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店运营书籍读后感整理80条-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
《运营笔记》,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员》,作者类类。这本书是我们部门四月份的读书分享书目,由其中的一位同事推荐。
说实话,如果你是一位运营人员,急切的希望学到一些运营相关的干货和技巧,我奉劝你不要去读,也许会让你大失所望;如果你是一位想在运营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人,我推荐你去阅读,本书将会告诉你这个职业的精神所在。
做运营最重要的是什么?脚踏实地!可以说,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我能在每一页感受到作者要传递的这个观点。不论是作者的自序——“我只想做一个有傲骨的学徒”,还是在阐述运营人员的基本功修炼,都更加看重心态而非技能。作为一个在运营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十多年的人依然在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可见,这是一个心态比能力更重要的职业。
不过,作者对“脚踏实地”的看重程度让我有些“不适”。这种“不适”并不是说我认为作者说的不对,而恰恰是作者说的与我内心深处对职业的看法太过一致。我常常和部门同事分享我对工作的看法,比如,要沉下心来,切勿浮躁;一份工作不工作三四年是无法对工作本身有太深刻的了解的;成长这种事情不是一触而就的,还是得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简单的小事;等等。与其说这本书是业务类书籍,还不如说这是一本作者对职场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的总结。讲述了一位无高学历、无强背景、无硬技术的三无青年通过自己的坚持、忍耐、踏实、日积月累最终小有成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主角当然不会像霸道总裁一样让你浮想联翩,甚至会在心底冷冷的鄙视:“最讨厌这种靠时间熬出来的假牛逼,太苦太笨太不值了。”是啊,作者谦卑到尘埃里了,看着让人心疼,也心疼这样一路走来的自己。
运营工作非常琐碎,常常是大多数人眼里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除此之外,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情。试想一下,让你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件你认为很不带劲的工作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想说心态的问题了,如果没有一个脚踏实地的心态,是熬不过最开始的阶段的。
为了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文字,我在网络上找了一些关于这位作者类的文章。文章不多,无百度百科,说明作者确实不是什么李彦宏级别的人物。后来找到了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看了一些他写的文章,和书的风格特别像,一如既往的谦卑低调,语言很朴实,吐槽苦逼的点也很多。据说这个微信号是自己亲自运营,自己投钱,不盈利。
一个人的思想由一个人的经历决定的。于作者而言,脚踏实地的成长到了现在的样子,所以他认为这是生活的准则。如果你是一位刚刚踏入职场平凡运营人,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心灵的启迪多过技巧的积累。但如果你在读的过程中觉得废话一堆,完全不赞同,我也认为是正常现象。这说明,你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准则多了一点冒险,多了一些变换,也多了些幸运。
PS:本书说的比较多的是社区运营,以猫扑为代表进行了介绍,感兴趣可以看看。与我而言,技巧收获确实不大。
《运营之光》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小一个月,不困的中午就在工位上看个十几页。
其实作为一个实干者,一开始我是实力拒绝干货类的书籍,因为在我看来每一本干货类的书籍都是一篇篇无关痛痒的鸡汤。
就像很多书里会告诉你:工作要认真,为人处世要情商高。
这个谁不知道啊,可是我就是个玩物丧志的人,要怎么提高我的认真度,具体做到哪几点,就能训练我的专注力?情商高要如何培养,有没有适合切实的方法论可提供呢?
