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收破烂吆喝声读后感汇集76条-读后感

(一)

我作为一个曾经亲眼看到自家的老屋子被拆除的人来说,如今心中还是有些东西被触动了。

吆喝声对于老北京人的意义就如老屋子对我的意义一样,不仅仅是有声有形的一种存在,它还是一种牵挂和一种文化。是的,我承认时代需要变迁,现代化建设需要进步,但是这种变迁和进步并不是需要完全牺牲中国的文化底蕴的。可如今不断地更替,不断地埋没,终将会换来什么呢?恐怕换来的是灿烂文化的泯灭吧。没有古老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内涵的,是会毁灭的,历史的车轮还在不断前进它不会为任何事情停住脚步,当他行至我们面前时,若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这个国家将会被狠狠地碾在在车轮下。中国人就真的忍心看着这一切发生吗?“保留文化遗产真的不能和现代化建设同步进行吗?”我想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啊……

(二)

读完这篇文章,我会想一个问题,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有些东西的落没是否是时代的必然的`呢?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吃上一顿饱饭重要呢,还是保留一些古迹重要呢。不只是吆喝,新的时代到来,必然会有旧的东西淘汰掉,适者生存,更可悲的是,我们做的事是没有错的,也是都有错的,都是犯错误,只是选了一个伤害相对少一点的罢了。因为人的性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吆喝的牺牲是必然的,也没有会保留一点的想法。而现在,作为活下类的后代的我们,无疑要去弥补这些东西,保留现在仅存的文化,让中国还不至于太过可悲下去。每个人都不是圣人,我们只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凡人,不会去想那么伟大的事,比如民族的兴旺,拯救国家什么的。话说好像不知不觉悲伤了,只是在历史的长河面前,我们也只是把头埋在淤泥里的虾子罢了而已。

(三)

我们刚学完17课《吆喝》。讲的是旧中国的北京,生意人做生意时是怎样吆喝的,我感到很有兴趣。我在上学的路上,路过菜场时,能够听到菜场里传出各种不同的叫卖声——也就是武汉人的吆喝。“卖黄瓜嘞,我的黄瓜又绿又脆,可以生吃,可以凉拌,维生素多,赶快来买嘞”。(.)“快来买菜嘞,我这里的菜品种繁多,任意挑选,不好包退,还有的…… ……”换季节的时候到了,买服装的人吆喝声更巧妙,“走过的,路过的,进来瞧一瞧,看一看,服装大甩卖,大换血,全部打折,价廉物美”,一遍又一遍的从扩音器里传出,不少人还真被他们的吆喝生吸引住了。但有的商人在吆喝叫卖自己的物品时是有欺骗性质的,我们可千万不能上当受骗。

假如,将来我有一天当上了一名商人,吆喝的内容要真实,实在,做到买卖公平,还要讲究招揽生意的艺术性。

最近读了萧乾先生的文章《吆喝》,他描写了北京市场上的各色吆喝声,写得很细腻,充满生活的味道,且有思想。现在,我也来写下东北人独有的吆喝声,它们与萧乾笔下的吆喝声是不大相同的。

早上,去早市,天还没有亮透,乡下的农民就来城里抢地盘。他们在乡间看青山,喝绿水,一双眸子格外的透亮,时不时大口地吸下早晨清新的空气,然后和着东北粗犷的味道,大喊一声:“新鲜的豆角、黄瓜、南瓜啦!”他突然这么一喊,很多人都惊得回头,却见他洁白的糯米牙和一脸憨厚朴实的笑。一般在这个时间,都是老年人买菜,他们买菜要一根一根地挑,尽管菜都是刚摘的,好得很,但若不挑的话他们心里是过不去的`,总觉得吃了亏似的。每当这时,卖菜的小贩就会再高喊一声:“最好的!”

想买水果,要在上午或中午。小贩们推着车,载着满满一车水果,还要不时地用眼瞄着城管。他们大声地吆喝着水果的产地,毫不谦虚地夸赞着自家的东西,譬如我就听见过这样吆喝:“大鸭梨了,嘎嘎甜,不甜不要钱!”凑上去,如果你还有点犹豫的话,他会当场削个梨给你吃。东北人和上海人是不一样的,东北人从不计较一根葱多少钱那些鸡毛蒜皮的小利。我见过一位老爷子天天坐在市场的角落,守着两筐李子卖。他的脸上全都是褶皱,又黑又脏的手上青筋突显,衣裤上遍布着破布絮,看了令人心生怜悯。每次路过,我都会买上一斤,虽然他的李子不大甜。他的吆喝也很有意思,他每次都用略带沙哑又颤巍巍的东北口音大喊:“李子嘞,保你吃完还想吃,保证甜得你嗓子疼!”

