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书手抄报100字左右

读书手抄报100字左右

导语:蜀山有勤奋之路,学海无涯。读书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深思熟虑。以下是边肖整理的读书手抄报100字左右,供大家参考。

阅读一本书的相关段落

1.教室里的书让我学习,让我思考;课外书让我理解,让我思考。一本好书就像一只独木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行。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让你感到轻松愉快。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人心情平静。难过的时候读书,忘记悲伤,决定再战,开心的时候读书,表现的从容。

2,很多时候我们看不下去,不想看,大部分都是找不到合适的书。如果你真的喜欢一本书,你就没什么理由不去读它。哪怕吃饭蹲厕所都想抱着,睡前看,早上起来看。这就是喜欢一本书的魔力,就像玩游戏一样。

3.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野蛮到文明,从粗鄙到崇高,书籍唤醒沉睡的大脑,使干涸的心灵复苏。没有书籍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地球;没有书籍的智慧就像没有翅膀的鸟。约翰逊更直白地宣称:读过书的人和没读过书的人之间,死人和活人之间,有着同样大的差别。

4.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有对美景的描写,有鲜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有对中外风土人情的描写,有对奥秘的探索,有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

5、书是美丽的风景,读书是为了欣赏美丽的风景。足不出户,就能游遍千山,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看夕阳西下,江水沙沙,江水红彤彤的江边风光,能感受到如沐春风的雪景,夜来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能欣赏到鱼和细石。

6.读书一直是几代人推崇的。培根曾深有感触地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把珍贵的货物小心翼翼地送给一代又一代人。理想的书籍也是智慧的钥匙。你读得越多,你的精神就会越强大,越勇敢。

读书手抄报100字左右

二、名人读书故事

1.闻一多醉心于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了。他结婚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五彩缤纷,好不热闹。一大早,亲戚朋友都上门来互相祝贺。直到新娘的轿子到家,人们仍然到处找不到新郎。我急得大家到处找,发现他在书房。他还穿着一件旧袍子,被手里的一本书迷住了。难怪有人说他不会读书,一看就会“醉”。

2.华猜书:著名数学家华,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了一本书,没有从头到尾读,而是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闭上眼睛沉思起来。他猜到了书的布局,然后考虑了一下就把书打开了。如果作者的想法与他自己的猜测一致,他就会停止阅读。花的猜读法,既节省了阅读时间,又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至于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

3.后抄了本:相声语言大师后,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了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为了买到他想买的阿明王朝的笑话书《惊涛骇浪》,他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旧书摊都没有买到。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决定复制回来。冬天,他冒着大风大雪,连续18天跑到图书馆抄书。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完了。

4.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他的研究工作很有用,于是反复阅读。这篇论文有20多页,他反复看了半年多。因为频繁重复的摸索,在白页上留下了清晰的黑色痕迹。他老婆跟他开玩笑说,这不叫读书,简直就是吃书。

5.高尔基拯救书籍:世界作家高尔基对书籍有着深厚的感情,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着火了。他拿起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书,其他什么都不考虑。为了救书,他差点被烧死。他说:“书籍启迪我的智慧和灵魂,帮助我在泥泞的池塘里站起来。要不是书,我会沉在这个泥泞的池塘里,我会被愚蠢和污秽淹死。”

古人勤读书的三个故事

1.在角落里挂一本书

唐朝时,石米听说宝楷在庐山,就去拜访。他骑着牛,角上挂着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王苏阳在路上看见他,勒住缰绳跟在后面说:“什么书使你如此勤奋?”李密说是项羽传。苏阳于是与石密交谈,认为他是巫师(见《新唐书·石密传》)。后来我用“墙角挂本书”来比喻努力学习。

2、萤火虫映雪

这是一个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酵母菌:萤火虫装袋;雪反射:利用雪的反射。晚上利用萤火虫的光和口袋里雪的反光看书。车胤学习刻苦,从不放下书本,博览群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夏天,他用白布装上几十只萤火虫,用它们的光昼夜不停地读书(见《晋书·车胤传》)。南朝梁家很穷,没钱买灯和蜡烛。他经常晚上在雪地里看书。后人常把“一萤映雪”这两个典故作为勤政的典范。

3、剪墙借光

汉朝时,匡衡读书很用功,没有蜡烛,邻居都有蜡烛,于是匡衡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借着隔壁射进来的光看书(里面有《西京杂记》)。后人用“挖墙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4.边巍三绝

边巍:古代用竹简写书,写书的竹简用熟牛皮绳绑在一起,称为“边巍”;三:约数指多次;绝对:破。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著了《易传》解释《周易》,如《内聚》、《象辞》、《说卦》、《文言》。由于反复读《周易》,编简书的绳子断了很多次(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潘用来形容勤勤恳恳读书。

5.直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去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技。他完成学业后,去游说秦王,写了十封信,都没有用。他花光了钱,非常困惑地回到了家。他的哥哥,哥哥,嫂子,妹妹,老婆,姨太太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说他不务正业,说三道四,活该。苏秦听后,感到惭愧,暗暗难过,于是发狠学习。困了就用锥子捅大腿,醒了,再看书。最后成为六国宰相,成为六国联合领袖。后来我用“刺股票”比喻努力学习。

到了汉朝,孙敬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横梁上,打个盹就能醒过来,最后成了当代秀才。后来我就用“刺股悬梁”来比喻好好学习。

6.不要偷看花园

这个典故是说你没有时间在花园里看风景,形容埋头读书,专心学习。董仲舒讲学,三年不出家门,无暇看园中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他的弟子,他后来的一些弟子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他潜心研究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来形容埋头读书,呆在家里。

关于犹太阅读的四个故事

1.在每个犹太家庭中,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给孩子读圣经(希伯来圣经)。每读完一段,让孩子舔一下蜂蜜。等孩子大一点,妈妈会拿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孩子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些动作不言而喻:书甜如蜜。

2.犹太学校的历史上有一个传统。刚进小学的新生,第一次要穿上新衣服,被牧师或有学问的人领进教室。有一块干净的石板,上面有几行用蜂蜜写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句子。

然后让孩子边读字母边把石板上的蜂蜜舔干净,然后还有蜂蜜蛋糕、苹果、核桃吃——都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之初尝到甜头。

3.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被抢了,你会带着什么逃跑?”

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孩子答不上来,母亲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或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谁也拿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会一直跟着你。"

4.在古代,很多犹太人的墓地里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因为犹太人相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有死人出来读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当生命走到尽头时,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5.安息日是犹太人重要的宗教活动日,具体时间为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根据相关规定,在这一天,所有犹太人在以色列开设的商店、餐馆和娱乐场所都要关门歇业,公共汽车要停止运营,甚至以色列国家航空公司的航班也要停飞。人们不得不在家“安息”和祈祷,禁止走亲访友、旅游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

但是有一件事是许可的,就是读书买书。大大小小的书店都开门营业,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书店里挤满了人。这里没有噪音,人们都在安静地看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638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