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习刘秀祥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大全
2021学习刘秀祥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大全
导语:32岁的刘是中国的孝子,曾经和母亲一起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上大学,感动了无数人。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乡任教,现在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望谟实验高中副校长。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学习刘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我希望你喜欢它。
第一条:
刘是贵州省望谟高级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12年前“背着母亲上大学”的英雄。
1986年3月,刘出生在望谟县农林村。他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母亲因为悲痛而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快乐无忧的童年戛然而止。小学三年级,哥哥姐姐外出谋生,母亲病情加重。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刘柔弱的肩膀上。
刘的名字是他自己起的。“我是‘秀’一代。我希望我和妈妈都能平安无事,所以我给自己取名为‘向秀’”。
年幼的刘把自己的土地转租给他人,租金是每年500斤稻谷。加上村里发的救济粮,他和他妈的口粮都有保障。
1995年,当刘进入这所学校时,他还年轻,并决心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在2001年的小学毕业考试中,刘名列县第三名。但由于经济原因,他没能上当时望谟县最好的中学,而是免费入读了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并把母亲带在身边。
他刚到县城的时候,没钱租房子。他用稻草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一个棚子,在屋前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坑,放了一口铁锅在上面,这就是厨房。
初三那年,刘放学后去捡垃圾,周末到处打零工,这样一周能挣20多块钱,勉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初中毕业后,刘考上了安龙县第一中学。他随母亲离开望谟,继续求学。尽管他自称是“战无不胜的萧蔷”,他还是第一次感到恐惧和害怕。“一切都很陌生,没有他认识的人,对环境也不熟悉。”
刚到安龙时,刘只有600多元钱,是他和老乡去遵义修水电站挣来的,还不够他租房子住。无奈之下,他以每年200元的价格租了一个闲置的猪圈。猪圈四面透明,他找了个编织袋盖起来——这就是家。
和初中时一样,刘仍然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赚钱谋生。他又累又渴望。
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高考前一周,刘病倒,最终以6分之差落榜。
高考的失败让刘充满了绝望,甚至想过自杀。但是,看他日记里的一句话,让他又看到了希望:“当你抱怨自己没鞋穿的时候,回头看看,发现别人没有脚。”
“和那些孤儿相比,我至少还有一个母亲。只要她在,我就有了家。”刘说,当他回到家能叫一声“妈妈”时,他感到非常高兴。
他决定重新参加高考,并说服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接受他复读。
2008年,刘考入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接到通知后,他抱着妈妈哭了。当年9月,他再次带着母亲去山东读书。
第二条:
当谈到学生的变化时,刘高兴得手舞足蹈。唐瑞卿摄:“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刘说,在“助学下乡”的8年时间里,他发现随着扶贫、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真正因为穷而读不起书的孩子少之又少”,他坦言。“更多的是思想问题,有些家长会觉得读书没用,尤其是女孩子。”刘深知扶贫需要智慧,而思想的转变是关键,这也是刘注重德育的原因。
刘做了1000多场公益励志演讲,听众数百万。他的能量也通过这些演讲传递给了无数的孩子,在他们的心里播下了一点点火花。
改变始于2015年刘的一次演讲。刘背着母亲到千里之外的学校上学的故事,以及他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当时还在上初中的。“从那以后,刘老师成了刘文星最崇拜的人。他转到了刘老师的班里。”母亲罗如虹说。她感叹道:“孩子变化真大。”在刘的影响下,一些原本不爱学习的儿子变得自觉懂事,关心父母,富有同情心。
的父亲刘告诉记者,儿子在北京学画时,刘经常通过微信关心他的心情和学习。当刘去北京的时候,非常兴奋,他想去看望他的老师。刘请吃饭,由于担心他晚上回去的安全,便拿出200元钱让打车回住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刘老师的关心让我们很感动。他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总是为学生着想。”刘感慨地说。
在北京学了半年绘画后,刘文星没有上文化课。2019年返校时,他的表现并不理想。刘帮助他制定了学习计划,并鼓励他不要放弃。2020年高考,经过努力,刘文星以50多分的成绩被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录取。“翔哥,你放心,我大学会像高中一样努力的!”刘文星说。
