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结尾合集86句-读后感
有人反感方法论,认为方法论只不过是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东西。对于这种观点,我并能完全认同,确实空谈方法论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是我想说的是,方法论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纸上谈兵,而是对于你实践的一种指导,可以帮助你省去很多没有必要的思考,提高你的效率。所以站在这个理解的角度上而言,我是反对那些对方法论持批评态度的人,对于这些人我唯一能说的就是“每一样东西是否能发挥它的价值,重点在于使用它的人,而不在于东西本身,就像核能一样,作为能源就能造福人类,用在武器上就是致命的凶器”。
读《思考的技术》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那本《聪明的人用方格笔记本》,其实这两本书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在《方格笔记本》中,也提到了《思考的技术》的作者大前研一的工作方式,其中也讲到了大前研一为什么习惯记笔记从一张纸的左下角开始记起,右上角写结论。关于这种习惯,在大前研一自己的书《思考的技术》对此也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说明。这样的做法,就是为了更好的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归纳整理的能力。在方格笔记这本书中,充分体现这种笔记整理的价值,让所有的逻辑显示非常顺畅,同时在完成之后甚至于相当于一个非常好的PPT。不仅仅自己容易理解,别人也非常容易理解。
讲了这些,重点讲讲《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的一些自己体会的重点内容吧。《思考的技术》这本书的核心是两点:一是为什么要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如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什么要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活中,总是有些人在说“我的工作是文案,并不需要什么逻辑思维的能力”,“我的工作是销售导购,逻辑思维能力对我来说一点用都没有”等等。对于这些认知,在我个人的理解上而言,我觉得只是这些人并未看到自己工作的本质,以及自己生活和思考的根本所在。其实不管是任何行业,逻辑思维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逻辑思维弱的人强特别多。我个人对此就有过一段非常深刻的经历,就是我刚工作的第一年,作为产品的我需要去和技术沟通需求,然而沟通了半天我一直都没有和技术说清楚问题的所在,同时也没能理解技术的思路,最后没办法只好请老大出马。对于,我无法讲清和理解的问题,老大和技术三两下就达成了一致,另外当时的在旁边听他们讲,也始终没有听的太明白。相比于他们,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真的比他们相差太多,从而在沟通上也始终需要比起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这样的成本其实比什么都要高。其他的成本,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可以解决,唯独时间一旦消失就无法回头。
另外,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对于未来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这种预测,来自于他们长期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得出的结果。其中我觉得最为强大的就是,将这种能力内化成为了直觉。大家都知道,直觉是一瞬间产生的,但是其实直觉的出现只是我们大脑为了更好的减少能量的消耗而建立的最短思考路径。简而言之,就是大脑为了偷懒而制造的捷径,而这条捷径的长短,取决于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越强的人,直觉越强,凭直觉得出的判断也能更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原理就同那些优秀的运动员长期大量训练自己的肌肉记忆一样,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当出现相同的条件触发下这些运动员的肌肉记忆就会自动触发而准确的完成整个动作。
如何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讲了为什么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后,就该有很多童鞋会问“既然逻辑思维能力这么牛逼,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训练和提高呢?”在《思考的技术》中,大前研一讲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长期大量训练的(当然除了那些天生就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天才们),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每时每刻进行训练。比如当你看到一个广告,或者一个你感兴趣的东西,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面问自己,这个东西为什么会做成这样?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件东西又有什么用?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去做这件东西?等等,通过不断的给自己提问,同时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一步非常重要的,就是当思考给出自己的假设之后,试着去从某些方面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能让自己坚信它是绝对正确的。
