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的读后感汇集90条-读后感
寒山问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寒山问拾得原文
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寒山问拾得译文: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傅问得很好,拾得师傅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
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之所以说这段对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是因为的确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而我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获得了胜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些人看你不顺眼,想着办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计了。我采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过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学习成绩去“游戏”人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远远的被我甩在身后。凡事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说。我给我自己制订的做人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闻世事、时时“清心寡欲”,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态度去生活,也颇是有些对己、对世太不负责任了。拾得师傅的回答,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也仅仅是一个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愿望。它有着积极、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不现实、颓废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现实的社会,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诚,也有它的丑恶、暴戾和虚伪。对于那些社会中坏的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呢?比如,对公共车上猖獗盗窃的小偷,对大街上行凶作恶的歹徒,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对待肯定是不行的。对于阴暗的事物,对于伤人、伤俗的歪风,对于欺弱压小的暴虐,对于一手遮天的恶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换不来安定,只能是让它们得寸进尺,越发肆无忌惮!于是乎,对话改为“只是引他,导他,教他,劝他,认他,肯定他,几个回合,度化他!”
“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无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为二地把这段对话的精髓占为己有,以后做人时会更敞亮一些。
寒山寺①的钟声特别响亮,据说在苏州城敲一下,东海邻国日本就能应一声。这两地钟声呼应,那是在传达寒山与拾得的别后离情。
相传唐代在苏州寒山寺里,当家的是寒山、拾得两个和尚。这两人是一对好友,平日形影不离。有一年天时不正,闷头雨足足下了半个月。大水把江河湖海涨得满满的,和平地连成一片,寒山寺就像一个水围子。就在雨过天晴的那个早上,寺院门前的石头驳岸旁边,漂来了一口青铜古钟。古钟氽在水上,顺着波浪时起时伏,撞在驳岸的石头上,不断地发出“噢噢来”的响声。那声音十分悦耳,把寺里的老和尚、大和尚、小和尚统统引出来了。
铜钟非但大得出奇,最奇的是朝天的这口钟里,一滴水珠也没有,和尚们见了又惊又喜,都说它是天赐的神钟。
寒山、拾得看到这口钟特别高兴,因为寺里正好少一口大钟呢,所以他们就吩咐众和尚一齐来打捞,把这口古钟搬到岸上来。寒山寺里一共三十七个和尚,一个也不少,一齐动手,“嗨哟,嗨哟”,可是任你左拉右拽,使足力气,那口古钟都纹丝不动。寺里九十九条粗麻绳都拉断了,可是拾得还不死心,他说:“就是用稻草灰搓绳,也要把这口钟拉上来!”
这时候,和尚们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浑身汗水涔涔,听到拾得这样讲,嘀嘀咕咕,心里很不高兴。有的说:“那还不是吃力不讨好,白费工夫。”有的说:“膀子粗的麻绳都拉断了,还要用稻草灰搓绳,生了耳朵没听说过!”有的寻开心说:“你听,你听,那钟传出啥声音?‘懊恼来’。”
还有个和尚说:“这钟声有道理,寺里有个杀猪佬,神钟不肯进这种不干净的佛门呀!”这几句闲话原是说着玩的,谁知却伤了寒山、拾得的心。因为他们两个以前做过杀猪屠夫。寒山心里难受,想了好久,最后才说:“钟不上岸,强求不得,那就推开这口钟吧!”
