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贾岛寻隐者不遇读后感精练56句-读后感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古诗70首,其中一首《寻隐者不遇》让我不能忘记。

初春时节,贾岛去山中寻找隐居在山里的一个朋友,可是却没有遇见,只好从山上下 来,他慢悠悠的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欣赏起初春时这路边的美景,远远看去只见路的两旁长着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松林。小草也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一丝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些花里还有一颗不起眼的桂花树,从远处看多么像一位穿着一件黄白相间衣服的美少女啊!走进一瞧,上面开满了许多小花,花瓣的片数各不相同,有四片花瓣的,还有五片花瓣的以及一些非常少见的六片花瓣……看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贾岛便忘了时间,等回过神来,已经是大中午了。此时正好 路过一个村子,心想:都中午了,我应该在这里歇歇脚。于是他走进了这个村子,可是刚走进村子看见自己的朋友原来的住处,远远只见一个小孩正和一只大花猫 在门前玩耍。于是便走了过去。童子抬头好奇的看着贾岛,大花猫也喵喵直叫好像说:“你找谁呀,你找谁呀?”

贾岛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摇摇手答:“他不在。”

贾岛又问:“那你知道你师傅去干吗了?”

童子答:“他刚刚去采药了。”

贾岛问:“你师傅去哪采药,你能不能带我去?”

童子答:“不行,师傅虽然就在这座山里,但云雾太多了,不知他在何处。”

贾岛听了便起身告退,他走在路上心想:也许我这位隐居在山里的朋友就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被别人打扰。于是便大声吟诵道: 松下问 童 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让我多么向往,能够像隐者一样的生活在这美好的环境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2

有一天,贾岛去寻访一位在山林中隐居的隐者,他经过艰难的跋山涉水,满怀希望来到了一座山林幽深、云雾弥漫的大山中,这里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在松树林下,诗人问童子:“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说:“师傅上山采药去了。”“你师傅去哪里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只是山高林密、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采药。”童子说。贾岛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童子告诉了隐者去的大致方向,这让贾岛失落的心情有了一些安慰,然而,大山的深处云遮雾障、山高林密,不知道隐者在深山的何处采药,这使贾岛心中的一线希望彻底破碎了。他失望的回去了。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3

隐士指古代一些怀才不遇的人,他们常常心怀理想却找不到舞台去施展。于是便借诗抒怀,贾岛寻隐者不遇便是其中佼佼。全诗描写了一幅访隐不遇怅然若矢的情境,作者笔下人物兴冲冲去往隐士所居却被弟子挡于门外。询问之下言说老师外出采药未归。此人急于见到该位高人便让弟子速去寻找弟子却说不知道,老师的去处于是他便离去了。诗中人物那种寻人不到弟子傲慢态度就好比像当今社会求人办事手下那种不可一世趾高气扬的样子以及本人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势,其实这样的人是最没本事。一个有本事的人和气微笑示人有问必答甘愿作阶梯蜡烛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那一年,诗人上山访师,不遇师而遇一童子,说师傅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诗人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只见云里雾里,他要访的人杳无其踪。

为此不遇,诗人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一个要隐逸世间的人难相遇,因为他们虽有柴门常不关,片云孤木伴身闲。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拟移家更上山。让你去遇而不遇的才是真正的隐者,他们不会如王维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不会如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人一去,怀着一点尘心,往往都会遭遇不遇,所以诗人不遇的诗很多,此种不遇反而让他们更见诗境,似乎隐者先知,以一不遇让诗人达到此行的目的。诗人本也是个功名利禄客,来此山中不为烟霞客,只为赏烟霞,就像白居易说的《晚出寻人不遇》: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所以隐者遇之还不如不遇,此一不遇,人间还可以遇一首好诗,这才是一个诗人访隐者的价值。

所以,我们有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寻人不遇》读后感1

虽不能说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寻人不遇》,但是在近三天的阅读中,自己的崇敬之情与思考之心是不间断的。敬佩的是比尔?波特,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诗词文化如此痴迷,如此的专业,让自己作为一个喜欢诗词的人都汗颜。但是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究竟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本书作者以一个旅行者的视角,以一个对诗词的仰慕者的姿态,写下了寻觅我国古代伟大诗人踪迹的旅途的详细经过。开始看时觉得有点像流水账,随着读书的深入,慢慢地发现了这本书的深度与独特的写作视角。作者用了30天的时间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诗人致敬,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

