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拜生命的读后感总汇100条-读后感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1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所谓的意义正是人们力证自己活过的一种表现。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很多,从小到大,小到考试的失利,大到失去自己的亲人,经历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总有一些事情,开始超出自己理解的范围,开始寻求不到答案的时候,我开始想去找一个依靠,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所以我像大多数的人那样,开始努力学着包容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与事,也希望能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我开始去敬畏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渺小,却也从这本书中明白,于世界你可能微不足道,但世界于你亦然。那些事业的不如意,感情的失意,生活的窘困在这两者面前仿佛少了一些分量,是否会让你自己轻松一些呢?
我惊讶于作者把人的生命的内在本质剖析的如此透彻,书中不仅提到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提到应该怎样面对生命、面对逆境和孤独。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是我们自己在创造意义,以此证明我们存在过,那所有喜怒哀乐的前提,都应该是善待生命的样子。
读了这本书,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重新看待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开始努力尝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也慢慢的明白,如果说这是一种成长,我所应该做的绝不是去适应,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与对它的改变。希望在繁杂的世界里找不到头绪的人,能在这本书中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2
周国平老师的这本《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去年为了给儿子的书凑单才买回来的,所以一直闲放着而并没有阅读。临近开学了这段时间,想起学校的读书计划,想起了这本书,想起了阅读。
我虽然从小也很喜欢看书,但是确从来没有看过周国平老师的作品,这算是我第一次买他的书来阅读。记得我第一次听说周国平老师的大名及他的这本书是在同学的朋友圈里。《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就是这题目始终让我念念不忘。生命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又是什么样?
当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当看完了后,真是感慨颇多。我惊讶于周国平老师把人生命的内在本质居然剖析的那么透彻,他提到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讲到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待生死的态度,面对逆境和孤独的态度。又讲到关于父母教育孩子,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等问题。
他通过自己对生命的体悟来用文字去唤醒更多人的觉醒,他告诉我们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关于生命的觉醒是让人保持单纯,不要过多的把外在的那些财富、物质、权利、地位、名声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不要把这些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去全部精力,这样就是亵渎生命,不尊重生命。自我的觉醒就是要知道自己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还是个独立特征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关于灵魂的觉醒,他说人是有灵魂的,一个有高尚灵魂的人才会有高贵的人格。人要有自己的信仰,才会有真正的灵魂。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具有更高智慧的自我。
这本书可以为你我在生命暗淡无光,身处逆境,烦恼挫折时指明方向;可以在大家孤独无助时给于心灵的温暖,也可以帮助人在面对婚姻爱情出现危机时,给于明智的处理方法。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那么仅有一次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周国平说,每个个体要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3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我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也喜欢这本书的装订风格,就是一本书籍本来的样子。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家。整本书分为七个章节,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生命本来的样子。书中每一句话都透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能让人悟出很多东西,是一本特别佛系的读物。
一、生命本没有意义
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可能是很多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大概与我们凡人无关,我们既来之,就则安之,从没考虑过我们在这个世上到底为什么存在,也不会去考虑每一个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既然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好好享受她,感恩她,在世间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有他的必然性,我们的生命也一样。
“智慧是逼出来的,知道困境不可改变,只好坦然接受,这就叫智慧。”特别喜欢这句话,我们生于世,与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我们想探究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面对苦难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存活的意义。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什么样的人生,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的心态决定一切,能拥有好的心态,凡是也就能够超脱。
二、当好自然之子
