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南大校史馆读后感收集70条-读后感

校史是一个学校在时间岁月中的痕迹,它见证了我们学校的光辉岁月。以下是校参观校史馆有感,欢迎阅读。

校参观校史馆有感1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应技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应技大的辉煌与不凡!

在校史馆中我们追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沧桑足迹、品读应技大的62年历史。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展厅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史馆将应技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应技大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由全国示范性高工专——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校史馆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及其前身学校的发展为主线,全面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分为序馆、历程馆、新校馆、 专题馆四个部分,采用动态多媒体技术与静态展板 实物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六十二年来,学校不断传承创新,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学校坚持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把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长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走“特色立校”之路,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坚持走“协同发展”之路。学校要继续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工程师文化,培育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新活力。要积极融入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升级和转型,全方位构建产学研协同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践行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责任,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勇往直前。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我们应技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梦"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中国的百年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应技大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传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说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们明天更应该发奋努力,让应技大因为曾经有过我们而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趁我们还年轻,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在未来的日子里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颜色,只有这样。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应技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校参观校史馆有感2

为了让全体老师了解学校文化,2023年5月18日全体教职工到图书楼一层参观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重新系统地认识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垂地的.大幅画面,像一张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二十多年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三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五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成功升本,并更名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这将是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24年,回首往事,这是怎样的经历?24个春秋,24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24个不平凡的年头。一幅幅展板,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学校从平地创业,白手起家,到今天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桃李芬芳,现已成为山西省首所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学院在向着实现“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国家一流民办本科院校的目标迈进的征途上,将坚持奉行以往优良的办学方针和思想,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加强完善“双百双轨”的办学机制,在大力发展学院内涵建设的同时,紧抓国家教育转型发展的契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保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为广大有志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为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科学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通过这次对校史展的参观,让我对学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学院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希望全体同仁能够携手共建美好科院!

校参观校史馆有感3

九月,我们怀着好奇与憧憬的心情走进了江南大学。优美的校园充满了江南气息,我们陶醉于江大的美丽神韵中。今天,我们走进了校史馆,回眸江大历史,重温江大记忆,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江大。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目前,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基本建成占地3200亩、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蠡湖校园。这是一座汇聚了4万师生、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校园。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

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灵秀旖旎、碧草佳树的葱茏生机。亭台楼宇的轩昂气势,更可以感受到江大人“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状态。

我们走进校史馆,首先看见的是江南大学的发展历程。江南大学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经历了多次,合并重组,在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以原无锡轻工大学为主体,合并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组建了江南大学。校史馆里展出的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记录了江大的风雨历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保存了江大的美好回忆。一路看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阵涟漪。

继续朝里走,我们看见了许多著名教授学者的简介。陈列馆里摆满了优秀学子、教授们的笔记、奖状,以及他们用过的化学仪器、计算机、书本等。一项项研究成果令我们赞叹不已。实力卓越的江大教师们培育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看到这些,我们倍感自豪。

紧接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校友们以及各大友校在江大50年校庆时赠送的礼物以及祝福卡片。一句句真挚诚恳的祝福温暖人心。江大用心浇灌着学子,学子也用心回报着母校。江大与其他高校彼此合作交流,友谊深厚长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江大的友好、努力,也预见到了江大辉煌的明天。

校史馆里还展出了许多名人大家为江大所题的字,江大校园沙盘模型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江大,了解了校史,理解了内涵。

校史馆一行使我对江大的爱更深了。我一定践行“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为江大的美好明天出分力。

参观校史馆有感;2014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校参观校史馆有感4

2014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我班同学在郝卫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图书馆一楼的西安科技大学校史馆。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发展为如今的西安科技大学,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西科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辉煌与不凡!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矿冶工程系。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陕西省委根据陕西地区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虑在西安创办一所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未实现。

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调整到当时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

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 在陕西省委、省人委、陕西省煤炭局的领导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筹备工作就绪。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院校址内隆重举行。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

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08万O,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3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二、2万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百人计划”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8人。

“十一五”以来,该校承担科研项目423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4项;科研经费总额七、379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获准专利520项。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

我们科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西科大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作为传承西安科技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

《细节决定成败》,一本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初看时感觉与教育毫无关联,细品时却感觉这不仅是一本与企业发展和提高个人修养相关的书,也是一本与我们所从事教育事业息息相关的可贵之书。

