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读后感100字摘录50条-读后感
一直想看林达的书,因为他们夫妻俩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家”,出版了一系列介绍美国的书,丈夫丁鸿富,妻子李晓琳,夫妻琴瑟相合能到这样的地步,确实让人心羡。
只是一直被他们厚厚的密密的文字吓住了,一本书里面信息量太大,有56章,从现实生活所见所闻联想到历史、政治、人文、自由,横向纵向地有条不紊地展开,既系统化又旁征博引,思考的问题也都比较深刻,关键还有他们思考的角度都很中肯不偏激,这样的书总觉得需要比较安和的心态时才适合阅读,所以一直望而却步,终于鼓起勇气拿起这本,才发现书里面虽然思想深刻但叙述得很平易近人,非常好读而且吸引人,于是后悔读晚了,打算下次密集地多拿几本回来看......
他们夫妻俩90年代初移居美国,这本书就是他们经历一个个城市、小镇,把这个小镇的故事、历史娓娓道来,再结合了关于美国民主、制度、自由方面的种种深度思考集结成册的。
对于这些小镇浏览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作者感叹说,在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似乎有什么东西是一直立在那里的,是持恒而且稳定的。也许,那是对家乡的一种热爱;也许,那是对栽树的前人的一种敬重;也许,那是对文化积累的一点意识;也许,对于他们那什么都不是,只是自由自在生活的一个自然而然部分”......
比对我们号称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声长叹啊!
整本书分为“走路”和“读书”两部分,读完之后,除了深度了解了很多美国的历史人物(注意:这里的历史人物既包括美国历代总统、罗伯特·李将军这样的大人物,也包括如亨利·威尔兹上尉、斯蒂芬斯医生这样的普通人物),也会了解不少美国历史、政治、文化、制度的由来,另外,我还对这对夫妻对于旅游和读书方面的`心得深深地感到赞同。
对于旅游中的经历,这对夫妻说,高速公路“虽然在山川河流中穿行,它和车子所经过的两侧却通常是半隔绝的。你坐在车内,
对于读书,他们说:“我心中的良性循环是这样的,阅读带来旅行的向往,而旅行又诱发深入阅读的兴趣”。总结得太到位了,100个赞!
总之,林达的书不仅会帮您增长知识,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也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以前惯有的一些“常识”,于是,你既觉得自己了解不少故事,又会觉得自己变得平和深刻了,就是说,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成熟的书!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
我们似乎早已准备了一万年,也等候了一万年,把自己铸成搭在强弓之上的一支飞箭,就等待无形铁幕被挤出一条缝隙来,然后就会自由飞向天空,哪怕焚毁在自由之后的瞬间。
短歌行读后感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一首《短歌行》道出了多少中国人的诗酒情怀。中国人,在其一生终是离不开酒。欢庆的时刻我们把酒言欢;忧愁的时候我们借酒消愁。在酒里我们酣畅淋漓,在酒里我们诗意纵横。一杯酒喝欢畅,喝忧愁,喝清淡,喝安宁,喝出这人生里的趣味。
一首《短歌行》将曹操苦苦思念人才和完成天下统一大业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面对时光的流逝,功业未就曹操并没有选择消沉颓废,而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积极奋进。生逢乱世的曹操,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体现他求贤若渴的态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曹操懂得成就霸业需要人才辅佐。在诗中他借用恋爱中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用来比喻自己对贤士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驰骋想象,神思飞扬。举头望月,光华如练,正如诗人心中思念着那些旷世奇才,他们才华横溢,光芒四射,但却遗世独立,可望而不可及。陡然间平添了无限的忧愁,不禁令人神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回归现实,在空旷的天宇间一轮明月,喳喳叫设问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木啼叫,不知哪棵树可以栖息。曹操不断呼唤,呼唤天下贤才的归顺,更进一步的着曹操渴求人才,礼贤下士的心情。
中国的诗与酒总是分不开的。竹林七贤刘伶醉酒写出《酒德颂》;欧阳修自称“醉翁”写下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诗仙李白斗酒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留下多少酒有关的诗歌。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酒对于李白几乎成为了他的信仰,他的满腔情怀借酒兴诗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在波澜壮阔间生命的容颜急速变化。唯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苦短何必望洋兴叹,不如大醉一场来得痛快。李白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全篇大起大落如大河奔流,有气势,有曲折,酣畅淋漓。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信仰都包含着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曹操生逢乱世,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酒解忧,酒是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的理由,没了酒李白会被忧思困顿,他要解脱要飞扬,酒是他的一条出路。
由一首诗为引子感受着中国博大的诗酒情怀。欢庆的时刻我们把酒言欢;忧愁的时候我们借酒消愁。从古至今,酒一路伴着诗,对着酒读着诗,在酒与诗之间感受这人生的百味。酒若是用来消愁,伤心伤身,愁会转的更深;酒若是用来狂喜,就会有很多放诞。不带那么多的功利去饮酒,喝一点不带那么多情绪的酒,我们也不妨用清浅的酒意酝酿新鲜的诗情,给自己多一些诗酒流连的好年华。
带着朦胧酒意去看,中国诗词中的一切意象将化作一杯酒,在酣畅淋漓的酒意下用生命酝酿着万古诗情。当生命成为一首诗,我们的生活将充满诗意。
短歌行读后感2