我们是大自然的孩子,就应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我们拥有的智慧应该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凡是不较劲,不和自己较劲,不和他人较劲,不和老天较劲。看开,放下,才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相同,我们的孩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并不应该依从我们的教育观来成长。我们对孩子负责,并不是要干涉孩子,只要教会做人,培养美好品德,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其他的就要让孩子自己发展。做父母的只要做好监护人即可安心。
三、恰到好处的爱
爱,是永远谈不完的话题,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对爱的定义。男女之间因为爱而结合,可因为对爱的理解不同,对爱的追求不同,对爱的驾驭不同,往往因爱神伤。
“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同理合作的结果。理想的夫妻关系是情人、朋友、伴侣三者合一的关系。”此章对于婚姻的解读让我懂了很多,爱很简单,但是婚姻并没有那么简单。所有章节中,这一章的文章数量是最多的。可见,每个人都渴望爱,都希望拥有美满的婚姻,哲学家也不例外。而对于婚姻的见解也让我对婚姻有了新的感悟。
其中一篇文章《宽容偶然的出轨行为》,更是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忍受。其实婚姻没有胜负,绝对符合定义的完美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中,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不免有这样那样的遗憾。
四、信仰是生命的归宿
信仰是人们心中对一种东西的坚信,不一定是一种宗教,所有你认为对的可能都会成为心中的信仰。信仰是内心的光,照亮了人生的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走路,而信仰则能撑起我们的灵魂,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使我们走得有力量。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需要精神的支撑,不能仅凭肉体存活于是,那样跟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而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所在。
五、灵魂只能独行
这章中提到了一个概念:人人都是孤儿。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儿。我们的诞生只是偶然,这颗星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又是有价值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可能因为我和作者一样都是性格内向且不善交往的人。当独自一个人时会与自己的灵魂碰撞,会发现自己真实的内心。
六、思考死,最有意义的徒劳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没有人愿意面对它。但如果把死亡看得普通一点,看得顺应自然一点,看得像家常便饭一点,也许就不会那么的痛苦。死亡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吗?不会。而是会给生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会在何时到来,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死亡,让死亡变得没那么可怕,欣然接受,把每一天都当做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也许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我们对于家人才会更友善,我们的爱才会毫无保留地给与他人。当死亡变得没那么可怕时,我们才会活得更好。
七、成为你自己
认识自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往往被身边其他的事务所困扰,被身边其他的人所改变,从而好像丢了自己。我们很难认识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对待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事会变成不一样的自己。就如书中所举的例子,“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点头微笑;我举起酒杯,听着应酬话,用笑容答谢;我坐在一群妙语连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说这俏皮话,赞赏或得意大笑……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心中会突然想起一个声音,这不是我!”好像,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因为我们丢失了自我。所以独处,用来找回自我。
我们应该用平凡的心态过着我们平静的生活,珍惜我们平凡的幸福。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4
人这一生,总有某些时刻是在认真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追求的是什么?我在这个世上,可以实现什么价值?我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吗?
这些属于价值观的貌似很玄乎的东西,实则是每个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内核,善于与自己灵魂对话的人,会更了解自己,更懂得爱自己,也更能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一个典型的巨蟹女青年,我的心思属于敏感细腻型,特别爱自我反思,希望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也因此,我的脑子里总会堆满了各式各类的想法以及从外界吸收的观点,使得我在分析问题时脑袋里仿佛有好多小人在打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己却没办法对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有个清晰的.定位。
说白了,就是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从看到《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到下单,我只花了不超过10秒。那时,我既不了解书本内容,也不知道周国平教授,只是单纯的“标题党”,被这书名深深吸引,无法自拔。多么朴实无华而又触动人心的一句话。
仔细研读书本里面的观点,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几年开始流行鸡汤文,很多伪劣的文章是以一种假大空的华丽语言形式去喧嚣某个站不稳脚跟的观点,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用平实的语言去讲诉作者对生命意义、死亡的思考等价值观的看法。
每一段文字如缓缓流淌的小溪般,娓娓道来,有理有据,并时常让我醍醐灌顶,不禁为作者的观点叫绝。
原来,“人在爱时都太容易在乎被爱,视为权利,在被爱时又太容易看轻被爱,受之当然。如果反过来,有爱心而不求回报,对被爱知珍惜却不计较,人就爱得有尊严、活得有器度了。”
原来,“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原来,“我们每个人岂不都是患着一种必死但不会很快就死的病吗?生命本身岂不就是这种病吗?”
