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模范人物张学良读后感汇编50句-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1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南京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 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张学良传读后感2
他在1901年6月降生于东北的一驾飞奔着的大马车上。19岁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此间,奉父命参加军阀混战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1928年6月,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难。28岁的张学良执掌东北军,创办东北大学。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从封建军阀变成国民军。1930年4月,爆发了蒋、阎、冯各派军阀的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全力支持蒋介石,进行武装调停。事后,30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蒋、张关系情如兄弟,在此后的八年间,张学良“一切唯蒋之命是听”,但蒋却有意削弱东北军的实力,不把张的军队作为嫡系部队。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想保存自己东北军的实力,希望蒋能出兵一起全力抗日,从而东北军做出了不抵抗的行为。但蒋坚决将“安内攘外”确立为南京政府的一项基本方略,最后东北沦陷。张学良也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来由于外部的压力而被迫下野,出国考察\。回国后又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后来蒋让张学良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让东北军全力剿共。张学良不愿国共内战,消极对待蒋的命令,暗地寻求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机会。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临西安,严令张学良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经过多次面谏后,终没得到蒋的同意,最终张学良发动了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划时代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要员,发表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的通电。蒋介石被迫下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六项诺言。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后来,周恩来总理称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直到周恩来死时还不忘身在台湾被软禁的张学良,对手下说“不要忘记老朋友”。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宁,到后蒋翻脸不认账,将张送上了军事法庭,被判了监禁十年。后来监禁满十年后又被蒋以“家法”一直监禁,直到蒋在1975年4月5日,由于心脏病突发,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终年八十九。蒋直到临终前,在同“后主”蒋经国谈到张学良时,他还郑重交代:“不可放虎!”,可见他对张有多么的痛恨。
蒋介石在西安成了阶下囚,张扣蒋十四天,后是蒋扣张五十四年。张学良三十七岁被蒋软禁,从大陆到台湾,一直被蒋不停地换地方关押。再1990年6月1日张学良90大寿为标志,他恢复了全面自由,结束了54年的铁窗生涯,1995年定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l0月15日,张学良先生与世长辞,走完他长达101年的漂泊人生。
《张学良传》读后感1
历史的沧桑如波涛汹涌般袭来,回忆过去的血泪史,在《张学良传》中感受痛苦困难的抗战时期。
张学良是个有争议的人,有人觉得他是忠臣;有人觉得他是中立;也有人觉得他是汉奸,我读完《张学良传》后,我赞同第一种说法,因为我认为张学良为祖国贡献地很多,有功于保家卫国。
中原大战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内战,双方激斗,死伤惨重。我在心中感到十分焦虑:“你们千万不要再自相残杀了,士兵是用来保家卫国而不是用来消灭国人的!”我心中的劝告无功而返,联军被东北军重创,失败告终。我心中一怔隐痛,联军要是能同意与蒋介石停战,也不会损失惨重了!
中原大战及万宝山事件之后,日本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我国军队被打败,所持有的武器战斗机、机关枪、大炮等被日军获得,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全境。看到这消息,我悲痛不已:“残忍的日寇占领我国的领土定没有好事,又要毁坏家园的和平,还要欺压无辜的老百姓们,真是罪该万死。可怜那些百姓了。我觉得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意图撤退不合理,应该想好战术,坚守城池!
我坚决反对蒋介石进行的围剿红军,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放着日本鬼子不杀,偏要对自己人赶尽杀绝,简直天理难容!之后张学良逼蒋介石联合共同抗日,造成“西安事变”。最后,在张学良的不懈努力下,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达成一致,共同抗日。看到这消息,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我佩服张学良的这种勇气,可是最后也被蒋介石软禁在台湾,我为张学良感到愤愤不平:“张学良明明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为什么被高等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你们应该感谢他啊!”