然而对于验证这个环节,在我自己目前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来说,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也决定了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这个世界中成天“思考”的人很多,确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失败的空想家很多,而真正成功的实干家很少,因为大家都不敢去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停留在了想象中。或者说只是验证了几个假设,就放弃了不再敢去验证其他的假设,直到最终找到那个最正确的答案。同时验证环节,也是一个帮助你积累经验最最重要的步骤。只有经过验证的东西,也最终才能成为你可以快速放心去提炼使用的结论。如果你的思考总是缺少验证环节,你最后会感觉自己似乎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到底收获在哪里。最为明显的感受,就是在工作中,不论做完什么总感觉心里没底,心里发虚。所以童鞋们,在你们充满奇思妙想的脑袋里,千万不要忘记去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进行验证,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丰富的有价值的经验,这些也将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1
刚读完一本书,由于记忆暂存效应,可能会感觉收获很多。但真正的收获,或许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还留下的东西。所以,这次这么久没写读后感2,是因为我想看看,这本书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呵呵。还是接着那两个本质问题。
一、你知道思考的重要性吗?大前先生说,人不同的命运是由不同的思考方式造成的。我现在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思考其实是很痛苦、很累的。在做了多年的具体工作后,几年前的一天,我回顾以往,幡然醒悟:虽然自己做的工作看起来是脑力劳动,但自己其实是一个没有动脑子或者很少动脑子的人。才工作的时候,是学了很多东西。但那些东西只能称作是知识,而不是智慧。自己不过是满足于知识数量的增加、工作数量的增加而已,并没有动脑子想到如何有所突破、与众不同。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需要痛苦地动脑子的。即使是现在,我恐怕还是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动脑子的人。还要努力。
二、你会思考吗?大前先生说到的方法大概有2个:
1)收集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提出对策→执行并验证这里有个重要的步骤“验证假设”。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提出假设、并且验证假设。你提出一种假设,其实就是将问题进行了限定,限定了边界,问题就能被分而化之,最终得到解决。你的语言表达应该能反映你的思路:“假设。那么。”。
2)MECE原则这个原则很早就熟悉了。MECE有点像软件开发里的穷举法。穷举法其实是一种非常工程的方法,看似笨,其实巧。我们做事情,其实最追求的是成功率。不要想什么巧办法,越是简单、越是不需要技巧的方法,就越可能是好方法。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大前对将来的预测。忘了他是凭什么做出那些预测的。但有一点我很赞同,他认为地球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方式会越来越相同。能想起来就是这些。或许这就我真正有所体会的了吧。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2
预见未来,是通过逻辑思考得来的。有时候,我们会惊叹某些伟人的预见性,其实这些看似很神甚至很偶然的事情,是经过他们的逻辑思考得出来的。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理由的,逻辑思考的能力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缘由。
我觉得日本的房地产发展可以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个前车之鉴。实际上,历史有相似的地方,很大程度都是由于群体的盲目性。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不对,但是群体的决策往往是不符合逻辑的。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某几个伟人创造的,但他们战胜了群体的盲目和自私自利之后,才会推动历史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希望中国的房地产会在中国的领导人手中避开日本曾经掉下去的陷阱,走一个合理的道路,不要急功近利,损人误国。中国的房地产在未来的五年该到了变数频出的时代了。刚看新闻报到,什么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各种政策正在发挥着作用,目前效果不明显,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今天笑的人,明天不一定不会哭;今天活不下去的人,明天不见得还会倒霉。
五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大前研一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思考。手机的功能扩展,电子银行,电子身份验证,手机将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家庭服务器的`描述也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我们公司正在做的EIB也是对一种对未来的革新,我更希望这种自动化的便利可以更广阔地惠及到普通的老百姓。未来五年,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具备这种思考能力。就算是真写出些什么,也只能是自己的臆想和猜测。今天再做个梦吧,希望可以看看未来五年的模样。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3
在这个时代,企业界的人士必须具备的是突破既有价值观的思考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具备在商场上的突破能力与开拓者的思考逻辑。来吧,让我们迈向荒野。新经济时代早已到来,新经济有四大经济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现在正是绝佳的时机,聪明人要抓住它。