句句在理,引人深思。其实道理不难,我们都懂,却因为太忙,忙着刷朋友圈,忙着玩游戏,忙着追剧,抽不出时间和自己对话,没能形成系统的价值观,以至于容易被物质化的事物牵制。
而周国平教授,触碰了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部分。
我从小就是性格特别单纯的人,直到高中,我还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坏人的。很傻,对吧?然而我那时就是这样,活在爸妈的保护伞下,固执地给自己建了一个童话般的城堡,对这个世界有着充满善意的期待。直到大学、工作,面对一次又一次现实的打击,我才明白,当初父母是有多么不易,而自己,又是多么无知。
即使磕磕绊绊;即使我慢慢开始懂得不再软弱,懂得去为自己争取,懂得拒绝,懂得一点点培养自己的气场,有时候还会有点凶;即使未来有一天,说不定我会变得有点势利,变得开始区别对待,我依然希望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片净土,像书中所说: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是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
做一个历经风雨,依然温柔而纯真的人。
前两天生日的白胡子老爷爷——宫崎骏,他的一生,他的作品,完美诠释了书中所希望传达给读者的生命的本真。
从大肚子胖胖软软乐于助人的龙猫,到勇敢果敢热爱生命和自然的娜乌西卡,再到面对被魔法变成老太太却坦然接受的苏菲,宫崎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角色。而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笔一划绘制出来的电影场景,亦实亦梦,搭配老友久石让的配乐,如冬日里细细品尝的一杯热茶,那股暖流从舌尖蔓延至全身,幸福充盈了整片心灵。
第一次看《龙猫》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宫崎骏这位大师。电影以妈妈生病了开篇,根据我多年看韩剧的经验,我以为,会出现生死离别的场景,这样才能调动观众情绪……然而看过《龙猫》的都知道,电影结束时,妈妈病情好转,龙猫陪着两个小女孩坐在树梢上,笑的很快乐。
我曾以为,能创作出如此温暖的作品的人,他的过往,一定很幸福,才给予了他贴近生活的灵感。
后来,我才知道,童年时期的宫崎骏,也经历过母亲生病的痛苦,而和电影不一样的是,他的妈妈,最终离他而去;生于战乱年代,他经历过动荡,更经历过亲人的利欲熏心;甚至在动漫生涯的早期,他也遭受过不被认同的失落。
历经如此苦难的人,却选择了用善意去化解那一幅幅以自身经历为背景的战乱、悲伤、艰难的场景,而作品中对生活本真的探索和追求,对自然的热爱,是即使再老,我也愿意一遍又一遍反复回味的。
我想,宫崎骏是喜欢并懂得生命本来的样子的。
一次又一次的退休宣告,却阻止不了他为生命创作的脚步。他又开始画画了,是真的爱吧。
1月5日,是他老人家77岁生日。他说,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或许,于他,最幸福地离去方式,是在画画途中,趴在他用了一辈子的案台上,带着他标志性的白胡子微笑。
虽然是孤独的,但他并不孤单。
因为蕴含了他的思想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意义,会一直一直,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鼓励大家在面对苦难时,依然保护自己内心最初的那份纯真。
读这本书,仿佛看到了宫崎骏的作品,里面的一字一句,温暖而有力量,引人深思。再过一年,两年,三年,每一次回读,我相信自己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吧。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5
从前的自己对哲学没有任何兴趣,感觉就是神神叨叨的说些废话,随着年龄的见长,遇到了很多困惑,这个时候,省视自己的人生和境遇变得尤为迫切,曾经不屑一顾的心灵成长之书,变成了救命稻草。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所谓的灵魂启发之书我还是看不下去。但这本线装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从开篇就让我听到高山流水之音,仿佛遇见知音,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全都跃然纸上。周末两天一有空就读,合上书本,内心波澜而浩瀚平静,好似内心的想法又理顺了一遍,内心的困惑都更明晰一般。面对苦难,面对挫折,身为父母,夫妻之爱,社交财富,灵魂信仰,作者一一探讨,越看越坚定,越读越平和。
我们身在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为别人而活,也可以尊崇内心而活。是做喧嚣而浮躁的社交达人,还是孤独的思考者?是攥紧指尖,让控制欲发挥最大,还是给予信任和宽容?是埋怨命运的不公,还是欣然接受,重新创造人生之路?在书中,都能得到解答。
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是人这一生存在于世的证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心灵永恒的追求。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6
大家都知道,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有人问我们,长大后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想我们都会说一些伟大的令我们崇拜的人名。比如,长大后我想成为马云那样的富商。我想成为孙俪那样的明星。我想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
但是,如果让我们身体和灵魂整个儿都变成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会愿意吗?