晚上,是大排挡的主打时间。走在街上,鼻间不时传来浓郁的烧烤香味,那感觉真的很棒。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亦不比早晨、中午的逊色。“烤乳鸽,5块5块!”这是一个中年男人粗犷又带些傻气的声音。“烤饼,啤酒,买一赠一!”这是一个年轻女人的吆喝声,声音中充满朴实,还不乏麻利。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卖北京烤鸭的女人,她的声音很尖,有点“名旦”李玉刚的味道,带着那么点婉约,听起来又一波三折的:“北京烤鸭,皇家配方,慈禧太后都爱吃,18元一只,赠送好礼!”每次听到她的声音,我的口腔里都会不自觉地充满唾液,垂涎三尺,不过她卖的烤鸭确实香。

语言,也是门艺术,它就像盐一样已经溶解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精心地熬着艺术这碗汤,让人百喝不厌。是老百姓把它的秘方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而今,听到这些朴实无华的叫卖声,粗犷中带着柔情,朴实中充满智慧,说它动听一点都不为过,听了让人温暖,又很幸福。

当生活和艺术相融,这碗汤就越发地有味了。

谈起她,我们这个小区的人应该都认识她。老妈有时管她叫老刘,而我见着了,也就叫一声阿姨。她有一些微胖,小眼睛,全身上下看起来有一些泛黑。也对,她又不是什么文绉绉的学者,当然就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啦。

周末的时候,总是能听见一声响亮而又偏一些吉利话的声音 ——“收破烂罗,收破烂罗”,这或许并不太引人注意。

当家里有废品时,楼下又有她的喊声的时候,老妈就会从窗户那里叫“老刘累!这儿,上来吧!”随即,她就会把三轮车停在楼下,背着东西上来了

——哐当!“你看,就这些了。”老妈看着她说。

“哎,好嘞!给你三块钱吧,那两三毛的零头就都算了吧!”她满头大汗的挺起身子说。

“嗯,那就这样吧。老刘,你说你这样会不会有损失啊?”

“啊?损失,不会不会,我经常在咱们这个小区里转悠,都熟悉着呢!哪儿来什么损失,哈哈!”她语速渐渐放快了。

“那行,就这吧,你接着忙吧,我得赶快下楼走了,我还得转那头呢!”只见她熟练地整好了东西,背着又下楼了。

看着她下楼的身影,老妈还转过身子跟我说:“你看着刘阿姨,真是人好,虽然只是个收破烂的,你说,是吧!”

“嗯,对对。”我应了两声。

其实当时并不觉得她怎么好,反而,看她是个收破烂的,有点轻蔑他。

前几个星期,家里添了一件白色大衣柜。当然少不了衣柜外面包的那一层层的泡沫、硬纸板等杂样废品。老妈还想着,赶紧给卖了吧,一直堆在楼道里也不是办法。

有一天,她又在楼底下吆喝了,老妈赶紧给她叫了上来。

“咦,这是干啥了,弄这么多纸板。”她不解的看着老妈。

“哦,买了个衣柜,这不是那外面包的嘛。”

“嗯,也是也是。”她似恍然大悟的说道。

经过一番称量计算,她终于张口了,8块钱!“行行,就这样吧!”老妈草率地回答了她。

“咋了,有啥事吗,真么着急呀?”

“额,把家收拾收拾嘛,那衣柜刚弄好,太脏了。”妈妈咳嗽着说。

“哦~~ 这也是,用我帮忙不,要有事只管开口啊!”她毫不保留地说。

站在一旁的我这时有些纳木,顿时对她改变了看法,感觉她真的很真诚。

“啊,那也行,麻烦你了啊!帮我抬一下床吧,我想把床底下的脏东西都扫出来,成年累月的堆积在这儿,可不行啊。”老妈又在不停的说着。

“哎,中。”只见她哐的一下把床抬了起来,令我瞠目结舌。一瞬间,我就想把“乐于助人”和“大力士”的双重称号扣在她身上。

“哎,好了呵!慢慢放下来吧!”老妈叫着她。“快过来,来喝杯水吧,没想到你力气这么大,呵呵。”

她也就一笑。而我对她却刮目相看。她的形象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在我眼里只是个收破烂的'不起眼的人了。她不计个人,乐于助人,爱笑,能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这些,我想足以去评价一位普普通通的人了。

现在,她还是一个收破烂的,她还是那么胖,周末的时候仍然能够听到她的喊叫声。对,她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成为一个文绉绉的学者,她就是一个普通人。可我十分庆幸,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能够给我带去那么多的感动和温馨的回忆。

自评:这是老师留的一篇十一

另外自爆啊,本人发现进来校讯通上十分流行给好友写信或者吐露情愫,小雪觉得自己要再不写一篇就真有点儿out了,所以先吊吊大家的胃口,小雪准备要写一篇我和大宝贝儿(倩倩娃子)的那些事。名字是《我们的天空》。等着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304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