看了这一章,似乎看到了大前研一先生给我们描绘了物联网的世界。他的M2M构想与现在的物联网可能只是名字的不同,核心含义其实是相同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确实会再一次改变整个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绝对是革命式的变化。物联网,关键的部分是感应器,有了灵敏准确的感应器,再结合目前的网络技术,在构想中的世界就真的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个世界会让这个技术肆无忌惮的发展吗,我个人认为,阻力很大。因为这个技术会导致失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出现,。从大前研一先生的描述中,很多行业甚至是政府部门都不再被需要,这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革命了。未来的世界会不会像今天反对全球化一样,反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呢?如果会,怎么解决那些失业人的就业问题,从而化解这种阻力呢?新经济,四大经济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
实体经济,自然就是我们公司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空间里。
无国界经济,其实就是经济全球化,无非就是个强者给弱者的一个陷阱,但是这个陷阱其实是充满了机会和危机的。世界总是很神奇,本来想害人的人,说不定会被自己害了。这就要看对弈的各方的思考力到底谁更高一筹了。在全球化这个陷阱中,中国的领导者如果能避开危机,找到机会,我相信,那些设置陷阱的强者们一定会悔不当初,转而成为全球化的坚定抵制者。
互联网经济,最近的几年,这个经济空间可谓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的都存活下来,有的已经如日中天了。
倍率经济,我不知道可否认为是金融经济,用烟火缭乱的金融手段,把普通人都忽悠傻,然后用其实很简单的逻辑去赚钱。这个经济空间的人,关键就是能不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到普通人都不想去过问,任由他们在那里胡搞。其实看似复杂到无法理解的手段,其实就是和街上买菜的大爷的手段一样而已。聪明人是什么,就是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给别人,而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自己。让别人傻掉,自己不就聪明了。
阿门。绝佳的时机即将到来,我是没有准备好,不知道公司准备好了没有。我看到公司的转舵,走向EIB的世界,从目前看来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希望这一步快马加鞭。让更多的人尽快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解放劳动力,冲刺新世界。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4
不管是多么好的建议,都需要用嘴巴去说动人,才能被接受。说话有逻辑,有条理,有理有据,说话才能有底气,才能更容易去打动别人。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逻辑构成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将解决方法阐述好,让别人接受。
道理很简单,但真的做起来就是很难的,。逻辑构成法,无非就是让我们做事情,讲话都有逻辑性。不管是多么好的建议,不被人接受都只是一纸空文。而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就需要一些技巧。
只提一个建议。不要把别人置于选择的漩涡里,选择就是痛苦。尽量将这种选择降到最低。告诉别人的应该是解决方案,不是一个选择题。我觉得在做事情时,不是不可以有选择项。但选择项是在我们的第一个建议被别人否定后提出的补救方案,而不应该直接就将两个甚至更多的选择项直接呈现在别人面前。
事实胜于雄辩。不但要有严密的逻辑思考,还要有事实作为后盾才能更好的说明问题。有时候,人不是不知道事实存在,只是不敢或不愿去面对。当真的把事实摆在面前,他们也会暗自叹服,也会听从建议,勇敢地面对现实,改变现状。
打动人心,最重要的是以对方为中心。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话要说到对方心里,要以对方的核心利益为中心展开游说。
这本书太深奥了,不适合我阅读,至少现在的状态下,我觉得,我只能理解书中的皮毛,这样耗费精力的去钻研,只是得到些边边角角。一脚踏下去,就像进入汪洋大海,想吸收点营养,却总是被呛到。读了两章了,我最大的理解能力就是,作者希望我按逻辑去思考问题,要注重事实的作用,要实地去考察,要有说服别人的技巧。理论很雄伟,操作很复杂,有心想成事,无力去提高。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5
下午终于把《思考的技术》看完了。
大前研一,一个具有科学思维的日本人。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
说实话,这本书没有完全看懂。但是重新总结一下,还是作出以下感悟:
一、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需要实地考察,加上科学的分析,找出事情的本质。
二、别人想当然的事情,你要学会去找出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而去论证。
三、要学会金字塔式的分析方法(准备借《金字塔原理》来看).
四、平时要多联系思维,从不同方面看一个问题。
以下是其他人观点,值得借鉴,希望能加以总结吸收:
识别和确定问题、搜集资料(包括业界、客户的数据、访谈等)然后做图表、提出假设、分析验证假设(这一步可以反复)、最后提出确切的“howtodo”的方案。其实上半部分可以说是讲了逻辑思考内在的过程,那么如何将逻辑思考的结果展现出来并打动观众呢?大前研一认为一个基本的构成法就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可以理解为两个:①层次分明的结论和依据。“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证据?”②对于一个重大问题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核心,并解决问题。