也就是说整个儿变成他/她,那不就不是我们自己了吗?
我想,我是不愿意的。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仅仅一次,我为何要完全做别人,而不做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呢?
无论怎样,最宝贵的当属自己。要想对自己人生负责,那就好好做自己。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如果你依然迷茫,依然不知道何为自我,不妨读读《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深入研究尼采及其哲学、美学理论,发表译著、专论多部;曾写若干哲理散文。
其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同样是一本集哲理与散文为一体的书。充满智慧灵性的文字,时时给人思考也给人力量。
整本书周国平用七个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示了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是一本唤醒生命觉醒的书籍。
生而为人,需要面对很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到疑惑、困难、挫折等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都需要力量的支持,而觉醒内在最重要的力量。
周国平在自序里首先抛出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需要觉醒。
“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并且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是一个自我;第三,和宇宙万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还是一个灵魂。”
所以,人生的觉醒就是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和灵魂的觉醒。
生命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词,具体到你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慢慢渗进你的生命里。
既然如此,那生命对我们而言,也就简单了。
正如加缪所说:“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
生命也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就看我们是否在人生路上,好好地经营,好好的享受生命。
谈起享受生命,我们总还是要遵循生命本来的样子。
那么,生命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呢?
生命本来的样子就是我们内心的样子。不需要矫揉造作,不需要口心不一。
生命本就如湖池水,如果喜爱,就静静地坐在湖边,看一阵阵风儿过后,湖面的波纹。
生命本就如一本喜爱的书,如果要看,就一页一页耐心地读。不要觉得无味,恰恰相反,在读的过程中就是你享受生命的过程。
生命本就如你喜欢的一件事,一个爱好,一份坚持。比如你爱跑步,那就跑吧。在用脚步丈量距离的时候,你的体魄也健壮了。
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追求,常常是青春时期,执着地追求。追求不丢,相信青春也永驻。
生命无声,却胜似有声。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如何把每一天过的让自己觉得有意义。
生命是需要智慧的,尤其在面对苦难,在面对不可控的灾难。
很喜欢周国平这句话:“在掌握的范围内,做命运的主人,在不能掌握的范围内,做命运的朋友。”
是啊,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掌握命运,掌握一切,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过好每一天。
可是,人生是喜乐与痛苦并存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我们人人都懂的道理。
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做命运的朋友,有时需要与命运和解,合二为一,才能更好地与生命相处。
人这一辈子,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至于为什么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作家周国平给我们给了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不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要随和。你要认清自己的禀赋和性情,在人世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和别人攀比;
第二,不和他人较劲,对他人要随缘。你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有没有缘和缘的深浅是最基本确定了的,在每个具体情况中做到大致心中有数,不对任何人强求;
第三,不和老天较劲,对老天要随命。你要记住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的必不可免的遭遇。
学会不较劲是一辈子的智慧,不但尊重生命,也让自己在生命中不再盲目争斗,做一些无畏的举动。
在这个物流横流,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走着走着,便丢了自己。甚至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很多时候变的口心不一,很多时候变的虚荣自私。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西方考察队到神秘的原始森林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问其原因时,他说:“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身体和灵魂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如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
于是,真正的人生需要你自己面对,需要你自己承担。那么,何不真实地做自己,用心过好你的每一天呢?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灵魂,能独立地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热爱什么?在生活的激流中,不失去自我,不失去温度,闪闪发光地活着。
毕竟,仅此一次的人生,怎舍得辜负呢?
