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记》读后感合计76句-读后感
《石涧记》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石涧记》译文:
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石涧记》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石涧记》是其中之一,与《袁家渴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作于同时,都作于元和七年(812年)十月。
《石涧记》赏析:
这篇游记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文章也是写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记》《石渠记》诸篇比较,有其独特之处:作者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来描攀景物,使其可感。
文章可分两段。第一段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接着描绘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石。作者用贴切的明喻,把铺满水底的石头描绘得如同一个房舍整齐、家什完备的家庭,充满了生活气息,散发看屋室的'温馨。这里的泉水也奇妙无比。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情味来,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着双脚,渡水过去。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借喻和整齐对称的四字句,构思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如果说前面作者写的清泉美石,是用视觉和听觉感知的,这里写的则是用心灵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这奇丽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发出感慨。这些感慨,包含着作者的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又有难言的优伤和哀怨,更多的则是借石润的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然后交代了游览石涧的时间,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向上游过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都来自石城村的东南,这一带可以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不能走到尽头。
这篇游记的最大特色,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其实,作者笔下的石润,只不过是一条乱石纵横、流水交加的普通山涧,它既无险壑奇石之趣,也无激流飞瀑之观,甚至说不上有一点点异于其他任何一条山涧的特别之处,在一般游人看来绝不起眼。但正因为作者感情倾注,慧眼独到,故小小石涧无不成景,每一景致无不奇妙。
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也是这篇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当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浩叹,亦寄寓着作者被放逐偏隅的身世之慨,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促成了作者化身于山水之间的强烈的渴望。作品对石涧的精雕细琢,若非凝目久思,细摩其味,是断然写不出的。作者对环境的领悟和感受,也不是短暂的体验所能达到的。文章中,“我”的角色始终鲜明地占着主动。很显然,作者写的不是单纯的“石涧记”,对石涧的着墨,也同样是作者的自我描绘。
《石涧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
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著有《河东先生集》。
《石涧记》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
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⑴,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⑵,民又桥⑶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⑷为底,达于两涯⑸。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⑹
词句注释
⑴穷:毕,完成。
⑵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⑶桥:架桥。
⑷亘(gè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
⑸两涯:两岸,涯,水边。
⑹限:门
⑺
⑻文:同“纹”,纹彩、花纹。
⑼揭(qì):把衣服拎起来。
⑽
⑾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⑿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
⒀触激:撞击,激悦。
⒁皆在床下:都发生在坐椅下面。
⒂翠羽之木: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
⒃龙鳞之石:像龙鳞一样的石头。
⒄得意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⒅数:很多。
白话译文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
内容赏
此文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游览、整修石渠的事已经完毕,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接着描绘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石:石涧的泉水比石渠大三倍,横着的石头构成石涧的底,连接两岸。那些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堂屋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的碗盏杯碟,有的像用门
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向上游过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都来自石城村的东南,这一带可以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不能走到尽头。
这一篇游记也是写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记》、《石渠记》诸篇比较,有其独特之处:作者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来描攀景物,使其可感。
师:读了这么多,读得大家也感觉到冷了。大家感觉哪些东西让柳宗元这么冷的啊?
生:竹树环合,寂寥无人,阴森森的
生:石头和水都很冷
生:前面他感怀自己的人生,越想越凄凉。
师:很好啊。哪点最冷?
生:心里的凄凉
师:内心的凄凉啊!!一切景语皆情语。心冷才是最寒的冷啊。结合对作者的简介来看。是什么让作者如此心冷呢?
生讨论
师: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无比凄苦,难以自抑。这语句正是作者消极心态的写照。
背诵本段。
齐声朗读第四段。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前后有矛盾。
生:是啊,有这么多人和他一起去,他前面却说寂寥无人。
生:我认为是虽然身边有人,但是他内心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矛盾。
师:从今天的心理学角度而言,恐怕柳宗元有点……
生:对人生感到了失望,面对挫折无法自拔……。
师: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作者的笔下,本来美丽的山水却变的凄凉?
生:因为柳宗元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凄凉,他借景抒情,所以景色就凄凉了。他棉队失败太软弱了。
师:呵呵。说的好!不过咱们为尊者隐,不要过多批判他老人家啦!但无论如何。柳宗元47岁正值盛年就死去恐怕和他的这种无法摆脱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分不开啊。遭遇挫折的时候,这种态度可取吗?
生议论纷纷
师:同为知识分子,同为壮志不酬,同为朝廷贬官。我们不妨再来阅读另外两位文学家的截然不同的游记。
幻灯:《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师简单讲解文章大意,请同学们自己比较体会三篇作品作者不同心态。
生:感觉范和欧阳在心态上比柳宗元好了很多。
生:柳好象还是放不下,范仲淹可真是以天下为己任,完全忘我了。
生:还是欧阳修最潇洒。尽管身处逆境还在自鸣得意。
师:哈哈。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柳宗元还是个失意的“人”,而范仲淹已经是人中之“圣”了。那么欧阳修的境界,你们说是什么呢?
生:神仙。
师:在这三篇文章中,你们更喜欢哪篇文章?
学生发表意见。
师:那么大家认为在人生中面对挫折的时候,你们是否会采用柳宗元那样的消极心态呢?还是应该保持奋发积极的心态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呵呵,概括的好啊!现在大家能否谈谈这两片文章中的景色描写与《小石潭记》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了吗?
生: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 借景抒情的时候,笔下的景色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师:是啊,面对挫折与不如意。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这就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
师: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除了理解了课文大意,理解了作者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了作者的心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讨论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该有一种积极奋发的心态。因此,在这节课后,除了进一步熟练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之外,还要请大家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大家对人生逆境的感触。下课!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