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五讲读后感600字摘录80条-读后感
中国历史15讲读后感1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酝酿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重点突出,内容和间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能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却也不会觉得乏味。
此书从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为第一讲,讲述了中国的古史,从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从而引发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并发展了原始的农耕经济,促进文明进步。这也是文明的开始,从而就是源源不断的中国历史的继续和发展。依照朝代的顺序,接着讲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的更替,讲出了朝代的形成和更替,讲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秦朝的兴亡,并对此引发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兴衰,更好地了解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以及文化的传播,还有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对文明传播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关系也采取了一些方针。书中讲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讲到中国大一统之后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提出了民族关系中的问题。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书中不仅提到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也有政治层面的,经济层面的,科技方面的。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体会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璀璨光芒。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从而我们能全面看到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这本书只有十五讲,但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的精华,让我们能用最少的精力去了解最多的信息。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事件,中国的历史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我们不能亲眼看到过去的时代带来的辉煌和成就,但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中国历史得以传承的价值。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仅仅以数字取胜,而是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各种不可磨灭的价值,让中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得以进步和发展。这本书也很好地将中国历史的价值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怀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和中国历史给人们的启发。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历史。
中国历史15讲读后感2
近日读完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感受颇多。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确实如书的序言所言,“通识”是它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扩展知识的一本好书。
顾名思义,书中主要讲了十五个重要内容,而且我们比较陌生的古代内容占了较大边幅。书中对一些重要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说明与阐述。
此书囊括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的更替、著名的“盛世“时期、古代的交通与文化、民族关系、政治法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军事、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科技以及中国近现代的发展的方方面面。
此书中,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对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于是选取这一点说点感想。
我们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都很是熟悉。我们惊叹那些时代的昌盛与繁华。这个时代的我们同样追求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 “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民间的呼声。或许我们了解古代盛世的形成与衰亡,我们会获得很多历史的启迪,是我们的追求更快得到实现。
中国古代是一个人治的国家,而且从秦汉起就建立的君主专制体制。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开明的君主是盛世出现的前提。君主的品德与修养甚至对时代有决定性的作用。回过头来看我们今天,我们有强有力的政府,也有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些应该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在为自己牟取利益,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是贪得无厌。我们的人民痛恨看到这样的嘴脸,我们的国家不能有这样的蛀虫。所以,不管是身为一个官员还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们都需要培养好自己的修养,并用良好的修养去为人民服务,去影响身边的人,为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盛世的出现需要有相应制度的保证。盛世都强调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虽然这在各个盛世里体现的并不算完美,但是至少那些时代都很努力去建设这些。我们现在的时代,制度比古代已经健全也合理了许多,但我们仍然存在重大的不足,譬如我们从来不缺少各种各样的法律,但是我们感觉到的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这两个问题。这多多少少是削弱了人民对法律的信赖。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道德却跟不上脚步,甚至在滑坡,这似乎更值得思考。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发展的时代,让精神文明“畸形化”发展。没有强大精神支撑的民族,就不可能是强大的民族。
归根结底,能不能形成盛世还是由人民说了算的。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所做的一切符不符合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决定了它能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与拥护。以人为本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迪。一个得不到人们拥护的政权,人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召集一切能召集的力量去推翻它。而所有武力的开始,就代表动荡的开始,又如何去开始一个盛世呢?
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史为鉴,我们都希望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去创造我们的未来。历史中值得肯定的,我们需要坚持,而我们又必须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办一切事情都需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中国节日故事读后感1
过年喽!楼下是来来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边,听着一声声“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再一遍感受节日的气氛。
这套节日图书非常富有童趣,最为贴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习俗,看完故事,还可以更近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故事》,它用一种游戏心态,讲述了一个怪兽的故事。画面非常洒脱,又充满稚拙的童趣。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家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年夜饭,我们几个孩子就一拥而上,围在长辈面前,嘴里不停的说着恭喜发财的吉祥话,然后接过长辈递过来的一个又一个红包,乐得合不拢嘴。然后大家就会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处张灯结彩的美丽景象,再回到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为杂技节目的惊心动魄哇哇大叫,也为小品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这些,我嘴边不禁浮起笑意,低头看向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书现在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整个封面流露出一种美好祥和的气氛,两个憨憨的小孩子举着灯笼,一个女人在蒸点了红点的馒头,这样的场景,正如这书,让人沉醉,体味到幸福。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过节日,经历的是文化积淀历史传承,读传统节日故事,读懂了老百姓的团聚欢喜和幸福。
中国节日故事读后感2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书非常有趣,里面的知识有很多,如,有说春节的,有说端午节的,还有说清明节的。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说中秋节——《月饼里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它就会告诉你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节气“白露”和“秋分”之间。天文学上的秋分点,正好是太阳照射到地球赤道上,这时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长。八月十五,约在“秋分”前后,俗称“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圆,又称为“月夕”,也有人认为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在中间,所以通称为“中秋”。这仅仅只是一篇小文章,却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后面的知识更是络绎不绝!