读罢此书,我的理解是细节铸造品牌,细节体现文化,细节成就名师。

一、细节铸造品牌。

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就是这么神,可以铸造品牌。如果你不信,看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品牌:联想、微软、海尔、小天鹅、电视里打开便可以听到的英特尔等,他们都是会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做细才得以成功铸造品牌。”细节,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大漠里的一粒沙,小得极不起眼又容易被人忽略,却最能影响大局。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会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

当然,细节也一定会铸就品牌学校。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让一位满心抱怨的家长沉着冷静,也可以让家长感到我们的诚意。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中的满意,简单地说,是教师带给家长的感受;复杂地说,是丰满一实验留给社会的感受。用心教育,做好每一个细节,不仅可以提高家长对丰满一实验这个品牌的信赖,增强家长对丰满一实验教育的满意,而且能够更好地铸就这个品牌。

二、细节体现文化

如果你礼拜天来到东市商业街和大福源超市,吸引你眼球的或许不是满街的人头攒动,而是肯德基里没有座位就餐,但人们也愿意去的地方,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你要问我,喜欢去吗?我的回答是当然!

进入那里,所感受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企业创造的文化。我感受到的是保持美观整洁的餐厅,真诚友善的接待,确保准确无误的供应,快速迅捷的服务。去肯德基就餐就是一种享受,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产品来看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管理的优势,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细节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这不禁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以人文精神熏陶人,我们可以从学校的文化走廊中看出这教育管理的细节,那里为学生及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经典,还有我们的校史馆,走入其间时,感受的不仅仅是丰满一实验的历史和巨变,丰满一实验人一步一个脚印,让一所农村的小学一步步走向辉煌。这更是在无形之中积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代代一实验人思想的精华在校史馆的幅幅照片和张张证书中得以沉淀。我们的校训:厚德、博学、慎思、笃行,这其中的含义不也是一种文化吗?是王校长赋予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生命的文化。文化是细节的体现,细节也必将体现文化。

三、细节成就名师。

我非常欣赏李素丽说的“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作为一名教师,最成功的感受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回想自己的从教之路,总是被幸福的感觉暖暖的.萦绕着。幸福源自我身处的学校,名校的一草一木,名师们的举手投足,孩子们的一笑一颦;幸福还源自我周围的人们,专家的悉心指导,同事的真诚相待;幸福还源自我对事业的追求,赋予了我对教育追求的无限生命力。教育是感人的,教育是真实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地方都是真实的。一堂课、一次谈话、一次作业、我们都在营造属于自己、由自己缔造的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这让我想到的是名师窦佳梅,在从事一线教学时,细心的她就把每一个孩子的

我相信,在品牌学校品味著名校的文化,践行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细节决定成败,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这个学期读的书杂而多。但是一直放在枕头下面的有两本,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四十年代译本的《飘》。有时晚上两本书一并读,恍惚中会觉得自己在读同一本。的确,西方文学中的好的作品总有一条根在维系。这个根,在我的理解,《圣经》里是对信仰的信任,以及对众人的爱。在《飘》里,是思嘉对她脚下红土的爱。

找到了根,就找到了方向。

《飘》的三十四章写道:“当她走上前面台阶的时候,手里还抓住那块红泥……她将手里的红泥拼命的捏着,直捏的它都从手缝里挤了出去。一面她又像鹦鹉似的一遍一遍念着:‘我仍旧还有这个,不错,我仍旧还有这个。’”

思嘉说这段话的时候,刚刚被战后的希礼拒绝。希礼把陶乐的一?红土放在思嘉的手上,因为他明白,与他自己相比,思嘉更热爱的是这片土地。因为她从小长在这里,这片土地养育了思嘉,那是思嘉的根所在。

当我读到这一节的时候,曾经臆想过如果希礼和思嘉真正的私奔会是怎样。虽然觉得难以预测,但是有一点我很肯定,他们的生活充满的不是快乐与幸福,更有可能是冲突和不幸。因为,思嘉一旦离开了陶乐,就好像失去了生命力量的来源。她和陶乐的土地在本质上都是坚毅的,能担当起责任的。

有了希礼的思嘉不一定是幸运的,但是没有土地的思嘉一定是不幸的。所谓的根,我想一定要是稳固不变的。当然,根,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土地,只要它够长久,它能够给你生存的希望。思嘉对希礼的爱情不是思嘉的根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爱情难以长久,因为他们是如此不相像,他们一起生活,就好像把水稻种进了麦田,水稻无法汲取养分,思嘉也不能从希礼身上找到生活的激情。这样一来,水稻很快枯萎,希礼也就成不了思嘉生活的永久的动力。