《敬畏生命》读后感1
生命教育是什么呢?在没有进行阅读教学这篇文章通过之前,我认为自己生命活动只是作为一种在地球上的生态吧?或是我们人类社会健康地存活?还是另有其意呢?读完文章内容之后,我终于从“生命”这两个字上理解了它中心的含义。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敬畏生命》。
它大致讲述了:作者张全民在高中时候,想了一个残酷的法子去面对偷吃的老鼠。趁老鼠出洞的时候作者拿了烫开水浇它,两个月后才知道它是一只怀了小老鼠的母老鼠,心存自责。在以后,作者又从老羚羊,母骆驼,马上要被煎熟的鳝鱼、在猎人陷井中死去的小狼等事例中,明白了不只是人性才拥有生命的光辉。
从这些问题事例的各种不同做法中,我十分具有震撼。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为了心中对于确实有打死老鼠的一万种理由。可是在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模式生物技术都有提高自己的角色。虽然通过老鼠当的确实已经不是什么太好的角色,更是有了繁殖工作任务的母老鼠!人类也应善待它。
我还在百度上看到了一段威胁生命的视频。一个七岁的男孩,用辣椒酱均匀地涂在蜗牛的触角上,加水杀死蜗牛。如果这颗残忍的心膨胀一点,他会做更可怕的事情。
是啊!善待生命,尊重就是害怕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如果人类杀死了世界上所有的动植物,是最后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地球上发生的事情最终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让我们拥有一颗真诚、纯洁、善良的心去对待生活吧!
《敬畏生命》读后感2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神圣的字眼,谈起它时,总是带着某种宗教式的崇拜。
这很自然。生命本身就是宇宙的灵魂,其中凝聚着大自然深奥莫测的力量,作为生命中一种的人类试图去诊释生命的内涵,不可避免地会带着那种神秘主义的感情。于是,也很自然,我们“敬畏生命”。
然而就像哲学中物质的定义一样,生命的概念好像有一些抽象,但这种抽象是基于万物具体的生命存在形式。生命,它是活生生的,存在活跃于每一个能进行新陈代谢、物质能量交换的个体之中。生命并不是纸上的一个符号,它是一只在云端飞翔的鸟儿,是一尾欢快游动的小鱼,是一片葱郁的森林,是一丛烂漫的野花,甚至是显微镜下蠕动的那些小东西。生命是具体的,是鲜活的,它的活力、它的强大,也都毫无差别地体现在各种形式之中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从根本上说不是来自它那抽象的神秘,而足来自每一种具体的生命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活力和伟大。千万颗种子间只有一颗才能生发,这样毫不吝惜的代价的确令人震撼;而当那颗种子随风顺水,经过也许千万里的漂流之后,在它弱小的躯壳里依然保持着发芽生长的能力;在种子选定了扎根的土地之后,无论多么荒凉、多么贫瘩,它都能顽强地冒出那抹绿色,义无反顾地生长……这一切的一切,才是让我们真正感动的起源。
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并且敬畏生命,那么应从这每一个微小的具体开始。
《敬畏生命》读后感3
生命是什么?这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难道它是每天健康地活着?难道它又是每天与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的小事接触的生活?还是有更深的意义?读了《敬畏生命》这篇文章,我懂了什么是生命。下面不如跟着我一起来看看,相信你也会懂得什么是生命的。
本文讲述“我”在一个下午正在湖边看书,忽然发现树在不断传送纤维,随着风儿大团的纤维在空中飘散。这是树儿生命的延续啊,“我”当即被这种不计成本投资的生命所打动。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震撼。那些树所传送的所有纤维中,可能只会有极少一部分会落地生根,但它为了哪怕再渺茫的希望,也会尽全力去拼搏,只是为了完成它来到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使命、真正的意义。我觉得人活着,尤其是在年轻时,就要付出努力、汗水,也要有不怕失败的决心,肯去奋力一搏,即使失败,也问心无愧。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了一个可能对于自己人生算不上什么的小挫折时,却从此意志消沉。再比如就像很多乞丐,他们在生活窘迫的时候,为什么不振作起来,去想办法谋生。哪怕从最底层干起,只要肯坚持、努力,只要怀着一份对生活的热忱,只要踏踏实实、肯等待,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就像周杰伦在《稻香》中唱的那样:“不要这么容易就想放弃/就像我说的/。”那时候,即使你的得到没有预想那么完美,你也可以骄傲自己曾付出过,就像文中那棵树那样曾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我想,大家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生命就是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努力、拼搏支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生命!