孩子们心中的刘文星唐瑞卿。刘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副校长,而更像一个慈祥的哥哥和睿智的朋友。孩子们亲切地叫他“翔哥”。“翔哥是个很热情的人。他经常用他的工资给我们买水果、香蕉和芒果来满足我们的渴望。我们住校,不经常回家。逢年过节,他会请我们去他家改善伙食。”刘文星说:“今年的端午节,刘老师和珍妮早上4点就起床给我们包饺子。班里有56个学生,系里有老师。每个人都有。”
采访当天下午,刘在望谟实验高中三年级三班的思政课上,给同学们做了主题为“你不努力,谁来为你努力”的演讲。在课堂上,刘的声音充满激情:“在困难面前不要放弃。努力会让你看到希望。不要以现状来判断未来!”他的眼睛明亮,充满希望。
课后,高三学生廖国芬告诉记者:“刘老师的演讲总是充满力量。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觉得和自己很亲近。是刘老师坚定了我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廖国芬说,以后想当设计师,建造高质量的建筑,帮助更多的人。
刘每月在学校举办沙龙、论坛,给孩子们上不同主题的思政课,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状态,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树立自信,坚定目标,与他们一起探索人生的支点。
刘不仅影响了学生,而且在他的同事杨明希眼里,刘是老师们的榜样。“对于刘校长来说,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他平均每周住校四天以上,睡得越晚,起得越早,精神越好。”杨明喜告诉记者,在刘的带领下,老师们全力以赴改进学风和学习,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大大减少,迟到的严重现象基本杜绝。杨明希说:“刘校长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管学生成绩好坏,家有多远,一定会去他家看看。他经常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改变’,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去尝试改变望谟教育的现状。”
刘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唐瑞卿摄刘曾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教师、全国青年五四奖章、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在学生、家长和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一个“强有力的榜样”...刘笑着摇摇头,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他看不起荣誉,但他很高兴他们能为他的公益活动获得更多的支持,改变更多的人。
刘基于亲身经历的励志演讲,是一个强有力的春风,唤醒了无数孩子内心对读书和奋斗的坚持,梦想开始萌芽;刘是的灯。他对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坚持,是源源不断滋养这些梦想的不竭源泉。最终,一棵树在树荫下茁壮成长,或散射出清凉的一面,或散发出芬芳,带来更深更远的变化。
第三条:
2008年,刘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各种帮助接踵而至。临沂大学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临时住处,并为他安排了勤工俭学的工作。
入校后,很多热心人士和企业都表示愿意帮忙,但都被他拒绝了。刘说他害怕别人出于同情而帮助他。“我觉得人活着不应该觉得可怜,而应该觉得可亲可敬。”
虽然他拒绝帮助别人,刘积极帮助别人。
大学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出去打零工,把一部分收入寄回贵州,供养初中捡垃圾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我每个月给他们每个人寄300元生活费。”刘说,的两个弟弟妹妹后来都考上了大学,现在都有了不错的工作。
2012年,刘大学即将毕业。起初,他并不打算回贵州工作。相反,他打算在其他省份找一份好工作,然后把工资寄回去帮助家乡那些和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刘收到了许多企业的橄榄枝,但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电话是我初中拾荒时认识的一个妹妹打来的。她告诉刘她不想读书了,准备结婚了。
这个电话很短,但却改变了刘的主意。
刘说,听到姐姐的决定后,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觉得自己必须回去。
就这样,离开望谟八年后,刘随母亲回到家乡,成为大邑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不久,他被调到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2018年8月,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成立,他被任命为副校长。
曾经竭尽全力守护梦想的刘,成了别人的“守梦人”。
刘说,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他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迷茫的孩子:生活一定要有梦想。“如果我没有梦想,可能早就放弃了。”
为此,除了常规的教学和行政事务外,刘还将应邀到各地演讲。目前已发表演讲1000余场,覆盖贵州所有市(州),并于今年8月受邀到浙江宁波。
近年来,刘多次获得“中国好老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本有机会在更好的平台上发展,但他都婉拒了。“我出去可能更好,但我更喜欢呆在这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