“对酒当歌”四句,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浑沉感慨。“慨当以慷”四句抒写诗人意识到“人生几何”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
以下两次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明明如月”四句,再写求贤不得忧虑。
“越陌度阡”四句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月明星媳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这首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诗中两次引用了《诗经》成句,粗看似觉穷兀,却贴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莫之情。
《短歌行》突出地反映了曹操浑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短歌行读后感3
《短歌行》突出地反映了曹操浑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余哥又一次的读了一遍孟德的《短歌行》;可能是“神经搭错线”也可能是AM:7:00还没休息的缘故。突然想到或悟到一些东西(反正不是很清醒TWO日未休息了)故此记下:
曹操究竟是忠还是奸?是老正还是老邪?何谓正见?何谓邪见?其实并无一个确实的答案,不过无论众生所执着的是正见还是邪见,过分自信、自我中心、坚持己见、不肯退让、都可以说是“我执”的表现。人世间所执着的事,实在有如恒河沙数,我执的出现是由于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分别之心,就是有你和我的分别;你是你,我是我,我自然就会跟你比较,还有执着的就会跟别人比较,不甘认输。
无论是怕输还是怕赢过对方,都会让人精神紧张。这样自身的快乐就会操纵在人家手里,如果人到了一个连自己的感受都毫无自主可言的地步,他的喜怒哀乐就只会任由不断变迁的外在环境所主宰。因而感到无比的痛苦。当人不愿意接受一些既定的事实和结果,就很可能会被虚妄无体的客尘所染。以致被世俗的七情六欲所影响,最终只会令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人除了我执,还会执着于我所,就是自身所拥有的人事物,执着于我所,令人无法接受自己所厌恶的人事物。就会被憎恨之心蒙蔽理智,变得愚痴,因而落入魔障!
所以孟德是忠还是奸呢?他说做的事是对还是错呢?他有所得还是有所失呢?……
短歌行读后感4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好处,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那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明白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那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貌,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因此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期望贤才主动来归。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正因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述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述宾客欢宴的场面,那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前四句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证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述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
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期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证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期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忙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透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述欢宴宾客的文案,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盼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用心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短歌行读后感5
《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
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最后“月明星媳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短歌行读后感6
《短歌行》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除了敬仰曹操慷慨悲凉的气势以外,更为吸引我的是曹操顽强奋进的精神,特别是在加入了现代物流这个团队的现在,听闻公司前辈们从公司创立到现在一路上的事迹,再来读这首诗,感触似乎又多了一层,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这首诗歌,通过直抒胸臆和反复回旋的咏唱将曹操苦苦思念人才和完成天下统一大业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面对流逝的时光,诗人常常会有功业未就,时不我待的焦灼感。曹操不是在焦灼中消沉颓唐,而是积极奋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人生几何”,不是说要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忧”的思想贯穿了整首诗歌。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的是时光易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的是贤才难得。联系我们公司,在成立之初,困难挫折并没有能阻止前辈们努力奋进的脚步,
反而使他们越挫越勇,广纳贤才,一步步走到今天,发展成为几乎遍布全国的成功企业,这种气概堪比奋发之时的枭雄曹操!