翻开后面的几页,开始说《月饼里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个小村庄,叫忠义村。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大部分是前朝官员的后代。甲主的孩子总是欺负老百姓的孩子,并且还不能反抗。所谓甲主就是监视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统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派一个大元的人当甲主。有一次,有五、六个壮丁造反了,一位聪明的钟爷爷急忙地劝架,可是并没有人听。最后造反的`人都被砍断了手。
读到这儿,我不禁难过了起来,以前的老百姓是多么无助,多么弱小,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后来,钟爷爷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全村的妇女一些特殊的月饼,并发给全村的人。这些月饼里都塞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除夕夜,反大元!”据说,几个月后赫赫的元朝就灭亡了。一个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页。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应该多动动脑子。我们还应该牢牢地记住中秋节的习俗,不要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说一句冰冰凉凉的问候,最重要的还是和父母一起度过中秋节!
中国节日故事读后感3
读了《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本书,我对中国的节日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还知道了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我不仅仅是知道了它们的来历,还知道了人们在这些节日中常有的习俗,如: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被人陷害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祖国被攻占却无能为力,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爱国主义乐章。后来,楚国百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把饭团丢进江中,让鱼虾不食屈原尸体。
我读了这一篇文章后,为屈原的死而感到可惜,但我并没有觉得他可怜。为什么呢?因为他死的不值,为什么呢?因为他看见国家被攻,却不去救助,也不想办法,最终只有含恨而去。与此同时,我还想起了一个人,他被吴国人捉去作奴隶,他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才被放回越国。可他并没有放弃报复之心,表面上服从吴王,但暗中训练精兵,他晚上睡觉不用被,只用柴草,还在墙上挂了一只苦胆,为的就是不忘耻辱。终于有一天,时机成熟,灭亡吴国。他,就是越王勾践!
与屈原不同的是,勾践从不忘国家的耻辱,总是想着振兴国家,为国家报仇!而屈原没有!
我想我们青少年也是这样,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理应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让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中国节日故事读后感4
相传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都犯懒不愿意抻头。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
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不出来话呀。
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宫里还真有个叫年的。这年是谁呀,乃是神农的小儿子。灶王爷一看,还是个小娃娃呢,这怎么打得过怪兽呀。小孩不高兴了,说你还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
中国节日故事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中国节日故事》这本书。里面写了中国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春龙节……”
其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可以和家人团聚。农历一月一是“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之一。正月初一是一岁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过年又称“三元”,同时因为春节又是一岁之朝,一月之朝,一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过春节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南方人家家户户吃“年糕”。过春节有两件事很主要,一为贴春联,二为放鞭炮。听说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兽。
过年是为了赶走“年”才定的这个节日。有句古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体现了过年对人们又多么重要。一月一晚上十二点便放起了满天烟花,好美啊!春节是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也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我很喜欢春节。