而这些东西,很多书里未必可以提供具体的方法论。
因为书籍本就是浓缩精华,是较为宏观的,而每个学习者却不止想学策略性的大框知识,更多的是如何操作,操作细节,尽可能要微观。
干货类的书籍,就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冲突。
然而这本《运营之光》打破了我对干货类图书的固有认知,原来,我一直不喜欢这类的图书,只是没有遇到一本真正好的干货书。
这本书,宏观有之,理想概念有之,案例有之,操作细则有之。关键是这种种操作细则,确实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上手,且马上成长的,这才是一本干货书该有的样子。
《运营之光》,听名字就知道讲的是运营,而运营这个词语,产生于互联网。这本书,就是讲“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互联网行业的运营”。
首先,它告诉你,运营是什么。
曾有一段时间,我比较纳闷,我们有没有必要对每个职位的定义有个清晰的认知。毕竟,你就算不知道,事情不也照样做么,但追本溯源,每个运营才会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取舍,不然也只是稀里糊涂的做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
然后,本书循循诱之:你想做什么样的运营。
不想当将军的小兵不是好兵,每个运营都想成为顶级运营,那种运筹在握决胜全局的感觉不要太爽。
之后本书会教会你,顶级运营该有的格局。比如该具备哪些思维,眼光,能力等等。
再来,就来到了最干货的地方,这些能力不是说说就有了,它会详细的阐述: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案例对比,提供你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这个时候,你就会说:不同环境不同解决策略,我学会了这个产品的运营之道,未必就可以搞定另一个产品的运营。
本书接下来就会教你如何把握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举个简单的栗子:你之前是在微信卖花,母亲节的时候你会推出康乃馨套装,之后你在淘宝卖衣服,入春时,你就会推出新款夏季套装。
在这里,难道规律是推出套装吗?
规律其实是:合适的时节推出相应的`产品活动。
运营的事情包含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太忙与做事,而忘了总结规律,有了这些规律在手,免除你很多不必要的冗长杂事,更容易抓住要害,事半功倍。
如果你做运营,看到这里,你就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全局的能力,更掌握了万用的规律。
曾经那些你看不破苦苦执着的地方,那些被迷雾遮住的地方就缓缓消散了……
诚然,看了很多干货书,未必就能在工作上一帆风顺,然而,人类是需要心灵饱腹感的物种。
你有过茫然吗?你会感到空虚吗?心头会突然涌上一阵“我在浪费时间”的恐慌吗?
相信我,这时候,看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干货书,会让你减轻这种茫然空虚恐慌感。
因为这样,你就可以自我安慰:今天没有浪费时间,又进步了一点点呢!
是不是真的有进步,管他呢~
重新拾起了看书的欲望,近期仿佛找回了小时喜欢阅读的感觉,无非就是小时候读的是名著,现在阅读的书籍更会选择对工作有益的。看了麦肯锡工作法与运营之光,发现这两本封面黄闪闪的书倒有一个共同点。更偏重于如何教你在工作内容中使用某些方法,偏方法论一些。在书之外,两书作者又多次提到了麦肯锡与三节课。想来除了传授知识外,也另有一丝目的吧。
运营之光是朋友重点推荐的书籍,讲述的是互联网公司中产品,技术,运营中产品与运营的入门知识。作者在书中的篇幅其实不全是方法论,更有作者对于本岗位的独特的见解。作者提出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从技术岗与产品岗稀缺,到因人口红利,对产品的增长逐渐变得困难来分析,下一个互联网岗位中,运营是不可或缺并会成为关键岗位的工作。
书中并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样先有运营岗做方法论的书写,而是认清什么是运营。的确,在阅书前我只会知道运营的工作是拉新,维护,转化。却不知道从各个产品细分下来,运营的工作内容与技能重点偏差如此之大。
在你认清楚什么是运营之后,作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把用户当成什么?前两天是微信每年一度的公开课,张小龙前辈整整讲述了4个多小时自己对于微信的见解,这位中国最伟大的产品经理有一句话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用户是活生生的人,而并不是冷冰冰的KPI。在本书中也是如此,你真诚的去对待用户,用户也会真诚的跟随你。就像小米的第一批米粉,小米成功的用自己的真诚收获了一批米粉,也成为小米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认清楚运营,了解用户只有,你才可以去学习他的方法论。其实除作者的经验之外,运营的方法论与麦肯锡书中提到了高度类似。去做某事前先分析产品,分析自我,再制定自己的目标,将目标拆解完成。就像一个公式,套进去,一步步把她解开。也是航在很久之前跟我说的,做事情要线想,再去做,说不定就有更合适的方法呢?
在你熟悉方法后,你的成长路线会到瓶颈,那时候你的成长并不是所谓方法的继续更新或更高效,而是你的格局,做事儿的方式。你执着与一个产品短期的KPI,还是它从小体量到一个庞大产品的成长。就像我近期的所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跑到一个身边比你优秀的多的地方去学习,只有在追赶中你才能突破自身的瓶颈。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写东西的人,但我想给我的生活留下什么,只希望这些文笔烂到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字能不被更多的人所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08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