《零秒思考》读后感1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思考的理解,就是坐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始于书桌,终于书桌。我是学设计的,干的就是无中生有的活,“思考”就是职业的核心。我深知思考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甚至有时候一想到要思考就会很抵触。但是没办法,生活得继续下去。于是我给自己自嘲了个名字,「ku坐的little」。ku代表“哭”和“枯”。可以想见我的痛苦和无奈。
开始看这本书不外乎源于垂死的挣扎。我想要摆脱这种状态。之前很多次的挣扎都无济于事,本来以为这一次也一样,没想到还真有点不太一样。书写得非常非常啰嗦,可是作者用他啰嗦的语言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思考”的固化认知。
整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只有一段话:随时随地地在一分钟以内快速地将想法记录下来。可是为什么我认为这短短一句话改变了我对思考的认知呢?一直以来我会下意识地把思考“固化”为一个在书桌前正襟危坐的形象,始于书桌,终于书桌。可是大脑不会因为你离开书桌了就停止运行,也不会因为你现在坐在书桌前了就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运行。大脑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想法,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有意义的,没意义的。这种感觉在冥想的时候最为强烈。那些纷杂的思绪喷涌而来的时候,你甚至会质疑“这强烈的脑内活动真的来自于你自己么?”。作者给出方法的关键就是抓住这大脑活跃的时刻,将脑海中的想法捕捉下来。而笔记只是实现捕捉的一种方式而已。它帮助我们把思考具象化。
可是这种记录跟我们平常的零星的记录灵感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这个方法不仅要求我们记录瞬间的灵感,而且要求要记上4到6行;不仅要记正文,还要写上标题。以前我经常随手记录灵感,但是有时候因为太“随手”了,短到只有一个短语,一个词,以致于我之后都不能充分回忆在那一瞬间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更别说充分挖掘“那一瞬间”的脑力了。
这“三言两语”过于概括,以致于在后期失去了延展性。因此我非常赞同作者的建议,写灵感的时候要写上四到六行。当写得多了,这些被先写下来的文字甚至可以进一步激发其他的想法。
作者还要求写上标题,在我看来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因为标题在带给你限制的同时,也带来了通往标题背后更广阔世界的阶梯。每一个标题就好像是一扇门。在我们意识到它并且将其写下来之前,它们一直隐形地存在着,将我们和它们背后的世界隔开。但是将这个标题写下来的过程,就像是你自己给创作了一把钥匙,这个隐形的门顿时出现我们面前,并且开敞着向我们展示它背后的世界。这个道理就像是,当你问自己,房间里面有什么,你不会想到蔬菜水果牛羊肉,想到的大概率是冰箱,椅子,床;可是当你问的是,房间里的冰箱里有什么,你就很容易联想到这些食物。当你给了自己一个限定,其实也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私以为,此处的“标题”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这个方法除了将“思考”从正襟危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还有一个好处在于把自己从心理的禁锢上解放出来。
“在这种应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过度注重自己能不能做到、优秀不优秀、聪明不聪明、有没有受到表扬。在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下,他们并没有发挥出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们从小被灌输慢工出细活的观念。然而一旦开始“慢”下来,我们的思绪就会不由自我被“结果”所控制。这是不是最终想要实现的?是不是会被接受?如果不被接受怎么办?可是讽刺的是,一旦我们开始进行这种对“结果”的怀疑,往往当下的事情就不能被做好。想象中的坏结果可能就会演变成真的坏结果。因此这个方法中所限定的“一分钟”实际上就是不给“自我怀疑”留有任何余地。写出了好点子当然皆大欢喜,就算写出来了坏点子,反正也就是浪费了一分钟而已。
然而书桌前的枯坐时刻和这散布与生活中的时刻记录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思考不能成为无根的浮萍,它们需要成为我们有所产出的养料才行。而在书桌前的思考就是将这零星想法汇聚在一起,编入我们的知识网络的过程。只有生活中的思考记录,这些好点子最终只会流于表面;而只有书桌前的枯坐,“思考”最后会演变为无源之水,最终油尽灯枯。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方活水,汩汩向前。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方法写成的,思如泉涌。
《零秒思考》读后感2
最开始只觉得《围城》道理的精妙与普适,哪想到书中的围城单只讲的爱情婚姻是座围城呐。最开始只是好奇书中故事,哪想到钱老透着浓浓浓浓的
这个结局真让我有“猝不及防”的感觉,本来一切还平稳流畅的进行着,最大的变故不过是辛楣离开了学校,鸿渐刚熟悉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孙小姐范小姐各自小心思,学校间派系的小打小闹。我还好奇着随后会如何发展,鸿渐最后会遇见谁呢。哪料章节都没有换,直接一个急转弯弯到了结尾,鸿渐糊涂娶了孙小姐,阴差阳错下高校长解聘了鸿渐。这下可好,人物地点全要换了。期待的女主角没有来,刚认识的几个主任教授等人这就要说再见了。我还有点留恋,鸿渐可是一点余味没有回味。
去到重庆的赵辛楣踏入了职业的围城。回到上海,鸿渐入了婚姻的围城。全书在黑夜中落幕,墙上钟还在敲,人也还在听。只不过明天的故事已经没有描写的必要了,不过是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罢了。
哎!谁能逃的出这样的围城呢。有些东西,你一旦感知不到它的改变,它就迟迟停留在原样。不论人是多么的积极,在围城外时对自己多么地有信心。进城之后那从生活的每个边边角角的细节里趁你注意或不注意时一点点一点点席卷而来的改变,会在某个长夜和你彻底摊牌,狰狞着脸面与你眼对眼,逼迫得你只想逃离。
比起方鸿渐,我真心喜欢的是赵辛楣。虽说一开始他错看了苏文执,但毕竟大洋相隔,难有接触,几年的坚持反倒体现他的好。苏文执、沈太太,辛楣是喜欢知识多又厉害的这一挂的吧哈哈,要是有另一个世界,真希望和他谈场恋爱,虽说他没啥特别好,但没啥特别不好。普通的他和普通的我哈哈,我贪心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