对张学良的评价,我认为他做的“西安事变”是对的,蒋介石只关心谁会与他争夺政权,共产党也是中国人,张学良的`思想就开明得多,他认为争不争政权无所谓,因为共产党也是中国人,那时的当务之急是抗日,日本人决不能占领我们的国土。所以我对他的评价是:为国为民,利民不利私。这是一位好军人,甘愿为民受罚的好军人!
《张学良传》读后感2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英雄故事读后感1
当我读到邱少云这位革命少年时,眼前便出现他活活被烈火焚烧的情景。他明知只要拍打几下,火苗就会被扑灭,可他没有,因为他深知,只要动一下,他们所有人都会暴露,这次行动也意味着失败。
那时,邱少云所在的部队得知日军要从这里经过,他们必须派出一部分人前去埋伏,邱少云想都没想就跟随他们去了。
邱少云他们都埋伏在日军即将通过的路边上的一片草地中,当一切准备就绪,正好从远处传来了一片“咚咚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邱少云一些人也越来越警惕起来。当敌人快要进入埋伏圈的时候,狡猾的他们好像事先就知道邱少云会来埋伏一样,用喷火器喷出火来,用来清扫道路两边的杂草。
就在这个时候,邱少云突然被大火烧到了,一开始,只有裤腿着了,他知道,自己千万不能动,一动就全完了,所以邱少云只能忍受着熊熊烈火的残害,直到他被烧死的那一刻,他还是一动不动!埋伏成功了,胜利的果实是辉煌的,在这欢庆的时刻,每一位中国人都没忘记他们的英雄——邱少云!
战争时期有多少人像邱少云一眼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祖国,比如:王二小、刘胡兰……
让我们一起向革命烈士学习吧!
英雄故事读后感2
今天,我读完了《英雄故事》这本书,深受启发。
一个名叫赵一曼的女人,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她帮助团长指挥作战,与敌激战竟日,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团长让赵一曼带领部队突围。赵一曼说:“你是团长,有责任将部队带出去,我来掩护!”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后在附近的农场养伤。
可是敌人很快找到了她,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来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以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
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追敌再度捉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31岁。
她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不屈不饶呀!敌人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皮肉,还用钢针刺她的伤口她都不招供。可是我呢,连一个小小的开水壶里的水珠溅到我手上,我都“呀!”的叫一声;不小心碰破了点皮,用指甲轻轻一碰,都会觉得疼……
我真佩服她!佩服她非凡的坚强的意志。每个人必须都有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什么也不会干成的。由其是我们小学生,要为国家争光!
英雄故事读后感3
《英雄故事》主要讲的是从古至今,几十位英雄豪杰和巾帼英雄的故事。
我最喜欢抗金大英雄岳飞。
再一次洪水时,岳飞的父亲——岳和将岳飞和岳飞的母亲姚氏放进了一个大花缸,大花缸在麒麟村停下了。岳飞认识了王贵、汤怀、张显,他们再一次偶遇中,拜林冲和卢俊义的师父周侗为师,岳飞又认周侗为义父,岳飞等人又认识了牛皋,他们在开封太守宗泽的推荐之下,准备参军了,姚氏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从此,岳飞他们开始抗击以金国四狼主兀术为首的金人,岳飞在爱华山、牛头山等几个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令金兵闻风丧胆,在青龙山时,岳飞率领的八百人打败了金国大狼主粘罕率领的十万大军,最后,岳飞将粘罕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不仅如此,岳飞的士兵还斩杀了敌军两员大将,擒了敌军元帅铜先文郞。
不幸的是,岳飞遭大奸臣秦桧等人的陷害,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毒死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岳飞的儿子岳云也被害死了。最后岳飞的另一个儿子岳雷率领岳飞旧部将金国彻底打败了。
我的感受是:造福百姓,为国为民的都是英雄!