众和尚七手八脚地去推钟,可是那口钟倒像被铸在石头驳岸上一样,不管花多大力气,还是纹丝不动。
大家都非常惊奇,拾得心里也在想,这究竟为啥啊,说不定今天要出来了。他从竹园里拔了一根连着根子的青竹子,去了枝丫,拿在手里,将竹竿一头向驳岸上一撑,身子一纵,“呼”地腾空而起,跳进古钟里。古钟立刻就在水上荡了三荡,抬得举起竹竿,对准驳岸一撑,那口钟便缓缓驶向河心。
拾得原想等古钟会动了以后,再靠岸跳上去,哪知这口钟到了河心,竟飞快地逆水而行,朝着正东方向漂去。
众和尚大惊夫色,寒山与拾得更是慌了手脚,他们一个沿着水边奔跑,一个在古钟里拼命想靠岸来;一个喊拾得,一个喊寒山。两人你一声,他一声,一声连一声,一直喊到双方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影子。
后来,寒山因为思念拾得,不吃不喝,人都落了形。那拾得呢?乘着的那口钟,竟在一天一夜之间,漂洋过海,到了日本的一个叫萨提的地方。萨提地方的人,听说拾得是从中国来的,也十分惊异。他们蛮好客,就请拾得登岸,还用九头牛、两只虎把古钟拉上了岸。
拾得上岸以后,把古钟献给了萨提人。他们把这口钟悬挂在村中心,又把青竹插在地上,没有多久就长成了一片竹林。拾得自小勤劳,农家活样样件件都拿得起来,也便在那里落了脚。
再说寒山思念拾得,病得快要死了,他做梦也喊着“拾得、拾得”。有人出了个主意:敲钟寻人,说不定拾得听见钟声会回来的'。寒山真的请了冶匠,仿造神钟的模样,铸了一口大铜钟,悬挂在寒山寺高高的地方,称为“一方敲钟八面音”。
寒山寺的钟声敲响了,“当、当、噢噢来!”把声音传到老远。说来也怪,这钟声竟也漂洋过海,传到了萨提地方。拾得听到了这钟声,细细辨听,这是寒山思念他的心声啊。于是拾得也敲响了萨提的那口大钟,“当、当,噢噢来!”这钟声也传到了寒山寺。这样两边就好像两个人在讲话,把两颗心连在一起了。
拾得在日本做了不少好事,到过许多地方。老人们曾经说过:“日本哪里生长竹子,拾得就到过哪里。哪里的竹子最茂盛,便是拾得居住过的地方。”
①寒山寺:在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因唐代初年寒山、拾得二僧曾经住过这里而得名,原寺已毁,现存的寒山寺是后来重建的。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一问一答,清简了多少红尘琐事。若饮食男女能做到此,世间少了多少纷争。
据说寒山是隋朝王室杨氏后人,隋朝灭亡,苟延在盛唐,只因相貌缺陷而屡试不第。顶着遗老的帽子,满腹才学无人问津。后机缘巧合遁入空门,从西京流亡到江南,礼佛侍经,再无心仕途。看淡了出身,丢掉了红尘,置身于重岩,只有飞鸟经过的白云缭绕的所在,从此晨钟暮鼓,做百岁僧人。拾得,是天台山高僧森林中拾到的婴儿,因怜悯带回寺庙抚养,后与寒山结为莫逆之交,一生向佛,被后人称为和合二仙。
这些简要的介绍来自许多年前父亲的故事中,曾经居住在乡村的多少个夜晚,父亲的'一个个传神的故事伴随着我成长,寒山与拾得是其中的一个。今日进入因寒山拾得得名的姑苏寒山寺,父亲的故事情节又活泛起来,二三十年了,未曾褪色。我在想父亲居于乡野,未曾进入学堂,他如何知晓呢!我不得而知,即便我问,父亲也便是淡然一笑,似乎许多故事天生嵌入在他脑海中一样。
唐朝的某一个夜晚,诗人张继夜宿枫桥,夜半听寒山寺的钟声,寒霜漫天的秋夜,家国忧思随秋霜弥漫开来,后寒山寺因张继的诗而闻名,而后人读着这首诗,也许
早秋的清晨,来到寒山寺,走过寒拾殿,看和合二仙的雕塑,双手合十跪拜,心得一缕安宁,替父母祈求平安,告诉父亲我在寒拾殿重温了孩童时代你给我讲述的故事。在空旷的寺院里随意漫步,来到闻钟亭下听寺院的钟声,据说寺庙的钟声以108次为吉利数字,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24个节气,一年有72候(一年360天,5天为一候),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刚好108。敲满108次意味一年烦恼尽消,尽善尽美。浑厚的钟声,多么美好的寓意,这便是佛家宁神之境吧。
坐在亭内,看婆娑树影,听钟声,听风吹过的声音,游客渐多的时候,抽身离开,拾得宁静清晨、宁静一隅的安宁,再走入市井,过尘世人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22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