诗人不是在焦灼中消沉颓唐,而是积极奋进。这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体现在求贤如渴的态度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曹操在这里巧用典故,把诗经中用来表达恋爱中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心情的文案,用来比喻对贤士的渴求。借用的巧妙自然,准确生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也引用了诗经中的文案,说明了如果贤士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待之如“嘉宾”, 表现出了曹操对待贤士的态度,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又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想想看曹操面对满座贤才,内心应该是怎么样的情绪?自然是满心欢喜,但为什么“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说明虽然曹操已经拥有很多人才,但是因为功业未就,他并不满足于此,想要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拥有更多的人才,这四句不仅表现出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也表现出曹操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以看出,曹操渴求人才,天下的人才也渴求能识千里马的伯乐,他们也苦苦寻求着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两句其实是曹操发出的呼唤,他呼唤天下贤才赶紧投奔自己,自己将与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往,以礼相待,人尽其才。虽然这首诗中,无不透露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望,语气恭维,“山
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但是这位心中满是霸气的人,在其诗中也委婉流露出这样的霸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气势是如此的恢弘。
这让我联想到公司对我们这些基层员工的态度,在这里每一个人的才能都能被充分的发挥,领导们的平易近人无不让我为之感动,随即更加坚定了为公司发展无私奉献的决心。
公司广聚英才的深邃眼光,定能像曹操统一大业一样,在中国物流行业开拓出一片绚烂的天地,而同时我也意识到应该好好把握住这易逝的时光发愤图强,力所能及的为公司做贡献!
短歌行读后感7
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正因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
正是正因有这种思想,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这首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读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样的诗句,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贤才的殷切情绪;读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你会感到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而这种诗句,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
短歌行读后感8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是从政治抱负实现之艰难与人生之短暂着手发出的感叹。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得,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政治上推行“唯才是用”的政策。在文学上建树颇多。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一统天下的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对后来新乐府诗集有很大启示。与其二子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余还有《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其中,《步门夏门行》中的《观仓海》和《龟虽寿》尤为著名。均收在《曹操集》中。反复咏叹,能体会出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文章形势工整,变律自然。全文共三十二句,分八个韵脚。语言质朴,情感浑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对酒当歌”四句,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浑沉感慨。“慨当以慷”四句抒写诗人意识到“人生几何”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
以下两次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明明如月”四句,再写求贤不得忧虑。
“越陌度阡”四句又写既得贤才的欢乐。“月明星稀”四句,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这首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情绪。诗中两次引用了《诗经》成句,粗看似觉穷兀,却贴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莫之情。
《短歌行》突出地反映了曹操浑沉博大的思想感情和形象地抒情达意的娴熟技巧。
促织读后感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记得高中时候就被选为课文,但是那时候的认识能力不高,无法发现此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近日偶读,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对其略作赏析。
首先,情节曲折,构思严谨。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其次,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再次,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促织读后感2
前几天,我读了《促织》一文,读后深有感触。《促织》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
《促织》讲的是: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很流行斗蛐蛐儿,陕西华阴县的县官因送献了一头有本事的蛐蛐,所以被要求按时供应。县里有个落榜秀才叫成名,被迫充当了一名里长,专门负责征收蛐蛐。成名干了不到一年,本来不多的田产给赔光了。这时,又该征收蛐蛐了,成名不敢向各户摊派收缴,又无钱赔偿,急得很。他自己设法捕捉到的三两头又不合标准。成名不能按时交纳蛐蛐,被县官多次用刑追逼。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能请神算卦的神婆,成名的妻子前去问卦,得到了一张绘有蛐蛐的画。成名觉得画上的景象很像村东面的大佛阁,于是按画中所指去寻找蛐蛐,结果找到了一头体壮威猛的大蛐蛐,成名高兴的把它带回家细心供养。成名九岁的儿子趁父亲不在家时去偷看蛐蛐,不慎让蛐蛐跑了出来,等再次捉住时,蛐蛐因伤而死。儿子害怕极了,就跳了井。成名回来后由怒转悲。天快黑了,成名发现儿子的身体有轻微的喘息。夜半时分,儿子又复活了,但神智痴呆。第二天一早,成名在门外发现了一只又短又小的蛐蛐,不同于原来那只。将这只蛐蛐拿去和善斗的蛐蛐斗,结果获胜,这只蛐蛐还有叮住鸡冠不被鸡啄的本领。这只小蛐蛐被进贡到皇宫后,屡战屡胜,皇帝很是高兴,下令赏赐。县官因此免去成名的苦差使,又设法让他考中秀才。一年后,儿子精神恢复正常,告诉父亲自己变成了蛐蛐,善于打斗,成名这才明白原来那小蛐蛐是儿子的化身。从此,成名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读完《促织》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成名一家本来好好的过他们的日子,但当他不幸被迫干上里长这份苦差后,便没有安宁的日子过了。为了征收蛐蛐,许多人家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成名因为不善征收蛐蛐,自己又捕捉不到好蛐蛐,所以备受惩罚。好不容易捕到的一只好蛐蛐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没想到,这根“救命稻草”却由于儿子的不慎而化为乌有,成名的希望因此而破灭,甚至儿子因此而死也不能使他放在心上。当然,作者的愿望是良好的.,他设想成名儿子幻化成了一只善斗的小蛐蛐,挽救了父亲及一家人的命运,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现实世界里,这有可能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成名的儿子因蛐蛐而死、成名一家因蛐蛐而家破人亡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成名一家只是一个例子,在当时,像这样的情况又何止他们一家呢?所以说,封建统治者为了自己寻欢作乐,置劳动人民的安危于不顾,其昏庸可见一斑。成名多年考秀才都不中,可是因为献蛐蛐有功而获中秀才,不但如此,还获得重赏。原来,一只小小的蛐蛐就可以改变一家人甚至是许多家人的命运,对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悲哀。
通过《促织》一文,我们对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可以有一定的认识。作者的良好愿望,当然也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文中也得到体现,要是这美好的愿望能变为现实那该有多好啊!
