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合计90句-经典语录

我大体上看了前面半部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作为通识而有见解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是比较耳目一新的。就如作者所阐述的,没有了过多的脱离生活的公式。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的目的之一,边上加强我自己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做一个累积。以后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到。并且,由于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没有深度,分析问题比较感性和片面,这部书能让我从经济,数据或者其他方面的角度去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也因此,对我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帮助。

其次,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

再其次,我认为应该要革新思想。从16年的思维相比,我自己觉得进展的比较缓慢。有革新的需要。实际上,换个思维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产生很多惊奇的发现。这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因此,换个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要乐观,相信的去看自己。释放潜力。而经济学原理能让我达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基础。

如果对经济现象和事物不加以考察和了解,又怎么能在未来的商业判断中找到自己的竞争力呢?

这本书说了哪些知识点?

因为没有读完,因此我只是把书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记录下来。

他们是:

成本,价格,需求,偏好,边际效用,货币,交换,分工,国际和国内贸易,专业价值,最大化效用,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以结果为准的思维方式。

成本:成本是一个物品或者劳动力所付出的财力或者精力。成本越高,意味着做一件事所消耗的有价值的东西越多。在商业行为中,要充分考虑到成本的作用,而不是盲目的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挥霍。这意味着浪费。精简和高效的成本控制,也许是一个较好的能控制成本的方式吧。

价格:这是消费者对是否购买一件产品的非常重要的判断要素。物美价廉,这常常应用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越高的物品,理应提供的价值越高。比如豪车,苹果手机,甚至是家庭影院,一套房子。这些产品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同样,价格越低的产品,提供的价值也就越低。如一刻大白菜,一个纽扣。他们的应用范围往往是单一的,并且是短时间的。

价格和偏好要组合起来分析,就容易知道消费者是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去购买一件产品了。

这可以作为以后商业和市场产品投放的一个考虑点。具体模式是:

价格——提供的价值如何?

偏好——感性消费?是否是盲目的?是否是根据普遍的偏好行为,来觉得一个产品是否值得购买?

需求:这和刚才所说的偏好,价格也一起结合起来分析。需求,也就是供需关系。是觉得一个产品投入市场是否能得到欢迎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需求,一个苹果手机就没有任何的市场,尽管设计精美,但价格过高。一辆豪车价值几百万,提供400KM以上的时速,但如果没有需求(比如政策因素的限制,速度的限制),买了就等于废品。因此需求是确定产品是否受到市场验证的第一要素。

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不能洞察用户的真正需求,那么所定义和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失败。

一个工厂,如果不能研判市场的需求,所生产出来的工业制品就难以得到验证。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提供结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只是闭门造车,那么结局就不尽如人意。

因此,注重需求,挖掘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先有产品,还是先有需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产品优先意味着创新,但并非漠视市场的需求;

而根据发掘的消费者需求,就能适当推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这往往意味着高效。

举个例子:北京的雾霾这几天是非常严重的,而防雾霾产品也是比较热卖。这就是刚性的需求。在市场上,有哪些牌子?比如著名的3M,小米,其他的一些款式品牌。

根据国内实验室的测试,不同牌子的防雾霾口罩的过滤效率并非都一样,有些可以达到80%,单有些只有50%,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也就意味着,即使品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如果质量(也就是价值)无法达到要求,也容易遭到市场的唾弃。

对于雾霾口罩而言,价格有高的`,几百,有低的,几块钱。他们的防霾效率当然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买几百块钱的高效率防霾口罩呢?

根据经济学原理的解释,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包括了价格,偏好,预算能力。比如说:收入低的消费者群体,他们对于质量好的口罩是青睐的,也就是偏好这一类产品。但是因为价格偏高,预算受到了限制,只能买低价的口罩去应付了。

相反,中产的消费者群体,他们有能力去购买几百元的口罩产品,也偏好这一类,价格并不是什么难题。因此,名正言顺的去购买这类产品。

从上面的现象可以发现:如果从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区间,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以及他们的预算情况分析,就可以对产品在市场目标群体是否是理性的,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了。

边际效用和最大边际效用:

张维迎在鲁滨孙经济学中的例子作为解释:鲁滨孙和星期五他们俩,一个能从树上摘椰子,一个会从大海里捕鱼。由于两个人的捕鱼和摘椰子的能力都不同,因此,也就意味着有高效和低效的区别。

假设鲁滨孙摘椰子的效率比星期五高,而星期五捕鱼的效率比鲁冰逊高,那么两个人就可以通过各自的力量获得椰子或鱼,然后进行部分交换。在交换过程中,1个椰子和1条鱼的交换能力是不同的。假设是2个椰子,换1条鱼。而鲁滨孙对椰子和鱼的组合有一个满意度。

当椰子和鱼的组合满意度达到最高是,这被称为是两者产品组合的最大边际效用原则。

什么是边际效用?通俗说,就是多出1分钱购买产品对整体的幸福或者满意度没有进一步增加的点。

比如,肚子饿了两天,然后吃一个麦当劳,觉得不够饱,然后再加一个,比较饱。再加一个,饱了。此时,当继续增加一个麦当劳时,整体幸福感并非增加,肚子已经饱了,多一个也无济于事,只会吃着撑了。因此,第四个麦当劳就是边际效用的临界点。

为什么钻石比水贵?张维迎解释说:这是因为水比钻石的边际效用更低。

水到处都是,多一滴和少一滴没有任何分别。但钻石多一颗和少一颗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因为稀少和加工过程所付出的精力。当然我认为还包括了产品价值观的植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对消费者的心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交换、分工、专业:因为物物交换,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专注于优势,放弃了劣势,在各自专业上深耕,这所得到的效率更高。

工业时代英国的一位女工,一天也满意做出几个缝纫针。

但如果在流水作业情况下,每个人只需要负责其中一小部分,一天上万根针就出来了。这就是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让专业流行起来。每个人只需要做产品过程中的一部分即可。利用各自不同的专业能力进行交换,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资本家也正是利用了分工,让工业革命的果实惠及世界各地。

直接交换和简介交换:直接交换就是物物交换,而间接交换一般指的是货币交换。货币取代了物物之间交换带来的不确定和流通慢的特点。最早的纸质货币出现在北宋成都的“官交子”。

明朝主要以银子作为货币,而到了清朝就成了大纸币,一般都会加盖官府官印加以去伪。

而目前纸质货币在全世界流行,电子货币比日常特币也流行起来,但我们国家并未承认。

这些现象,其实就是产品价值的不同交换形式,聚焦在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同的一个载体上。

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这些知识点的?

刚才说了,对投入市场的产品的价格,偏好,预算分析。有助于对产品的目标群体做一个立体分析。

产品的价值不简单以价格作为区分,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也就意味着,定价是一个能力。产品的价值还涉及到群体思维认知,心理等方面。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第1句】:People face tradeoffs.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第2句】: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Apple的总裁,Oracle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2

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尔还是有一两个),定性的内容比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概念,也就达到看这本书的目的了。学习总结如下:

【第1句】: 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第2句】: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 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第3句】: 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第4句】: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第5句】: 公地悲剧。 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 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第6句】: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第7句】: 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 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 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79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