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2000字左右-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2000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
“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压力很大,不是因为现在就业难,而是无法定下心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是现代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下降,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据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岗位,不是企业不招人,而是没有适合企业招的人。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
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
而且,近年来知识侵权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个不会学习的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是自己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读后感 2000字左右
橘子的自述又到了秋天,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大家好,我是水果家族的一员。
尚未成熟时的我还穿着绿色的“裙子”,等到成熟了,你们看到的我就披上了一身橙色的“外衣”。
太阳照耀着我时,我就像一个金灿灿的小灯笼,人见人爱。
苏东坡有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大家现在应该猜出我是谁了吧。
没错,我就是家喻户晓的水果-----橘子。
圆溜溜的我就想乒乓球一样大小。
我的脸很粗糙,摸起来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脸上有些看不起的麻点,既像针孔又像女孩脸上的雀斑。
你们可别看我长得不是很好看,我可是很有内在的哦。
首先,在熬粥时,放入几件我的“外衣”,可令粥吃起来芳香爽口,还能起到开胃的作用呢。
我的“外衣”也可以,润喉止咳,对人类有着巨大作用。
你说坐车怕晕车,不用怕,我还能防止晕车呢。
我的果肉甜而不腻,香甜可口。
只要把我的衣服拨开一看,我的果肉就像荷花一样绽放。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我回身上下可都是宝
我的果肉不光好吃,还含有许多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呢。
对人可是有益处的哦。
听了我的自述,是不是“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呀,我们橘子十分欢迎你来品尝一下哦。
国庆感想“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国旗是我们中华名族的骄傲,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标志。
今年的十月一号,是祖国妈妈六十二岁的生日。
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爱护国旗、尊重国旗。
然而,我们少先队员身上佩戴的就是五星红旗的一角------红领巾。
许多少先队员都存在着对红领巾不尊敬的现象,拿红领巾当做眼罩玩捉迷藏、用红领巾当彩带来追赶,这些都是对红领巾的不尊重,对祖国妈妈的不尊敬。
红领巾既然是五星红旗的一角,那为什么要拿来破坏、用来侮辱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国家。
还记得吗,地震过后虽然很多人失去了亲人,但祖国给予了大量慰问与补贴,武警部队也全力挽救埋在废墟下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们的祖国也有许多人为汶川捐款、捐物。
以前外国人都说中国是“东亚病夫”但是,我们中国却用事实证明了我们不是“东亚病夫”。
中国古代也有许多有名的人,例如说:雍正、等等。
中国用速度、实力创作了震惊世界的奇迹,用勤劳和智慧,进行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时,全国都沸腾了,祖国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成功了
六十二年过去了,对于一个人,六十二年可以写一部长篇巨著了,但对于一个共和国来说,却是短暂的,想让祖国继续强大,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奋进、开拓”。
祖国妈妈,即将是您六十二华诞了,祝您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读后感“助人为乐,发扬”。
这句话是我读过后最深的感受。
雷锋,那么熟悉的名字,那么熟悉的字眼。
雷锋,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人民,把自己的事业献给了人民,把自己的爱心献给了人民。
雷锋,一名当之无愧的好同志
雷锋未满7岁时,所有家人都去世了,这对雷锋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沉痛的打击。
在1949年8月,雷锋加入了,并在1950年上学了。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多了。
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士兵,可是却也助人为乐,有集体观念,善良,正义,最后却在指挥战友倒车时牺牲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雷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雷锋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为人民服务的热心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雷锋叔叔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这种积极向上的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雷锋叔叔是勤俭节约的好榜样,袜子衣服穿了又穿,烂了也是补补就算了,从来不敢浪费一分钱。
雷锋从来都是做好事不留名,默默的为社会奉献着一切。
雷锋也十分团结友爱,为了给同班战友补裤子,半宿都没睡。
雷锋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是永存的
历史书籍读后感,2000字左右,大学的,稍微有点水平的
一、自我定关键 一般而言,影响毕业生定位有如下因素:其一业定位模糊。
由于是初次,多自考毕业生大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
其二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自我定位过高DD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因此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到最后反而“嫁不出去”。
其三是社会因素的干扰。
D些毕业生往往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较大,自己明明已看好某个职位,该职业也较符合自己的综合能力,可周围的亲友一有反对之声,自己就开始动摇了。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职位竞争的不公平、操作的不规范现象,也常常使自考毕业生感到很迷茫,找不准位置,看不清方向。
其四是心理素质不过硬。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毕业生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在职业定位时往往为心理因素左右,因此很准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或消极逆反;不是过于自尊,就是过于自卑,凡此种种,都会对自考毕业生顺利就业形成巨大的障碍。
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另外,毕业生还要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如果自己和用人单位彼此都很满意,就应该早做决断。
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再者,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自考毕业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
二、准确把握自身优势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原因,三类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却常常处于劣势。
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其抱有偏见,甚至明确宣布“只要211工程学校”,从而给广大“三流学生”择业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
事实上,无论专业知识积累还是动手能力,我们往往都名校生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比其还更胜一筹。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
如果你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较强,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可以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等工作。
如果你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可以去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如果你知识较全面,并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又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你可以从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如果你习惯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你可以在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等工作中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努力克服心理弱点 对于面临职业选择的毕业生来说.能否战胜自身心理弱点,直接影响到其择业的成败。
一是自愧不如的心理。
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毕业生容易在“本科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我能竞争过研究生,名校生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自考毕业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
二是依赖心理。
一些毕业生平时养成了对父母亲友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反正父母会给我想办法”的依赖思想。
试想。
一个缺乏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毕业生,怎么能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呢?三是犹豫不决的心理。
求职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面对这一‘转折,毕业生既应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要不失时机,抓住转折机遇,当机立断。
而毕业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与迷茫,以致白白失去择业的良机。
四是自视过高心理。
D些毕业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或者因自己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等,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视过高的心理。
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上,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矢口之明、自视清高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要知道,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应该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放下思想包袱,认真找寻失败的原因。
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勇气。
作为一名毕业生,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
在心理亡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名校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四、精心打造个性品牌 毕业生要打造个性品牌,必须进行个性品牌设计,也就是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在树立个性品牌上的盲目性。
自我认识包括:我想成为类型的职员?个人特长在哪儿?我的个性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这样了作是否有价值?等等。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认识。
因此,找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点,也即找到自己在就业市场存在的独特价值,这是个性品牌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般而言,产品品牌定位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个性品牌定位,即别人认为我最大的长处是什么,最值得别人注意的个人特点是什么,如何使自己的技能和下作风格形成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自考毕业生还必须有一技之长,并能保证自己的丁作质量DD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个性品牌建立的要素。
只有个人技术专而精,自己个性品牌才有价值,个人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采纳哦
读后感应该怎样写2000字左右。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阐述自己的看法。
《大学》读后感,200到400字就行了,不用太多。
多谢
读后感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
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
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本是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
《大学》中提出的“,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的作者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
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大学》原是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
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
《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
“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
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
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
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
2000字左右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