英雄故事读后感4
今天,我闲来无事,便翻开了一本少儿读物,当读完了《英雄杨靖宇》这篇文章后,我不禁大为震憾,我实在是佩服他顽强的偏偏和爱国的热情。
东北是日本人入侵中国最早的地方,在东北抗日军队是影响最大的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给日军以学生的打击。日军海派大部队进行“围剿”,杨靖宇带着部队转移到了长白山的丛林中,在高寒缺氧、粮食、服装、药品完全断绝的情况下,坚持同日寇日夜鏖战,最后,只剩下7个人,结果还是被敌人发现。
可杨靖宇以顽强的毅力同敌人周旋,直到最后无情的子弹穿透了杨靖宇的胸膛,他倒下了。英雄的热血染红了这块黑土。他死后,残暴的敌人剥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肚子里竟只有野菜、树皮和棉絮。就连凶残的日军也感到震惊。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前赴后继,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啊!我突然又想到了放牛娃王二小和坚贞不屈的雨来,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抗日英雄!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勇敢坚强?当然是强烈的爱国之情!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中华儿女没有屈服,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战斗。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英雄故事读后感5
今天读了《英雄故事》这本书,我对英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个好故事就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影响我们的一生。
这本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现代几十位英雄人物的事迹,他们有的是民族英雄,有的是抗日英雄,个个都了不起,为我们后人所崇拜、所敬仰,他们那种为了祖国抗击外来侵略者、为了新中国成立而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他们的故事真实而感人,他们的精神深刻而伟大,他们的影响锦远而广博。
历史虽然远去了,但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如今的我们生活条件优越,对中华民族历上的民族团结故事、爱国故事,不是要青少年照搬故事中的人物做什么,而是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将之化做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英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明白保卫领土完整、捍卫祖国尊严、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对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英雄故事读后感6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名叫《革命英雄的故事》书,书里记载了许多关于革命英雄的故事,其中关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深受感触。
故事是这样的的:1945年八月初的一天,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了冲锋。突然,敌人一阵机枪横着扫过,让战士们不敢抬起头。原来,桥上修了一座十分巧妙的暗堡。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经批准后董存瑞就火速前进。
突然,董存瑞扑倒了,原来他腿部中了子弹,他忍痛跳下河里。跳下河后他把炸药放在桥墩上,可是一连好几次都滑了下来,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到暗堡,怎么办呢?眼看战友们在机枪的扫射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在这紧急时刻,董存瑞毅然用左手托起了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底,从容的拉开了导火索,高呼:“同志们,为了战争的胜利冲啊!”导火索冒着白烟急速的烧向炸药包,董存瑞泰然自若,坚定的站在那里纹丝不动,随着轰的一声,敌人的暗堡被炸的粉身碎骨,董存瑞也牺牲了。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知道董存瑞的牺牲是光荣的,他是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着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一定要学习他的那种伟大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自私自利,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我都会多为他人着想,多为集体着想。比如:在学校要认真值日,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家要多体谅父母,适当干些家务如倒垃圾等。我觉得红色经典丛书很有教育意义,我会努力向革命英雄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英雄故事读后感7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当我读了《铁道游击好男儿——洪振海》的故事后,我被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了。洪振海,山东滕县人,自幼因生活所迫在枣庄路铁矿谋生,练就了飞登火车的本领,抗日战争时期,他与王志胜、刘景松一起组建了一支铁道游击队,他抗日决心大、作战英勇,他们依靠路矿工人和湖区群众的掩护与帮助,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他们扒铁轨、炸桥梁、截物资、惩汉奸……使日寇闻风丧胆,不得安宁,这真是大快人心啊!他们还护送过数千人过界,没有一次失守,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可惜的是,1941年12月的一个风雪之夜,洪振海率领部队与日寇展开激烈的战斗,洪振海不幸中弹身亡,壮烈牺牲了。一位英雄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和他的英勇事迹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