思嘉的根是陶乐,因为土地是长久的,当她握住那把红土地时候,她会愿意为这片土地奋斗,不管手段是否高尚。与其说思嘉为保存这片土地付出,不如说是这片土地在激励思嘉为生存奋斗。

西方文学的根脉有两条,一条

是古希腊文明,另一条是希伯来文明,但凡能把握住另两条命脉的文学作品都是长久的,并且充满活力的。文学的意义虽然在于给人以新的灵感,新的启示,但是新从哪里来?从历史里来。那么历史就是“根”。

《圣经旧约》里说到,摩西带着子民出埃及,想要寻找的不也是自己曾经居住的土地么,《飘》里的思嘉,用尽了各种手段,无非也是要保住自己土地,自己的“根”。

而能成为根的,必定是稳固长久的。思嘉说:“世界上唯有土地这东西是天长地久的……凡是身上含有一滴爱尔兰血的人总是把他们所居住的土地当作自己母亲般看待的……唯有这东西是这得忙碌的,值得战斗的,值得拼死的。”

历史可以是“根”,因为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真理能成为根,因为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也是《圣经》能够长久的原因,因为它揭示的是真理。)。有了稳固的根基,基于它上面的成长才能顺利。

《圣经 马太福音 第七章 两种基础》说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装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装着那房子,房子就到他了,并且倒塌的很大。

但是令人痛心的却是,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少的人真正的注意自己的历史,自己生活的土地。就拿人大这块土地来说,一个月前,我曾经想探寻我们现在生活得这片土地的历史,但是,当我真正着手做的时候,却发现周围无人可问,老师,同学,居民都对自己脚下的历史一无所知,他们会看到人大的古柏森森,看到校医院后的石羊石马,会为明德楼施工时挖出的古代石人感叹一番,但是他们能做的仅限于此。没有人想进一步的问。其实,一个多月前的我也是这样恍惚和无知。但是一个月前,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茫然,并开始解决自己对脚下土地的茫然。

于是开始查找图书,找到了些端倪,但是可笑的是核心

我们的校史馆里,有当年上课的

马扎,又当年上课的黑板,却从不过问这片曾被圈地给人大,提供人大生存空间土地的历史。

根找到了,方向才能确定。就像是没有原点的坐标系,永远难以描述点、线的位置。思嘉找到了她的根,所以她以后的一切行动有了方向,有了意义??让自己和家人、朋友过活。

没有根的人,找不到方向。

记录历史=永恒

作为一名准新闻人,某一天翻阅报纸,却升起的把它扔进了垃圾堆,说:“新闻都是垃圾!”言辞虽然有些激烈,但是现状却大致如此。报纸上的东西有几分是真实再现我们现在生活得社会呢?新闻不能再现,只能诉诸文学,所以文学作品能永恒,新闻作品很少永恒。

《飘》所记录的人,历史,不管其格调是高是低,却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真实面貌,百年后,千年后,人们想要了解这个时代,必定会翻阅到它。因为它虚构的只是内容,真实的是整个时代的面貌。

历史中很多东西是转瞬即逝的,我想,许多年以后,人们一定不想看今天的《无极》和《十面埋伏》,因为它们一方面在虚构,另一方面从中根本看不到现在中国的特征。有看电影的一个小时,后人宁愿看看《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或者《史记》。

新闻报道的东西,也大多是转瞬即逝的。这样一来,它所关注的角度就低了,所写的东西虽然是历史,却是残破的历史。它只求今天能有独家,对于明天发生什么完全不能准确预知,而文学展示的是全景,它的定位是一本书的容量,一个月的仔细阅读时间,还有永恒的价值,比如,如今普通人想要了解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会想到看《飘》,很少去翻阅那个时代的报纸。

前段时间,想要找一本有关顾沟的书(顾沟是我们学校陶行知研究会支教的地方),图书馆里对我最有帮助不是哪个学者的农村调查报告,而是一名远行的作家记下的他在当地的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圣经》里的话:“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也是款的,路也是大的,进去的人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找着的人也少。

现在一部分书在记录历史,却没有人关注,有可能他们进入的是窄门,但是窄门确是通往真理的,走这样的路才能得到永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127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