《敬畏生命》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敬畏生命》这篇文章,我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们只有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他的无限生机,我们人类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在这个星球上,拥有生命神性光辉的.也不仅仅只有人类,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劳的蚂蚁,自由自在的小鸟,高原精灵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员鲸等,甚至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及参天的古树,都无不丰富地蕴涵着生命世界的底蕴。在浩瀚的生物海洋里,有益于人类的生物我们姑且不论,即使是一只害虫,它虽然在人们的厌恶、唾弃和捕杀中生存,但它无意中也为自己的天敌(益虫)提供了食物,从而能保证益虫更好的生存,维系着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确实,我们应该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延续地球的生物链遭到破坏,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记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个小男孩捉住一只蝴蝶后肆意摧残,蝴蝶在惊恐、怯懦和无奈中瑟瑟发抖,小男孩玩儿够了,就任意撕毁那衬托蝴蝶美丽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还是晚了一步,他已经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拣起来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挣扎了几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着美丽翅膀自由自在飞翔
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将成为一个美丽的回忆?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约束着我。
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人类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学,热爱大自然,都怀着一颗慈爱的心,那么我们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才将会变的更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就让我们共同呼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一)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周国平老师的作品《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这本书我是去年12月份才买回来的,可是没有马上看,而是摆放了一段时间,到了前两天才开始进行阅读,我大概花了三天时间,到昨天晚上才算彻底阅读完整本书。
我虽然说从小也很喜欢看书,但是确从来没有看过周国平老师的作品,所以这算是我第一次买周国平老师的书来阅读。记得我第一次听说周国平老师的大名时,是在我报的一个写作培训课程上听沉香红老师提到他的名字,香红老师建议我们同学都去看周国平老师的哲理散文书籍。她曾经多次提到过周国平老师的哲理散文写的很好。我上个月开始为了提高写作才能,就买了十多本比较出名的作家书籍,其中就买下来这本周国平老师的这本《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从头到尾看完这本书后,真是感慨颇多。我惊讶于周国平老师把人生命的内在本质居然剖析的那么透彻,他不仅提到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还讲到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待生死的态度,面对逆境和孤独如何做,又讲到关于父母教育孩子,和学校老师怎么教育孩子才好,还涉及到婚姻和爱情也提到两性的问题。最后还讲过他所认可的一些比较有才华而又人品道德高尚的作家,还写了一篇关于一个小乡镇的父母官写的一本书比较有才华,让他心里为中国有这样一个好几层干部而高兴。他谈到政府官员的一些现实问题,讲到他是如何看待官员腐败贪婪的,他就希望中国农村能多些像这个乡村的官员一样可以带领贫困山村走向富裕生活。
我虽然生活中从来没接触过周国平老师本人,可是我通过这本书读懂了他的文字,进而认识了他这个人。他是一个高尚的有着宽广胸怀,并关心天下苍生的作家,一个把生命的来来往往看的很明白的人,一个看淡生死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一个精神世界很快乐远远高于对物质追求的人,他也是个正直而有一颗同情社会上弱势群体和贫苦百姓的人。他的心里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是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他表面上只是个文化人,学者和作家,可是我还看到了他也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从书中我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希望国家和人民都能发展越来越好。
另外他写的文字是真的挺有哲理性的,他看问题的观点也是见解非凡,很深邃的洞察力。我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周国平老师对待写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写这些文字发挥了他头脑中很大的智慧和能量。我们可以学习他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对生命的体悟,用文字去唤醒更多人的觉醒,他告诉我们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关于生命的觉醒要让他保持单纯,不要过多让外在的那些财富、物质、权利、地位和名声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去全部精力,这样就是亵渎生命,不尊重生命。
关于自我的觉醒就是要知道自己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还是个独立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每个人的父母都只暂时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不会是你的私人物品,告诉我们那些父母不要去替孩子决定人生,那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他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人,自己要去经历才会成长。
关于灵魂的觉醒,他说的人是有灵魂的,这点我非常认同。一个有高尚灵魂的人才会有高贵的人格,人要有自己信仰,才会有真正的灵魂。也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信念,这样就具有了更高智慧的一个自我。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极好,可以帮助大家在生命暗淡无光,身处逆境,烦恼挫折时,能指明方向,可以在大家孤独无助给于心灵的温暖,也可以帮助人在面对婚姻爱情出现危机时,给于明智的处理方法。下面是周国平老师在这本书中写的一段前言文字,光读这段文字,相信大家就知道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和意义所在。
周国平老师说,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那么仅有一次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周国平说,每个个体要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
当面对爱、逆境、孤独、死亡、变故等人生大命题的时候,人应当保持在什么心理状态,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希望本书能为在繁杂的世界里找不到头绪的你,建立强大的灵魂世界。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二)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所谓的意义正是人们力证自己活过的一种表现。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很多,从小到大,小到考试的失利,大到失去自己的亲人,经历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总有一些事情,开始超出自己理解的范围,开始寻求不到答案的时候,我开始想去找一个依靠,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所以我像大多数的人那样,开始努力学着包容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与事,也希望能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我开始去敬畏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渺小,却也从这本书中明白,于世界你可能微不足道,但世界于你亦然。那些事业的不如意,感情的失意,生活的窘困在这两者面前仿佛少了一些分量,是否会让你自己轻松一些呢?
