用卡片或活页纸的形式以便于分类保存查检;长篇文章的详细抄写宜用笔记本的形式可多备几个笔记本按需要分门类分别抄写。更为省事的就是将这些文字(或图画)剪下来帖在笔记本或不用的杂志上。如果书刊不是自己的则可以先复印后剪贴。
读书笔记,它不重在于你写了多少篇,写的怎么样?关键是你是否在读书时善于做读书笔记呢?明确做读书笔记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你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我们在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时候,不仅检查学生写了多少篇?更重要地是看学生读书笔记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读书反思、读书方法、读书
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读书笔记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05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