促织读后感3
《红楼梦》是由小及大,而《促织》的写法是由大及小。《促织》通过一只蟋蟀引出了当时的背景和社会现象,更讽刺了当时的时政与读书的无用。《促织》开头仅用85个字交代缘由,毕飞宇又提到一个概念“小说的格局和小说体量没有对等关系,只和作家的才华有关。”这点是认同的。
也就是说高手一般很惜墨,没有一句废话,用最少的字写最精炼的故事。文章中开始就写“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接着又说“岁征民间”。先不管宫中为什么兴起玩蟋蟀,皇帝玩蟋蟀本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但一下“征民间”就牵扯到老百姓,就由大及小,后文又从小拉动全文格局。接着,还给这个“征”增加难度系数,一是“此物故非西产”,二是“有华阴令欲媚上宫”。本来这个蟋蟀就不是这里产的,还要在这里征收,这是为文章内容制造的一个矛盾点。毕飞宇把这个点称为命运,即文化——人们为悲剧找的借口。
这点,我倒不完全认同。这个悲剧不是天灾,主观原因是人祸,客观原因“此物故非西产”只是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什么上面的人“尚蟋蟀”下面的人就得不吃不喝找蟋蟀,这是人性的关节点。
“成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一个老实的读书人被骗着当了里正的差事,家产已经赔光了,成名逼得四处拔土找蟋蟀,这已经是生活所迫到低点(一挫)。
成名找不到蟋蟀想死,老婆又让他去求巫婆(二挫,又是一大讽刺),期间都是老婆在劝说成名做这些,成名心里是不乐意的,不乐意有什么办法,还得养家糊口。
成名借着巫婆的地图找到一只漂亮的蟋蟀,小心翼翼的供养起来,不料被自己的小儿子拿来玩耍,小儿不知轻重不小心弄死了。小儿知道这个蟋蟀对于他爹很重要,害怕被打,一时惊慌跳了井,成名看到小儿尸体化愤怒为悲痛,这时还加了句“家徒四壁穷得没米下锅”,雪上加霜,成名走到绝境。这时蒲松龄挫中有扬,发现孩子有气还没死只是昏迷了。
成名又开始担心怎么上交蟋蟀,这时院落里出现一只小蟋蟀,通过对蟋蟀反常的白描,读者就猜到这只蟋蟀是他儿子变的。为什么变,为了增加故事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直白点说就是讽刺意义。儿子知道父亲的难处,儿子想给父亲解决困难,因爱舍己。成名上交蟋蟀的从此命运改变了,儿子变成蟋蟀成全了父亲。而这个命运是因为老百姓的“欲媚”?不是,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只想活命解决温饱问题,还没想到升官发财,就像我们刚出社会上班工作,你温饱、房租都没解决哪还有时间做白日梦嘛?
这时的“欲媚”更多体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小到收摊费的城管,大到巡抚高阁。最后交代皇帝只是偶尔喜欢某件东西,下面的人就开始挖空心思讨好皇帝,导致下面贪婪暴虐,百姓明不聊生,成名只是个悲剧的缩影。
最后成名有钱之后也会变得“欲媚”,那是后话。每个人都深藏着“欲媚”和“奴性”,只是深浅不同,有的变得变本加厉,有的还能控制个底线,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层一层的“欲媚”环境滋养着奴性的成长,直到为自己的利益根深蒂固。这个奴性一直都在,五千年前存在,现在也在,只是形式上更高级罢了,不易发现,本质上没有区别。
成名的命运表面上是由蟋蟀决定了沉浮,其实大部分归功于各级大小官吏的“欲媚”和“奴性”,最后让成名变得和他们一样有钱,一样欲媚和奴性,这便是成名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