本讲主要讨论的是谓词逻辑的最基本内容,它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解。一是个体词、量词、谓词和公式,二是自然语言中量化命题的符号化,三是模型和赋值普遍有效式,四是非普遍有效性的解释方法。
谓词逻辑与词项逻辑有些相似,它也要将一个简单命题拆分成各个部分,不同的是它将命题拆分成个体词、谓词、量词和联结词而不是像词项逻辑一样拆分成主项谓项等。个体词又包括个体变项和个体常项。变项是某个范围内不确定的项,常项同理就是某个范围内确定的项。量词我们高中接触过,一般指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两种,量词也有一定的管辖范围,称为辖域。如何寻找它的辖域也简单,如果量词后无括号,则量词后最短的公式就是它的辖域,如果量词后有括号,则处于该括号内的公式构成该量词的辖域。作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一个公式中所出现的变项和一个变项在一个公式中的出现,一个变项的某一次出现在一个量词中称为“约束出现”,否则叫做“自由出现”,一个个体变项可以既是约束变项又是自由变项。一个至少含有一个自由变项的公式叫开公式,不含任何自由变项的公式叫闭公式。
从书中以上讲解,我们也能知道,自然语言任何复杂度的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可以符号化,变为谓词逻辑中的公式。首先谈直言命题的符号化,谓词逻辑把直言命题形式上的主词和谓词都变为谓词,然后再寻找逻辑主词。存在六种直言命题的符号化,定域是全域。全称的直言命题应符号化成为一个全称的蕴含式,特称的直言命题应该符号化为存在合取式,单称的直言命题应符号化为原子公式。当定域为某个特定论域,则谓词逻辑公式要简单许多,但一般不做说明时我们都视为全域。关系命题时断定对象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命题,它至少包含两个要素,个体词和关系谓词,个体词就是两个关系对象,有些关系命题带有量词,量词就是指某些关系对象的范围和数量,比如“有些”和“所有”。关系推理也可以符号化,把一个推理符号化就是分别把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符号化,所谓关系推理就是以命题关系作前提和结论的推理,谓词逻辑的符号表达能力是足够强,不仅能够表达所有的性质命题,而且能够表达所有的关系命题,再以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结合推理。前面的谓词逻辑的公式和符号,模型和赋值就是对符号和公式进行解释。非普遍有效式的解释方法,去证明一个公式具有普遍性是非常难的,相反去证明它是不普遍的就轻松很多,因为你只要找出一个例子它不满足即可证明,这与谓词逻辑的解释相关,称解释方法,也称模型方法。实际上是要求该公式找一个反模型,再对比真假。
在第六讲中,提到了量化命题,-是谓词逻辑的基本内容,即把命题或推理分析为个体词、谓词、量词和联结词等部分,以便能够刻画关系命题及其推理,以及量词里面含联结词结构的命题及其推理。个体词包括个体变项和个体常项,个体变项表示某个特定的范围内的某个不确定的对象,个体常项表示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某个确定的对象,这里的某个特地的范围是“论域”。谓词经过解释之后,表示论域中个体的性质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一元谓词符号是一个谓词符号后跟有一个个体词,如果跟有两个个体词,就是一个二元谓词符号,以此类推,有n个个体词的谓词符号,就是n元谓词符号。
量词包括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加上了前面所说的原子公式,就能成立本讲的题目提及的“量化公式”,全称量词是包括全部的,对于所有,需要全部都成立,那么这个命题才是正确的;而存在量词是一部分的,某一些,只需要有一个符合符合条件即可。量词有其管辖的范围,叫做“辖域”。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且通俗易懂,可以将复杂的文字转化为符号,一个简单的符号可以代表多个文字组成才能表达的意思,可以说他的发明是很实用了。直言命题的符号化的成立也是需要条件的,包括以下几点:全称的直言命题的符号化应该是一个全称蕴含式,特称的'直言命题的符号化是存在直取式,单称的直言命题应该符号化为原子公式,在我看来,就是说全称命题应该转化成全集,特称命题转化为特殊的集合,单称命题转化为一个,从其表面的意思来看,就是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命题,包括个体词和关系谓词。关系推理的符号化,即将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符号化,虽说这样子复杂了一点,但是着实增强了学者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转化能力以及抽象的逻辑能力。二元关系是指两个对象之间的逻辑性质,即关系的自返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谓词逻辑的意义和真假是通过模型和赋值来实现的,说实话读到这里,我是看不怎么懂的,一大堆的字母符号,和看起来差不多的文字,着实让我头晕。一个模型包括以下因素:个体域D、个体常项在个体域D中的值以及谓词符号在个体域中D的解释。当谓词逻辑的一个闭公式只含有这些成分,当给定模型后,闭公式的意义就能确定。当一个公式含有自由变项,即本身是开公式时,他的意义和真假就尚且不能确定。谓词逻辑的普遍有效式有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个别到存在的推理、矛盾律、排中律在谓词逻辑的表现形式,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相互定义,全称量词对于蕴涵和合取的分配律,存在量词对析取的分配律。不得不说,逻辑学真的是博大精深,不求甚解是不能深知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