我惊讶于作者把人的生命的内在本质剖析的如此透彻,书中不仅提到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提到应该怎样面对生命、面对逆境和孤独。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是我们自己在创造意义,以此证明我们存在过,那所有喜怒哀乐的前提,都应该是善待生命的样子。
读了这本书,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重新看待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开始努力尝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也慢慢的明白,如果说这是一种成长,我所应该做的绝不是去适应,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与对它的改变。希望在繁杂的世界里找不到头绪的人,能在这本书中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三)
选择《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是因为书的名字迎合我个人的爱好。我喜欢以自由的状态去生长,喜欢花草,喜欢简单大方的衣服,喜欢素面朝天不加修饰自己,喜欢与人交往不掖不藏,率真直来直去。
清新的封面,我喜欢的名字勾引起我阅读的兴趣。
人到中年,难得假期,厌倦了平日上班的忙碌,厌倦了思考和动脑,我让自己沉醉于没有价值的刷微信,逛淘宝中。我对朋友说,“我不想再做一些费脑子的事。只我想读一些纯愉悦心情的书,只想看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搞笑电视节目。”
翻开《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细读下去,发现比较的“烧脑”,我时常要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时常要读后再翻到前面几页去反复地品读,时常把一段话反复地读好几遍。如此可以这样读下来,大概也是这本书的魅力之所在吧!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中谈到了这几个话题:人生的三个觉醒,生命的意义,苦难、爱情、婚姻、信仰、灵魂、死亡、孤独等。每一个话题,都有周国平先生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每读完一部分,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是选择慵懒与舒适,还是紧张与忙碌?我时常对自己说做脚下一粒不起眼的坚实的石子不也挺好的吗?
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生命或长或短都要走上归途,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仅有一次的人生我们到底应该过才有意义呢?
周国平说,每个个体要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当面对爱、逆境、孤独、死亡、变故等人生大命题的时候,人应当保持在接受、放下的心理状态。生命不仅仅在于追求长度更要有它的密度,信仰是生命的归宿,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不想让自己成为“油腻”的中年女人,不想成为一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仅仅是围着锅台、孩子转的女人。稳定、闲适的生活,也许可以使一个人活得洒脱,但百无聊赖之余为什么觉得精神空虚?人不但需要自我的觉醒更需要灵魂的觉醒,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人活得更有意义。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会在精神上获得愉悦与充实。
周国平先生说:“一棵树不会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它生命汁液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这不正是生命成长最自然的状态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若盛开,蝴蝶自来。
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人在嘲笑我们这些踏实干活的“傻人”。
读到“无论我们怎样爱惜健康,也不可能永久保住它,而健康的全部价值便是使我们得以愉快地享受人生,其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我好像在别人的安逸中和自己的忙碌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不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应该是一种牵累,而是一种幸福。徜徉在周国平先生的文字里,我找到了一份难得的清醒。
我本是自然之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07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