面对这些英雄们,让我们怎么能不萧然起敬?怎么能不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当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身边没有硝烟战火,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学习?每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我的心中总是不由地产生对英雄的敬佩,此时我更加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将来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英雄故事读后感8
读了《英雄人物》这本书后,感触很深。我觉得我的爱国之心与他(她)们那些爱国人士相提并论,简直就是让蚂蚁和大象比,小巫见大巫。
最使我感动与敬佩的,是江姐。她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使得我敬畏。那篇文章主要写了江姐被叛徒背叛,从而落入敌人手中。特务头子和特务们用尽了各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可江姐宁死守住秘密,最后被折磨死了,年仅29岁。
江姐,我五体投地地佩服您!如果换作我,我一定吓晕过去或是乖乖招供。而您却有想钢铁般的意志,刀砍不断,水洒不进,不说就是不说。我读着书,就心惊胆跳,可您面对敌人。不但气度从容,并且还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共产党大无畏的精神。我特别敬佩您对敌人说的一句话:“你们尽管折磨我吧,你们即使弄断了我的手指,就算砍了我的头,你也消灭不了我的一直!”我相信您。
在书上,我看到了敌人们对您使用了灌辣椒水,吊飞机,老虎凳,还有用竹签钉手指的手段。我看着就觉得可怕,更何况用起来呢!可是对您用这些,不但不会让您招供,反而还让您变得更加坚定罢了。江姐,您那坚贞不屈,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将感动一代又一代人。我为您的精神与勇气骄傲,为您自豪!
《英雄人物》这本书,不仅仅是江姐,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都令我尊敬,也都值得我学习!
英雄故事读后感9
前几天,妈妈为我买了一本《英雄人物故事》,我可爱看了。今天上午,我打开书,津津有味地阅读《集体主义精神开模邱少云》,很快被这个故事吸引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他们连潜伏在离敌人只有60米的草丛中。当敌人的燃烧弹把邱少云烧着时,他要扑灭身上的火并不难,但这样就会暴露目标。邱少云为了战友们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强忍着疼痛,将手深深插入泥土里。烈火在邱少云身上少了整整30分钟,他始终没有动一下、喊一声,直到牺牲。在邱少云精神鼓舞下,战斗很快取得了胜利。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性情久久不能平静。邱少云真是个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英雄。虽然邱少云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邱少云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在我们班级中,每个人都要有集体主义精神。比如上课时,每个人都用该自觉遵守纪律,专心听讲。如果谁违反了记录,就会影响大家上课。这学期,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一次数学课上,我一直在做小动作,张老师便停下课来批评我。现在想起来真惭愧。从今以后,我一定以邱少云为榜样,在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违反纪律,做一个人爱集体的好学生。
英雄故事读后感10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关于雨来、海娃、王二小等好多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让我很惊讶,他们都好勇敢呀,很多小英雄死的时候都还很小,有的还不到15岁。
12岁的雨来在夜校读书,他的爸爸是一位民兵。一天,他们村里的交通员李大叔到雨来家里躲避鬼子的袭击,躲在一个大坑里。他让雨来用一个大缸把坑堵住,不让雨来告诉任何人。鬼子来了,雨来的家受到了劫难,枕头都被鬼子用刺刀挑破了,可是谁都没有发现地上的那个大坑。无论鬼子怎么折磨雨来,他都不肯说出丝毫线索。皇军急了,大声高喊:“拉出去枪毙了!”只听见轰隆隆的声音响彻村子。村子里的老人都伤心极了,他们知道雨来是为了保护村人不受到鬼子的迫害才遭遇袭击的。交通员李大叔听到暗号“卖豆腐了,卖豆腐了!”他知道鬼子已经走了,就爬出来。他看不见雨来就向村里的老人打听,知道雨来死了,他也很伤心。但他到河边一看,原来雨来并没有死,而是他游到河流的下游去了。
我看了这个故事,知道了遇到事情不能慌乱,要沉着冷静才能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现在能过这么幸福的生活,他们却不能,还要为了老百姓付出自己的生命,真是太可怜了。日本鬼子也太凶残、太恶毒了。俗话说,比土地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他们怎么就不仁慈呢?我想告诉小日本鬼子,他们应该学会善待世界上的所有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1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