读时最大的感慨莫过于一位外国友人竟能把中国这些伟大的诗人的足迹寻觅的'这么清楚,路线设计的如此合理,时间安排的如此恰当了。试想一位老人背着简单的行囊,从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自己的行程,到到晚上十点左右结束自己的行程,连续30天,这是一种怎样的寻觅之旅。这行程中有徒步,有出租车、大巴车、火车等,更有风雨随行,一路的困难,一路的艰辛,都没有阻挡住作者对诗人朝圣的脚步。作者以寻访古人生活足迹的行程为主线,将我国历代诗人词人的生平和作品串连在一起,文笔轻松活泼,内容充实丰富。能让读者在轻松的类似旅行的阅读中开眼界!一颗颗深埋于茫茫华夏大地的璀璨的诗词明珠,被作者逐一寻觅、擦亮! 但读时更让我感慨的是一位69岁的外国老人,对中国的诗词文化有如此的热爱与了解,每到一处都能吟诵那些或家喻户晓,或几近失传的不为人知的诗篇。最让人感佩的是他每到一处都以“敬酒”的方式与他心目中的诗人交流。独特的爱慕之情!这是作者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在行路的过程中被升华了,路在读书的铺垫下显得更厚重了。这也是我所期许的读书与行路的状态。

感佩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吧:究竟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时下,旅游热席卷着国人,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都是人满为患。更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这旅游的大军,这是家长所谓的要让孩子们“行万里路”,长长见识吧。但是每次旅游回来之后,孩子们是不是真的长见识了呢?除了自己知道曾经去过哪儿之外,留下的无非就是一些照片而已。无论是孩子的见识、知识还是精神又成长了多少呢?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很多的成年人也为自己的旅行穿上了华美的外衣,旅游成了“身体在路上”的标志。也的确是身体在路上,因为很少有人在旅游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景观或者是人文景观带给自己的享受,徒增劳累与辛苦罢了。现在又加上一条“堵”,当告诉路上长长的等车的队伍不见头,景区内密密的人群不透风时,身体真的是在路上了。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先读万卷书呢,还是先行万里路,二者究竟是有联系的还是被割裂的呢?读完《寻人不遇》我深切感受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首先是那些先贤们,他们的读书与行路之旅。无论是孔子,还是李白,不管是杜甫还是苏轼,无论是隐居的谢灵运、阮籍,还是入仕的王安石、欧阳修,他们都是在饱读诗书之后开始自己的“万里路”的。孔子在饱读诗书之后周游各国,为了“礼乐治天下”的信念而行万里路;李白在寻找自己梦想的为官理想破灭后,行走在山水之间,才有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名篇的问世。有了李白的行万里路,我们才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壮;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行万里路中变得更加深刻了,苏轼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的落魄时的闲适与洒脱才在万里路中被沉淀升华。王安石、欧阳修有了读书的积淀,即便是远离庙堂,游走山水时依然能够胸怀天下。一个个的诗人用他们的“万卷书”为我们描写着他们脚下、眼中更是心中的万里路。这万里路不仅仅是在自然山水中游走,更是在人生的山山水水中游走。正是这样的“万卷书”打底,“万里路”提升,才有了他们的见识,有了他们跌宕起伏的大人生格局。而今我们的“万里路”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见识与格局呢?

《寻人不遇》读后感2

没听这本书之前,我在想,这样的书,樊老师要怎么讲呢?无非是一个地方一个诗人的墓地,如果换作是别人讲,也许只会说成流水帐。但是樊老师不愧是“中国最会讲书的人”,他能把作者对中国诗人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那种向往与景仰,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樊老师还带我们跟随作者的寻踪足迹,从山东、西安、四川、湖北再到江西,把我们耳熟能详的远古诗人给我们一一介绍,道尽这些千古绝句为何而来,诗人那惆怅与浪漫的情怀。当樊老师时不时包含深情的念上诗歌一两首,我仿佛有种穿越千年的感觉,不知樊老师在讲这本书的时候,他是不是也回到几千年前,与他喜欢的诗人对酒当歌?如痴如醉?

一个美国人,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独自一人朝圣古代诗人,《寻人不遇》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比尔说,他很羡慕中国人,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作为“老外”,他也为能读到这些伟大的诗歌而心存感激。所以,踏上了寻踪诗人的旅程。作为与诗人们血脉相连的国人,也许通过这本书,才是我们离诗人最近的一次。

平时,我每日也有抄写樊登读书会“读”版块的【每天一首诗】,我女儿问我,“你抄来干嘛,你又记不住。”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更好,我说“就算记不住,也让自己多一项习惯嘛。”但是今天我听完《寻人不遇》这本书,我仿佛找到每天抄写一首诗的意义。

虽然一时半会没能全记下来,但是每次抄写诗歌,就能与这些伟大的诗人有短暂的邂逅与连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因为,这些远古的诗人很多时候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们用诗歌表达了那种心情,我们在读写这些诗歌的时候,提醒了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有多自由,可以随时进行个性表达。相比起来有时我们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根本就不值一提。

很多时候,我们跟自己过不去跟生活过不去,其实就是没有把时间拉长来看全局,就只是困在了眼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觉得特别痛苦特别焦虑的时候,你都会想起这句诗,来安慰自己。樊老师倡导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赚钱,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我们还可以通过诗歌来滋养心灵,通过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去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好。他说“诗歌是用最柔软的方式来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加坚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7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